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传在线阅读

第二章隐居隆中
    自从刘表的形象在诸葛亮心目中动摇之后,他更加崇拜德高望重的伯父庞德公。他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刘表三番五次地拜请庞德公,伯父却始终不愿出来辅佐刘表的道理。他决心拜伯父为师,做一个有志气的男子汉。
    庞德公听了诸葛亮的心愿,没有说行或不行,只是把儿子叫到跟前:“民儿,带你内弟到南山打柴去吧!”说罢,便转身入室。
    庞山民拿着扁担、斧头,站在诸葛亮面前也不说话,只是用眼睛盯住他,好像在说:“你看怎么办呢?小兄弟。”
    诸葛亮高高兴兴地跟着姐夫到南山上砍柴去了。
    这一天,可把诸葛亮整苦了,累、渴、饿,他咬着牙顶过来,而且手脚都磨出了血泡,痛得他几夜都不得安宁,但他却始终没哼一声。不久,诸葛亮第二次来向庞德公表白求师的心愿。庞德公叫来侄儿庞统,指着门前的一块地对他和诸葛亮说:“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你兄弟二人今天代老夫把这块地犁出来吧!”
    说罢,搬把椅子坐到门外晒太阳去了。
    庞统和诸葛亮谁都不会套牛,更别说扶犁了。怎么办呢?两人一合计干脆用镢头刨吧!于是,本来一会儿就能犁完的地,他俩却整整刨了一天,累得不行。
    这次,诸葛亮从劳动中悟出了为什么满腹经伦的伯父总是躬耕陇亩、注重农桑的道理。
    诸葛亮再一次拜见庞德公时,发现他和衣躺在床上,鞋都没脱。他怕惊动了他,先是恭恭敬敬地站在一边,后来想到上了岁数的人这样睡觉容易着凉,于是上前轻轻地给庞德公盖上被子,又单腿跪在床边慢慢为他脱掉鞋子。这回庞德公醒来了,看到诸葛亮不由心头一热,满意地微微点了点头,不等诸葛亮开口就带他来到平时从不让人进的后院。庞德公在一个周围堆满了秦砖的巨大磨石前停下来,然后拿起一块砖,认真地在磨石上磨了起来。
    诸葛亮开始感到莫名其妙,过了一阵发现不远处有一个非常大的案子,上面整整齐齐地排放着已经磨好的秦砖。他走过去一看,每块砖上都编了号。当他拿起“壹”号砖观看时,奇迹出现了,只见上面刻着两个苍劲有力的汉隶大字“诗经”。诸葛亮的心被震撼了,一下跪在庞德公面前说道:“师傅请教我!”
    庞德公这才语重心长地点头道:“要做我的学生,就得先学会做人,做人和做学问一样,是磨炼出来的。”
    在庞德公如数家珍的教诲下,诸葛亮开始潜心研究历史,纵观上下几千年的兴衰,探索改朝换代的根源、定国安邦的重大问题。
    就在诸葛亮刻苦攻读、学业大进的时候,他那一心为刘表在豫章开辟领地的叔父诸葛玄,向刘表飞报来一封封告急文书:“豫章被围,速派救兵!”“粮断兵变!”如此火急的呼救,刘表却作出了“宁丢豫章,不乱荆州”的决定。诸葛玄被俘,却硬是抱着“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被朱皓杀害了。
    悲痛万分的诸葛亮彻底看透了刘表。他从中领悟到一个铭心刻骨的道理:贤才必须投靠明主。
    诸葛玄死后,刘表在岘山下为他立了衣冠冢,一面安抚诸葛亮一家,一面表示愿意把诸葛亮留在身边做事。诸葛亮当即回绝了他,使刘表大为恼火。
    不寄刘表篱下,学业堂自然也就上不成了。大姐劝他投奔在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东为官的诸葛瑾,二姐愿意把他接到自己家中,但诸葛亮都没有同意。
    到什么地方去呢?诸葛亮来请庞德公指路。庞德公认为刘表虽然不可依,但荆州这块地方尚可保持十年之内的安宁,倒是求学炼志者的一个难得的地方。
    他指着襄阳城西二十来里处有一山隆然而起,说可在那里结草为庐,耕而学之,学而炼志。
    诸葛亮于是在好友们的资助下,带领全家来到了当时还是荒山野岭的隆中定居,结草为庐,开山为田,开始了他躬耕陇亩、博览群书、游学访友的生活。
    春风化雨,万物更新。转眼之间,麦浪翻滚,诸葛亮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他叫全家作好明日开镰的准备。
    第二天一早,太阳还没出来,诸葛亮兄弟二人已把麦子放倒了一大片。当火辣辣的太阳冒出来时,诸葛均已是满身大汗,禁不住道:“好热的天啊!二哥,还是歇会再割吧!”
    诸葛亮边割边道:“小弟,你我还是一鼓作气,趁今日天气好割完了再歇吧!”
    这时,一个老农夫挑着一担斗笠从躬耕的田边经过,不由好奇地望着这两个年轻人,忍不住叫道:“喂——割麦的小哥,开镰也不看天气,今天哪能割麦!”
    诸葛亮听老农夫这么一嚷,抬起头看了看天,然后不解地问道:“老伯,您老怎么啦,这天气不是很好吗?!”
    老农一听,把这哥俩好生打量了一番,这才说:“今天就是不能割!”
    兄弟俩相互看了看,问道:“为什么?”
    老农夫拍了拍脑袋:“看样子你们是读书人。但是农家都知道今天不能割麦,我也说不出为什么,反正这是农家的规定。今天有雨,信不信由你。”
    诸葛亮望望霞光万道的天空,说这位老伯可是想雨想迷了心窍,大白天说梦话。
    老农夫听了很生气,干脆把斗笠担子一放,找个石头坐下来,冲着诸葛亮说:“好,就冲你这句话,老汉我今天就坐在这看你们的好戏,看是我老汉大白天说梦话,还是你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诸葛亮哈哈地笑了起来,转身继续割麦。老农夫见状,反而坐不住了,走进躬耕田,动手帮他们将割倒的麦子捆起来。就在地里的麦子快割完时,山冲里起了风。老汉忙跑到诸葛亮身边,焦急地说道:“冲内有风,冲外狂风。小伙计,你别再跟我赌气了,眼看你一年的血汗就要白流!快跟我把捆好的麦子搬到高处去堆起来!”说罢,抱起捆好的麦子就往高处跑。
    诸葛亮看着老农夫那紧张的样子又好气又好笑。
    这时风紧了,刹时,乌云滚滚而来,一道闪电划过,雷声四起,接着瓢泼大雨倾空而下。诸葛亮还没反应过来,大雨已把他淋了个透。不一会儿,山洪冲了下来,把他二人割倒而老农夫还没来得及捆名人轶事绑的麦子冲了个一干二净。他目瞪口呆地站在田里,羞愧得无地自容。他想起了孔子关于“吾不如老农”、“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教导。他省悟了,忙来到老农夫面前,长揖施礼道:“请老伯教我!”
    老农夫叹口气道:“这只不过是我们这里传下来的千年农谚中的一句,‘早上放霞,等水浇茶’,是说一定有大雨。‘晚上放霞,干死蛤蟆’,就必定是百灵百验断定明天是好天气的方法。”
    诸葛亮听罢惊异地说:“天哪,没想到农谚还有这么大的学问!老伯,弟子就拜您为师了!”
    从此,诸葛亮便经常向这位老农夫求教学习,老农夫还把他带到懂得农谚更多的农夫那里学习。不久诸葛亮就记了一大本农谚,这又逐渐打开了他研究天文地理的通路。如果没有这些知识,诸葛亮日后在赤壁大战中,怎敢“草船借箭”,又怎能巧妙地瞒过周瑜,借来神奇的东风火烧战船,最后平安地回到刘备身边呢?

举报

第三章拜师游学
    对于春秋时期的大军事家孙武的名著作《孙子兵法》,诸葛亮已经潜心研究不知多少遍了。它言简意赅,汇集了一切军事战争的战略战术。自从好友徐庶徐元直给他送来曹操新注的《孙子兵法》后,诸葛亮认识到大千世界的确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自己不过是一只井底之蛙。
    夜深了,诸葛亮手上拿着兵书苦思冥想。案上摆着几天前他和徐庶下的一盘棋,这是一个双方都无法将对方将死的残局,他一有空就反复琢磨、分析。兵书迷住了诸葛亮,他可以倒背如流。之后他又开始推演阵法。
    一天早晨,当他醒来时,九岁的小书童诸葛子青告诉他,黄老先生来过,翻看了他的手记,匆匆写了几个字就走了。诸葛亮忙到书案上一瞧:“欲求战阵通,速拜庞德公。”他连忙上了路,赶往庞德公隐居的鹿门山。
    他将自己批注的《孙子兵法》和绘制的阵图呈给庞德公看。
    庞德公道:“兵不在多而在精。对于兵法,一个人学精了就可以教成十个人;十个人学了就可以教成百人,百人教千人,千人教万人。这样的军队就一定比那百万之师的乌合之众强得多。盖天下古今之战,莫过如步战、骑战、车战、舟战、夜战、昼战、威战、骄战、赏战、罚战、实战、虚战、山战、地战、雨战、雪战、进战、退战、火战、水战、分战、合战、远战、近战、缓战、速战……不可胜数。能达纵横捭阖之妙,贵在一个‘变’字。然万变不离其宗,其妙全在‘计’、‘谋’二字。”
    诸葛亮虚心地求问,他的求知精神终于使庞德公将自己花了半生时间研究兵法的成果——从八卦到八阵的推演——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给了诸葛亮,他希望诸葛亮能够据此推演出完善的八阵图本。他甚至没有将自己的成果传给亲生的儿子,这令诸葛亮万分感动,决心不负庞德公的巨大希望。
    回到隆中,诸葛亮把自己关在了屋中。经过他日日夜夜的苦心研究,加上黄承彦的点化,八阵草图绘出来了。庞德公告诉他:“八阵通不通,须拜司马公!”
    司马徽,字德操,人称“水境先生”,隐居在襄阳西南百里外。诸葛亮来到了南漳水境山庄。司马老先生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带领诸葛亮去游历名山大川,尤其是那些两军对垒、兵家鏖战、成败于刀枪剑戟之下的古今战场。
    南漳游学使诸葛亮受益匪浅。特别是管仲那首创的、实行兵民合一的“作内政以寄军令”的方针,使诸葛亮朦胧地意识到这可能是完善八阵图的一条途径。
    一日,庞德公、黄承彦、司马徽三老聚会,谈到了汝南灵山的酆公玖,此人曾预言,百年之内,必是兵家此起彼落的时代。他们打算请酆公玖助诸葛亮一臂之力。
    诸葛亮一路风尘赶到了汝南灵山。酆公玖年事已高,正在闭目养神,对诸葛亮道:“老夫这里是道家清静之地,一向不收学生,你如愿在灵山打柴挑水度日,尚可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饱无忧,要求学问,还是到别处去吧,不要误了锦绣前程。”诸葛亮一下落到进退两难的地步。
    这时酆公玖又说话了:“灵山虽小,倒也清静安定,不似尘世纷纷攘攘。打柴挑水虽说劳筋动骨,却可健身强体。考虑好了吗,卧龙先生?”
    听到此言,诸葛亮不由倒吸了一口凉气。老先生说出“卧龙先生”四个字,份量可不轻啊!他为什么不接司马公的信,却要留自己打柴挑水呢?一定是想先观察自己。诸葛亮忙磕头道:“谢老前辈收留。”
    自此,诸葛亮早起在灵山砍柴挑水、打扫山门,晚睡在小室中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故知新,日月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迭,半年过去了。酆公玖对诸葛亮从来不管不问,视而不见。
    一天,诸葛亮打柴归来,见山门右边墙上写了一个斗大的“火”字,他没有在意。待他挑水回来,山门左边墙上又出现了一个斗大的“水”字,这下引起了他的注意。从此,他每天对着“火”、“水”二字出神,想把它们写在山门上的意思弄明白。这天,他正对着二字琢磨时,忽听到背后有人道:“这叫视而不见,见而不闻、不问,兵家之大忌也!”
    诸葛亮猛地回转身来,见是酆公玖,忙拜倒在地说:“弟子才疏学浅,望恩师赐教!”
    酆公玖哈哈大笑道:“老夫被你的诚意与恒心打动,有意助你水、火二阵溶于八阵图中。起来吧,从今日起就不要再打柴、挑水了,咱们抓紧时间做学问。”说罢,双手扶起了诸葛亮。
    酆公玖对诸葛亮说:“水与火,日常见之物,却不为人们所思。然水火无情,且不相容。你若把无情而又为人们视而不见的水与火融于八阵图中,水可淹七军,火可生炎烧万马千军。八阵添水、火即成绝阵,那便无敌于天下。”
    酆公玖非常赏识诸葛亮,将自己一生所著《三才秘录》、《兵法阵图》、《孤虚相旺》、《大战奇观》等都赠与诸葛亮。
    诸葛亮灵山得益师。不久,他便将水、火二阵发展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他一生用火阵打了许多漂亮仗,如火烧博望、火烧新野、火烧战船、火烧藤甲兵。难怪后人赞诸葛亮一生皆是火。
    八月十五“花红宴”(花红——水果,襄阳特产),是庞德公用以聚集荆州名流、隐士、学者的一年一度的盛会。这天,宾客们从四面八方来到鹿门山,围坐在一起,一面品尝花红果和花红酒,一面切磋学问,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流信息。来此的皆是忧国忧民之士,大家平起平坐,不分长幼,畅所欲言。在朋友们的推举下,素来沉默寡言的诸葛亮开了先锋,他以《吾有孙武、吴起之法》为题,一口气从用兵之法讲到布阵之秘,从将才、将志、将器、将弊、将德讲到用将七戒;从择才用智讲到爱兵、励士、赏罚、恩威并重。他那精益求精、天衣无缝的百战奇略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绝论,标新立异,令人耳目一新。荆州名流们无不对诸葛亮肃然起敬。
    在人们的一片喝彩声中,诸葛亮又乘兴以《吾有管仲、乐毅之才》为题,一口气阐明了自己能“出将入相”的雄才大略,计治国第一、朝纲第二、忠君第三、除奸第四、举贤第五、纳言第六、爱民第七、农桑第八、整军第九、平判第十、治乱第十一、赏罚第十二、尚刑第十三、抚疆第十四、商贾第十五、盐铁第十六、律己第十七……把治国安邦、为臣之道摆得条理分明,字句千金。人们兴奋地称他天下奇才,就连黄承彦老先生也惊赞他“古今绝伦,后生可畏”。
    在一片赞誉声中,诸葛亮又兴致勃勃地张口一句“吾料天下三分”,把庞德公也给惊呆了,目光炯炯地问道:“老朽不才,愿闻其详。”
    诸葛亮开门见山地侃侃说道:“有一分天下者,乱世之奸雄曹操。此人自陈留起兵以来,斩黄巾除豪强,挟天子以令诸侯,占天时而纵横天下,继杀吕布二袁之后,又得冀州,平幽州,北方即定,一分天下已稳操在手。得天下另一分者,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东继父兄基业者孙权。此人外柔内刚,爱才用贤,屯田积粮,凭长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天险之固,虎踞龙盘六郡八十一州,占地利一分天下,而与曹操分庭抗礼。天下三分,二分已去,唯荆州、益州此一分天下,为谁所有尚且不明。此二州之主,一个无四方之志,一个昏庸无能,如有一大智大勇、爱才重贤、以国以民为重的仁德之主,乘曹操无暇南顾,孙权羽翼未丰,一举囊括荆益险阻之地,真易如反掌矣。那时,内修仁政于民,外结盟好孙权,和戎抚夷,聚兵积粮,待天下有变,即挥师北出南进,可叱咤风云于神州大地,扭转乱世之乾坤,重兴汉室而一统天下。惜乎,此一分天下,尚无明主!”
    此一番济世回天之论,庞德公听得如痴如醉,喜得他离座而起,连敬诸葛亮三杯花红酒,当众赞他“语惊花红宴,论压当世人,真卧龙先生矣”。

举报

第四章卧龙迎亲
    卧龙先生的大名也给诸葛亮带来了不少麻烦,其中最让他头疼的是没完没了、以各种方式为各地大家闺秀前来联姻的人的纠缠,有的还拿着画像,一个个貌似天仙。诸葛亮已经烦透了,厉声道:“自古以来,帝贪色,倾国!士爱色,毁业!人恋色,败名!亮今生求才不求貌。”
    自从诸葛玄把大侄儿诸葛瑾的夫人接到荆州照料诸葛亮、诸葛均两个小兄弟后,诸葛瑾夫人便一直担当着“长嫂似母”的重任。如今,诸葛亮都二十好几的人了,整天却只知道做学问、读圣贤书、吟诗作赋摇头晃脑,谈起兵法战阵没完没了,田间耕躬也能身体力行,会朋访友、谈古论今可达忘我之境,一切都好,就是从来不想自己的婚姻大事,让诸葛瑾夫人伤透了脑筋。她知道二弟是个有远大抱负的人,在婚姻问题上不是挑,而是要找一个志同道合的知己,一个贤内助。他求才不求貌,正是为了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可这事也不能总耽搁呀,他的那位贤内助知音到哪去找呢?
    一天,诸葛瑾夫人忽然想到黄承彦老先生可以帮她的忙。黄老先生不仅是诸葛亮的恩师,而且二弟敬重他,十分听他的话。拿定主意后,她就上路了。
    黄承彦也曾有过两个儿子,都只长到几岁便夭折了。自从有了女儿,黄承彦夫妇真是提心吊胆,生怕再有不幸。他们按照襄阳的风俗,给女儿起了个卑贱的名字叫“阿丑”,希望她能因此长得健壮结实。阿丑姑娘倒真是无病无灾,而且从小就口齿伶俐,聪明过人,几岁上即能“咿咿呀呀”地把《诗经》从头至尾背下来,乐得黄承彦老两口把她视为掌上明珠。不久,黄夫人去世,黄老先生就把女儿看得更重要了。
    阿丑像她父亲一样,一通百通,成了一个知识渊博、满腹经伦、才高八斗、气质非凡的女子。只是阿丑长大后,性格变得有点怪,身材长得矮小短粗,加上皮肤黑、头发黄,又一点不留心梳妆打扮,所以,都快二十岁的人了,还没有订亲。阿丑说什么一辈子不嫁,要嫁也给天下的女子做个榜样,非要争他个“女才郎貌”不可!把襄阳城搞得满城风雨。
    诸葛瑾夫人来访,黄老先生高兴地接待了她,对她不停地夸赞诸葛亮道:“论年纪,我是你家老二的长辈,且又有师生之谊。然而他毕竟是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天才,现在他的学识可比老朽渊博多了,见识也高明得多。他胸怀开阔,壮志凌云,融汇百家之说,贯通经史巨论,手握倒转乾坤之柄,胸有华夏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山万里,老夫已是不仅感到他后生可畏,而且是可敬可佩呢!哪像我家女儿……唉——”黄承彦长叹一声,又打开了为女儿婚事烦恼的话匣子。他希望诸葛瑾夫人能帮他开导开导阿丑,打消那个“女才郎貌”的怪念头。
    诸葛瑾夫人听罢,禁不住笑了起来:“这岂不正是天生的一对,地成的一双吗!”黄承彦一愣,接着轮到他笑起来,乐得当即表示愿做月下老人,诸葛瑾夫人回答愿结秦晋之好。谁知就在这时,阿丑姑娘突然走了进来,弄得二人措手不及,十分尴尬。阿丑红着脸却大大方方地说:“请别见怪,诸葛瑾嫂嫂,你们的谈话我都听到了。您看,我就是这个丑样子,得跟他说清楚,最好还是请他屈尊来一趟。我可不管他什么卧龙飞凤的,到时候,谁愿意落他个‘龙卧浅滩遭虾戏’的话柄贻笑大方呢?”阿丑一席话如无风之浪,把诸葛瑾夫人给说愣了。
    诸葛瑾夫人想了想,小心试探地说:“黄老先生,您知道我家老二脾气怪,平时讲话有口无心,做事丢三拉四。要是他什么地方欠妥,您老说出来,我回去好教训他!”
    诸葛瑾夫人这么通情达理地一说,黄承彦反而不好意思了,他感到有必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跟她说清楚,免得以后伤了两家的和气。
    原来,黄承彦一向非常喜欢诸葛亮,日子一长,无形中便产生了想让他成为自己女婿的念头。但这事可真不好开口,想来想去,黄承彦便硬着头皮将自己的心事跟崔州平、孟公威两个学生说了。二人一听,十分高兴,说就包在他们身上。二人来到隆中,见过诸葛亮,一边高谈阔论,一边千方百计往阿丑身上扯,想让诸葛亮对这姑娘产生兴趣。谁知诸葛亮竟没有一点反应,倒沉下脸指着二人鼻子道:“想不到你二人不思进取,反背地里议论起恩师的女儿,真……”后来黄承彦当着诸葛亮的面讲起女儿,诸葛亮也没有什么表示,黄承彦便劝阿丑死了这条心。阿丑听后只说了一句话:“想不到,他原来也是一个只好求窈窕淑女的凡夫俗子!”
    这会儿诸葛瑾夫人又来表示愿结秦晋之好,阿丑便回了那几句带刺的话。
    “原来如此。”诸葛瑾夫人听罢点了点头道,“二弟真是个书呆子,有眼无珠。看我回去教训他。”
    山不转水转。诸葛瑾夫人在回隆中的途中暗暗打定了叫二弟在无意中去黄承彦家相亲的主意。她一到家便装出一副十分焦急的样子,对诸葛亮说:“二弟,你恩师近来贵体欠安,心绪也不宁,你去住几日,陪陪他老人家,收拾收拾明天就去吧。”
    诸葛亮一听,哪里还等到明天,当即辞别嫂嫂,带上诸葛子青,连夜匆匆忙忙赶住襄阳城。
    黄承彦没想到诸葛亮一大早就来了,断定他是来相亲,亲自迎出门去。诸葛亮见恩师红光满面,不觉诧异。黄老先生却待之以上宾之礼,摆了酒席,还拿出女儿的诗、文、字、画给诸葛亮看,说:“近得一无名氏手迹,贤侄一观便知。”
    诸葛亮看罢,爱不释手,激动得赞不绝口,心悦诚服地说:“此人才气横溢,志在千里,其诗文字画皆在我辈之上,愧不如也!如能与之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游学问,实三生有幸。敢问恩师,此人高名上姓,家住何处,待学生前去登门求教,益长学识!”
    黄承彦正将作答之时,老仆人风风火火地走进来,把他拉出了客厅。
    聪明伶俐的诸葛子青这时忙过来小声对诸葛亮说:
    “这些诗文字画都是黄家小姐的大作。”诸葛亮听了甚是惊异。
    这时老仆人进来说黄老先生有点家事,请诸葛亮先到院中随便走一走。
    诸葛亮信步来到后花园中,刚一迈进月门,一只狗猛地向他们扑过来。诸葛子青吓得转身就跑,诸葛亮也惊得连连后退。这时老仆人赶过来,呵呵笑道:“别怕,诸葛先生,这是木头做的狗。”说罢,用手敲了敲狗头。诸葛亮惊奇地走上前去,想看看究竟,突然“唿”地一声,一只猛虎从花丛中跳了出来,落在他们面前。子青大叫一声“我的妈呀”,摔倒在地。
    诸葛亮神色未定,却见老仆人在一旁微笑,心中也明白了大半。他满有信心地绕到老虎身后,用手去摸老虎屁股,老虎又“唿”地一蹿。
    诸葛亮惊叹地说:“没想到,恩师还是个巧于制做的鲁班爷呢!”话刚说完,老仆人又哈哈大笑起来:“先生错了,这是我家小姐做的木狗和木虎!”
    “什么?姑娘做的?”诸葛亮失声惊叫起来。
    老仆人正色道:“先生不信到后院里去看看,还有更神的呢!”
    诸葛亮被阿丑姑娘奇特的制作激动着,来到后院中,他无心浏览。兀地,一个发出声响、飞速旋转的庞然大物出现在他眼前。原来是一个水车轮子,一股不太大的水冲进一个个水斗里,水斗在水的压力下旋转。诸葛亮站在水车轮子前,显得很矮小。他被这惊人的壮观撼服了,看了半天,终于看出一点门道,把注意力集中到轴上一根长木头上,它伸进旁边一间屋子里去了。诸葛亮像发现了什么秘密,朝那屋子的门走去,一步便跨了进去,见一个人正在里面推磨。他急忙抱拳拱手道:“请问大哥……”这时他才看出,这位“大哥”原来是个不会讲话的木头人,诸葛亮羞得面红耳赤。
    木头人磨面也是阿丑姑娘的杰作。“没想到这姑娘竟是个如此灵巧的人,难怪她以才选婿呢!”诸葛亮正想着,忽听外面有人呼唤,不知发生了什么,忙跑了出去。只见一个姑娘正满头大汗、摇摇摆摆地推着一辆小车朝磨房走来,她控制不住,一时惊慌失措地叫了起来。诸葛亮刚奔到小车前,小车就一下子翻了,装在车上的麦子撒了一地,姑娘也摔倒在一边。
    诸葛亮照理该帮姑娘一下忙,可他却被眼前的这个能向前移动的木头怪物吸引住了,不知是什么东西,就旁若无人地观察起来。
    倒在地上的姑娘是丫鬟银铃,她装作有些生气的样子说:“这叫‘木牛流马’,是我家小姐专门赶造出来叫那个什么卧龙先生看的。怎么样?你看得懂吗?”
    诸葛亮一听,倒吸一口冷气,心想,阿丑这姑娘有如此不凡的才智,实在令人敬佩。只是这特意赶造出来让我看的,未免小瞧我了,我今天若不看出个究竟来,也无脸再见阿丑姑娘了。
    这时银铃带着些轻蔑的口吻说道:“我家小姐说了,这‘木牛流马’除了一个人能看懂八成以外,恐怕没人能看懂了。莫非你比小姐说的那个人还高明吗?”
    诸葛亮一下给说气了,生硬地回答道:“快去告诉你家小姐,休要欺人太甚!今日我要是弄不出个眉目来,誓不为人!”
    诸葛亮一口气在后院里摆弄了半天,苦思冥想,终于找到一点窍门。他当即绘好了图样,又在图旁详细地加上注,他正兴致勃勃地想要去给恩师过目时,一个大胆而又明确的设想出现在脑海里。嗯,木头人磨面和木牛流马对于弥补八阵图中那静动之不足,不是再好不过的吗?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将来木头人磨面岂不是屯田积粮的好工具吗!
    木牛流马用到战场上,必将使敌人闻风丧胆,用以山地粮草的转运也十分便利。太好了!这振奋人心的设想使他对阿丑姑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他被折服了,也确信那出类拔萃的诗文字画是出自阿丑之手。真是一位奇女子。一种从未有过的冲动在诸葛亮心中油然而升,阿丑姑娘不正是自己梦寐以求的知音吗!他略一沉思,便把绘好的图纸留下,之后不辞而别,行色匆匆地回隆中去了。
    到家之后,诸葛亮便请嫂嫂正式到黄家去提亲。
    他要骑上那神奇的木牛流马,去推动神州大地这盘大磨。
    十里檀溪,一展平洋,麦浪起伏,鸟语花香,在群山映衬下,眼前的一切都显得格外开阔、艳丽、明朗。

举报

名人轶事网




名人轶事网




名人轶事网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名人轶事网  

GMT+8, 2025-5-12 21:24 , Processed in 0.703125 second(s), 25 queries .

郑重声明:本论坛资源均由会员从网上收集整理所得,版权属原作者。

如涉版权,请发邮件admin@storyren.com,将立即整改。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