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传记在线阅读


    乔治·华盛顿(GeorgeWashington,1732年2月22日-1799年12月14日),美国联邦党政治家,美国首任总统,被美国称为“国父”,美国独立战争大陆军总司令。
上一个                 下一个
                    收藏收藏

举报

第一章伟人尚未发迹时
    引言
    自从新大名人轶事陆被哥伦布叩开了门户,长期沉睡的北美洲再无宁日……
    大洋彼岸的大英帝国,送来了第一批移民之后,国王把北美洲大片土地“封赐”给他的贵族作领地,并发给开发新殖民地的“特许状”。
    就这样,殖民队在北美东海岸建立起了第一个居民点。过了几年,它成了一座小小的城市——詹姆斯敦。以此为据点,后来发展成为弗吉尼亚殖民地。
    船队源源不断地运来新的移民,以弗吉尼亚为“进口转运站”,向南向西向北,向周围的荒原进军。
    移民中间不少人原本穷困潦倒,两手空空无以为生。不得不接受苛刻条件,与那些大公司大业主订立契约卖身为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这就是白人“契约名人轶事名人轶事”。
    1619年,一艘荷兰货船带来一小批特殊“商品”,在詹姆斯敦城公开拍卖:这是20名从非洲掳掠得来的黑人!可以说美洲的开发和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初期,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贩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役黑人起家的。
    在英国政府的支持下,北美洲大西洋海岸一共建立起了13个殖民地。它们是:
    弗吉尼亚、马萨诸塞、马里兰、罗德岛、康涅狄格、特拉华、佐治亚、北卡罗来纳、南卡罗来纳、纽约、新泽西、新罕布什尔、宾夕法尼亚。
    18世纪中叶以后,北美13州的工农业飞速发展,商业交往日益频繁。文化信息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流密切,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美利坚民族。可是英国一直把殖民地当做原料供名人轶事应基地和商品销名人轶事售市场,极力地加以控制和搜刮。尤其是英法七年战争之后,矛盾激化。
    一系列歧视性法令的颁布,成了引发北美洲反对殖民名人轶事主义、争取独立的导火线。轰轰烈烈的美国独立战争由此拉开序幕。在这场革命斗争中,涌现出了无数的风云人物。而本书的主人公——乔治·华盛顿(GeorgeWashington,1732—1799)恰好生逢其时。时代呼唤英雄,他在群雄竞争中脱颖而出,独领风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终于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战争中第一人,和平中第一人,他的同胞心目中第一人”!
    独立战争胜利,担任总司令的华盛顿功成名就。有人公开议论,要华盛顿出来当国王。这决不是个别谄媚者的几句颂词。美国独立以前,13个殖民地的最高统治者是英国国王,“忠于国王”就成了天经地义的观念。而今摆脱了不列颠独立建国,却有着不可小视的拥护君主政体的社会基础。
    从当时的国际环境看,欧洲仍盛行着封建君主制度。德意志的国王是腓特烈二世,俄罗斯帝国正由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弑夫登基,而法国是国王路易十五执政。东方世界更是君主专制的绝对天下。说到建立共和政体,美国人是世界上第一个吃螃蟹者。这时的美利坚还是封建帝制汪洋大海中的一座孤岛。
    1782年5月,华盛顿收到一位军官写的一封措词漂亮的长信。此人建议,要建立像英格兰那样的君主立宪政体。华盛顿从字里行间嗅出这是在上“劝进表”,想把他推上国王的宝座。他很不客气地写了一封义正辞严的回信:
    “……我怀着突兀和惊奇的心情,专心阅读了你要我深思的意见。
    先生,使我困惑不解的是,究竟我有哪些举措足以鼓励你向我提出这种请求。我认为这个请求,孕育着可能使我国蒙受最大的灾难。如果我不是缺乏自知之明的话,你不可能找到一个比我更不同意你的计划的人了。如果你对你的祖国、对你本人和你的子孙还关心的话,或者对我尊重的话,你应该把这些想法从心中排除净尽。从今以后,无论你自己还是其他任何人,再也不要提出同样性质的意见。”
    华盛顿自己不当国王,也坚决反对实行君主制。
    后来他当选两任总统,届满决不恋栈。事后人们分析,华盛顿如果迷恋权力,想再连任并不是难事。他坚决放弃了这种机会,这固然归功于他的个人品格;同时也与他生活的社会环境大有关系。民名人轶事主传统造就了华盛顿这样不擅专权的心理基础,而他的适时引退,又为这种政治文化传统增添了新的内涵。1787年通过的联邦宪法,明文规定总统任期为4年,并没有限制可连任的次数。这个漏洞为某些权力迷提名人轶事供了无限连任、乃至终身不退,子子孙孙代代相传的机会。这位开国总统以身作则开创了一个先例;先例又变成传统:美国总统连任最多不得超过两届,杜绝了继任者三次连任的可能。直到1947年,美国第8届国会提出了一项修正案,要求把总统任职的期限明文限定在两届以内。1951年该项修正法案获得通过,成为宪法第22条修正案。从此宪法正式规定“任何人不得被选任总统两届以上”。
    华盛顿就是这样一个人!
    1.移民的后代
    1732年2月22日上午10时,在北美洲弗吉尼亚发生了一件鲜为世人知晓的凡人小事——华盛顿家在布里奇斯溪庄园的老屋里,诞生了一个男性婴儿。
    这个孩子的降世一切正常,也无任何吉兆。母亲是初产,对于父亲来说已是第三次得子,没有感到意外的惊喜,给孩子取名乔治·华盛顿。
    当时谁也未曾预料到,就是这个稚嫩而弱小的乔治·华盛顿,43年之后就任了北美13州独立战争联军总司令,53年之后竟成为了美利坚合众国开国总统。
    华盛顿家族源远流长,是一个英格兰高贵显赫的世家。到了17世纪家道中落,逐渐失去了昔日的权势,大有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河日下之趋向。后来欧洲掀起了一股移民热,纷纷前往北美新大名人轶事陆开发殖民地。1656年下半年,这家的一名年轻小伙子,也漂洋过海来到弗吉尼亚闯天下。
    那时的北美洲,还是英、法、西班牙等列强帝国的殖民地。弗吉尼亚等13个州属于英国。虽说开发比较早,但仍然地广人稀,基本保持着大自然原始风貌。这地方地处北纬34°—45°之间,气候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和、土地肥沃、河流纵横,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通十分方便。而且广出烟草,利润可观,移民们一天的收入,相当于英国同行的一周收益。于是他便决意在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落地生根开花。
    这位年轻人就是乔治·华盛顿的曾祖父约翰·华盛顿。
    弗吉尼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加上廉价的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隶劳力,种植园经济蓬勃发展。农业经济占据了当地经济的主导地位。种植园业主成了这一地区的主宰者。他们中的大部分可能是昔日的贵族,但移民来到此地都是靠个人奋斗创业。新大名人轶事陆没有英国那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旧观念,只要有钱,便可以进入上层社会。这种社会地位的可变化性和可买卖性,使人们更多地重视金钱,而不是古老的高贵血统。所以他们讲求实际、敢于冒险、善于经营,追求的是土地、黑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和烟草。这就是弗吉尼亚人的性格特征。
    他们又是大地主兼营工商业。一个大的庄园实际上就是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综合政治经济实体。
    1694年,乔治·华盛顿的父亲——奥古斯丁·华盛顿出世了。他继承父业又有所发展,庄园的土地已超过1万英亩。同时还开办了一个铸铁翻砂厂,和许多大庄园主一样,在河岸拥有自己的装卸码头,可以与英国国内直接做生意。为了与一家英国公司签订合同,特地赴欧洲作了一次商务旅行,顺便寻根探望了老家。等他从欧洲回来,得知夫人不幸因病去世,给他留下了两个儿子。他31岁那年又续娶当地有美人艳名的玛丽·鲍尔为妻,她才是乔治·华盛顿的生母。
    乔治出生后不久,全家搬迁到弗雷德里克斯堡对面的新居。在幼小的乔治心目中,他家乡的自然环境充满了魅力。远山层峦叠嶂,腊帕赫诺克河日夜奔流,涨潮时挂着白帆的海船穿梭往来。楼房周围是草坪和花园,园里花草果木品种繁多,春夏季节绿荫如盖,鸟语花香,景色旖旎。花园之外便是农田平畴,种植着大片烟草棉花。
    他的母亲玛丽·华盛顿夫人,是一位性格很特殊的女性。她天赋聪明,美丽大方;更难得的是具有刚强坚毅的秉性,办事果断、理财有方。
    这给乔治以良好的影响,从小就养成了自信果敢、处世严谨的作风。另一方面,由于她没受到良好的教育,为人处事表现出过分的固执和刚愎自用。她也爱儿子,但缺乏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情和体贴,管束过严,有时甚至粗暴。特别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她存在偏见,未能让乔治受到高层次的教育。
    当时殖民地的上层家庭,都把子女送回欧洲求学。就华盛顿家的地位和财力而言,这点完全可以做到,也应该做到。因此乔治在学术和理论方面修养欠缺,后来引为终身遗憾。同时,正因为自幼缺乏母爱,使他变得郁郁寡欢,性格内向,过早地成熟了。
    和母亲相比,父亲给予乔治的疼爱更多一些。他对小乔治一身兼任严父慈母,悉心关怀教养。在经营农庄和商务的百忙之中,还是尽量抽时间陪小儿子到大自然中去享受乐趣。给他讲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教他读书写字,在智力和道德上言传身教,熏陶感染。应该说,父亲是他最早的文化启蒙老师。
    有这样一则生活小故事:小乔治在花园玩耍时,想试一试手中的斧头是否很锋利。他随意选中一棵树使劲挥动斧头,没用多久,碗口大小一棵树已经被砍断躺在地上。这是父亲十分喜爱的一棵樱桃树,小乔治闯祸了。果然,父亲发现后很生气,立即追查是谁如此胆大妄为。正面面相觑之时,小乔治站出来主动承认了过失。
    “爸爸,这棵樱桃树是我用斧头砍倒的。我做错了,我不能撒谎,请您不要责备别人!”奥古斯丁的气消了,脸上绽出了欣喜之色:“啊,我的宝贝,快到我的身边来。你砍倒了我喜爱的樱桃树是不对的,但你已经百倍偿还我了。你的诚实和勇敢,比一棵樱桃树更为宝贵。”
    乔治年稍长,父亲送他进入附近一所旧式学堂就读。虽说是当地最好的学校,实则条件十分简陋。8岁时换了个学校,老师叫威廉斯先生,比较称职,懂得一些教学方法。他教的数学和语法引起了乔治的兴趣,小学毕业前基本学会了阅读和计算。学得最好的科目是算术,他当年亲手书写的作业本,至今仍保存在弗农山庄图书馆里。13岁时,他已习惯于把各种商业文件、法律文件、汇票、期票、契约、债券等等的格式抄录成册。从小就养成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密计算和一丝不苟的作风,对他日后的事业不无好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大哥劳伦斯。这位同父异母的兄长,大乔治14岁,从小天资聪颖,才华横溢,很有父亲年轻时的气质风度。当他15岁时,父亲送他回英国深造。21岁学成归来,就一直帮助父亲管理工厂。
    在七八岁的弟弟面前,他俨然是一位满腹经纶的权威人士,所以弟兄之间既有手足之情,又有师生般的敬重。弟弟在各方面都刻意学习仿效。
    不久,因西班牙人在海上抢劫英国货轮,英国进行报复,在殖民地征兵成立一个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队,与西班牙发生了一次战争。弗吉尼亚备战气氛突然甚嚣尘上,各个村庄都响起鼓号之名人轶事声。青年劳伦斯应征参加了英国海军,谋了个上尉职位。乔治亲自送大哥登上战舰。这次战争英方主帅是弗农海军上将,他率领舰队远征西印度群岛。劳伦斯所在的部队参加过多次战役,战斗中他表现得很英勇,多次荣立战功,深得上司和战友们的器重。
    消息传回弗吉尼亚家中,在小乔治的心里,大哥真是了不起的大英雄。
    从此他就爱和小伙伴们在林子里玩打仗,模仿军事操典。这些活动大大增强了他的体质,锻炼了他的军事体育技能,如拳击、投掷、长跑、游泳等,都比同龄孩子技高一筹。在学校里成了颇有威望的学生头,被推选为学生军的“总司令”。
    1742年秋季,英西之战结束,军人纷纷复员返乡。弗农上将对劳伦斯印象特别好,曾主动表示愿意把他安排进海军部门供职,可谓前途无量。这也正是劳伦斯梦寐以求的机遇,可惜在此关键时刻接连发生了两件大事,使他不得不放弃这一可遇而不可求的良机。
    第一件应该说是喜事。这年冬天劳伦斯与费尔法克斯县的威廉·费尔法克斯先生的千金安妮小姐订了婚。他对这桩婚事很满意,自然再也无心远渡重洋求取功名了。
    第二件大事发生在1743年4月,他的父亲奥古斯丁突然患了急症,腹内剧痛不止。那时候医学还很幼稚,特效的抗菌类药物尚未面世济人。
    病因还未查明,12日凌晨奥古斯丁不治而死,终年49岁。他留下了一大笔可观的遗产:1万英亩肥沃田地和49名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隶。遗嘱写明,长子劳伦斯分得波托马克河两岸的庄园和翻砂厂的大部股权。乔治成年后可获得纳帕赫诺克河岸的4400亩土地、10名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隶和其它部分不动产。其他子女也各有所得。
    对于年仅11岁的乔治来说,父亲的过世无异于晴天霹雳,使他悲痛欲绝。与母亲原本格格不入,而今当然感到孤立无依。幸亏兄长劳伦斯向来对弟弟爱护备至,体贴入微,胜似一母同胞。父亲过世后他成了家中惟一成年男子汉,简直是“长兄当父”,理所当然承担起照料乔治的责任。
    这年7月,劳伦斯结婚成家,便搬迁到波托马克河岸边自己的庄园去居住。为了纪念海军上将弗农先生的知遇之情,劳伦斯将自己的庄园改名为弗农山庄。弟兄虽说不再居住一处,乔治或骑马或乘船经常到弗农山庄玩耍。这对乔治的好处是很大的,一来可解除生活的寂寞孤独;同时还能领受兄长的教诲和熏陶。这时他仍在学校念书,还是那么喜欢数学。不过另外一门新的应用学科——土地测量学更引起他的兴趣。很快就掌握了先进的土地测量技术,并养成了认真细致、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因为弗吉尼亚的农业经济处于发展初期,土地的开发、买卖和利用,在经济生活中十分重要。当一名土地测量员不仅待遇优厚,而且社会地位相当高,受到人们普遍的尊重。作为大庄园主,自己又善于测量和管理土地,实惠就更大了。
    劳伦斯虽然没去英国海军部门,凭借他的能力和品德,在当地很快便成为深孚众望的头面人物。一顶顶头衔和桂冠纷至沓来,如今他身任地方议会议员、少校副官长等职务,享有一份为数不菲的定期薪饷俸禄。
    2.土地测量员
    1747年夏末,乔治索性正式离开母亲的家,搬到弗农山庄与劳伦斯同住。经过兄嫂的引见,乔治结识了劳伦斯的岳父威廉·费尔法克斯一家。那个家庭出身于英国名门望族,其堂兄托马斯·费尔法克斯一直沿袭着勋爵荣誉。他早年入牛津大学读过书,知识广博、阅历丰富。入伍当过兵、任过地方官员、喜好旅游探险、为《旁观者》这类著名刊物撰写过文章。如今到弗吉尼亚来旅游考察,打算日后来此定居。劳伦斯的岳父专门替其堂兄管理土地财产。他的住地名叫“贝尔沃”庄园,依山面水建筑了一座欧式结构的二层楼洋房。宽敞明亮的书房里,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装图书满架,墙上挂着名家的油画。楼房周围是常绿的草坪和修整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美的花园。
    家中儿孙绕膝,三代同堂而居,充满了祥和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暖的气氛。说得上是北美荒野山林之中,极其罕见的具有原汁原味欧洲文明的家庭。
    费尔法克斯的家庭,对本书的主人公——乔治的未来事业,有着深远的影响。乔治出生于北美、成长于北美,一直在还保留着原始野性的环境中生活。通过这些交往,使他对欧洲文明有了生刻的体验。老费尔法克斯勋爵也很欣赏这个聪明好学的青年人,多次邀请来贝尔沃庄园做客。他们一起读书游乐、谈古论今、骑马打猎、野餐垂钓。有时乔治一人泡在书房里博览群书,贪婪地阅读历史、文学名著,尽情吸收知识营养和社会信息。一来二往,一老一少竟成了忘年之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通过费尔法克斯勋爵的引见,乔治又结识了更多的上层社会名流,频繁参加社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活动。
    他15岁那年,在社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场合曾邂逅一位美丽的纯情少女,一度坠入情网,无力自拔。他曾几次鼓足勇气,想走到她面前倾诉爱慕之情,可是他性格内向,拙于言辞,关键时刻总是脸红心慌,欲语还休。几次无功而退,他的信心几乎丧失殆尽,万分痛恨自己的舌头在女孩面前不听使唤。
    乔治·华盛顿究竟读过几年书?大致可以认为,他没去英国上过高等学府,也没在弗吉尼亚接受过正规的中等和高等教育,主要是通过自学和实践来获得知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乔治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未来。他的血管里流淌着移民后代的血液,饱含着渴望刺激的冲动和奋斗开拓的因子。他在寻找机会,力图走出小天地,创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一开始,他曾考虑像哥哥劳伦斯那样当个海军,随军舰周游世界。
    这很适合他的性格,又是一种成功的机遇。1746年9月,乔治14岁,大哥劳伦斯亲笔给海军中的老上级写了一封推荐信,希望利用老关系在海军里找到一条进身的门路。
    先前已说过,母亲玛丽是个极有主见的人。尽管兄弟俩在她面前说得天花乱坠,她却不为所动。经过权衡利弊,她表态说:“当个普通水兵打起仗来危险万分;不打仗的时候不仅收入菲薄,还要受长官的气,一辈子很难混出个前程。不如留在家乡经营庄园,一家人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圆圆过太平日子,何必自讨苦吃?”她的态度坚不可摧,没有商量的余地。
    母命难违啊!乔治的雄心壮志暂告搁浅,机遇失之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臂。
    母亲这回的刚愎自用,恰似歪打正着,整个儿改变了乔治·华盛顿的命运,扭转了他一生事业的轨迹。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试想,如果乔治进了皇家海军,凭其兄的关系混上一官半职,在即将爆发的北美独立战争中,他所扮演的将不是“这个”华盛顿,而是另一个以其才干效忠老牌殖民名人轶事主义的反面角色。这种貌似命运或巧合的出现,在我们的史籍上和生活中,见得还少吗?在充满神秘色彩的人生十字路口,往往一念之差,曾使多少英雄抱恨终生!
    正当乔治为没能投身海军而懊恼的时候,另一次机缘悄悄向他走来。1748年,费尔法克斯勋爵要聘请乔治·华盛顿替他测量土地。
    因为英王查理二世赏赐给他家大片的领地。这些领地原只限于拉帕哈诺克河与波托马克河之间的全部土地。经过实地考察,勋爵认定波特名人轶事马克河发源于阿勒格尼山脉。他据此提出要求,将其领土扩大到阿勒格尼山脉,并把毗邻的其他土地都包括在内。他的要求得到了批准。所以专门来到弗吉尼亚,就是要落实他的领地疆界。但是,在兰岭以西的大片领地,只是法律上得到承认,实际上从来没有去勘察测量。更不用说有效的经营管理。据了解大片荒废的沃土,已被一些自名人轶事由农民“占为己有”,播种耕耘。当务之急就是雇请测量人员,为他越过兰岭,深入西部荒原,认真丈量土地面积、察看地势高低、注明土质特点,然后才能合理地开发利用。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距离遥远、环境险恶、“占地人”野蛮凶悍,还时常有带弓箭的印第安人出没。这位测量员不好物色,必须技术高明、体魄强健、能吃苦耐劳,又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环境气候。
    乔治·华盛顿就是有心之人。当托马斯·费尔法克斯勋爵提出请求,要他参加三人测量小组时,他立刻欣然接受。
    华盛顿刚刚度过了他的16周岁生日,便和大哥的内弟乔治·费尔法克斯一起,带好测量工具,挎上简单的行囊,3月11日,骑上马,向兰岭方向出发了。
    这是他平生第一次承担一项工作,第一次远离家门进入社会。所以,尽管每天行程匆匆旅途劳顿,他总是坚持详细写日记。从开发利用角度观察实物,每天所见所闻,经过之处的地形特征、土壤性质、物产民情等等一一记录下来。
    他们深入边疆蛮荒,接触社会底层,吃了许多苦头,冒了无数风险。
    不停地测量土地、划分地亩、给边界做标志。越往前测量生活条件越是恶劣,遇到的困难越大。大部分时间在野外露宿,日晒雨淋、蚊叮虫咬是家常便饭。一天夜里,狂风暴雨将惟一的帐篷掀翻,害得他们在雨水中熬到天明。另一回华盛顿的草席着了火,衣服烧穿几处,幸未酿成大祸。至于一日三餐,已没有供名人轶事应保证,只靠狩猎和采集野生蘑菇野菜充饥。
    整个测量工作结束了,他们沿来路返家,算来总共刚好费时一个月。
    正如中国古代先贤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华盛顿这一次参加测量实践,工作能力得到了验证和提高,意志、素质和社会经验大有长进,对兰岭以西地区的人文、地理、农业等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可以说获益极大,对日后的事业成就好处无穷。
    同时,在经济方面收入也相当可观。据他笔记本所载,他每个工作日的报酬是一枚西班牙金币(折合7.20美元),有时可得6枚斯托尔(约合20美元),全月的总收益应不少于300美元。
    由于在土地测量工作中表现突出,1749年夏季华盛顿被正式任命为政府认可的测量员。他第一次有了公职,从此他的测量记录有了权威性,可以列入各机构的档案。也就意味着他在17岁时就有了固定的职业和比较丰厚的经济来源。他凭着自己的辛勤劳动,在人生道路上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同一年,英国政府给俄亥俄公司颁发了执照,允许该公司开发阿勒格尼山以西50万英亩的土地,并给予10年免征赋税的优惠。官方此举旨在促进西部的开发,扩大殖民地范围。对于华盛顿而言,不啻是天降良机。作为测量员,他的工作机会和活动的天地大大地增加了。他的能力才智在神奇的西部地区将得到充分的施展。
    这样的工作和生活持续了三年。大多数时间在兰岭以西,在深山老林里与粗犷的边民打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道。经风沐雨,吃苦耐劳,在艰难环境中能随遇而安。其他时间也到弗农山庄,看望哥哥劳伦斯,与有教养的上层社会保持着联系。自从成为官定测量员之后,他的工资报酬相应提高。测量顺利时,一个月的收入就有140英镑。所得的报酬积蓄起来用于购买土地。如今这位19岁的年轻绅士,已经成了拥有1459亩膏腴耕地的有产者了。由此也可以知道那时候货币的价值,弗吉尼亚的肥沃黑土地是多么便宜。
    他的哥哥劳伦斯也有一次极好的机遇。俄亥俄公司主席托马斯·李因病去世,劳伦斯继任其职务是顺理成章的事,这是一个很有权势的肥缺。可惜天不作美,劳伦斯的健康出了问题,医生诊断是肺痨病。那时候治疗肺痨病没有特效药物,乃难治之症,人们谈痨色变。乔治历来对兄长手足情深,根据医生的建议,放下身边的工作,陪护他到四季和煦如春的西印度群岛疗养。
    乔治·华盛顿陪伴兄长在西印度群岛疗养,他自己不幸罹染上了可怕的天花。这也是要命的传染病,足足病了一个多月。幸亏体质强健,有足够的抵抗病毒能力。虽免却一死,他的脸上还是留下了隐约可见的麻子点。
    劳伦斯在西印度群岛的治疗不见起色,又打算到更远的百慕大疗养。乔治不能再陪他远行了,决定单独先回弗吉尼亚。
    劳伦斯去了百慕大,原计划修养一年。这年的6月16日劳伦斯突然回到家,病情的有增无减,使他预感到死神已经降临。6月20日,他匆匆立下遗嘱,在公证人面前签好自己的名字。他没有生养儿子,只有一个女儿,此时年龄尚幼。遗嘱明白无误地表述:如果女儿今后没有子嗣,弗农山庄及其他大宗财产,由他的弟弟乔治继承。由此可以看出,劳伦斯对弟弟情谊之深重。一个多月之后,劳伦斯病故在弗农山庄,终年34岁。
    两年之后,乔治·华盛顿继承了兄长的产业。也继承了俄亥俄公司的股东和民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少校副官职务。恰好这时候弗吉尼亚行政当局决定扩大民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把弗吉尼亚划分成4个地区,每区都设民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副官1员。乔治·华盛顿抓住机会,给新任总督丁威迪写信,大胆毛遂自荐,表示希望得到北峡地区民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副官的职务。他的申请被顺利地批准了,他被正式任命为弗吉尼亚北峡民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少校副官,1753年2月正式宣誓就职。
    这位21岁的堂堂民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少校副官,年薪100英镑,用其正当收入又在肥沃的谢南道亚谷地购进了2000英亩良田。加上前几年测量土地所得和继承的遗产,他拥有土地的总数已达到4000多英亩。
    3.出使俄亥俄
    17—18世纪,英、法两个老牌帝国之间,为争夺世界霸权和瓜分殖民地,展开了全球性的军事斗争。北美新大名人轶事陆是双方争夺的焦点,在这块尚待开发的大名人轶事陆上,它们力图多占土地扩大势力范围。下一轮争夺的目标,双方都虎视眈眈盯住北美洲俄亥俄河流域。双方几乎同时向世界宣称,自己的政府拥有这一地区的全部主权。为此它们挖空心思制造出种种“根据”,证明自己是北美洲的主人。
    法国人的依据是所谓“发现权原则”。他们声明,早在17世纪60年代,两位法国臣民曾乘小船沿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最早到达过阿肯色。按照国际法的这项原则,不但这条河流及两岸的土地应归法国所有,而且其支流所经之处,理所当然归属法国。俄亥俄河即是密西西比河的支流之一。依照这种理论推而广之,大半个新大名人轶事陆都将尽入法国人手中。
    英国人针锋相对,理直气壮地搬出了一大堆法律条文和文书契约为证。根据传说,这个地区原先属于印第安人的易洛魁部族。英国人在1741年专门派了3位专员与易洛魁族人订立了一个正式条约,因而合法地继承了这个地区的全部所有权。但知情人士透露,英国人只是与个别部落的酋长接触,在用烧酒把他们灌得烂醉如泥的情况下,诱使其按了手印,付给了区区400英镑的“转名人轶事让费”。而这几个贪杯爱财的酋长,当时根本没有占有这片广大的土地,他们自己连一亩土地也没有,更遑论转名人轶事让了。
    双方的“根据”,显然是强词夺理,十足的殖民名人轶事主义逻辑。另一位年高德劭的特拉华部族的酋长,茫然仰天长叹:“法国人说俄亥俄河一边的土地是他们的;英国人说俄亥俄河另一边的土地是他们的——那么,我们印第安人的土地在哪儿呢?”
    实际上,当时在阿勒格尼山以西,俄亥俄河流域这一广袤地区,根本还没有一个白人移民区,居民是印第安人部族。
    法国人信奉“先下手为强”的原则,1748年法国的加拿大总督(那时加拿大是法国的殖民地)派遣谍报人员到俄亥俄河谷活动。向印第安部落重申法国对该地区的主权,施以小恩小惠,乘机挑拨离间。说英国人要来抢劫烧杀,法国人才是忠实朋友。对那些持亲英立场的部落,法国人实行野蛮的驱赶和屠名人轶事杀。法国殖民当局的剿抚兼施、恩威并用,迫使不少印第安部落站到法国一边。连一些比较亲英的部落,在其政治攻势下也同英国人疏远了。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英国政府要鼓励俄亥俄公司向西发展,给予免税十年的特殊优惠政策。为什么弗吉尼亚新任总督丁威迪要扩大4个军区,增补乔治·华盛顿为北峡民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少校副官。丁威迪也派出3名使者,带着贵重礼品去洛格斯顿与印第安部落联络感情。宾夕法尼亚和其他州的殖民当局都相应采取了措施,加强军事防务,注意改善和印第安人的关系。
    1753年春,1500名法军在伊利湖南岸登陆,派遣了许多部队向前推进,强占了若干战略要地,在俄亥俄河上游修筑工事、建立基地、设置哨所。眼看俄亥俄河两岸大片土地将要落入法国人之手,英国人岂肯坐以待毙!英属各殖民地纷纷加强了战争准备工作,弗吉尼亚的城乡变成了大兵营。
    身为总督的丁威迪先生,也是俄亥俄公司的股东,职责在肩、利害所系,理所当然对局势的演变严重关切。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在加强战备的同时,必须派遣一名特使,直接去见法国军方长官。特使的任务有三:第一是公开向法军方面递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一份正式书面抗议。警告法方不要轻举妄动,军事冒险将会造成严重后果。第二个任务是笼络俄亥俄地区的印第安部落,阻止它们倒向法国人。第三个任务是沿途观察作战地形、刺探法军的兵力部署,特别是摸清后续支援部队的动向。
    这是一次重大而艰难的使命,事关和、战大局,何况沿途丛山峻岭、毒虫猛兽、风暴冰雪,自然环境极其险恶。加之印第安人态度反复不定,稍有不慎就有生命之虞。因此特使的人选,令丁威迪伤透脑筋,一筹莫展。前些时侯曾派人去过法军司令部,可是使者慑于法军的威势,还没到达目的地便知难而退。
    升任少校民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副官的乔治·华盛顿,虽是春风得意,却很有自知之明。副官的职责是组织、训练民兵,但毕竟没接受过正规军事训练,更没有参加过实战。因此他把土地测量和庄园事务暂时搁置一边,集中全部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力和时间,努力学习军事知识,研究作战技术。从费尔法克斯勋爵那里借来一批军事理论书籍,日夜刻苦攻读。同时他专门聘请了两位军事教员,虚心向他们请教。一位教员名叫穆斯,主要指教战术、战法和各种槍械的性能,以及战场队形的变化。另一位名叫雅各布·范布拉姆——当年劳伦斯的战友,作战勇敢过人,精通剑术与格斗,华盛顿向他学击剑和实战经验。他还从民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人员中挑选部分骨干前来接受培训。一时间把弗农山庄变成了临时军事学校。除了积极练兵备战,他每天必读当地报纸,时刻注视事态的发展。
    关键时刻又是费尔法克斯上校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他把上面特使难寻的情况告诉了华盛顿。
    这又是极其重要的一次机遇!华盛顿立即做出决定:亲自到弗吉尼亚首府威廉斯堡去,面见总督丁威迪先生。
    确切地说,他不算“毛遂自荐”,而是“主动请缨”;是自讨苦吃、甘冒风险。这就是乔治·华盛顿的性格!
    丁威迪先生在两天之前,就得到费尔法克斯推荐华盛顿的信件,细读之后不由喜出望外,终于找到了担当此任的最佳人选。现在华盛顿赶来主动请缨,两人一夕长谈之后,丁威迪当即决定:授权乔治·华盛顿少校,担当出使法军司令部的重任。
    他聘请了向导、翻译、医生、顾问等随行助手共6位。物资也作了充分的准备,带了赠送印第安人的礼品,购置了马匹、帐篷、食物、医药和日用品。准备停当,一行7人于1753年11月15日从威廉斯堡起程,向法军驻地伊利湖进发。其间距离不少于1600公里。那时的北美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通十分闭塞,尚无舟车之利,惟有马匹代步。
    时值初冬季节,已经下起了雨夹雪。河流开始冰冻,沿途的艰苦危险可想而知。他们一路马不停蹄,经弗雷特烈克斯堡,翻越兰岭,穿过海拔1700米的“大草原”,走出暗藏危机的沼泽地带,几乎每前进一里路都要付出很大代价。
    路经达阿勒民尼河时,华盛顿从军事角度意识到这地方很险要。经仔细观察,发现两河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汇处是法军南下必经之路,也是英军筑堡固守的最佳地点。他把这些资料牢记在心,后来专门写出了书面报告,并派兵筑堡守卫。
    他们在途中得到一个重要信息:有一个人称亚王的印第安部落首领,目前对英国持友好态度,并提名人轶事供了一些有关法国军队的情报。在英国属地,长期以来白人和印第安人之间存在矛盾。法国插进来挑拨离间,印第安部落反水倒戈是意料中事。因为无论英国人或者法国人,从来都没给印第安人带来福音。华盛顿想争取亚王,共同对付法国人。
    于是他们带上珠贝和烟草作礼物去拜会亚王。亚王约莫五十开外,魁梧健壮,勇猛过人;讲究信义,富有强烈的民族主义精神。看来他比较了解白人社会,包括白人作战的方式。他在各印第安部落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被公认是“王中之王”。
    华盛顿向他说明来意,并建议共同对付法国人。亚王采取了主动的友好合作态度,用野味热情款待了客人。当晚亚王开言就告诉华盛顿,法国兵杀害了他的父亲,并将其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体烹而食之。因此他与法国人有深仇大恨,势不两立。接着又介绍他所知道的有关法军活动的详细情报。还怕翻译有误,亚王特地画图示意。华盛顿喜出望外,希望能派几名重要头领作代表,一起到法军据点维纳吉去。亚王应允了他的一切要求。
    这次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活动是成功的,产生了很大的效果。亚王答应说服其他的部落一起行动,断绝与法国的关系。他安排三个部落各派3名代表与华盛顿同行,又回赠一些食物和马匹,供下一段旅途之用。
    又一轮寒潮侵来,雨雪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加,一路崎岖泥泞。幸有印第安人引导,避开了好些危险,至12月4日,才抵达维纳吉。在暮霭中,华盛顿最先看见屋顶上飘着一面法国国旗。
    他们走进法军指挥所,迎面碰上三名法国军官。说明来意后,法国人按礼节给予款待,答应派人护送他们去柏夫堡法军司令部。尽管法国人在两个堡垒之间修筑了大路,因为数九严寒,雨雪肆虐,又要经过多处泥潭和沼泽,这段路程整整折腾了5天,才到达柏夫堡的河对岸。
    负责护送的法国士兵过河去联系后,三个法军军官驾着小船划过河来,殷勤地邀请弗吉尼亚使者进入堡内。但是接待人员说,柏夫堡的最高指挥官外出未回,下面的人不可能做出负责的答复,请使者住下等待。
    这正是华盛顿求之不得的好事。他趁此机会不动声色地到处走走看看,三天工夫已把柏夫堡的里里外外基本侦察了个八九不离十,法军的虚实已了然于心中。
    三天后,法军驻柏夫堡司令官正式会见华盛顿。那场面百分之百公事公办,司令官看完英国使者呈上的公文后,保持立正姿势像背诵书本似的阐述法国的立场:
    “法国拥有俄亥俄地区的绝对主权,任何非法进入这一地区的外国人,都将受到严惩!”
    华盛顿也如法炮制,向对方阐明英国当局的立场。双方没有争吵没有激动,那是两国政府间的事,不涉及私人恩怨。面对面的双方都只是代言人,奉命办事而已,谁也没有决策的权力。接下来华盛顿以非常尊敬的口气,要求司令官给予回函,对方照办。在复信中所用词语显得客气而有礼貌,委婉地表示,一定把来信呈送他的上峰,由上级来阐明法国人拥有该地区主权的确凿证据,更合适一些。
    公事办完,气氛变得轻松而友好。最后举杯,握手告别。
    华盛顿肩负的三项任务圆满完成,心情愉快地带领着随行人员踏上归途。
    可是返回时的气候和道路比来时更加恶劣艰难,沿途的经历给他留下毕生难忘的印象。仅从柏夫堡转回维纳吉,就走了16天时间。他们代步的马匹,终因经受不了寒冷和劳累而“日益虚弱”,不能再使用了。
    最后只得背着行囊背包,像印第安人那样,在没膝的雪地里蹒跚迈步,徒步行走了数百英里。
    1754年元旦,华盛顿一行翻越兰岭。1月16日赶回威廉斯堡复命,把法方的回函面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丁威迪总督。至此,为时两个半月的俄亥俄之行结束。

举报

第二章初出茅庐试牛刀
    1.首战获全胜
    华盛顿带回来的情报,使总督丁威迪及其助手们惊恐不安。他们意识到英法两国之间已无妥协的余地,难免一战。于是决定采纳华盛顿提出的建议:立刻派遣一支部队,抢先在阿勒格尼河与莫诺格赫拉河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汇岔口处,修筑军事堡垒;和当地印第安部落结成反法同盟;着手建立一支400人的民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武装力量。
    那时候的北美殖民地,人口稀少,军事设施和军费开支都处于低水平。偌大一个弗吉尼亚州,只有区区几百名民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士兵。英国皇家军队在北美驻有若干支部队,好似“中央军”一样,不受殖民地政府节制。
    丁威迪总督开始招兵买马了。他首先派遣威廉·特伦特上尉,先行率领部分部队赶赴华盛顿建议的两河口地区,抢在法国人到来之前修好工事堡垒。
    对于华盛顿来说,这又是一次机遇。他审时度势,再一次毛遂自荐,并暗中通过各种关系游说活动。几天之后人事安排揭晓,一位名叫乔舒亚·弗赖伊的军官被任命为上校总指挥;华盛顿任其副职,领中校衔。
    华盛顿立即走马上任,在亚历山德里亚设立总部,着手招募新兵,可是募兵进行得很不顺利。
    北美殖民地的民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是招募志愿人员。有钱人不愿当兵,农民不愿当兵;愿当兵的大都是无业游民,一个个懒惰散漫。志愿当兵图的是报酬,未报名先打听薪饷多少,是否与英国皇家陆军同等待遇。答案很难令其满意,就是华盛顿本人也愤愤不平。若按中校阶级每天应得15先令薪金,实际总督只发给他12先令6便士。而英国正规部队的中校,每月还要多于15英镑。这种不平等待遇,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第一个礼拜才招募到25人,甚至一些被任命的专职下级军官,也托故不来报到任职。
    华盛顿明白其中缘由,惟一解决办法就是要求当局提高士兵待遇。
    恰好前方又有消息传来,查明一支装备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良的法国军队正向有争议的地区开进。丁威迪总督只好忍痛答应所请。为了提高参战人员的积极性,他决定把俄亥俄边远地区的20万英亩土地分配给所有参军的志愿人员。
    还免除15年的租税,每天发给全体官兵15磅烟草作为津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何况那20万英亩土地奖赏,只有赶走法国军队后,才可能兑现。于是许多农家子弟纷纷前来报名入伍,华盛顿的队伍逐渐兴旺起来。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华盛顿只好采取应急措施,从已有人员当中选拔指挥人才。现在法国人名人轶事大兵压境,总督命令他率领已招募到兵员,立即开赴俄亥俄前方迎击法军,在第一线全权处理军事。弗赖伊上校则在后方组织第二梯队,随后带领炮兵和辎重跟进。这样安排体现了总督对名人轶事华盛顿的重用,让他带兵独立行事,已不是副手的地位。这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物质待遇上的差距,使华盛顿心理得到了些许平衡。一种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驱动他甘冒风险,毅然踏上成败难料的茫茫征名人轶事途。
    1754年4月1日,华盛顿率领所部从亚历山德里亚出发了。这支队伍总共120人,未受过严格的训练调名人轶事教。物资弹药装载在两辆四轮马车上,这就是他拥有的全部家当。但他的自我感觉良好,当上了一支军队的实际最高指挥官,颇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气概。
    尽管华盛顿还没有亲身经受实战的洗礼,但他读兵书得知,胜败的关键在于时间和速度。他必须抢在法军之前到达岔口地区,去迟了就陷于被动。丢掉岔口就可能丢掉俄亥俄。因此他催动全军,日夜兼程,和法军展开了时间和速度的竞赛。
    第十天,部队到达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彻斯特。华盛顿命令小驻休整,在该地继续招募士兵,并征集马匹车辆。因为有了马车才可能提高速度。募兵倒是比较顺利,增加了三十余名志愿吃粮的壮汉;但征集马车却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农民们对英法之间的战争本不甚关心,不愿意拿自己的财产去冒险。见说服宣传无效,华盛顿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他援引弗吉尼亚民兵法令,向农户强征马车。给被征马车的主人颁发一纸证书,凭此证可到当地政府领取一笔征用费。即使如此,征集到的马车也只有10辆,还不到预定计划的1/6,而且都是老马破车,难负重任。
    华盛顿不能再等,命令部队继续前进。一路上不顾艰险崎岖,赶着老马拖着破车跋山涉水。任他百般催促,速度就是快不起来。遇到陡坡险路,士兵们只好人力代替马力,帮着推车扛炮。就这样紧追慢赶,4月22日行至中途还是传来消息:法军已抢先占领了岔口的堡垒,威廉·特鲁特上尉带领的小分队不战而降!
    其实岔口失守,事出必然。弗吉尼亚议会与总督矛盾重重,英属北美殖民地军事体制弊病太多,军队素质十分低下,后勤保障漫无头绪,民众不积极配合支持……还有,就是作为指挥官的华盛顿缺乏实战经验,对存在的问题了解不够。
    是继续前进,或是向后撤退?先遣部队既已覆灭,后援部队迟迟未到,真是进推维谷,险象环生。
    岔口丢失,已无险可守。法国当时是世界军事强国,军队训练有素,装备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良,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占压倒优势。进,战必败绩;退,新兵们将不战自溃,还将牵动那些犹豫观望的印第安人倒向法国人!
    华盛顿毕竟是华盛顿。他临变不惊,沉着冷静,稳若泰山。经过缜密思考,他决定继续前进,而且不能显露出半点动摇犹豫,这样才能稳定军心。他鼓励士兵勇往直前,赶到红石溪俄亥俄公司的货栈。在那里重新修筑工事,防止法军乘胜东进,进而要从法国人手中收复失地,夺回岔口堡垒。
    与此同时,他也采取了相应的紧急措施。第一,集中力量拓宽通往红石溪的道路,以便后续炮兵部队赶到增援。第二,沿途联络印第安部落,巩固已有的联盟。他派代表转告亚王:弗吉尼亚民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的中校指挥官,正率领强大的军队胜利前进;另有配备足够的大炮、弹药和粮草的部队,将随后开到。只要印第安人和英国人联合行动,一定能打败法国佬,保住自己的身家财产。第三,他派出信使,骑快马给丁威迪总督送信,要求立即派出增援部队。他又分别给宾夕法尼亚总督、马里兰总督、北卡罗来纳总督写信,痛陈当前形势的危险,指明英属各殖民地的利害一致、唇亡齿寒,为了共同的利益,务必给予兄弟般的支援。
    华盛顿很懂得在危难时刻与部下同甘共苦的必要性。他放下指挥官的架子,冒着连绵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雨,和士兵一起开山修路,一起踩着泥泞急速行军。
    他的行动激励着全队官兵去克服千难万险。他的措施不久就取得了效果。信使带来回信:弗赖伊上校带领一百多人已到达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彻斯特。马里兰答应派200人的部队前来助战。北卡罗来纳支援的350人正在途中。新英格兰又以600人的兵力,从北路袭扰法军后方,可牵制敌军的行动。
    宾夕法尼亚议会承诺拨专款10000英镑资助前线。
    5月17日,丁威迪总督派人送来一个“好消息”,称有4个“独立连”分别经由陆路和水路赶来增援。
    所谓“独立连”,就是英国正规军,我们曾把它比喻为“中央军”。
    它的军官直接由英王任命,不受地方政府的管辖指挥,也不隶属任何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营建制,完全以连队为单位活动。其官兵待遇大大高出殖民地民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一副高高在上的优越姿态,打起仗来也不可能密切配合。他们的到来,是喜是忧?是福是祸?不过等级地位的强烈反差,已经在民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军官和士兵中间播下了不和的因子。
    5月24日,行军到被称为“大草原”的地方,亚王派印第安人又送来消息,入侵法军的总兵力约800人。分作两路,其中一股400人左右,以分散小部队的方式,正向华盛顿所部搜索靠近,企图一举消灭英军。
    这是上次华盛顿出使俄亥俄时,与亚王订立盟约的成果,当地印第安人都主动帮助英军。法国人虽侦骑四出,却暂时还没有查明英军的准确位置。
    华盛顿基本掌握了敌情,马上做出决断:虽然敌强我弱、敌众我寡,但出其不意、突然袭击,吃掉其中一小部分,是有可能的。他亲自与亚王商议了作战方案,要求印第安部落配合行动。
    当夜,雨过天晴,皓月当空,但地面依然潮湿泥泞。好似上天着意相助,这样的自然条件最有利于寻找法国人的行踪。亚王派的几名印第安人,带领着华盛顿的突击人员,没费太大的周折就发现了敌人的足迹。
    循足印而行,不久就找到了一支法国小分队的宿营地。华盛顿将40名士兵分为两个战斗组,左翼由亚当·斯蒂芬带领,自带右翼,从两侧同时迂回包抄。在距敌人营帐一百多码处埋伏。
    也是法国人活该倒霉。他们自恃兵力强大,营地戒备松懈,新近又在两河岔口不战而取得英军堡垒,根本没料想英军竟敢主动乘夜偷袭。
    是夜士兵们在帐篷里呼呼酣睡,哨兵蹲在附近打瞌睡,一点都未发现已被包围。
    清晨7时,天色大明,这时的能见度有利于进攻一方瞄准射击。法国人是遭受到第一排齐射时,才大梦初醒。他们蜂拥而出,各用单发毛瑟槍仓皇应战。关于这次战斗的过程和结果,华盛顿在战后第三天,曾写有一封家书,得意洋洋地告诉他的弟弟:
    “……三天前我们在此同法国人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战。我们的大多数士兵均随其他支队外出,留在我指挥下的仅有不到40名士兵和大约10来名印第安人;但我们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战斗持续约13分钟,双方猛烈射击,最后法国人退却逃走,但走也无济于事。因为我们击毙法军12人,其中有他们的指挥官德·于蒙维尔,俘虏21人。
    “我已将他们送至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切斯特州长阁下处,由20名士兵押送。我方仅一人阵亡,二三人受伤。预料敌人将以优势兵力攻击我们,但只要再拖延一天,我们即可作好对付他们的准备……
    “又及,我所在的右翼,遭受敌人全部火力的袭击,一人阵亡,其余负伤,但我幸免于难。我听到子弹飕飕飞过,真的,那种声音确实有些悦耳。”
    这是华盛顿第一次独立指挥的战斗,可说是初出茅庐、小试牛刀,便显示出了他不同凡响的军事指挥才能。
    事后查明,被他们打掉的不是普通战斗部队,而是一支法军特派间谍小队,长期在俄亥俄流域活动。其任务是搜集情报,挑拨印第安人和英国的关系,刺杀亲英的印第安部落的酋长。它的危险性,远远超过一般的战斗部队。
    2.惨败困苦堡
    在荒芜遥远的北美洲腹地,打了这么一场小规模、低水平的袭击战,出乎意外,竟然产生了世界级轰动效应。欧洲和北美的许多报纸,在显著位置纷纷作了报道。敏感的新闻界意识到,这场总兵力不超过100人的13分钟战斗,很可能成为英法两霸全面大战的序幕。于是小小民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中校华盛顿的名字,一时间成了报刊热点,声誉雀起。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对于一个22岁的年轻人,荣誉似乎来得太早了些。胜利当中往往潜藏着失败,成功之后可能是挫折。
    华盛顿本人并没有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之中。从情报得知,法军至少部署了1000名士兵向这里移动。一些印第安部落见风使舵,转向加入法国人的行列。华盛顿的部队孤军突出,后勤保障不尽人意,粮食供名人轶事应时断时续。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他采取了一些必要的措施,比如,加固防御工事;请求弗赖伊上尉紧急率军增援;向丁威迪总督告急,请求人力物力支援;请亚王说服印第安人等等。但他的主要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力还是放在对付法军大部队的进攻上。他作的这一系列安排,不能说没警惕性,不能说不周密。
    奇怪的是,法军迟迟没有来进攻。华盛顿严阵以待,敌人不来反而忐忑不安。为什么不来进攻?什么时候会突然进攻?令人防不胜防。
    在两军对峙中,从后方传来一个坏消息:总指挥弗赖伊上校因病去世了。丁威迪致函华盛顿,正式通知他晋升上校军衔,弗赖伊所部一百余人马归他指挥。
    如今华盛顿名正言顺地成了弗吉尼亚军队的总指挥官,权力和担子较以前更重了。新官上任,大刀阔斧整饬全军,表扬、提升了一批优秀将士,撤换了不称职的人员。同时抓紧时间修筑一座坚固的大碉堡,以利固守。每天催促进度,士兵们苦不堪言,就给碉堡取了个很不雅的名称——“困苦堡”。
    另一件大事是“独立连”一百余人来到前线增援。“独立连”还未到之前,丁威迪总督在信中就提醒华盛顿要“特别的尊重”。“独立连”指挥官麦凯先生的军衔不过是一员上尉,职别低了三级,“尊重”到何种程度才算“特别”呢?但是作为军人,在礼仪上和态度上要“特别尊重”,绝对不能搅乱指挥系统的上下关系。说得直白一点,就是谁指挥谁。是上校总指挥向一个连队发号施令呢,还是上尉连长向整个弗吉尼亚民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发号施令?这个问题不是个人争夺名位,若不明确,打起仗来后果不堪设想。这件事实在叫华盛顿挠头。
    尽管华盛顿心中不悦,还是小心翼翼地迎来了“独立连”。麦凯上尉给人第一印象还是相当不错,显得很有教养,谈吐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文尔雅,颇具绅士风度。可一接触具体问题,矛盾就暴露出来了。第二天,华盛顿按常规派副官送去部队的口令和暗号,想不到碰了个硬钉子。麦凯上尉摆起“中央军”的架子,他要另建营地,自定口令暗号。还态度傲慢地声称:殖民地总督无权任命一个军官来指挥英王陛下亲自委任的上尉!
    华盛顿气得火冒三丈,但想到大战在即,还是顾全大局,忍辱负重。
    既然好久不见法军来进攻,华盛顿组织士兵继续开拓通往红石溪的官道。他带领士兵们修路干得汗流浃背,“独立连”官兵却坐在浓荫下乘凉作壁上观。他们说,除非每人每天发十先令的报酬,否则不会为八个便士而折腰。
    一句话,麦凯上尉不承认华盛顿上校的指挥权。华盛顿上校也不愿接受麦凯上尉的命令。于是,修路部队自往前修,而独立连就留守在大草原,兵分两路各行其是。印第安人也看出,处于劣势的英军内耗已公开化,败势已成定局。而且,华盛顿一方面对独立连的霸道作风愤愤不平,同时却不能平等对待印第安人。加上后勤供名人轶事应跟不上,士兵待遇低下,衣衫破烂,缺少皮靴,几次闹得缺粮断炊。印第安人当然不愿再替英国人效力卖命,酋长们各找借口纷纷离去。这一来英方的力量进一步遭到削弱,没有当地人的支援,变得耳目闭塞,情报不能及时获得。
    在这种困难的形势下,华盛顿仍未充分认识到面临的危险,不是集中力量原地固守待援,而是坚持分兵修路,进军红石溪。
    6月28日,先头部队送来惊人消息:法军已在岔口修筑了永久性防御工事。碉堡修得坚固宏大,名唤“迪凯纳堡”。这也是向世人宣告:
    这块地方已属于法兰西!
    近日来,法军以迪凯纳堡为基地,集结了800名法军和400名印第安人,要对名人轶事华盛顿部队发起大规模进攻,以报大草原战败的一箭之仇。
    法军总指挥是一位老谋深算的职业军官,深谙用兵之道。他并没急于实施他的报复计划,而是集结更多的部队,选择敌军逐渐松懈的时刻,出奇不意给予对手毁灭性的打击。
    华盛顿侦知敌人的意图时,处境已十分不妙。英军远离基地,无堡垒可依托,无地利可防守,无论打运动战或打阵地战,都极其不利。他惟一能做的,是命令修路部队停止前进,同时派人通知先头部队和独立连三支部队会合一处,总共兵力400人左右。然后全军尽快后撤,争取在法军进攻之前,撤回到大草原的“困苦堡”固守。
    前进艰难,撤退也不易。由于车马缺乏,陆续运来的武器弹药、粮食辎重,全靠肩扛手抬。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莫过于9门大炮,万万不能落入敌军之手。快速行军暑热难耐,官兵苦不堪言,不少人中暑病倒。华盛顿把坐骑让出来驮运槍支弹药,他自己和士兵一样徒步急行。
    他的私人行李雇请一名健壮士兵挑运,也得掏腰包付给酬金。最恼人的是独立连,还是那副老爷样子,绝对不肯助一臂之力。
    7月1日,这支队伍总算撤到大草原“困苦堡”,等待后方派兵增援。
    还没等英军做好准备,法军就已经追上来了。7月3日凌晨,一发尖厉刺耳的槍声宣告攻坚战的开始。近1000名法军把“困苦堡”围得水泄不通。华盛顿命令全体三百多名官兵保持镇静,不许擅自出击,只能利用工事掩护,进入射击位置等待敌人接近,听命令才开槍。整个白天双方不停地槍战,法军和印第安人利用树木掩护,步步向前逼近,但始终没能进入60码距离之内。时近中午,天下起大雨来,困苦堡周围尽成泽国。士兵继续冒雨对射,打到傍晚,英军减员已达三分之一。未受伤的也是饥肠辘辘,浑身湿透。更糟糕的是弹药被雨水浸湿,滑膛槍淋得无法使用,射击逐渐减弱。幸亏天色已晚,雨下得越来越大,伸手不见五指,两军自动停战。
    法军方面因为没有工事的掩护,伤亡损失更大一些。虽然凭着人数上的优势,明日还有力量组织新的一轮攻击,但也承受不起更大的消耗。
    8点多钟,法军派人到前沿喊话,建议英方过营谈判。华盛顿起初断然拒绝谈判,但看到阵亡者的遗体和大量的伤员,率领全军突出重围已不可能,再战下去,力量的对比太悬殊,结果可能是全军覆没、堡垒失陷。经过再三商议,英方派出通晓法语的范·布雷姆等三人与法军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涉。
    双方几经讨价还价,法军表示让步,于午夜达成一项体面的“投降协定”,双方指挥官在上面签字生效。
    这个“投降协定”,是两军现存实力和处境的较量结果。内容包括:
    法方允许英方全体人员体面地撤回居民区,法军和印第安人不加干扰;
    可以按照军礼体面离开碉堡,不必缴械,同意带走财物和军需物资,9门大炮除外,应予炸毁;
    允许把带不走的财物存放在某个秘密地点,并派人看守,以后可派马匹运走;
    英方保证一年内不再企图在法国国王的土地上修筑任何建筑物;英方必须留下两名上尉军官作人质,直至英方把上次俘虏去的21名法军人员释放为止。
    第二天上午10点钟,华盛顿安排范·布雷姆上尉和斯托波上尉留下充当人质。为了保持大英帝国的体面,不能让上尉军衔的人质太寒碜,华盛顿从私人行囊中找出一件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致的绒面料镶银边的外套,和一件高级大红色背心,作价13英镑卖给范·布雷姆穿在身上。
    然后,按照协定,华盛顿率领残部撤出困苦堡。在他们的词典里,他们是战败者,但不是变节者。为形势所迫停止了抵抗、免除了无谓的牺牲,但保全了士兵的生命,也就保存了有生力量,何况并未放下武器。
    华盛顿要求部下换上干净的军装,举着军旗,扛着槍支,搀扶着受伤的弟兄,默默地操齐步走出弹痕累累的碉堡。
    这次的失败,从反面给他上了极其重要的一课,使他学会了正确对待挫折。后来在独立战争初期屡战屡败的困境中,他毫不灰心失望,屡败屡战,直至革命胜利。
    关于困苦堡之役,英法两国官方发布的战果统计,差异之悬殊着实令人十分吃惊。
    法方宣布:击毙击伤英军一百余名;至于己方的伤亡,法军及印第安人中,仅阵亡2人、伤17人。
    英方则根据华盛顿向总督送的报告称:我方阵亡27人,伤70人。
    敌方的死伤数字不详,但据敌军中一些荷兰人向我方某位同乡透露,伤亡总数超过300人。当夜法军一直忙于掩埋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体,次晨还未埋完,足证其可信云云。而弗吉尼亚的报纸又在此基础上加以夸张,称打死打伤敌人900名。
    3.远征军覆灭
    从1753年10月奉命出使俄亥俄,到1754年7月困苦堡战败撤回,华盛顿有10个月都处在高度紧张的斗争中,人已是心力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瘁。尤其这年11月,英国政府颁布了一个新条例,规定:英王及英王在北美的总司令所委任的军官,其地位应在殖民地总督所委任的军官之上。地方部队的军官在和英王委任的军官一起共事时,不以军阶论高低。英政府美其名曰“消除正规军与地方部队之间在指挥权上的矛盾。”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带有明显歧视性质的政策。
    在弗吉尼亚,民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撤消了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级建制,分散为连队活动。取消高于上尉衔的军职,民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连队均由正规军的上尉连长指挥。这项政策的出名人轶事台,严重地损害了北美殖民地民众的尊严和他们对母国依恋之情,引得各州军界一片哗然。
    华盛顿本是血性男儿,他的自尊心和事业心极强,决不甘心屈居于“中央军”胯下过窝囊日子。一怒之下辞去军职,返回自己的弗农山庄,过起隐居生活来。
    正当华盛顿在乡下离群索居、埋头经营庄稼、不问朝政的日子里,万万想不到他的大名却再次引起大西洋两岸的关注,成为国际瞩目的新闻人物。
    本来两个回合的大草原之战,英法两家各胜一局,打成1比1,但是双方不愿握手言和,蓄意扩大势态,再挑争端。由于政治的需要,英国舆论界不以胜败论英雄,把个华盛顿大大地吹捧了一番。他的私人信件刊登在《伦敦杂志》上。他率领40名勇士奇袭于蒙维尔营地、全歼敌军的特写,上了伦敦《绅士杂志》。有家报纸在评论中说:“我们勇敢的军人依然活着回来,继续为他们的国王和祖国效劳。”他的英雄伟绩轰动了上层社会,连英国国王也兴高采烈地谈论华盛顿。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法国也把华盛顿大加宣传,不过角度有所不同,力图把英国刻画成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险狡猾的侵略者。英吉利海峡对岸的法国报刊,发表了部分华盛顿失落在困苦堡的私人日记。着重渲染了华盛顿伪装使者刺探军情、收买挑拨印第安人、企图侵占法国的俄亥俄地区云云。于是,在英、法对骂声中,华盛顿倒成了双方公认的英雄。
    1755年春,局势又发生了变化,好似上帝刻意安排,他的隐居生活该结束了。
    英国政府最高决策层鉴于英军在困苦堡的失利,大片殖民地有落入法国手中的危险,便把注意力转到北美。经过一番周密的谋划,决定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彻底打垮老对手法国在北美的军事力量,以保障日不落帝国的霸主地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动用了最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锐的作战部队,组成赴北美远征军。统帅这支远征军的最高指挥官,是60岁的宿将爱德华·布雷多克少将。具体作战目标,是收复被法军抢占去的俄亥俄河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汇岔口的“迪凯纳堡”。
    爱德华·布雷多克少将,是一位行伍出身的资深职业军官,作战经验丰富、治军有方、指挥果断,在长达40年的军旅生涯中,战功昭著,深得伦敦军界的敬重。但另一方面,他的缺点也十分突出,他固执己见、个性急躁、独断专行,非常相信军事经典著作和自己在欧洲的作战经验,不相信别人的经验或建议。身为最高长官,统领着远征大军去到陌生的北美打仗,却依然迷信老一套经验,这样缺点就变成可怕的致命伤了。
    1755年2月,布雷多克将军率领两个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兵,在皇家海军舰队的护卫下,驶离英伦三岛,横渡大西洋开赴北美大名人轶事陆。将军早在伦敦时,就读过关于华盛顿的许多正面报道,现在又有许多政要人物的举荐,于是决定邀请华盛顿出山,参加参谋部工作。
    华盛顿自兵败困苦堡后,利用这段赋闲时间,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总结了失败的主客观原因。他在养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蓄锐、等待时机。他清醒地意识到英法之间的全面大战就要爆发。收到邀请信后,他急匆匆赶去与布雷多克将军见面。将军很高兴,说人才难得,便正式任命他为将军的上校副官。
    需要说明的是,华盛顿是以自愿人员身份入伍的。所谓上校副官是个虚职,既没有实权又没有薪俸,还得自花费用购买军装马匹上前线,单纯从经济得失看,可说是一大笔亏本买卖。但他主意已定,不为经济得失和母亲的阻拦而动摇。华盛顿在这次新的机遇面前作了如是的选择,是和他的性格和人生追求有关。他不但有精明的经济头脑,更胸怀大志,具有长远的政治眼光。
    5月,人马集结于坎柏兰堡待命,加上民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印第安武士,总兵力达到1600人之众。6月初,17响礼炮鸣过,部队奉命出发,目标是攻占法军盘踞的迪凯纳堡。
    华盛顿非常了解北美风土民情,有和法军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战、与印第安人结盟的经验。这些无疑都是极其宝贵的、也正是布雷多克将军所缺乏的东西。
    华盛顿作为参谋人员,其职责就是向主帅提名人轶事供情况,条陈参考意见。但是,实际情况不是这样。华盛顿的许许多多好的建议和忠告,均未被重视采纳,反而引起不断的争执辩论。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布雷多克能发现人才,却不会使用人才——“叶公好龙”的典故看来不只是中国人的专利。
    开始就得到可靠消息,迪凯纳堡的守备力量很薄弱,如果抓住时机长途奔袭,必可奏奇效。华盛顿建议兵分两路,将军亲自统领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锐部队轻装疾行,给敌以突然致命一击。另一路运载辎重补给品,作为第二梯队随后跟进。建议表面上被采纳了,挑选出1200名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兵,配备10门大炮组成快速部队。但是“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兵”队伍依然庞大而臃肿。拨给的212匹军马中,真正驮运军用物资的只有12匹,其他统统载运军官的私人物品。
    倒是华盛顿把他私人的坐骑献出来驮运公物。队伍壮观倒是壮观,可是在北美的崎岖山路上,行军打仗是何等的艰难。华盛顿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进一步建议,非军用物资应一律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简轻装,暂时保存在后方。将军对此却不予理会,因为在欧洲从来没轻装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简过。这一来行军速度慢得像蜗牛,累坏了出力受苦的普通士兵。
    如何对待部队里的印第安人,也是引起争论的话题。将军有一种天生的民族优越感,对有色种族带着偏见和厌恶心理。印第安人主动要求去侦察敌情,概被粗暴拒绝。印第安人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受到损害,中途纷纷不辞而别,退出了抗法大军。
    另外就是照搬欧洲战场的行军经验,逢山开道,遇水搭桥。即使小小溪流也停下来坐等工兵造桥,不肯涉水而过。部队走了一个多月,才艰难地推进了100英里,每天平均3英里。
    由于上述的失误,加剧了粮食困难。运的非军用物资多了,粮食只好少运;印第安人离开了,在当地筹粮就不容易。布雷多克不明白,在人烟稀少、居民分散的北美荒原,还没有形成巨大的粮食市场,根本无力供名人轶事应大部队的每日三餐。
    也许是上帝安排,在这紧要关头华盛顿生病了。连日高热不退,头痛难忍,身体虚弱,经不住骑在马上颠簸折腾,只有躺在马车上随着后卫部队行动,布雷多克将军带领主力走在前面。
    这支庞大的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锐部队,在信息不灵、敌情不明、粮食短缺、内部不和的状况下,极其缓慢地向西方蠕动。部队好不容易越过了大草原困苦堡,华盛顿预感到处境不妙。大队法军可能就在不远的前方,随时有遭到法军突然袭击的可能。
    7月8日晚,部队宿营地距敌人盘踞的迪凯纳堡大约15英里。按照预定方案,组成先头部队的2个掷弹兵连、160名步兵、一个独立连加上2门6磅炮弹大炮,于黎明前渡河占领阵地,确保主力通过。
    7月9日,天气晴朗无异常。中午时分主力部队渡过了莫诺加希尔河,来到一片丛林地带。华盛顿见地形十分险恶,顿生疑窦,恐有伏兵。
    但布雷多克将军却命令部队整顿军容、高举军旗、鼓笛齐奏,威武雄壮地渡河。据说就凭这样的军威也足可压倒敌人。皇家部队的官兵们,看起来仿佛是去参加宴会,而不是准备去战斗。
    华盛顿顾不得病体未愈,翻身上马追赶总司令。建议停止前进,立即派侦察部队搜索前方及两翼。然而为时已晚,林子里响起了密集的槍声。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由于没派印第安人侦察,中了伏击!第一排槍弹就击倒了十多名前卫尖兵。
    布雷多克表现出了惊人的沉着镇静,马上做出反应。他命令800人主力,迅速接应前卫部队。华盛顿根据丛林作战的经验,建议把部队分散开来,利用地形和林木作掩护,各自为战与敌周旋。遗憾的是将军不纳忠言,一如欧洲传统的老战法,命令部队一字排开呈散兵线列队进攻。
    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悲壮场面!法国兵和印第安人隐匿在大树背后,对准毫无遮拦的整齐队列打活靶。而平时老爷气十足的英国军官,都表现出意想不到的大无畏勇气。他们绝对服从命令,冒着敌人的炮火铁青着脸边放槍边前进。他们看不见敌人的身影,只能根据敌人射击时冒出的一缕青烟回击,射出的子弹漫无目标。自己人成排倒下,第二线又替补上去。没有人怕死退缩,没有人临阵脱逃。军官们身先士卒,60岁的布雷多克将军就站立在前线指挥。他不下撤退的命令,幸存的官兵就不会停下前进的步伐。
    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锐的英国正规军伤亡过半,倒是弗吉尼亚民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懂得丛林战法,平时自名人轶事由散漫,这时候都不用命令,各自寻找一处树木作掩护,和敌人对射。可惜他们发射时的青烟,又成了英国正规军的射击目标,自相残杀了许多。有少数官兵离开队列找树木作掩护,可是将军骂他们目无军纪,挥刀“正法”了两名。英军到底支持不住了,统帅布雷多克力图压住阵脚阻止士兵溃退。最后他自己被子弹击中上臂穿入胸肺,在卫兵的扶持下,丢弃了全部大炮和粮食辎重,带着残部野兽般地惨败奔逃。
    三天之后,布雷多克将军在大草原与世长辞。这地方正是一年前华盛顿兵败之处。
    此役英军共伤亡700名以上,各级军官阵亡超过三分之一,武器物资损失殆尽。弗吉尼亚民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的损失最大,一个连队全连无人生还,另一个连队的军官全部牺牲。布雷多克将军既已为国捐躯,也就不必多去指责,更无从追究其责任。倒是华盛顿本人,在整个战役中显示出了英雄本色。他事前提过正确的建议,临战他不顾病弱之身,在槍林弹雨中作战、还亲自操作发射炮弹。他的两匹坐骑先后被打死,上衣被射穿4个弹孔,能平安生还,真是个人间奇迹。
    这次战役,是英军在北美空前惨重的失败。事后查明,该地设伏的根本不是法军主力,只是一支分遣队。其中正规法军72人、加拿大人146名、印第安人637名!他们驻扎在附近的小据点杜坎堡,听说有3000英军来攻,害怕守不住杜坎堡,就派出一支分遣队到河边阻击。于是发生了前述的遭遇战,出乎意外打了个大胜仗,哪里还敢穷追猛打呢。法方伤亡总数不超过70人,此役成了世界战史中的一个很有特色的战例。
    过去,北美各州对英国的强大力量敬如神明,这一败绩则是对迷信的致命打击。

举报

名人轶事网




名人轶事网




名人轶事网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名人轶事网  

GMT+8, 2024-5-14 18:28 , Processed in 0.265625 second(s), 33 queries .

郑重声明:本论坛资源均由会员从网上收集整理所得,版权属原作者。

如涉版权,请发邮件admin@storyren.com,将立即整改。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