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样(1882--1948年)生平读书十分用功,他当士兵时,一有空就读书,有时竟彻夜不眠。晚上读书,为了不影响他人睡觉,就找来个大木箱,开个口子,把头伸进去,借微弱的灯光看书。冯玉样担任旅长时,驻军湘南常德,规定每日早晨读英语2小时,学习时,关上大门,门外悬一块牌子,上面写“冯玉样死了”,拒绝外人进入。学习完毕,门上字牌则换成“冯玉祥活了”。

早在办晓庄师范学校的时候,陶行知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等理论,教导师生们与劳动人民相结合,“教人民进步者,拜人民为老师”。
    山海工学团刚成立的时候,农民的孩子有了读书的地方,烧香拜佛的红庙成了教室,可是没有孩子们用的桌椅。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带来自己的凳子,有大有小,高低不一。一星期以后,学校请来了木匠师傅,他闷着头做凳子,一天能做好几个。陶行知走过来,看见木匠师傅满身是汗,就递给他一杯水,说:“我们不是请你来做凳子的。”木匠疑惑地望着陶行知:“那叫我来做什么? ...

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
    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
    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东汉时期的甄宇是安丘县人,曾在地方担任官职,后由朝廷召至中央任博士,负责教授学生、制定风俗礼仪。根据汉朝的礼仪制度,每年十二月祭祀的时候,皇帝都要给博士们赏赐羊。
    有一年年底,皇帝派人来到大学,宣读了诏书,内容是说赐给博士们每人一只羊,好让大家欢欢乐乐地过个节日。可是羊赶来了,才发现大小不等,肥瘦也不一样。大家犯了难,拿不定主意该如何分发。有人主张统统宰掉,平均搭配每人一份;有人主张抓阄,大小肥瘦凭个人的运气。七嘴八舌地说了半天,依然没有商量出一个好办法。
    这时,甄宇站起来说:“还是一人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天,欧洲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乘车回总部,参加紧急军事会议。
    那天大雪纷飞,天气极冷,车一路奔驰。忽然,他看到一对法国老夫妇坐在路边,冻得发抖。他立即命令身旁的翻译官下车去问问。一位参谋急忙说:“我们得按时赶到总部开会,这种事还是交给当地的警方处理吧!”艾森豪威尔坚持说:“等警方赶到,这对老夫妇可能早冻死了!”原来,这对老夫妇是去巴黎投奔儿子,车抛锚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正不知如何是好。艾森豪威尔立即请他们上车,特地绕道将老夫妇送到巴黎,才赶回总部。
    艾森豪威尔根本没想 ...

你求别人一件事,对方不肯,往往最令你难堪的不是事情没办成,而是自己遭到拒绝,失了面子。别人求你一件事,你不好意思拒绝,主要原因也往往是怕伤了人家自尊。历史上很多成功的领导人都精通拒绝的艺术,在说“不”的同时,还能给足对方面子。19世纪英国首相狄斯雷利(本杰明·迪斯雷利,犹太人,两度出任英国首相,1868﹑1874~1880)就是一例。
    有个野心勃勃的军官一再请求狄斯雷利加封他为男爵。首相知道此人才能超群,也很想跟他搞好关系。但军官不够加封条件,狄斯雷利无法满足他的要求。一天首相把军官单独请到办公室里,对他 ...

1825年2月,76岁高龄的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回到魏玛,不再外出。从此,这位伟大的德国诗人、作家躲在自己的小屋里,专心于阅读和写作,孜孜以求之。他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特别是在写作时,绝对不允许任何人打扰。
    一天晚上,家人和上门拜访的客人都在等歌德共进晚餐,却迟迟不见歌德出来。儿媳奥迪丽觉得这样实在是怠慢了客人,于是便壮着胆子走进歌德的房间里。此时的歌德正站在桌前,一副思考的样子,在他的面前放着好几支笔。奥迪丽胆怯地对歌德说道:“晚餐准备好了,大家和客人都在等您呢!”
    没想到,话音刚落,歌 ...

1927年,洪水肆虐,他差点被大水冲走。
    1932年,男孩结束了初级教育,但当地初中不收黑人,家里没钱供他去外地读书。母亲决定让男孩去复读一年,自己开始没日没夜地干活,攒钱。
    1933年的夏天,终于攒够了男孩去外地读书的钱,母亲带他走进陌生的城市。男孩在读书期间,母亲给人帮佣。果然,男孩不负母亲厚望,顺利考上大学并毕业。
    1942年,男孩创办了一份杂志,但资金短缺,没办法给订户邮寄杂志。有家公司愿意贷款给他们,但是需要抵押,母亲忍痛把心爱的家具贡献了出来。
    1943年,男孩成功了,杂志获得了大众的认可。 ...

1804年秋,年仅19岁的林则徐参加福建乡试中举,春风得意。第二年,满怀信心的少年举子林则徐来到京城参加会试,没想到却名落孙山,他受到沉重打击。为了谋生,他和当年的父亲一样,当起了私塾先生。
    不久,他接受好友厦门海防同知房永清的聘请,担任房永清的书记官。于是,林则徐暂时告别科场,前往厦门,做起了师爷,走上了一条新的生活道路。由于林则徐办事认真,一丝不苟,特别是所写文书非常严谨细致,书法功力深厚,加上好友房永清在福建官场对林则徐的宣扬,林则徐的名声很快就在官场传开了。
    后来,林则徐为了照顾家里二老 ...

中国著名的国画画家俞仲林擅长画牡丹。
    有一次,某人慕名买了一幅他亲手所绘的牡丹,回去以后,很高兴地挂在客厅里。
    此人的一位朋友看到了,大呼不吉利,因为这朵花没有画完全,缺了一部分,而牡丹代表富贵,缺了一角,岂不是“富贵不全”吗?
    此人一看也大为吃惊,认为牡丹缺了一边总是不妥,拿回去准备请俞仲林重画一幅。俞仲林听了他的理由,灵机一动,告诉这个买主,牡丹代表富贵,缺了一边,不就是“富贵无边”吗?
    那人听了俞仲林的解释,高高兴兴地捧着画回去了。
    同样一件事情,角度不同、看法不同,就会产 ...

他出生在捷克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从小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懦弱胆怯,多愁善感,总喜欢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发呆。父亲对他很不满意,觉得这不是一个男子汉应该具有的性格。父亲片面地认为,只有那些活泼开朗、能言善辩、坚强勇敢的人,将来才会有出息。为了把他培养成这样的人,父亲煞费苦心,拿着皮鞭把他从家里赶了出来,逼着他与人交往,让他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
    刚开始,他很难过,试图去改变自己,做一个让父亲喜欢的好儿子。可是,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样“江山易改,本性难易”,无论他怎么努力,始终无法战胜内心的怯弱, ...

越王勾践击败吴国以后,越国大夫范蠡功成身退,做起了生意并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人称陶朱公。
    陶朱公二儿子在楚国杀了人,被囚禁于楚,范蠡的家人想将儿子赎回来。但范蠡说:“杀人偿命,这是天理,我的儿子也不能例外。我只希望让他不要在街上示众。
    于是他让小儿子带上许多钱去楚国。范蠡的大儿子却坚持要替弟弟去,范蠡只好同意。临行前,范蠡给他一封信,要他交给自己的老朋友庄先生,并嘱咐说:“他到了那里,把带去的黄金都交给庄先生,让他代你处理。”
    到了楚国,大儿子好不容易才找到庄先生的住处,交给他书信和黄金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名人轶事网  

GMT+8, 2025-9-16 06:38 , Processed in 0.080159 second(s), 39 queries , Memcache On.

郑重声明:本论坛资源均由会员从网上收集整理所得,版权属原作者。

如涉版权,请发邮件admin@storyren.com,将立即整改。

返回顶部 返回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