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高级搜索|查看新帖
周大东家拥有数家粮店和码头,他气魄颇大,不屑于零打碎敲的零售业务,而是专营大规模的批发。一晃半辈子过去了,粮店业务蒸蒸日上,占据了全城稻米批发半壁江山。眼见百事无忧,也该享享乐子了,于是周大东家把日常事务完全丢给大掌柜,他自个成天吃茶品酒听小曲儿,码头粮店成年累月也不踏足一步。大掌柜也姓周,一直以来就跟着东家打拼天下,忠心耿耿业务精通。周大东家把家业委托给他,一百个放心。 这天东家领着新娶的姨太太上街玩,玩着玩着,年轻的姨太太撅起嘴来,说:“逛来逛去也就这么些个破玩意儿,把人都快要闷死了 ...
一、初招 清康熙年间,滕阳县有一名流名叫吴德,人送外号无二爷。吴家有良田千亩,房有瓦舍百间,在滕阳城里,还有几家规模不小的铺子。相传,无二爷还有一位在皇上身边做宦官的远房亲戚。有钱有势,可谓声名远播。然而这位富甲一方的无二爷,却是个心狠手辣、为富不仁的主儿。前些年,几任县令也想为民除害,可苦于无从抓到无二爷违犯《大清律例》的罪证,只好任其兴风作浪。 滕阳是个大县,这年,又一县令到任。无二爷得知新来的县令不仅出身贫寒,而且还是从临近的苏沛小县调任过来的,他就没把这位新来的县令放在眼里。于 ...
有一田姓人家,家中生有二子,老大种地为农,老二进了学堂,以求金榜题名。可天不遂人愿,老二虽已年近四十,也只求得个“秀才”头衔! 一日,秀才对父亲说,要改行学种地。父亲有些舍不得,可最终还是同意了,并把家里河北的地分给了老大,河南的地分给了秀才。 秀才知道老大庄稼种得好,就去了老大家讨教。老大是个实在人,见秀才兄弟来求教,就把自己种地的秘诀和盘告诉给了秀才。 原来,古时的庄稼人大都要靠天吃饭,春种秋收,只有春天播对了种,秋天才能获得个好收成。为此,也就自然形成了春天“求神问种”的习俗 ...
是风华绝代,还是惹上祸端?不然,玉娟怎么就成了—— 清水镇上的罗世耀娶亲途中,遭遇了一场伏击。这天上午,迎亲的队伍从罗家出发,在接了新娘后,又吹吹打打地往回走。半路经过一片树林子,猛见树丛后跳出几个蒙面汉子,直奔新娘的花轿,一把推开轿夫,抬起轿子,朝着树林深处飞也似地跑了。等人们追出树林,才发现前面是一条大河,河里有一条船正向着对岸驶去…… 一块遗落现场的手帕 罗家是清水镇上数一数二的大户,本来今天办喜事风光无限,没想到竟出现这种意外。新郎罗世耀急急到县警察局报案。民国乱世,县里的 ...
兵部尚书为何在桥上脱下紫袍玉带?这其中,隐含着怎样的令人心酸的故事! 明建文年间,钱塘兰里(今杭州三墩)的庙西街有座石板小桥,桥堍住着一户柴姓人家,夫妇膝下唯有一子柴车,小名叔舆。这年早春时节,叔舆之父突染伤寒,医治不及竟一命呜呼。家里没有了顶梁柱,别提读书,生活都成了问题。但柴黄氏拽着儿子跪倒在丈夫坟前,发誓砸锅卖铁也要完成丈夫的心愿,把叔舆培养成人。自此,她靠替人缝补浆洗,硬是把儿子从私塾转送进了乡学……也算是“皇天不负有心人”,柴黄氏的苦心没有白费,明永乐二年(1404年)叔舆高中举人 ...
真真假假白玉马, 尔虞我诈为哪般? 痛改前非时已晚, 一刀快意了恩仇! 一血战玉米地 几番血战,一行人终于走出了娘子关。向东行了二三十里地,前面出现了一片开阔地,几株干枯的玉米秸在旷野中凄凉地站着。 魏县令“吁!”一声吆喝,胯下的枣红马前蹄腾空,“咝溜溜”一声长嘶,停了下来。随行人马相继停步。 “来人,生火造饭!”魏县令一边下命令一边跨下马背,对不离左右的黑虎镖局掌柜卢金魁一抱拳,“壮士果然名不虚传,若非卢壮士亲自护送,此番入京定然凶多吉少。” “哪里,哪里,你手下的 ...
清朝康熙年间,京城穆老将军的大儿子穆显珂考中了进士。穆大公子想着自己出身名门,总归高官厚禄不用愁,不料只是补了个知县的缺,被吏部派去穷苦的广西柳城任职。穆显珂很不高兴,去找父亲想办法,却被穆老将军骂了个狗血喷头,要他好好治理一方、惠及黎民才是。穆显珂脾气暴躁,一跺脚,一卷铺盖,走了。 到了柳城,穆显珂发现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那就是他听不懂当地方言,成了聋子哑巴! 第二天一大早,县衙刚好有人来告状。在大堂上,穆显珂那一口京腔京调谁也听不懂,下面的人面面相觑。情急之下,只好让师爷一边用当 ...
民国年间,豫南吴乡镇有户冯姓人家,主人叫冯有喜,其父在世时为人慷慨大方,但冯有喜却爱占小便宜,还特别吝啬。 话说这年春上,冯有喜早上起床后,拿着挂鞭炮在门口噼里啪啦放起来。乡邻们不知出了啥事,全围过来看究竟,只见冯有喜面带喜色地对众人说:”各位乡邻,承蒙相助,我家的猪圈终于完工了,为表谢意,冯某备了薄酒,还望各位赏光。” 众人一听面面相觑,前天下大雨,冯有喜的猪圈被雨水冲塌了一角。昨天冯有喜去老婆的娘家拉回了两车土坯,赶在天黑前把那坏的一面墙堵上了,当时村里有几个后生还去帮了忙,这在村 ...
良知县在一个偏僻的小县城任知县,虽然俸禄微薄,但他不仅从不收取贿赂,还时常接济乡邻,为穷人解燃眉之急。 这天吃过晚饭,良知县漫无目的地散步。月光明亮,微风宜人,不知不觉,他走到了离县城三里多远的罗河岸边。良知县正想坐下休息时,突然听到不远处传来声响,他扭头一看,见是一位老者正在夜钓。良知县兴致大发,当即走过去问:“老人家,在钓鱼哪?” 老者乐呵呵地回答:“是啊,你看这鱼多肥、多大!”良知县心中不由得一动,问:“这样钓一夜能钓多少?好卖吗?”老者回道:“没个准哪,有时能卖几两银子,有时能 ...
清朝光绪年间,海曲县最大的粮商名叫张文久。张文久性格豪爽,很好客,每天都会约上几个好友去当地最大的仙客来酒家,点一大桌菜,再要几坛六粮春酒。 这六粮春酒是仙客来酒店老板王运泽自家酿的。顾名思义,是用高粱、玉米、大米、黄米、糯米、小麦六种粮食酿造,味道醇厚,入口甘甜。张文久最爱喝这种酒,每次都要好几坛,但经常喝不完。 张文久父母早丧,王运泽是张文久父亲打小一块长大的朋友,见张文久如此奢侈,就劝道:“成由勤俭败由奢,再多的钱也经不起如此折腾。”张文久总是说:“运泽叔,没事,您侄子的生意大着 ...
唐镇县城有一家点心铺子叫作“好又来”,专门经营各地有名的干果和各种糕点。不幸的是,张掌柜正当年富力强的时候,突然得病撒手而去,留下妻子刘氏和十来岁的儿子张贤古。 刘氏是个好强的女人,拒绝了再嫁的好心劝说,一心一意地抚养儿子,经营店铺,日子倒也过得安安稳稳。只不过儿子张贤古让她操碎了心,小家伙打小就不喜欢读书,刘氏就绝了让儿子读书做官光耀门庭这个想法,一心一意教他生意经。等到张贤古成年后,就让他跟着店铺老伙计李叔外出采买货物,长长见识,打磨心智。 张贤古是个聪明人,做生意上手快,小小年纪 ...
话说很久以前,白鹭岛附近住着很多渔民,这些渔民每天過着怡然自得的生活:白鹭在渔船上方飞舞,放眼望去,水天一色,鸥鹭齐飞。 渔民阿亮和母亲相依为命,父亲在他五岁时就病故了,母亲的身体一直不太好,且患有严重的眼疾,不能视物。阿亮闲时就吹笛子给病榻上的母亲听,同时自己也可以解解闷。 初夏的一天傍晚,夕阳洒在水面上,金光跳跃。阿亮驾着船在水里穿梭了一天,只捕捉到几条小鱼,有点沮丧。在路过一处断石桥旁时,阿亮看见一只受伤的白鹭在水边不停挣扎,嘴被一只大大的河蚌夹住,翅膀不知被啥撕扯掉了数片羽毛, ...
用户名:
密 码:
记住我的登录状态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名人轶事网
GMT+8, 2025-5-4 11:53 , Processed in 0.171875 second(s), 53 queries .
郑重声明:本论坛资源均由会员从网上收集整理所得,版权属原作者。
如涉版权,请发邮件admin@storyren.com,将立即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