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大帝朱元璋传_在线阅读

上一个                 下一个
                    收藏收藏

举报

第01章皇觉寺出家
    元朝残暴将亡,群雄各据一方,
    襄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起义朱元璋,敌寇闻风胆丧。
    文有刘基智广,武用徐达兵强,
    万众一心驱虎狼,誓把妖烟扫荡。
    元朝至元年间,淮西濠州钟离乡孤庄村有户人家,老爹姓朱名叫世贞,娶妻郭氏,膝下四男一女。大儿子朱元锦,二儿子朱元秀,三儿子朱元文,四儿子朱元璋,女儿是九月初九生人,起名叫重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姑。只因当今皇帝昏庸无道,到处是贪名人轶事官污吏,横征暴敛,逼得百姓走投无路,纷纷起义反元。战火连绵,灾荒不断,弄得朱老爹的家境越来越穷。为了活命,二儿子远离家乡投军入伍,三儿子跟随邻居出外逃荒,就连不满十三岁的重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姑,也被迫送给人家做了童养媳。家中只剩下老两口和大儿子朱元锦、小儿子朱元璋,一家四口全靠吃树皮草根度日。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朱元璋十一岁那年,淮西流行了一种瘟病,人若是得了这种病,上吐下泻,昏迷不醒,不出三日就气绝身亡。起初人死了还用棺木殓葬,后来人死多了就只好用芦席卷上挖坑掩埋。人越死越多,连芦席也用不上了,只好把死人放在坑内,脸上盖件破衣裳用土一埋了事。朱老爹一家缺衣少食,身体本来就虚弱,一得病就挺不住,没几天一家人就都病倒了。有一天大儿子朱元锦带病出去剜草根死在路上。朱老爹的老伴听说大儿子死了,一着急也咽了气。跟着朱老爹喊了一声“天杀我也”,饮恨而亡。朱元璋守着三具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体哭得死去活来,可是光哭又有什么用,总不能老让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体停在家里呀!向财主去借债,不但借不到钱,还挨了一通骂,给赶了出来。后由隔壁汪妈妈——朱元璋的干娘出头,在村里敛了点钱,买了三领芦席把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体盛殓起来。汪妈妈对朱元璋说:“没有坟地就葬在荒山脚下吧,你爹娘在九泉之下也不会责怪你的。谁叫咱赶上这个世道了呢!”
    汪妈妈又请了些乡邻帮忙,刚刚把三个席卷抬到荒山脚下,还没等刨坑,突然间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又是雷又是闪,霎时间瓢泼大雨铺天盖地下了起来。众人连忙跑到树林里避雨,只见半空中一道刺眼的闪电,接着就是喀嚓一声巨雷,人们觉得好像天塌下来似的。大约下了有半个时辰,雨住了以后,大家到山脚一看,三个席卷不见了。再仔细一瞧,原来是雷雨把山坡冲塌了一大片,恰好把席卷盖得严严实实。有的说:“这可省事了,连坑也不用刨了。”也有的说:“这叫作天名人轶事葬,看起来朱老爹造化不小。”大家你一锹,他一铲,培起来三个坟头。朱元璋跪在坟前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又大哭起来。汪妈妈好歹把他劝住不哭了,谢过了众乡邻,把朱元璋带回家中。
    朱元璋本来就有病,经过这场变故,又叫雨淋了一下,回到汪妈妈家里,一头倒在床上就昏迷不醒了。汪妈妈见他病势沉重,赶紧去请郎中给他调治。有汪妈妈日夜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心照看,他这病总算有了好转。
    又过了一个多月,朱元璋病已大好,就对汪妈妈说:“您老人家的日子也不好过,多了我这一张嘴,大家都活不下去,不如让孩儿远走他乡,另寻活路。以后若有出头之日,一定回来报答您老人家的救命之恩。”汪妈妈听了,一把将朱元璋搂在怀里,流着眼泪说:“孩子,你这样小小年纪,我怎忍心让你流落他乡。我也曾想过,你大病刚好,在我家有上顿没下顿的,身体很难强壮起来,莫若到皇觉寺去当个行童。那里僧人众多,香火兴旺,日子要好过得多。你若愿意,我去求求老方丈,他也许能收留于你。”朱元璋点头应允。原来汪妈妈的丈夫在世时,在皇觉寺当过杂役。汪妈妈经常给寺里的师父们缝缝补补。她和寺院的住持僧法兰也熟识。凭着这点面子,她找到法兰师父一说,法兰也就答应了。几日之后,汪妈妈准备了香烛和一点礼物,领着朱元璋来到皇觉寺。
    朱元璋随汪妈妈走到半山坡,就看到迎面这座大寺院,山门上标着“皇觉寺”三个大字。进了寺院门迎面一尊护法神,两手端着降魔杵,神像庄严,令人望而生畏。三层大殿,左右配殿,虽然破旧一些,倒也雄壮。寺院座落在孤庄村的西南角上,离村十五里,里面有四五十名僧人。朱元璋小时候和伙伴们跟着进香拜佛的人来过这里。那时,觉得那些四大金刚、十八罗汉都怪好玩的。可是今天汪妈妈领他来到这里,他看见两边排着的四大金刚横眉怒目,龇牙咧嘴,非常可怕,就连当中那个一脸笑容的大肚弥勒佛,也不那么可亲了。大雄宝殿的如来佛,是寺院最大的一尊佛像,两旁的十八罗汉怪模怪样,每尊都有一个姿态,朱元璋越看越觉得心烦。随着汪妈妈穿过禅堂,来到东跨院,这是住持僧居住的方丈室。这时,从正房出来一位四十多岁的和尚,头戴增帽,身穿褐色袖衣。汪妈妈对朱元璋说:“孩子,这就是法兰师父,快磕头。”元璋双膝跪倒,叫了一声:“师父。”法兰双手合十,口中念道:“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快快起来。”汪妈妈说:“法兰师父,这就是我说的那个孩子。”法兰把朱元璋上下打量了一番,说:“孩子倒还机灵,只是身体太弱了。”汪妈妈说:“这孩子一场大病刚好,慢慢会强壮起来的。老师父多发慈悲吧。”法兰说:“老施主请放心。”又对朱元璋说:“佛门以善为本,你既人佛门,要多结善缘。佛门规矩和你入寺之后干些什么,会有人告诉你的。”汪妈妈见法兰答应了,赶快又嘱咐朱元璋:“孩子,我要走了。有不明白的事,多向师父、师兄们请教。以后我常来看你。”说罢和朱元璋洒泪而别。
    从此以后,十一岁的朱元璋开始了晨钟暮鼓、黄卷青灯的日子。每天除了在经堂扫地、上香、打钟、击鼓之外,还要砍柴、挑水。虽然活儿累一些,但能吃上口饱饭,他也就心满意足了。日子一长了,有的和尚拿他耍笑,寻开心;有的和尚把自己的活儿也推给他干,他嘴上不说,心里憋气。有一天大殿供桌上的蜡烛被老鼠咬坏了,师父责怪他没有管好殿堂。他心里不平,看见那些泥塑菩萨,气就不打一处来。瞧瞧这个,笑眯眯地看着他,他生气;看看那个,龇着牙瞪着眼,他恼火,嘴里说着:“你们这些东西,什么活儿也不干,还得叫人伺候!”说完抡起笤帚,没好气地扫起来,弄得满殿尘土飞扬。扫到左边的伽蓝殿,他在伽蓝神像面前停了下来,瞪着眼瞧了一会,指着伽蓝神像说道:“你是这庙里护殿的菩萨!既然是你看家,老鼠咬坏了蜡烛,为什么让我替你受责?别人尊你为菩萨,我可不怕你。今天我就要教训你四十笤帚把子。”说完举起笤帚把子,在伽蓝神的屁名人轶事股上,啪啪啪一顿好打。打罢又找来一块白灰,在伽蓝神像的背上,写上“发配三千里”五个大字,这才算消了气。
    这件事很快传遍了全寺院。老和尚们认为这是亵渎神灵,罪不可赦,主张把朱元璋赶走。本寺的长老高彬却和别人看法不同,对朱元璋的这种行为倒很赏识,当众人嚷嚷要赶走朱元璋时,他对法兰说:“孩子嘛,哪能不淘气,何必要辞掉呢,留下他吧。”高彬长老在寺院威望高,他一发话,众人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从此,众僧觉得他连神像都敢发配,今后不知他还要闯出什么祸来,尽量少和他接近。这一来,再也没人欺负他了,那些让他干活儿的人,也不敢支使他了。他每日无非是早起晚睡,把自己的活儿干完,倒落个清净。
    说话春去冬来,朱元璋来到皇觉寺不觉已是一年光景。有一天夜里,他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听着谯楼打过了二更,夜静更深,四外连一点声音都没有。忽然听见院内有轻轻的脚步声。他心里琢磨:这是谁三更半夜不睡觉,出来干什么?他轻轻下了床,扒着门缝往外一瞧,只见外面天晴月朗,如同白昼一般。一位老和尚手拄一根拐棍,弯腰驼背,摇摇晃晃向前殿走去。朱元璋心中纳闷,这老和尚三更半夜到前殿去干什么?便暗暗跟了出来。那老和尚来到前殿天井里,四外瞧了瞧没有人,把手中的拐杖一扔,腰也不弯了,背也不驼了,一下子像高了许多。眨眼之间,脱去僧衣,露出了一身练武的装束:上身穿一件青缎子瘦袖小夹袄,紧袖口,银护腕,密密匝匝的银钉在月光下闪闪发光。腰系一条巴掌宽的皮(革呈)带。下身是青缎子兜档滚裤,青腿带双系蝴蝶扣。足下一双青绒面名人轶事皮包头的薄底快靴。只见他的动作敏捷,轻如猫,快似燕,噌、噌、噌,来到殿前的石鼎前边,拉了个骑马蹲裆式,运足了力气,用双手抓住两个鼎腿,双膀一较劲,呼地一声,就将这大石鼎举在了半空中。他稳住身形,撤回了左手,用右手唿唿耍了几个反正花。那六百多斤重的石鼎,在他手里就好像纸糊的一样,毫不费力。老和尚耍了一会儿,又把它轻轻放回原处。朱元璋看得两眼出了神,心里说:谁有这么大的力气呢,莫非说这是一位神人?我倒要看个究竟。他悄悄跟在老和尚的后边,又不敢离得太近了,远远哨着。老和尚进了小角门,轻轻将门带上。朱元璋见他进小角门更觉奇怪了,这里是高彬长老居住的地方,法兰师父曾告诉过他,不经呼唤,任何人不许随便入内,自己从来没有进去过。他扒着门缝往里一瞧,只见这里庭院宽阔,周围古树参天,坐北朝南一溜五间大殿,都是红油漆的格扇门,黄铜门环,汉白玉的台阶,大红的明柱,走廊的墙壁上有画,看不大清楚。西配殿亮着灯,可能是高彬长老的禅房,门前有一棵龙爪槐,树下面有一块三尺见方的青石板,四面还有青石凳,这大概是老方丈下棋乘凉的地方。只见那位老者来到青石板前一猫腰,把那块石板揭开,又一探身,双手从里边取出一对明光锃亮的瓮金锤来。这对锤,大似牛头,亮如明月,看样子足够二百多斤重。他双手擎锤,在院中练了起来。只见双锤上下翻飞,呼呼作响,行上就下,行左就右,封前挡后,开始还能看得见人,瞧得见锤,后来可就看不见人,瞧不见锤了,只见一个大光圈在院中旋转飞翻。看得朱元璋眼花缘乱。一会工夫,那老人抽身撤步,收住双锤,放回原处,转过身来。借着月光,朱元璋看了不由得大吃一惊,暗暗叫道:“哎呀,原来他就是高彬长老!”他不敢久留,急匆匆回到自己房中。
    朱元璋躲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心中不住盘算:这长老有多好的一身功夫!我要有这一身武艺,官府还敢到我家作威作福吗?财主还敢骂我吗?那些和尚谁还敢欺我?可惜我没有这个本事。天快亮了,朱元璋还是睡不着,他简直被长老的那身武艺给迷住了。心想:我明天就去求他收我做个徒弟,白天干活,夜间学艺,有个三几年也可以学到一点东西。又一想,不行,这位高彬长老平时不出后院,也不轻易见人,从来没见他有什么徒弟,哪能收我一个打杂的小和尚啊,还是死了这条心吧。心里这么想,嘴里却不由自主地念叨着:“多好的武艺呀!”
    第二天夜里,朱元璋没有睡,他熄了灯坐在床上等着。果然,在二更天院里有了动静,高彬长老又像第一天那样出现了。一连三天都是如此。他高兴极了,暗暗想了一个主意:只要老和尚天天晚上练,我就夜夜去偷学。尽管这样学得慢一些,只要时间长,肯下功夫,总可以学到一两手。对!就这么办。从此,朱元璋天天夜间二更天到后殿角门偷学武艺。
    光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荏苒,转眼已是半年。一天夜里,朱元璋又到角门偷学武艺,他刚刚站住,正想往里看,忽然背后有人在他肩上拍了一下:“小伙子,你又来了?”朱元璋回头一看,原来是高彬长老站在后面。他这一惊非同小可,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急忙双膝跪倒,颤颤抖抖地说:“师……师父,我……我……”半天也没说出一句话来。高彬长老一看他这副模样,反倒笑了,一把抓住他的肩头,说了声:“起来。”朱元璋觉得身不由己就跟着站起来了,长老说:“此处不是讲话之处,你随我来。”朱元璋战战兢兢跟着高彬走进了禅堂。高彬长老回过身来,看着朱元璋说:“你从四月初九三更天起,就来这里偷艺,现在已经五个月零七天了。你想干什么?”朱元璋一听,暗暗吃惊,心说:这高彬长老真是一位世外高人,我偷学艺的事他全知道了。急忙跪下磕头哀告说:“师父,我实在没有歹意呀!我是想学点本事,自立为人。”高彬长老一摆手说:“你先别急。你这样不辞劳苦地偷学武艺到底为了什么?”朱元璋想了想说:“我的父兄都是老实人,一辈子受官府和财主的欺压,我总想学点本事,不但可以防身,还可以惩治那些恶人。可是,我家境贫寒请不起人来教我,那天夜里,无意间看到师父练武,我下了决心,要偷偷学点武艺,也好长点本事。”高彬长老听了微微一笑:“深更半夜,扒着门缝偷看人家练,你能学到什么本事?”朱元璋一听,以为高彬耍笑他,腾地站了起来,攥紧两个小拳头,咬着嘴唇,两眼瞪着高彬,一句话也不说,转身就走。高彬长老大喝一声:“站住!好哇!我就喜欢你这股倔劲,过来,我收下你这个徒弟!”这句话使朱元璋感到意外,想不到长者真收他做徒弟了。他转过身来呆呆地看着高彬长老。高彬长老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的话吗?还是不愿意当我的徒弟?”朱元璋噗通一声双膝跪倒:“师父,弟子给您磕头了。”高彬长老哈哈大笑,用手搀起朱元璋:“起来,孩子。自打你在伽蓝神背上写了‘发配三千里’那天起,我就觉得你不是个一般的孩子。几个月来看到你夜夜来学武艺,如果是胸无大志,没有恒心的人,这事是办不到的。我一生不收弟子,今天破例收你这个徒弟了。”高彬长老问朱元璋:“你想学点什么呢?”朱元璋说:“弟子想学舞锤、举鼎。”高彬长老对朱元璋说:“你年龄尚小,舞锤、举鼎臂力不够,还是先教你拳术、槍法吧。”这下子可把朱元璋给乐坏了,他往高彬身旁挪了挪:“师父,咱们什么时候开始学?”高彬长老说:“你先慢着,为师还有几句话要对你讲。常言说: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帝王不用,卖给识家,识家不用,作义行侠。能够杀贪名人轶事官,除恶霸,搭救忠臣孝子、义夫节妇,这也不过是个杀富济贫、行快作义之人。你学艺为报私仇,杀田主,可你一个人能杀尽天下所有的田主吗?田主作恶的根是在朝廷,只有立大志推翻元朝,才能拯救天下百姓。为了这个宏图大业,为师提出三条:一、学习武艺,不能操之过急,必须持之以恒,至少要学五年;二、学艺是件苦事,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要吃得下苦才行;三、学好武艺,要为国为民出力,切不可持艺妄为。徒儿,这些你能做得到吗?”朱元璋立即回答:“弟子全能做到。”高彬长老高兴地说:“那好。从明天起,我每晚教你武艺,以后就到后院干活吧,我也好随时指点与你。”朱元璋高高兴兴回到了自己的房中。
    从此,朱元璋留在高彬长老身旁,白天学文,晚上练武。高彬长老对朱元璋连说带讲,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经常地把那些救国救民的道理讲给朱元璋听,朱元璋慢慢开窍了。他本来聪明过人,又肯吃苦,不但学得快,记得牢,有时自己还能琢磨出点新花样来。高彬长老越发喜爱这个徒弟了,把自己的所有本领都拿出来教他。不觉一晃又是三个年头。正在他学得起劲的时候,谁料到,事不随人愿,皇觉寺起了变化。
    皇觉寺靠收租和香火养活众僧。淮西的灾情越来越重,百姓连饭都吃不上,哪里还有粮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租有钱进香啊。寺院的存粮眼看就要吃光了,只好打发挂单儿的和尚去自寻出路,本寺和尚出去化缘,讨来生米熟饭大家食用。朱元璋也不能整日守在师父身边学艺了,只好和其他僧人一样,拿着木鱼、瓦钵出去讨口要饭。他白天出去化缘,晚上回来学艺。后来他又用了一年多时间到淮西一带的合肥、信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濠州等名都大邑化缘,看到的是贪名人轶事官污吏的敲诈勒索,豪门贵族的巧取豪夺,百姓们怨声载道。有些地方,灾荒连年,赤地千里,到处是背井离乡的人群,真是满目凄凉。他也听到不少官逼民反的事情。这时他才领悟到父亲临终时高喊“天杀我也”的真意。这个天,是指天降的灾难,也是指当朝天子。要拯救受苦受难的黎民百姓,就得推翻腐败无能的朝廷。他怀着这个救国救民的雄心大志,回到皇觉寺向恩师高彬长老求教。高彬长老笑道:“孩子,俗话说:‘孤树不成林,单丝不成线’。你想成就大事,必须云游天下,广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有识之士,聚集英雄豪杰,万不可单槍匹马地独闯。”朱元璋说:“师父所言极是,弟子年幼,所知甚少,到哪里去寻找高人呢?”高彬说:“我给你介绍一位当今的豪杰,此人姓刘名基字伯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青田人氏。自幼熟读诗书,知天文晓地理,兵书战策无一不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是位博学多才之士。十八岁中了进士,二十岁做了知府。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深得人心。贪名人轶事官污吏、豪门贵族都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总想暗算于他。说来凑巧,在他的管辖之内,住有皇上爱妃的表弟,此人名唤王怀。这王怀看中了本村姑娘丽娘,硬要强行婚配。女家不允,他就指使众恶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抢亲,打死了丽娘的父亲,丽娘也含恨自刎身亡。王皇亲害死了两条人命,被人告到府行。开审之前,这恶棍差人给刘知府送去白银二干两,锦缎二百匹。刘伯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一见大怒,重责王怀行名人轶事贿,当堂秉公而断,判以斩刑。那位妃子在皇上面前屡进谗言,昏君便传旨罢了刘伯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的官。从此后刘伯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换上了道服,去游在淮南、湖北、河南等地。他到处走访高人结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好汉,游说抗元之道。你若能得到这位高贤相助,可算如虎生翼,可以纵横天下了。”朱元璋问:“可是我到何地去访他呀?”高彬笑道:“他如今隐居在会稽山上三清观。你歇息几日便去访他吧!”
    过了几天,朱元璋收拾好了行装,拜别过师伯、师叔们,又走去拜别恩师。高彬长老从内室拿出了一把宝剑,对朱元璋说:“孩子,这把青锋剑从战国传到了唐朝,薛仁贵拿它为国立过功,是为师心爱之物,今日赠与你做个纪念。日后离开为师,你见物犹如见人。”朱元璋双膝跪倒,接剑在手,拔出来一看,寒光烁烁,冷气嗖嗖,真是一把好剑。他眼含热泪说道:“不知弟子何日才能报答师父的大恩。”高彬说:“你快快起来。为师年事已高,无力上阵厮杀,日后这反元的大业就指望你了。你带上这宝剑闯天下去吧。”说完又从内室拿出一个红布小包,说:“孩子,在家千日好,出门事事难。这里有些散碎银两你带上,途中好用。”朱元璋说:“徒儿不能留在寺中孝敬师父,已然是很感不安了,怎好还拿您老的银子。”高彬长老硬把银包塞在朱元璋怀中,说了声:“我送你一程,还有许多话要对你说。”说罢,师徒二人离开了皇觉寺。
    高彬长老送了一程又是一程,一直送到荒郊野外无人之处,才开口问道:“孩子,你我师徒相处数载,你可知我是谁吗?”朱元璋感到师父这话问得奇怪,便说:“你是我的恩师,高彬长老。”高彬说:“我不姓高,也不叫高彬。”朱元璋一惊:“那您是……”高彬一笑说:“我是朝廷画影绘形到处捉拿的要犯。”朱元璋又一惊:“啊?您是……”高彬说:“我是前朝岳元帅帐下大将狄雷的后代。”朱元璋听说师父是大将狄雷的后代,又惊又喜。他想起了小时候,听老人们讲的朱仙镇八大锤车轮战、大败金兵的故事,不由得肃然起敬。又问师父:“那您怎么到了皇觉寺?”高彬叹了口气说:“说来话长。我是忠良后代,不甘心当元朝顺民。二十年前,我到处奔走,联络了一些英雄豪杰,在八弓山上树起了反元大旗,招兵买马,积草屯粮。山上有五千多喽兵,杀官差,幼军饷,朝野震惊。朝廷赶紧派了几万兵来剿灭我们。只因有几位首领各怀私心,众兵丁又没有经过严格训练,在元军重兵围困之下,不得不弃寨而逃。我虽然抵挡了一阵,终因寡不敌众,败了下来。我的妻子儿女,连八十岁的老母都被元军杀害。官府紧追不放,画影绘形到处捉我。皇觉寺的住持僧真奎是我的好友,便把我留在寺中,这才改姓埋名,削发为僧,皈依了佛门。”朱元璋听着师父这些话,望着师父那一把已经花白了的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须,不由得落下泪来:“日后若能成事,定替恩师报仇!”高彬长老还要相送,朱元璋说:“师父年迈,山路崎岖。就不要再送了。弟子到了会稽山,一定捎信回来。”高彬说:“此地离会稽山甚远,一路之上多加小心。刘伯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虽然学识过人,但性情乖僻不是轻易能见到的,你要诚心诚意方好。”元璋眼含热泪,双膝跪下:“弟子记下了,恩师请回。”说完一头磕下去。高彬长老强忍住眼泪,说了声:“去吧。”朱元璋含泪别了恩师,走出很远了,回头望望,高彬长老还站在那里,向他频频挥手。
    朱元璋一路行来,晓行夜宿,饥餐渴饮,不再细表。这一日,他来到一座山下,抬头观看,只见此山:
    悬崖陡壁人难走,怪石磷磷不易行,奇峰遍长参天树,古木倒挂野萝藤;一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白云绕山走,一片片野花山坡生,一阵阵鸣禽穿林过,一双双蝴蝶舞花丛。
    朱元璋正在观看山景,忽见从那弯弯曲曲的山间小路上走来一个小道童。朱元璋紧走几步迎了上去,双手合十:“请问道友,此处可是会稽山吗?”那道童向朱元璋打量一番,说:“正是。”朱元璋又问:“此山之内有位刘伯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刘先生,你可知他住在何处?”小道童向山上一指:“刘先生就住在山间的古庙三清观中。”“请指上山之路。”道童说:“你问这上山之路吗?有一远一近两条路,沿着这条石路往上走,需两日工夫,这是远路。”“那么近路呢?”“近路由山间小路爬上去,半日可到。我看你还是走远路吧。”朱元璋说:“朱某求贤若渴,哪能舍近求远。多谢道友指路,告辞了。”说完向山上走去。正如道重所说,这儿哪里有路啊,到处坡陡林密,怪石横生。朱元璋只好攀石而上,千叠万转,好容易来到山顶。遥望对面山腰里,影影绰绰有一座小庙。他心里不由一阵高兴,心想过了这座山,就可见到刘先生了。擦了擦汗,又向前走去。转过一块大石头一看,不由得“哎呀”一声,原来一条深谷拦住了去路,往下看黑沉沉深不见底。正在为难之际,忽然看见一条野藤挂在右边的陡壁上。心里说,看来只有攀藤跃谷了。他抓住藤条,飞身悠起,耳边呼呼作响,不觉到了对岸。他两脚刚刚落地,就听见前面有呼救之名人轶事声。朱元璋侧耳细听,声音来自前面的山谷里,他想怎么能见死不救呢!于是飞身向山谷奔去。到了近前,只见一棵大树下面压着一个人,朱元璋顾不得细看,左腿跪下,右腿蹲着,双手抱住树干,往上一较劲,嘴里喊声:“起!”把树干扌周起二尺多高。压在下面的那个人爬了出来,朱元璋一看,原来是在山下碰见的那个采药道童,便问:“你怎么跑到这里?伤着没有?”那道童连个谢字也不说,掉头就走,一眨眼就不见了他的影子。朱元璋想,哪有这样不通情理的人。刚要坐下来休息一会,忽然觉得背后一阵风起,像有个什么东西向他扑来,一回头,可了不得啦,从山石背后蹿出来一只斑斓猛虎。但见:
    这只虎,一张大嘴赛血盆,满身上下扁担纹,顶门之上一王字,四颗獠牙上下分,目如铜铃碗口大,四只蹄爪似铜铸,蹿山跃润如平地,百兽之中它为尊。
    这虎一声长啸,前爪悬起,后脚一蹭,向朱元璋直扑过来。朱元璋一纵身闪过,老虎扑了个空,连吼几声,尾巴一甩,像一条钢鞭扫了过来。朱元璋往上一纵身,虎的尾巴又扫空了。老虎掉转身来,虎须一奓,大嘴一张,两眼瞪着朱元璋,想找个下口的地方。朱元璋此时已经累得通身是汗,嘘嘘带喘,心想,这时要有杆长槍就好了,谁知他这一走神,却给老虎一个空当。那虎照定朱元璋的两肩扑了下来。朱元璋站不住脚跟,被虎扑倒在地。老虎张开血盆大口,对着朱元璋的哽嗓咽喉就咬。朱元璋把眼一闭,心说,我命休矣!

举报

第02章小姐赠衣
    朱元璋在会稽山上遇见了猛虎,这大虫大吼一声,蹿起一丈多高,向朱元璋扑来。朱元璋躲闪不及,被猛虎按倒在地。正在这万分危急之际,就听山坡之上有人高喊一声:“无量福!孽障休得无礼。”这老虎闻声放开朱元璋,转身跑去。朱元璋来了个鲤鱼打挺,站起身来,顺着声音往山上望去。只见山顶古庙门前立着一位道长。有歌为赞:
    看此人,瘦身形,眉清目秀正年轻,面儿白又净,鼻儿高又正,一双慧眼放光明,眼珠儿一转智谋生。八卦巾,高盖顶,紫金细绣特别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八卦氅,白护领,乾三坤六分五行;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鱼,黑红拧,韭叶儿镶金飘带平;白挡袖,似鹤翎,杏黄丝带拢腰轻;白布袜,是长筒,云头来履足下蹬;白拂尘,拿手中,排兵布阵有神通。若问此人名和姓,刘基伯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有大名。
    朱元璋见老虎向道人跑去,大吃一惊,刚要上前相救,只听方才在山下采药的小道童断喝了一声,这老虎便乖乖地卧在台阶之上。那位道长哈哈大笑,言道:“不妨事,这是贫道的护山之虎,让你受惊了。”朱元璋双手合掌说道:“弟子不知,实在莽撞。请问刘伯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刘先生可在此处?”刘伯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答道:“贫道便是。”朱元璋连忙上前大礼参拜:“刘先生,请受我朱元璋一拜!”刘伯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还礼道:“快快请起!前几日高彬长老差人送来书信,说你志向高远武艺超群,是一位能成大业之才。今日相见,果不虚传。你访友心切,不顾山高路险,可见对友人一片至诚;你舍己为人,跃涧救道童,可见心地良善;你力斗猛虎,不仅胆大,而且艺高。凭这一些,我就结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你这个朋友吧。”朱元璋暗想:这道人果然不是等闲之辈,未见面就将我摆布一番。便说道:“先生过奖了。在下无德无能,今蒙先生厚爱,实不敢当。”刘伯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将朱元璋请入庙内。从此二人结下了生死之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在庙中朝夕相伴,共学兵书战策,研究排兵布阵之法,谈论救国救民之道。
    光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似箭,一晃数月。朱元璋和刘伯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商议,要想推翻元朝,必须到各地去联络天下英雄豪杰,结识四海有识之士。商定以后,二人离了会稽山先到皇觉寺去向高彬长老告别。
    这一日,朱元璋和刘伯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来到皇觉寺,抬头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好端端的一座寺院,被烧得梁断屋塌。朱元璋拉着刘伯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向后殿奔去。只见后殿、僧房、禅堂全被烧光,砖瓦满地,有的梁柱还余烟未尽。朱元璋急忙跑到师父藏兵器的井旁,井上还盖着那块石板。他用力揭开石板一看,那一对瓮金大锤已然不见了。这时,有一个拾破烂的老汉走了过来。刘伯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迎上前去问道:“老人家,这里发生了什么事?为何这般光景?”老汉看刘伯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是个道士,再看看朱元璋是个和尚,这才放了心。说道:“前几天,朝廷发来人马,把皇觉寺围了个水泄不通,把和尚们全绑走了,把寺院给抄了,然后放起了一把火,把寺院烧得片瓦无存。”朱元璋连忙问道:“那他们为何要捉人放火?”老者说:“听说是来提高彬长老的。”朱元璋更急了,忙问道:“他们把高彬长老捉去没有?”老者说:“听说高彬长老同他们大战了一场,就不知去向了。我说二位师父,此处不是久留之地,你们赶快走吧!”老者说罢,转身而去。
    朱元璋和刘伯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只好走了出来,看见迎面老枯树上贴着一张告示。走到近前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朝廷叛逆高彬,拒捕顽抗,杀死官兵数人之后又行逃匿。知其下落者,即时赴官禀明。如有窝藏或知情不报者,立拿究治不贷!”朱元璋看罢,气得一把撕下告示。刘伯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向四周望了望,说道:“事已至此,千万不可感情用事。高彬长老满身武艺,绝不会受害,只是暂时不能露面,日后定能相见。你我还是从长计议方好。”朱元璋长出了一口气说:“不灭元朝,誓不为人!”刘伯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说:“如今元朝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山摇摇欲坠,四方豪杰纷纷起兵,万众一心灭元,这是多好的时机啊!我看你先去投奔濠州郭子兴如何?”朱元璋说:“先生所言极是,你我就此分手。我到父母坟头拜祭之后,便去濠州投奔郭子兴。望先生多加保重,你我后会有期!”说罢顺手抢过刘伯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的行李,还要送他一程。刘伯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见他这样实诚,十分感动,上前拦住道:“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请你留步吧!”二人又互相嘱咐一番,才洒泪分手。朱元璋站在高坡之上目送刘伯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直到看不见了,这才往父母的坟山走去。
    清明时节,荒郊野外上坟的人仨仨俩俩。朱元璋看见有的坟前踩出一条小道,有的坟前长满了蒿草,想到自己就要离开故土远游,以后爹娘坟墓谁来祭扫?心里边很是难过。他看到别人上坟都拿着千张纸、浆水瓢和各样祭礼,想到自己一贫如洗,两手空空,心里边更加不好受。他流着眼泪,加快了脚步,走到父母坟前,双膝跪下,撮土为炉,撅了三根草棍当香插在上面,抓了两把黄土往坟上一洒,说了声:“不孝的孩儿向您二老拜别来了!”便倒在坟上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只要孩儿一息尚存,就要推翻元朝替爹娘报仇,替天下的百姓报仇!”正在这时,忽听背后有人说道:“和尚,你好大的胆子!官府到处捉拿皇觉寺的秃头,你竟敢在此停留。”朱元璋大吃一惊,回头一看,原来是小时候的伙伴毛三孩。毛三孩上前拉住朱元璋的手说:“你让我找得好苦啊!我一直在打听你的下落。适才我在远处看着像你,就跟了下来,一看果真是你。”朱元璋亲热地问:“你找我有什么事?”毛三孩说:“汪妈妈已经病得快不行了,她想要在临终前见你一面。”朱元璋一听,转身就往村里跑。毛三孩在后面喊道:“朱四哥,你往哪儿去?”朱元璋答道:“去看汪妈妈!”毛三孩忙说:“你快回来,去不得!”朱元璋停住脚步,转身问道:“怎么去不得?”毛三孩说:“官府到处捉拿皇觉寺的和尚,你这个打扮进村可不是好耍的。我回去拿几件衣服来,你换了衣服才好进村。”说罢就往村中跑去。此时朱元璋想起了汪妈妈的许多好处,想到汪妈妈的救命之恩,恨自己没有尽到孝心,没有常回去照顾她老人家,不由得泪如泉涌。不一会,毛三孩拿来衣服给朱元璋换上,两个人一口气跑到汪妈妈门前。进门一看,老人家孤身一人病卧在床上,脸色蜡黄,嘴唇煞白,一双深深陷下去的眼睛没有一点儿光彩。见到这种情景,朱元璋一阵心酸,泪如雨下,喊了一声:“娘!”趴在床头上再也说不出话来了。
    汪妈妈得的是伤寒病,头晕目眩,不进饮食,卧床不起已有多日。昨天她听说元兵烧了皇觉寺,把那里的人都抓走了,一急一气,病情更加重了。今日见到朱元璋回来,她老泪纵横,抚摸着朱元璋的头,有气无力地说:“四儿呀,我可算见到你啦!我这病怕是好不了啦,只盼望临死前咱娘儿俩能见一面。”朱元璋强忍着悲痛说:“娘!不要这样讲,你的病会好的。我这就去请先生给您治病。”汪妈妈说:“不必了,你过来,我还有要紧的话对你说。你大伯死的时候,没钱买棺材,我借了淮西马家庄马从善员外二十吊钱。一直到现在,连本带利分文未还。前几天,马家听说我病了,就叫大管家马狗子前来讨债。这畜生欺我无后,骂我‘人穷志短,活着不还账,死后变牛变马也得还’。我赌气地说:‘别看我无儿无女,死了也带不走你们的债。等我干儿子回来,一定还你!’他把嘴一撇,冷笑道:‘好,我就等他三天!’说罢,他就甩着袖子走了。”朱元璋忙说:“请娘放心,咱人穷志不短,就是把骨头磨成灰,我也要还清马家这笔债。”
    娘儿俩正在说话,就听咣啷一声,房门被踢开了。朱元璋回头一看,只见马狗子领着两个家丁走进门来。马狗子大声说道:“老汪婆子,听说你那个朱四儿回来了。怎么着,还钱吧?!”汪妈妈一见,气得浑身发抖,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马……马管家,你……逼人名人轶事大甚!”朱元璋急忙安慰汪妈妈:“娘,您别着急!”马狗子冷笑一声说:“她别急?我可急着呢!乘她还有一口气,咱们三头对面,当面锣,对面鼓,把还债的事讲清楚。”朱元璋呼地一声站起身来,两眼冒火,盯着马狗子说道:“人都病得快死了,你们还在这里逼命。汪妈妈欠你家的债由我来还。你们快些与我出去!”马狗子上下打量朱元璋,笑笑说:“你还债,那就拿钱来!”朱元璋说:“要钱没有,要人有一个。”马狗子把眼一瞪说:“你想耍赖?”朱元璋说:“少废话,我有气力,给你家干活顶账,用我的血汗还债。”马狗子说:“这老婆子断了气,你再来个不认账,我找谁去?空口无凭,立字为证。”朱元璋怕将汪妈妈气坏了,就说:“这里无笔无纸,咱们到对过茶馆写去。”说罢和马狗子等人到对门茶馆去写了字据,讲明给马府干一年活,还清汪妈妈所欠的债。
    朱元璋打发走马狗子回来,汪妈妈已经咽了气。他一时呆住了,站在房中,看着这位一生受尽了贫寒之苦的老人,心里像刀搅一样,一下子扑到汪妈妈身上大哭起来。邻居们听见哭声走了过来。有几位老太太给汪妈妈穿上衣服。大家动手将房门卸下一扇,把汪妈妈抬在门板上,停放在屋子中央。一直忙到天黑,帮忙的人都走了,就剩下一间破屋,一盏油灯,伴着孤伶伶的朱元璋。他紧锁双眉,心想,天底下,像这样无依无靠的老人,不知还有多少!
    次日清晨,朱元璋发送了汪妈妈,就到马府去上工。他正在低头赶路,忽然听见有人喊他:“朱四哥,你又到哪里去?”他抬头一看,又是毛三孩,便答道:“我到马府去干活,给汪妈妈还债。”毛三孩把嘴一咧说:“怎么,你真到马家抵债去?听说马府的大管家马狗子最不地道,他恨不能把下人的骨头渣子都榨出油来,你到他手下去干活还有好吗?”朱元璋说:“凭力气干活,用血汗换钱,他敢把我怎样?”毛三孩说:“你就别逞能了,光棍不吃眼前亏。依我看,你就鞋底上抹油——溜吧!”朱元璋说:“这笔债还不清,我对不起汪妈妈,怎好远走他乡。”毛三孩暗暗佩服朱元璋的为人。
    朱元璋和毛三孩分手后来到了马家庄。他走到马宅门前一看,青瓦门楼,广梁黑漆大门,左右四棵门槐,五级台阶。看罢上前轻扣门环,门一开出来一位老家院。老人家听说他是替汪妈妈顶债的,便领他去见大管家。
    大管家马狗子正在前厅喝茶,见老家院领着朱元璋进来,就把二郎腿一翘,眯起两只三角眼瞧着朱元璋,心里琢磨:这小子,体格强壮,性情倔强,一定不是盏省油灯!我得给他个下马威,让他吃点苦头。可是,叫他干什么活儿好呢?咦,有了!牛群里有几条最凶猛的牛,谁也摆弄不了。前些日子把放牛的刘二给砥伤了,就叫他接刘二这个差事吧!想到这里,便开口说道:“我这里不养活白吃饭的,你来了也不能闲着,给你个轻活干。”朱元璋问:“什么活儿?”马狗子笑了笑说:“小孩子干的事儿,放牛!”朱元璋一听,真想一跺脚走开。但又一想:我是替名人轶事人来顶债的,怎么能动气呢?唉,在人屋檐下,只好把头低!朱元璋也就答应下来了。
    第二天天刚亮,朱元璋就把牛群赶上山去,直到天快黑了才轰回庄来。员外家的牛也欺生,在新牛倌面前特别放肆。往出赶时总有几个离开牛群跑到路边去吃草。往回轰时就更费劲了,不是黄牛不走,就是花牛抵角。特别是那头牯牛,总是带头捣乱。朱元璋是个有心劲儿的人,暂时不理它,等慢慢摸熟它的性子,再制名人轶事服它。每天出去放牛,朱元璋都要把刘伯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给他的那些兵书带去,到了山坡上,拾一些石头堆在身边,然后就读起书来。有些牛离群跑远了,他也不去追,就用石头往回打,他把这叫作“投石圈牛”。日子一长,他练了一手好飞石。
    这一日,天快黑时,朱元璋赶起牛群刚要回庄,那个经常带头捣乱的牯牛就是不动。朱元璋心里想:我今天非把你这个带头捣乱的家伙制名人轶事服了不可!于是就提着鞭子冲牯牛走过去,狠狠地抽了几下。谁知这畜牲不但不顺从,反倒上来一股凶劲儿。它往后退了一丈多远,瞪大了两只牛眼,头一低,两个犄角冲着朱元璋的胸口直顶过来。朱元璋说了声:“不好!”往旁边一跳,躲过了牛角。牯牛身体笨重,小弯转不过来,它又往后退,想要再来一次猛冲。朱元璋哪里容得它再来,一个箭步蹿了过去,两手紧紧地抓住牛角,两脚站桩,通身用力,压低牛头。任牯牛怎样摆动身子,他都像石柱一般,纹丝不动。一会儿他又灵巧得像个猿猴,随着牛身摆动上下左右旋转,弄得牯牛站立不稳,眼花缭乱。牯牛抵不着,拱不倒朱元璋,急得哞哞地怪叫。这时朱元璋往旁边一跳,站稳脚跟,用足了气力,抓住两个牛角的手腕子一翻,说了声:“你就躺下吧!”只听咕咚一声,牯牛一个翻脖,四蹄朝天躺在地上。朱元璋撩起衣襟擦了擦脸上的汗,冲着牯牛喊道:“畜牲,不服气,再来一次!”牯牛瞪着大眼,好像在说,再来一次,我的腿还不让你给摔断了,得了,我服你啦!它乖乖地站起来。朱元璋一骗腿骑上牛背,领着牛群回了庄。
    朱元璋力斗牯牛的事,被本庄一个砍柴的老汉看见了。他添枝加叶地讲:“马员外家的牛倌把大牯牛举在空中,摔出去好远!他把那头最凶猛的牛给制眼了!”这事一传俩,俩传仨,很快就传进了马宅,上上下下都在议论这位力大无比的牛倌。有的说:“真比三国时候力能分牛的许褚的劲还要大!”每当朱元璋骑着那头大枯牛放牛去,或是赶牛回来的时候,大家总是要跑出去观望一番,议论一阵。小丫环春香的嘴快,早把这件事传给了深居闺房的马小姐。马秀英小姐是马从善员外的独生女儿,不仅长得相貌出众,而且能诗会画。这姑娘自幼性情倔强,别的姑娘都裹足,她哭着闹着硬是不裹。父母拿她没有办法,只好由她去。人们在背地里称她为马大脚。她听见小春香在耳边唠叨,起初也只当是一宗新奇的事,听听罢了。架不住小春香的嘴巧,越说越神,日子一长了,她也很想看看这位神奇人物。
    有一天夜里,热得马小姐不能入睡,小春香就打开楼窗,放下竹帘。马小姐倚窗乘凉,忽然看见在后花园里,有一个人在月光下舞剑。一口剑寒光闪闪,上下翻飞,一会儿像长蛇吐芯,一会儿像冰轮飞滚。马小姐心中暗夸:好剑术!她回过头来问春香:“这是什么人?”小春香看了看说:“这就是那个力大无比的牛倌,他天天夜里偷着在这儿练武。”马小姐又问:“他有这身好武艺,怎么会给咱家放牛啊?”春香说:“小姐您不知道,他自幼父母双亡,家中什么亲人都没有了。听说他是替一位老妈妈顶债,才到咱们家做工的。这个人不但品格好,力气大,有一身好武艺,还很爱读书呢!”马小姐笑了笑说:“你很喜欢他?”小春香红着脸说:“这样的好人,谁不喜欢!”从此马秀英对朱元璋也产生了好感。
    大管家马狗子听说朱元璋制名人轶事服大牯牛的事,憋了一口气。他想:没有整治住这小子,反倒让他显了身手。你不是有劲么,有的是笨重活叫你干,不把你累吐血,我就不是大管家。从此后,朱元璋白天放牛,晚上回来又得干那些没完没了的脏活累活。他也不说什么,只是埋着头干。这一来,人们又传开了,说他心灵手巧,干活又快又好,一个人能顶几个人用。马狗子闻听,气得瘦长脸青一阵子紫一阵子的,心说,我就不信整治不了你!
    有一次,马员外给马小姐买了一个紫檀木雕花的大柜子,加上柜子上的铜活,足有二百来斤重,两个人都抬不动。马狗子把朱元璋叫来,指着柜子说:“你不是有劲么,把这个扛到小姐楼上去。”朱元璋上前用肩膀撼了几下,试了试柜子的分量。只见他身子一蹲,两手抓住柜子,一提丹田气,说了一声:“起!”呼的一下,就把柜子举了起来,噔噔噔送上楼去。站在周围的家丁们拍手喝彩。马秀英在楼上看到马狗子那样整治人,她很生气。可是见到朱元璋那个厚道劲儿,心里边又很高兴。
    朱元璋走到楼门外,放下大木柜。小春香急忙挑起竹帘,让他将雕花柜搬进里间。朱元璋摆好柜子转身要走,马小姐忙叫丫环:“春香,快给他倒杯茶,拧把面巾,请他擦擦汗。”朱元璋忙说:“不用了,我还要干别的活儿去呢。”小春香将绣花面巾在朱元璋眼前一抖,顽皮地说:“小姐让你擦汗,你好意思驳面子么?”朱元璋只好接过面巾。春香又捧来一个金漆小盘,盘中放着一杯香茶,将茶杯放在木雕花的茶几上,说了一声:“请您用茶!”便顺手拿起面巾走了出去。朱元璋喝了一口香茶,心中想道;人家都说马小姐的心肠好,名不虚传。无意间他抬起头来看了一眼,只见马小姐果然端庄秀丽,举止文雅,看罢低下头去。马秀英听见春香走了出去,她偷偷地看了看朱元璋,只见他身材魁梧,细腰扎臂,面似银盆,剑眉虎目,鼻直口阔,别看穿着破旧,却透出一派英雄气概。看罢,不由得心里怦怦地乱跳。正在这时,就听见马狗子在楼下高声喊道:“牛倌,你怎么还不下来?”朱元璋闻听,放下茶杯,对秀英说:“多谢小姐。”他迈开大步,走下楼去。春香噘着个小嘴,走到马小姐身边说:“马狗子这个人最坏,光让人家于活,不让人家吃饱,这位伙计的饭量又大,一顿只给人家两碗剩饭吃,真够缺德的。”马小姐听了默默无言。可是从这以后,她时常让春香到厨下多要一些饭菜,偷偷地给朱元璋送到草棚去。
    朱元璋到马府干活,从春干到夏,从夏干到秋。入冬以来,天气一天比一天冷,黑了心的马狗子,一不给衣服,二不给钱,朱元璋只好穿着破旧衣服干活。特别是到了夜间,就冻得受不了。他时常这样安慰自己:再过几个月就熬出头了!这一日,天降大雪,从中午一直到傍晚雪还没有停。他躺在茅棚里的干草堆上,肚内无食,身上无衣,翻来覆去不能入睡。不由得又想起了和高彬长老、刘先生一起谈论的事情,可是如今高彬长老下落不明,刘先生云游天下,自己去不了濠州,投不了军,却在这里放牛抵债。想到这里,他长叹一声:“唉!朱元璋啊朱元璋,大丈夫志在四方,你如今志在哪里?意在何方?”谁知隔墙有耳,门外有个人听得清清楚楚。谁呀?就是那善良贤惠的马小姐。
    马秀英小姐每日早晚都要去向父母问安。今晚,她在母亲房里说了会儿话,天黑了以后才回绣楼。丫环春香在前面提灯引路,主仆二人从茅草屋前经过,忽然听见里边有叹息之名人轶事声。马秀英问道:“春香,是谁住在这里?”春香答道:“就是那位朱伙计。”马小姐噢了一声,便停住了脚步。接着茅棚里又传出了吟诗的声音:
    屋漏衣破夜风寒,孤灯伴我读华篇。
    空有壮志难施展,何时重建好河山?
    马小姐听罢,心中惊叹,不觉脱口而出:“呀!好大的志向,好大的气魄,没有治国安邦之心,哪有这样豪壮的诗句!”小春香怕让别人听见,便低低地叫了一声:“小姐!”马秀英脸一红,同春香回楼去了。
    马小姐回到困房,心里还不住地翻腾。她想到朱元璋到府上快一年了,这个人确实不同一般。听他今晚吟的诗,也看得出是个有抱负之人,是个怀才不遇的英雄。这样的人不能总让人家放牛。明日禀明爹爹,给他换个差事。想到这里,一阵寒风把楼上的窗户吹开了,风卷雪花飘进了绣房,一股寒气使得马小姐打了个寒噤。她赶紧把窗户关好,耳边又响起了“屋漏衣破夜风寒”的诗句。心想:这么冷的天,他身上无衣,肚内无食,怎能熬过这漫漫长夜?正在这时,春香挑帘进来了。她手中捧着一个红漆描金的托盘,盘中放着一碗汤元,两张麻饼。她边走边说:“小姐,请用夜宵。”马秀英看了一眼说:“不用了,你把它放在提盒里,给那位朱伙计送去。送到之后,快些回来,我还有要紧的事。”春香说了声:“道命!”便急急忙忙地给朱元璋送去。
    春香回来,走到小姐绣房一看,在红木雕花的八仙桌上放着丝棉和衣料,马小姐正站在桌旁瞧着衣料发愁呢。聪明的小春香一看便明白了,但她故意逗趣儿:“小姐,您这是做什么?”马小姐说:“给他做件棉袄!”小春香又问:“他是谁?”小姐红着脸说:“死丫头,还用问吗?”小春香抿着嘴一笑说:“我的小姐,您的心眼儿太好了。您叫我快些回来,我就猜到了小姐的心事。送饭时我悄悄地量了量他的身量。您照着我的尺寸做,我包管不会大不会小,不会短来不会长。”马秀英瞪了春香一眼:“饶舌的丫头,人家在那里冻得要死要活,你还在这里耍贫嘴。来来来,快帮我做起来。”小春香答应了一声,主仆二人便动手剪裁絮棉,飞针走线,做了起来。这位马小姐不仅文才好,能吟诗作赋,而且做得一手好针线。她的针线活儿做得又快又好,针脚一般大,边边角角板板正正,谁见了谁都夸。主仆二人从初更一直忙到四更天,才把这件棉袄赶做完了。
    春香将棉衣包好,说了声:“小姐,我给他送去啦!”马小姐忙说:“天还没亮呢!”春香说:“人家每天四更起来干活。”马小姐点了点头,春香拿起衣包要走。马小姐又说:“你等等。”说罢走到书案前,展开花笺,拿起笔刷刷点点地写了起来,写完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给春香,说道:“把这个也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给他。”小春香噗哧一笑说:“我的好小姐,这上面写了些什么悄悄话?”马小姐说:“休得胡说,快去吧!”
    春香来到草棚,轻轻地敲了敲门。只听板门吱呀一声开了,朱元璋走出门来,一看是春香,说道:“这样早你来有事么?”春香说:“不仅有事,还是急事。”朱元璋忙问:“什么事这样急?”春香说:“再不急就把你给冻死了。”说罢走进草棚,把衣包往草铺上一放说:“这是小姐连夜给你赶做的。”朱元璋打开包裹一看,原来是一件新棉袄,感动得连话也说不出来了。春香又把小姐写的花笺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给朱元璋,他展开一看,只见上面写道:
    雪夜寒衣赠,针针情意深,
    待等龙飞日,勿忘赠衣人。
    朱元璋读罢花笺上的诗,心一热,不觉落下几点英雄泪。春香说道:“好了,别哭啦!你记住我们小姐的情义就成了。”说罢将一张空花笺摆在油灯之下:“你在这上面也写几句,我回去好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差。”朱元璋提笔一挥而就。他在花笺上写道:
    韩信乞食日,范睢彻骨寒,
    若得风云会,顶礼报婵娟。
    朱元璋将写好的花笺递给春香,她接过顺手揣在怀里,说道:“你快些把棉衣穿上,我走了。”
    小春香走出茅棚,回手把门带上。突然间从背后伸过一只大手,将她紧紧抓住,说:“你好大的胆子,我在此等你多时了!”春香闻声,大吃一惊!

举报

名人轶事网




名人轶事网




名人轶事网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名人轶事网  

GMT+8, 2024-5-14 17:00 , Processed in 0.250000 second(s), 33 queries .

郑重声明:本论坛资源均由会员从网上收集整理所得,版权属原作者。

如涉版权,请发邮件admin@storyren.com,将立即整改。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