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陽明的语录、论学书信的简集,为明陽学派的启蒙典籍,流传甚广。“传习”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
    王陽明(1472——1528),字伯安,号陽明,名守仁,余姚(今浙江)人,曾筑室故乡陽明洞中,世称陽明先生。11岁前在祖父王伦养育下成长,后随父王华到北京,一度热心骑射、研习兵法。18岁时在回余姚途中拜访程朱派学者娄谅(1422——1491),娄谅向他介绍朱熹的格物说和“圣人可学而至”的思想,使他深受启发。21岁中乡试,遍读朱熹著作,28岁中进士,任职于工部,后又担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 ...

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7年)八月,王陽明的门人薛侃刊刻《初刻传习录》于江西赣州。刊本内容包括正德七年至十三年的陽明先生语录,分“徐爱录”、“陆澄录”和“薛侃录”。此初刻本正是今本之上卷。
    ·心即是理·
    徐爱·录
    徐爱(公元1488——1518年),字曰仁,号横山。浙江余杭人,王陽明的妹夫,也是陽明先生的第一位学生。曾任南京工部郎中。王陽明痛惜其英年早逝,曾叹曰:“曰仁殁,吾道益孤,至望原静者(陆澄)不浅。”参看《明儒学案》卷十一。
    【原文】
    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 ...

·格物无分动静·
    陆澄·录
    陆澄,字原静,又字清伯,湖之归安人(今浙江吴兴)。进士。官至刑部主事。王陽明曾经叹曰:“曰仁(徐爱)殁,吾道益孤,至望原静者不浅”。他的第一位学生徐爱英年早逝后,即将弘扬心学的期望寄托于陆澄。黄宗羲对他所记的先生语录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可见陆澄对陽明学说理解的程度。详见《明儒学案》卷十四。
    【原文】
    陆澄问:“主一之功,如读书则一心在读书上,接客则一心在接客上,可以为主一乎?”
    先生曰:“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 ...

·“一以贯之”的功夫·
    薛侃·录
    薛侃(?——1545年),字尚谦,号中离,广东揭扬人。王陽明的学生,力倡陽明心学。进士,后困上疏获罪下狱。见《明儒学案》卷三十。
    【原文】
    侃问:“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安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先生曰:“初学工夫如此用亦好,但要使知‘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心之神明原是如此,工夫方有著落。若只死死守著,恐于工夫上又发病。”
    【译文】
    薛侃问:“操守志向犹如心痛一般,一心只在痛上,哪里有时间说闲话,管闲事?”
    先生说:“开始学时,如此下功夫 ...

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十月,王陽明的门人南大吉,命其弟逢吉校刻《续刻传习录》于浙江绍兴,分上、下两册,上册即《初刻传习录》,下册为王陽明论述学术的书信九篇,并附“示弟立志说”和“训蒙大意”,此续刻本即今本之中卷。
    ·成书的缘起·
    钱德洪·序
    钱德洪(公元1496——1574年),初名宽,字洪甫,号绪山,时称绪山先生,浙江余姚人。王陽明之大弟子,为王门“授业师”之一。在入京殿试途中,闻陽明先生病逝,即不试而奔丧。三年后中进士,官至刑部郎中,后在野三十年中以教授为生。他待子弟严而有礼,教学上因 ...

·知行合一·
    答顾东桥书
    顾东桥(公元1476——1545年),名鳞,字华玉,号东桥。江苏江宁人。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擅写诗,见《明史》卷二八六。钱德洪的序是《答人论学书》,而《陰陽全书》则用《答顾东桥书》。日本有人解释说,当时顾东桥健在,此书传播恐怕有损他的面子。
    【原文】
    来书云:“近时学者,务外遗内,博而寡要。故先生特倡‘诚意’一义,针砭膏肓,诚大惠也!”吾子洞见时弊如此矣,亦将何以救之乎?然则鄙人之心,吾子固已一句道尽,复何言哉?复何言哉?若诚意之说,自是圣门教人用功第一义,但近 ...

·元神元气元精·
    答陆原静书
    陆原静,即陆澄,见卷上·《陆澄录》。
    【原文】
    来书云:“下手工夫,觉此心无时宁静,妄心固动也,照心亦动也。心既恒动,则无刻暂停也。”
    是有意于求宁静,是以愈不宁静耳。夫妄心则动也,照心非动也。恒照则恒动恒静,天地之所以恒久而不久也。照心固照也,妄心亦照也。“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息。”有刻暂停,则息矣,非至诚无息之学矣。
    【译文】
    来信写道:“着手做工夫时,感觉到心没有一刻宁静。妄心固然在动,照心也在动。既然心无时不动,那么,也就没有片刻停息 ...

·良知即是未发之中·
    另一封
    此篇为“答陆原静”的又一封论学书信。
    【原文】
    来书云:“良知,心之本体,即所谓性善也,未发之中也,寂然不动之体也,廓然大公也,何常人皆不能而必待于学邪?中也,寂也,公也,既以属心之体,则良知是矣。今验之于心,知无不良,而中、寂、大公实未有也,岂良知复超然于体用之外乎?”
    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同具者也。但不能不昏蔽于物欲,故须学以去其昏蔽。然于良知之本体,初不能有加损于毫末也。知无不良,而中、 ...

·万物皆备于我心·
    答欧陽崇一
    欧陽崇一(公元1496——1554年),名德,字崇一,号南野,江西泰和人。嘉靖二年(1523年)进士,历任安徽六安知州、翰林院编修、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王陽明在赣州首倡“致良知”时,欧陽崇一独曰:“此正学也”,其识见异于世儒。常与邹守益、聂豹、罗洪先等讲论,学者甚众,“称南野门人者半天下”。曾在北京灵济宫讲论“致良知”,赴者五千。其学以“吾惟求诸心,心知其为是,即毅然行之”为宗旨,信守师说,其新见在于以陽明“致良知”重新解释《大学》“格物致知”的义旨。著有《欧陽南野先 ...

·正心诚意·
    答罗整庵少宰书
    罗整庵(公元1465——1547年),即罗钦顺,字允升,号整庵。明代江西泰和人。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少宰(明清吏部侍郎的别称)。学术上主张理得于天而具于心,理气本为一物,著有《困知记》。陽明先生的这封回信写于正德十五年,罗的信见于《困知记》附录卷五。参见《明儒学案》卷四十七。
    【原文】
    某顿首启:昨承教及《大学》,发舟匆匆,未能奉答。晓来江行稍暇,复取手教而读之。恐至赣后人事复纷沓,先具其略以请。来教云:“见道固难,而体道尤难。道诚未易明,而学诚不可不讲。恐未可 ...

·人即天地之心·
    答聂文蔚
    聂文蔚(公元1487——1563年),即聂豹,字文蔚,号双江。江西永丰人。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傅。1545年,被捕入狱。出狱即居家十年,后被起用为平陽知府,修兵练卒,整顿地方军务,颇有政绩。其学主张“归寂”之说,并在入狱后三年,著成《困辨录》一书,在“心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归寂”说,表现出不同于王学的思想特色。但他对王陽明却极为崇拜,王陽明在浙江时曾与之相见,王死后,聂立位北面再拜,始称门生。参见《明儒学案》卷十七。
    【原文】
    春间远劳迂途枉顾,问证惓惓,此情何可 ...

·致其良知·
    此信为陽明先生与聂文蔚的第二封论学书信。此书于嘉靖七年(1528年)十月写于广西,为王陽明的绝笔书信。
    【原文】
    得书,见近来所学之骤进,喜慰不可言。谛视数过,其间虽亦有一二未莹彻处,却是致良知之功尚未纯熟,到纯熟时自无此矣。譬之驱车,既已由于康庄大道之中,或时横斜迂曲者,乃马性未调,衔勒不齐之故,然已只在康庄大道中,决不赚入旁踩曲径矣。近时海内同志,到此地位者曾未多见,喜慰不可言,斯道之幸也!贱躯旧有咳嗽畏热之病,近入炎方,辄复大作。主上圣明洞察,责付甚重,不敢遽辞。地方军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名人轶事网  

GMT+8, 2024-4-18 13:28 , Processed in 0.250000 second(s), 51 queries .

郑重声明:本论坛资源均由会员从网上收集整理所得,版权属原作者。

如涉版权,请发邮件admin@storyren.com,将立即整改。

返回顶部 返回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