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第40位总统罗纳德·里根,在一次外出中,他和随行人员突然遭到来自路边的枪击,好几个人受了伤,幸运的是里根没被击中要害。
    事后,他详细地了解了其他人的伤情。当得知他们都无生命危险时,他大声对身边的人说:“好消息!快给我们弄几个尿盆来,我们又可重聚在一起了。”

里根总统访问加拿大,在一座城市发表演说。在演说过程中,有一群举行反美示威的人不时打断他的演说,明显地显示出反美情绪。里根是作为客人到加拿大访问的,作为加拿大的总理,皮埃尔·特鲁多对这种无理的举动感到非常尴尬。面对这种困境,里根反而面带笑容地对他说:
    “这种情况在美国是经常发生的,我想这些人一定是特意从美国来到贵国的,可能他们想使我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听到这话,尴尬的特鲁多禁不住笑了。

罗纳德·里根善于把他的政策编进他所讲的轶闻,又把轶闻编进他的思想意识中。在对全国学生联合会演讲当中,里根全力抨击一个老问题,即政府日常文书工作的种种弊病、官僚主义及其危害。
    他说:“我认识一位教师,他不断收到表格,填写好后,又一一送出。他发现表格项目尽是一些一再问过的老问题,例如他教室面积有多少。他感到好奇,不知华盛顿有关部门是否有人看这些报告。所以每当他填写老一套的表格时,他就把他教室的面积逐次在扩大。直到教室的面积竟与罗马圆形剧场一般大,但是华盛顿方面竟没有表示任何异议。后来,他采取相反 ...

为了说明选民对政客的不信任感,里根幽默地暗示了政府官员们天生愚蠢得难以估量。他谈到了一座虚构的美国城市,该城市决定把交通标记再竖得高一些。
    交通标记原有5英尺高,他们要把这些标记高度改为7英尺。联邦政府人员插手此事,由他们实施这一工程——他们来到了这一城市,把街道平面下降了2英尺。

里根像大多数演员和政治家一样,老早就滋长了一种博人喜爱的欲望。他用精心安排的幽默语言点缀他的演讲,以赢得特定观众的尊重。
    对农民发表演说时,里根说了这么一件轶事讨好他的听众:
    一位农民要下一块河水业已干枯的小河谷。这片荒地覆盖着石块,杂草丛生,到处坑坑洼洼。他每天去那里辛勤耕耘。他不断劳作,最后荒地变成了花园。为此他深感骄傲和幸福。
    某个星期日的早晨,他操劳一番后,前去邀请部长先生,问他是否乐意看看他的花园。好吧,那位部长来了,并视察一番。他看到瓜果累累,就说:“呀!上帝肯定为这片土地 ...

对正在访问的特定地区加以奉承是里根的一大特色。如总统的一位幽默顾问解释的那样:“幽默的主要价值之一,是让听众明白你知道他是谁,他们住在哪儿。”
    里根在到达俄勒冈州波特兰时说:“我的几位辛勤工作的助手们劝我不要离开国会而风尘仆仆地到这里来。为了让他们高兴,我说:‘好吧!让我们来掷硬币,决定是去访问你们美丽的俄勒冈州,还是留在华盛顿。’你们知道吗?我不得不连续掷14次才得到使我满意的结果。”

里根迎合少数民族的手法就像他迎合不同地区的人民那样变化多端,富有吸引力。在向一群意大利血统的美国人讲话时,他说:
    “每当我想到意大利人的家庭时,我总是想起温暖的厨房,以及更为温暖的家。有这么一家住在一套稍嫌狭小的公寓套间里,但已决定迁到乡下一座大房子里去。一位朋友问这家一个12岁的儿子托尼:‘喜欢你的新居吗?’孩子回答说:‘我喜欢,我有了自己的房间。只是可怜的妈妈,她还是和爸爸住一个房间。’”

确实有很多孩子,在父母单身家庭或双亡的困境中生存下来,但孩子对父母的需要,仍是人本性中不可抹杀掉的。

美国总统里根在竞选总统时,由于他年龄过大,常被对手用来做为攻击他的把柄,里根用幽默机智地绕开这个难题。
    在亚特兰大州的一次演说中,他说:“我很荣幸和你们一同参加伟大的美国律师联合会第105次年会。”接着是一个总统式的停顿。又说:“说我参加过第一次会议,那可不是真的。”
    在格利地隆俱乐部的午宴上,里根注意到该俱乐部创建于1885年,就对其主人说:“你们没有邀请我参加俱乐部的第一次活动,我是感到多么的遗憾!”
    当民主党元老艾夫里尔·哈里曼满90岁时。特德·肯尼迪说,哈里曼的年龄只不过是里根思想的一半 ...

一次,里根总统在白宫钢琴演奏会上讲话时,夫人南希不小心连人带椅跌落在台下的地毯上,观众发出惊叫,但是南希却灵活地爬起来,在200多名宾客的热烈掌声中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正在讲话的里根看到夫人并没受伤,便插入一句俏皮活:“亲爱的,我告诉过你,只有在我没有获得掌声的时候,你才应这样表演。”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名人轶事网  

GMT+8, 2024-5-7 12:17 , Processed in 0.187500 second(s), 39 queries .

郑重声明:本论坛资源均由会员从网上收集整理所得,版权属原作者。

如涉版权,请发邮件admin@storyren.com,将立即整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