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书剑恩仇录》在线阅读,《书剑恩仇录》txt

《书剑恩仇录》书评——慧極必傷,情深不壽
    《書劍》是金大俠的處女作,但卻是我與爸爸很難得共同喜愛的作品之一。他愛此書雖然篇幅不算長,但情節曲折,環環相扣。尤其是騙擒張紹重和六名人轶事合塔陷乾隆的片段,亦莊亦諧,張弛有度。他每每談及,都激賞有加,百看不厭。
    女生看武俠,角度向來是不同的。若說起《書劍》讓我心折之處,必是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彩的人物描寫。雖然不待見那位史上最最没能力又没擔當的社團老大陳家洛,但紅花會性格各異,血肉飽滿的14位當家,卻又一點一點將分數拉回。
    那位追魂奪命的独臂老道無塵,曾經也如梵高一般天真浪漫,只要她開口,便將自己的手臂毫無猶疑地斬下送給心上人。彌勒佛般的千臂如來趙半山,身無一物,但一手暗器功夫源源不絕,揮灑自如。還有大愛的奔雷手文泰來,擊節而歌的疏爽,恩仇一笑的豁達。身負重傷,以一敵四。卻仍然面不改色地將嬌妻護在身後。這樣的深情,金老未加一筆正面描寫,但由細節想開,卻分外蕩氣回腸。
    全書的女性角色,除去不真實的香香公主,統統各有各的可愛。情深意重,笑靨如花的駱冰。古靈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怪,敢愛敢恨的李沅芷。但最最牽腸掛肚,也是一再翻開此書最重要原因的,還是霍青桐。
    再没有一個武俠小說裏的女孩子能讓我產生這樣的認同感:既有欣賞,又有欽佩,甚至還有些憐惜。我到現在都能記得出場時金庸是這樣描寫她的:“兩頰融融,霞映澄塘。雙目晶晶,月射寒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麗若春梅綻雪,澄如秋蕙披霜。”實在是一位人間難得的好女子。
    可惜,好女子遇到的,通常都不是好男子。
    開頭都是這樣的,他玉樹臨風,她清麗動人。他救她性命於危難,於是她便芳心暗許不可自拔。可是經過無數個然後之後,結局就會脱離最初我們以為的樣子。
    小時候只曉得替她不值和惋惜,也曾經忍不住想:“如果她少驕傲一點,少善良一點,少堅强一點,少聰明一點。或許鹿死誰手,仍未可知。”
    後來長大了,才意識到自己愚蠢,原來在愛情與自尊中取舍,很多時候,是一件非常需要勇氣,卻又充滿無奈的事情。
    我可以想象,陳家洛在遇見霍青桐的時候,也許,並不是無動於衷的。也許,也以為自己是可以做到情有独鐘的。
    直到可愛的俏李逵周綺厲聲質問,大家才終於肯面對現實:“我雖蠢,但也知道你們那是一見鐘情。但你為什麼見她妹子生的美,就撇開了她。”連這個最最憨直的姑娘都看出來了,並不是無情。只是遇見了更好的,所以變了心。
    我可以理解陳總舵主的見異思遷,異地而處,看到國色天香的香香洗澡還能穩如泰山的紋絲不亂的,縱觀金書男主,多不過兩位去。郭靖多半是因為蠢,惟蕭峰大概是真正有英雄氣概的。
    無法原諒陳家洛的,是他的虛偽和没承擔。面對周綺的質問,他坦然又無辜地說不是我不喜歡她,人家已經有了心上人,把霍青桐的一片深情推卸的幹幹淨淨。當香香和霍青桐擺在他的面前面臨選擇時,他又說:霍青桐那麼聰明,那麼能幹。若没有我,她是不會死的,可是香香一定活不下去。
    故事的最後,香香還是死了。但她用鮮血換得了陳家洛一生的懷念。霍青桐似乎一直留在了陳家洛的身邊,但我們都知道,此生此世,她是永遠不會同他在一起,也永遠不會再愛上另一個人了。
    金庸對於三角關系的處理,向來遵循的便是這樣“唯美”的原則,若對手是個有胸無腦的大美人,那麼任你再聰明再深情都好,統統於事無補。
    陳家洛放棄了可以和他並薅?校?籌帷幄的霍青桐而選擇了喜歡抱抱小鹿吃吃花的香香。
    面黄肌瘦的程靈素智計無雙,為了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斐不惜性命,然而他心中所想,仍只有那個嬌美動人的光頭袁姑娘。
    鐘靈嬌憨慧黠,木婉清癡心一片,然而段譽眼中,卻只有愛背書的木頭美人王語嫣,尽管她不愛他,那也不打緊,只要她有那張神仙姐姐的絕美容顏。
    還有如天靈鳥一般敏感憂傷的李文秀,她即便能練成無雙劍術,去依然挽回不了蘇普的心。他對她說:他這一生一世,是一定要陪着另一個姑娘的,那朵草原上會走路的花。
    說到底,還是的令狐沖參透了那個道理:我們愛的是一些人,與之結婚的是另一些人。他這一生唯一的愛情,早在華山頂上,“沖靈劍法”劍尖相觸的電光火石之間,已許給了青梅竹馬的小師妹。以後任大小姐再美再好,在他心裏,都已不是那段雲。任盈盈即使得到了令狐沖,但“縱使舉案齊眉,到底意難平。”
    最近一次看完《書劍》便想起了一句話:“慧極必傷,情深不壽。”意思很簡單:人太聰明,就會傷腦筋。人太用情,就會傷性命。想要好結局,不如收起心思,簡簡單單,紅紅白白。眼睛一閉,一睜,一天就過去了。眼睛一閉,不睜,一生也就過去了。
    但是一想起大漠孤煙深處的青青翠羽,淡淡黄衫。想起那個孤單倔强的背影。又覺得維持尊嚴去的堅守和放棄,無所畏懼地去面對痛苦與得失,即使很辛苦,但只要能換得內心安穩從容,不管怎樣,也都是值得的吧。

举报

《书剑恩仇录》读后感——陈家洛散记:情到深处不久长
    1、
    我很少做梦。实际上应该说,很少记得自己做的梦。但是有一个梦记得清清楚楚:仿佛是夜晚时分,投宿于瀚海边上一间小小客栈。那地方相当破败、陰暗而狭小。屋内摆着药铺柜台似的长桌,掌柜的就慢悠悠从那长桌后面走出来。似乎并不年老,却佝偻着身体,拖着花白的辫子,穿着孔乙己似的破旧长衫。手中一盏油灯,照见脸上衰颓神情。
    但我知道他是谁,至少在梦中,我确切知道。他是陈家洛,当年红花会的总舵主。那时候正热衷于游戏,因此瀚海、客栈这意象的出现不难理解——单机版金庸群侠传玩家都知道,要想找到十四天书中的书剑,先得上西边沙漠地图中寻霍青桐——难以理解的是人物形象:为什么在我心中,陈家洛会变成不得志的衰朽老者?
    金作十四部中,《书剑恩仇录》最早。人物也特殊:陈家洛是书生侠客。以梁羽生为代表,书生侠客的形象在武侠小说中已成定式,所谓允文允武,亦儒亦侠。但在金庸作品中,却是唯一的一个。郭靖是大漠中长大的傻小子,华山派大师兄自幼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武,想来也没读过几本书。乔峰整日跟一帮乞丐厮混,剩下段誉,好歹算是读书人,却大多是迂气傻气,看不出书卷气。到了韦小宝,更是连自己名字都写不周全的市井小混混,要想从金书中找到第二个能张口说出“浩浩愁,茫茫劫”的主角,还真没有。
    所以揣测,金庸自己是不满意也不欣赏书生的。这念头,或者说是潜意识不知不觉地投射到了书中,影响了读者的心境。这是关于陈家洛的第一个猜想。
    2、
    粗粗翻了一下金庸传,找到一些简单的写作年表。作为金庸首部武侠作品,书剑于1956年在明报连载刊登。这个年份对于大多数记忆尚存的中国人应不陌生,那是大跃进的开端。此前,一场到现在为止仍然不能确切说出死亡人数的镇反运动刚刚结束。金庸的父亲在这场斗争中以反革命的罪名被杀。消息传来,为人子者独自痛哭了三日。书剑第八回有很长一段篇幅写陈家洛在母亲忌日那天潜回家中的情景。家人已不在,只剩下当年侍婢,为他整理衣裳,“眼泪一滴滴都落在长衫下摆之上”。小时候追求情节,看这一段觉得老大不耐烦,如今再看,方才品出其中滋味。在谈起小说创作的时候,金庸曾经说过,开笔所写的是自己熟悉的事情,比如海宁潮、陈阁老的传说、乾隆身世之谜,想必是从小听惯的故事。然而那时的金庸,大约是有家难回的。
    百无一用是书生。陈家洛并不能改变历史,甚至只能眼看着乾隆皇帝逼名人轶事死自己至亲至爱之人。他与乾隆,既有亲也有仇;他与家国,既有恨也有爱。倘若是杨过,说不定早不顾什么民族大义将喀丝丽抢出便走;即使是令狐冲,也可以不理会险恶庙堂,与心上人逍遥快活,无拘无束。然而,偏偏他是陈家洛,只好走不得,留不得;舍不得,却又顾不得。
    在出世与入世的夹缝中行走,仰望天际微光——陈家洛的身上,或许有金庸自己无可奈何的影子。这,是关于陈家洛的第二个猜想。
    3、
    记不得是谁说过,让陈家洛来当红花会的总舵主,是个错误。在他身上,相国公子的气质远远多于江湖草莽。用今天的语言来说:陈家洛是个小资。所以对乾隆,才有要求其恢复汉统的天真幻想,才有举刀而不杀的优柔寡断。
    小资与领袖,是两个质地完全不同的词。即便可以为了江湖大义暂时摆脱儿女情长,这也仍然是一种“拗”。无魄力、无决断,太多的悲天悯人,太多的人文色彩,换句话说,既不是造反的料,也不是搞政治的料。造反要的是李逵章进这类莽汉,斧头一举管他娘,砍过去便是;政治要的是刘邦朱元璋这类无赖,能屈能伸,既有笼络人心的手段,也有诛杀功臣的狠毒。这些陈家洛完全不具备。与他类似的张无忌,最终急流勇退,为赵敏画眉去也;而他却被出身与责任牢牢束缚在这个完全不适合自己的位置上。这样的人生,对他而言何尝不是一种痛苦?
    从个性到感情,陈家洛注定是一个悲剧人物,这或许能够解释先前那个梦境。书生造反,三年不成,以这近于调侃的语言来形容他的失败,倒是贴切的。
    4、
    最早看的《书剑恩仇录》不知是否三联版,有自撰后记,提到了海宁几位名人,徐志摩、王国维,并说那里的人多数有些固执的迂气。这个评价在我看来有些奇怪,徐志摩与陈家洛,两个人的共通之处其实并不多,为何要将这二人相提并论呢?
    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润如玉。——这是乾隆赠与陈家洛的玉佩,同样,也是这本书里又一个让我觉得不解的地方。这句子和陈家洛其人不合适。陈家洛身上,多的是儒生式的中庸,并未强极,而用情之处,也令人觉得是多情,并非深情。以此作箴,宁有过之?
    不得不提到陈家洛的独门武功:剑盾珠索、百花错拳。印象中金庸笔下用奇门兵刃的主角只此一家,别无分号。剑盾珠索,二者均是可攻可守,正如书生行事,凡事都预留退步,难有豁出去的时候。而百花错拳则更加有趣,集采百家拳术,却又加以变通,看起来离经叛道,实则招招均有前人窠臼,这似乎也印证了我对陈家洛的看法。他不是能够冲破世俗的勇者,更缺乏一往无前的勇气。是以剑盾珠索虽然看上去很酷,却敌不过一柄简单锋锐的凝碧剑;而百花错拳固然令人眼花缭乱,也只好在对付功力深厚的铁胆庄主时落了下风。
    突然想到独孤求败剑冢中的用过的三把剑。第一把,是凌厉刚猛无坚不摧的利剑,第二把,是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玄铁剑,而第三把,却是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以此而论,陈家洛的剑盾珠索连第一重境界也未曾达到。百花错拳,又怎及得上聚贤庄中,太祖长拳?这一点,即使金庸本人,也不是不遗憾的吧?
    这个猜想,和陈家洛无关。
    5、
    1964年,金庸去了土耳其。归来之后发表了几封书信,在《忧郁的突厥武士们》结尾处,他写道:“我想起英国诗人D。罗塞蒂写过一首小诗,描写一个早夭的少女,在天堂中等待她情人的灵魂升天,素手如玉,倚着黄金栏杆,晶莹的泪珠,滴上了白色的长袍……”
    这一段其实在书剑里出现过。某种状态下的某人、某事或某几个字,仿佛突然便能触动人心。诗的本身并不特别,但它应当是打动了金庸的,否则不会反复在文中加以运用。一个善用文字的人,也往往会被文字出卖。所以想,在塑造喀丝丽这个人物的时候,作者是有些痴的。
    陈的爱情也是书生式:发乎情,止乎礼。唯一一次脱略形迹,要算带喀丝丽游长城,看她沐浴。书上这一段描写极美,也是整部书中最经典的画面。若无此段,香香公主甚至无法和霍青桐相提并论,而读了这一段之后,喀丝丽便成为令我心存感慨的女子之一。这才恍然大悟:情深不寿,原是为她而写。
    寿,并非寿命,而是长久的意思。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润如玉的下一句应是:宁玉碎,不瓦全。我喜欢这女子,爱得决绝。
    6、
    想起另一位不相干的人物,圆圆曲的作者,太仓吴梅村。关于他最著名的一段八卦是和秦淮八艳之一的卞玉京。我在《浮生所欠只一死》中说二人最终未见并不确切;顺治七年,吴曾在钱谦益的好意撮合下见到了已出家为女冠的卞赛。然而卞推说有疾,虽到了钱府,旋即辞去,当真是“相见争如不见”。
    当田国舅要将卞赛献给崇祯帝时,卞曾委婉而坚决地示意,即便为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为婢,也要跟随吴梅村,吴却退缩了,避而不见,直到芳踪已杳之后,才来到她的住所之外,吹了一夜悲箫。翻看这一段的时候,脑海中浮现的正是陈家洛与喀丝丽,仿佛看到陈在坟前以词相祭的情景,如出一辙。同样是决绝明丽的女子,同样是瞻前顾后的书生,借吴梅村一句词:薄幸萧郎憔悴甚,此生终负卿卿。
    陈家洛是负心人,也是伤心人。这是他的软弱,也是他的矛盾。高尚与卑劣,在不同的价值体系中有不同的标准,当时气盛,觉得匪夷所思,不可原谅;而现在,终于能用另一种略微宽和的眼光去看。恩仇之间没有快意,只有压抑,无能为力、无可奈何——这才是世间事,世间人。
    7、
    于是之前的猜想有了着落。陈家洛身上似曾相识的软弱、犹疑,流淌于千年中国式文人的血脉之中。以侠的外形,写儒的实质,恰恰是文人侠客梦的滥觞。撇却扣人心弦的情节,书剑为何令我感觉压抑,又为何让我产生不安?答案或许正在于此。陈家洛其实也是我或我们的影子,明白地说,我本人,也做不到坚定明朗。遇事会苟且,会软弱,会犹豫。散漫的思想如同百花错拳,我看不到这边界,叩不开这关卡,冲不破这阻挡。
    情深不寿,情到深处不久长。以此作为对陈家洛的最后一个猜想。

举报

《书剑恩仇录》读后感——一入龙阙抛碧血,独留蝶冢向黄昏
    金庸小说中的生离死别(三)
    《书剑恩仇录》
    一入龙阙抛碧血,独留蝶冢向黄昏
    金氏小说之中颇有几位天仙化人的姑娘,香香公主是其中一位。在《书剑恩仇录》之中金老把她写得如此天仙、如此天真,以致于写成了一个极端符号化的假人。
    香香公主最为人知的特征是:体有异香(怎么会这么香呢?因为她从小爱吃花。人需要吃多少花才能遍体生香、香成一个人肉香水瓶那样呢?数十吨?),纯洁美丽。似乎是为了跟她精明能干的姐姐霍青桐做对比,这位公主娘娘智力极低,听听她说的话,往高了说也就只有七八岁的智商,整日只知与小花小鹿为伴,和陈家洛寻找霍青桐来到天山双鹰的住处,晚上居然玩起了砌沙子——那是七八岁小孩都不屑玩的。而她对世事之懵懂,更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比起她来,阿甘简直精明得能当国务卿。
    这种弱智法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爹妈近亲结婚,天生产品质量不达标,另一种是像《狼犬丹尼》中的杀手李连杰,被人为封闭幽禁起来。但喀丝丽不是弱智,而且也能很自名人轶事由地到处乱跑。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就算她父亲与姐姐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爱她,不让她操心族中事务,耳濡目染也该懂点战争与和平,怎么会满口是些“亚低能”的话呢?
    ——前半年很红的一部迪斯尼电名人轶事影《曼哈顿情缘》中的女主角倒与喀丝丽有几分相似:童话世界里生活在森林中的小姐刚与王子定情,就被邪恶王后送到了现代都市纽约。那位小姐也是不通世事,只知道唱歌跳舞,到处闹笑话。但人家是童话人物情有可原,而且她比喀丝丽可爱太多,便在于她没有被塑造成一个玻璃人瓷娃娃。
    金庸写作《书剑》之时三十余岁,还十分年轻,在“天真”与“弱智”间的悬索之上,笔力尚待锤炼的他十分失败地让喀丝丽堕入了“弱智”的深渊,让一个本意要写得天真“无邪”的角色变成了天真“无脑”。很多人觉得陈家洛是个失败的人物,其实他和香香公主比起来,都不知哪个比哪个更糟一点。
    陈家洛在政治上的幼稚天真比之喀丝丽的低智不遑多让,佳偶天成。他与喀丝丽向乾隆借来的那最后一天,既是生离,亦是死别,只是那时两人心里都还怀着幻想。起初喀丝丽完全蒙在鼓里,陈家洛强作欢颜,陪她游玩,为她唱曲:“细细的雨儿蒙蒙淞淞的下,悠悠的风儿阵阵的刮。楼儿下,有个人儿说些风风名人轶事流流的话,我只当情人,不由的口儿里低低声声的骂,细看他,却原来不是标标致致的他,吓的我不由的心中慌慌张张的怕”,这明显是首艳情歌子,妙的是听在公主娘娘耳朵里就成了笑话:“原来这个大姑娘眼睛不大好”;游览嘉峪关之时,陈家洛为她解释长城的作用,喀丝丽的感想是:“大家都在一起唱歌跳舞有多好,干嘛要打仗”,还是四五岁小孩的口吻。但最后陈家洛不得不告知她,太陽落山就要把她送回乾隆身边——太陽落山了,香香公主“跳了起来,哭道:‘大哥!太陽下山了!’”。我前日重读此处,自己“情景重现”,表演了一下“跳了起来,哭”,结果把自己狠狠地恶心着了——喀丝丽该年一十八岁,一个十八岁的成年女子作出这等这种撒娇发嗲的幼儿举动,想象一下真令人作呕。
    这场离别之令人叹息在于:喀丝丽对陈家洛是完全的言听计从,哪怕是他让她做她认为最可怕的事情,她也绝不会说个不字。然而就是这个人,为了幼稚的政治幻想,亲手把她推回了火坑,从此万劫不复。喀丝丽香魂有知,也许倒不会怪他,但是在生者的朝朝暮暮,陈总舵主想起喀丝丽信任的目光,再想想他犯下的无以复加的严重错误,心中滋味只怕是生不如死吧?
    P.S.陈家洛为喀丝丽唱的小曲见之于清人编写的《霓裳续谱》,该书收集了清乾隆时期传唱于天津北京一带的民歌时调,此曲名叫《寄生草》。
    再P.S.我在《清稗类钞》第一卷“祠庙类”中,发现了这样一段记载:“香冢:京師南下洼之窑台,在陶然亭东,其地有香冢、鹦鹉冢,相传香冢为张春峐侍御瘞文稿处,鹦鹉冢则瘞谏草处也。香冢銘云:浩浩愁,茫茫刧,短歌终,明月缺。郁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竭,一缕烟痕无断绝。是耶非耶?化为蝴蝶。又诗云:萧騷风雨可怜生,香梦迷名人轶事离绿满汀。落尽夭桃又穠李,不堪重读瘞花铭。”《书剑》之中,这段被挪来放在全书的最后,安排成陈家洛为香香公主写的铭文。“一缕烟痕”改做“一缕香魂”。
    《雪山飞狐》
    可叹三侠肝胆照,堪怜一子此日孤
    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一刀夫人是金庸十四部之中着墨不多却光彩照人的一个角色。在《雪山飞狐》里,众人出场时候她和丈夫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一刀早就死了二十余年,他们夫妻的事迹都是大家在凑在玉笔山庄之中,你一段我一段讲出来的——用人物对话来交代主人公事迹,以增添传奇色彩,乃是金庸的拿手好戏(如《神雕侠侣》中风陵渡口一段,众人讲演神雕大侠故事,《笑傲江湖》起始时仪琳讲述令狐冲斗田伯光故事)。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夫人所最震撼人心的是她自刎之前对苗人凤说的遗言。
    且暂放遗言不表往前看:那一日,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一刀约好了苗人凤决斗,而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夫人刚刚为他诞下一子,也就是日后的雪山飞狐。决斗前夜,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一刀在房中哭泣,呜咽对孩子道:“孩子,你生下三天,便成了没爹没娘的孤儿,将来有谁疼你?”——这般的深夜啼哭,真真切了鲁大佬的诗句:“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然而问题在于:与苗人凤决斗的只是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某一人,就算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某决斗身死,不还是有孩子的妈抚养幼子么?
    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夫人的承诺便是在这时候做出的:“大哥,你不用伤心。若是你当真命丧,我决定不死,好好将孩子带大就是。”——夫妻连心,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一刀一早知道自己若死,爱妻是必定会自戕相随,直到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夫人答允不死,他方才“大喜”。然而复又叹道:“死是很容易的,你活着可就难了。”翌日苗人凤与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一刀决斗前谈话之时,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一刀又道:“你若杀了我,这孩子日后必定找你报仇,你好好照顾他吧。”苗人凤的回答则是:“你放心,你若不幸失手,这孩子我当自己儿子一般看待。”
    五日的决斗之后,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一刀到底是怎么死的,第一个讲述者宝树和尚有所隐瞒,然而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夫人那段遗言他却还是字字照说了:
    “我本答应咱家大哥,要亲手把孩子养大,但这五日之中,亲见苗大侠肝胆照人,义重如山,你既答允照顾孩子,我就偷一下懒,不挨这二十年的苦楚了。”
    言讫,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夫人横刀刎颈。
    短短一句遗言意义丰富:第一表示她与丈夫情深意重,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一刀既死,她徒留世间也只是煎熬,答应不死,只是为了尚有抚养孩子的任务。确切地说“二十年苦楚”,说明她早已想过待孩子长大自立,任务完成,依然是要自戕;之后她对苗人凤的托孤,胜过千言万语的赞颂,既从冷眼旁观者眼中道出苗人凤令人赞服心折的英雄气概,又显示出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夫人识英雄知英雄之胸襟眼光,实在可与她的丈夫相匹,堪称女中豪杰;而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一刀能得如此女子倾心爱慕,又反衬出他的英雄了得。
    慷慨捐生易,从容就死难。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夫人说这话时从容镇定,并未呼天抢地,也无含悲带怨,只是平静说来,表明自名人轶事杀不是冲动之下的行为,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死去反而是偷懒,可见爱之深切,惟高山沧海堪与比拟:微斯人,生命便全无可恋,且成了干妨再世相见的障碍,必欲除之而后快。《雪山飞狐》全书,这一句最动魄惊心。当日第一次读至此处,为之浑身剧颤,泪如泉涌。那时我年方二七,抛书默祷:若将来我亦有幸能得与一人相爱,如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一刀与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夫人,则不求无患难无别离,只求上苍准我与他同死。
    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一刀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夫人与苗人凤,有如隋末的风尘三侠李靖红拂虬髯客,教人想起贺铸的《六州歌头》:“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那冲霄的侠气,有如森寒剑气,光耀眉睫。

举报

名人轶事网




名人轶事网




名人轶事网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名人轶事网  

GMT+8, 2025-5-13 07:12 , Processed in 0.406250 second(s), 23 queries .

郑重声明:本论坛资源均由会员从网上收集整理所得,版权属原作者。

如涉版权,请发邮件admin@storyren.com,将立即整改。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