章鱼非鱼 发表于 2016-11-11 06:36:14

名人轶事——蘸着墨汁吃粽子的陈望道

    陈望道,原名陈参一,浙江义乌人。他出生于农民家庭,曾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文学、哲学、法律等,并攻读马克思主义书籍。回到国内,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国文教员,后负责《新青年》的编辑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任复旦大学校长、民盟中央副主席等职,还曾担任《辞海》总主编。
    1919年,五四运动刚爆发,陈望道便从日本回国,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热情宣传马克思主义。他与陈独秀等人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并参与社会主义青年团筹建工作。1920年2月,陈望道以回乡过春节的名义,在“柴房书屋”里受命翻译《共产党宣言》。当时,李大钊、陈独秀读到此书英文版后大加赞叹,认为应当尽快将其译成中文。后经邵力子推荐,陈望道荣当此任。
   陈望道的故乡义乌西分水塘,是一个不大的村庄。村前有一个水塘,水塘径流两路,西北一路注入浦江县,东南一路汇入义乌城。陈望道的故宅是一间低矮的砖瓦平房,坐落于路边低洼处。在老宅的柴房里,陈望道动手打扫了一下,又端来两条长板凳,横放上一块铺板,权充书桌;又在泥地上垫几捆稻草,当作凳子……这真是一个因陋就简的“书屋”。
    入夜,他点亮一盏昏黄的油灯,着手翻译《共产党宣言》。二月正值隆冬,阵阵寒流不断袭入“书屋”,冻得人手脚发麻。陈望道就请母亲灌了个“汤婆子”。恩格斯曾说过:“翻译《共产党宣言》是异常困难的。”确实如此,陈望道当时既缺乏必要的工具书,又少有参考资料,其艰难程度更是可想而知。
   在“柴房书屋”里,烟、茶比往日多费了好几倍。陈望道有个习惯,每抽完一支烟,总要用小壶倒一点茶,洗一下手指头。为抓紧时间,他一日三餐都是老母亲递送过来的。一次,母亲见陈望道累瘦了,特意裹了糯米粽子并加一碟红糖端进来,反复叮嘱趁热吃。隔了一会儿,母亲在外面问:“红糖够不够?”他随口回答:“够甜的了。”后来,母亲收拾碗筷时,竟看到儿子满嘴都是墨汁,碟中的红糖却一点没动。原来他翻译入迷,竟蘸着墨汁吃完了粽子。母子俩不禁相对大笑。
    大约过了两个月光景,陈望道硬是“费了平常译书五倍的工夫”,把《共产党宣言》全文译了出来。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第一部中文全译稿在上海问世。由于印刷仓促,封面的书名错印成了《共党产宣言》(红色封面版)。这个差错在次月出版的第二版(蓝色封面版)时作了更正。至1926年5月,社会主义研究社印行的《共产党宣言》多至17版,更有难以计数的“盗版”。自那时起,《共产党宣言》便成为在国内影响最大的共产主义学说经典著作。
    毛泽东同志1936年7月对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周恩来同志还对陈望道说过:“我们都是你教育出来的。”
    《共产党宣言》中译本正式出版时,“陈望道”这个名字也正式起用。“参一”改名“望道”,为的是表明他信仰共产主义、热切瞻望中国出现新的革命道路。由此,陈望道获得了“传播《共产党宣言》千秋巨笔”的美誉。
    墨汁为什么那样甜?这种信仰的味道,只有真正的共产党人才能品味得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名人轶事——蘸着墨汁吃粽子的陈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