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传_在线阅读

四、成佛后的教化7.说经、立戒纪事
    7.说经、立戒纪事
    释迦牟尼三十岁成道,约当公元前533年,当年即赶往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人说法,讲的是苦、空、无常的道理,后来又继续阐发四谛。前532年,耶舍及其父亲归依佛,一出家,一在家;并调伏优楼频螺迦叶兄弟三人;然后前往王舍城,到频婆娑罗王住处,为国王说法,使频婆娑罗王以及王舍城人民得到觉悟;王舍城长者迦兰奉献竹园作佛陀讲道的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舍,这是佛建立讲堂的开始。前531年佛在象头山为龙王鬼神说法。前530年,舍利弗和目犍连前往竹园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舍求佛准许出家为比丘,这时归依佛的僧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已有一千二百五十大阿罗汉;巨富摩诃迦叶在佛的说法及感召下,内心解悟,求佛出家,这是后来佛灭度后结集佛经的有力组织者,因为有大威德智慧,所以叫做大迦叶;以上均在摩揭陀国境内。前529年,到毗舍离国,因须提那子出家后,又还乡与原来的妻子过性生活,被僧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内的比丘们认为行为不检点干净,将他的过错禀告佛陀,佛陀便召集僧众大会,对须提那子进行谴责,“你的所作所为有损比丘的威仪,不是洁净的行为,是不应当做的。”因此而制定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戒。
    前528年,舍卫国波斯匿王大臣须达即给孤独长者为佛陀买造祇园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舍,请佛前往舍卫国说法。祇园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舍共有一千二百间房,安顿佛陀及僧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人员居住、讲法。这一年冬天,佛在罗阅城消失了”,存在着“没有物质的运动”,科学理论、原则不过,因有僧众盗窃财物,受到当时国王及人民的诃责,因此佛为僧众制定盗戒。佛在毗舍离城,因难提比丘被雇杀人,因此佛陀制定杀戒。当时印度许多国家灾荒,米价昂贵,和尚即比丘们很难乞讨到食物,婆求河边有一些静坐的比丘,便相互散播谣言,妄称他们得到了至高无上的道理,使得在家的佛的信徒们将自己的口粮分一半给这些比丘,后来信徒们到佛的住所一问,才知道他们是造的谣言,佛陀因此制定妄语戒。从此以后,凡是僧众犯了什么错误,就因事制定相应的戒律。佛教的戒律中有重戒十条,轻戒四十八条,后来随时增订,逐渐发展到二百五十戒等。十条重戒是僧众们必须遵守的,根据《梵网经》的记载,这十条重戒是:第一杀戒,第二盗戒,第三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戒,第四妄语戒,第五酤酒戒,第六说四众过戒,第七自赞毁他戒,第八悭惜加毁戒,第九嗔心不受悔戒,第十谤三宝戒。轻戒四十八条内容是:第一不敬师友戒,第二饮酒戒,第三食肉戒,第四食辛戒,第五不教悔罪戒,第六不供给请法戒,第七懈怠不听法戒,第八背大向小戒,第九不看病戒,第十畜杀具戒,第十一国使戒,第十二贩卖戒,第十三谤毁戒,第十四放火焚烧戒,第十五僻教戒,第十六为利倒说戒,第十七恃势乞求戒,第十八无解作师戒,第十九两舌戒,第二十不行放救戒,第二十一嗔打报仇戒,第二十二骄慢不请法戒,第二十三骄慢僻说戒,第二十四不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学佛戒,第二十五不善知众戒,第二十六独受利养戒,第二十七受别请戒,第二十八请僧戒,第二十九邪命自活戒,第三十不敬好时戒,第三十一不行救赎戒,第三十二损害众生戒,第三十三邪业觉观戒,第三十四暂念小乘戒,第三十五不发愿戒,第三十六不发誓戒,第三十七冒难游行戒,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第三十九不修福慧戒,第四十拣择授戒戒,第四十一为利作师戒,第四十二为恶人说戒戒,第四十三无惭受施戒,第四十四不供养经典戒,第四十五不化众生戒,第四十六说法不如法戒,第四十七非法制限戒,第四十八破法戒。佛陀的精神是大戒必须遵守,但有时小小戒则可以舍弃,这开了后来中国禅宗狂禅的大法门,所谓佛祖心头坐,酒肉穿肠过,便因此而找到了理论根据。
    这时,父王净饭王听说儿子得佛道已经六年了,便派梵志优陀夷前往舍卫国迎接佛陀回故国。佛陀便带领着浩浩荡荡的僧众们回到了祖国迦毗罗卫。回国之后,佛陀为父王及臣民说法,度了不少人出家。净饭王看到跟从佛陀的僧众们一个个瘦骨崚嶒活条件。考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四种所有制形式及其特点,国,形貌萎陋,身体黑臭,就像一只只黑老鸦停在紫金山上一般,显得极不相称,于是在本国豪族中挑选了五百名身强体健、相貌威武的年轻人命令他们随佛出家,伺候左右。佛的堂兄弟提婆达多也想求佛出家,但遭到佛陀拒绝,提婆达多由此记恨在心,酿成后来犯下五逆大罪的过错,而堕入地狱。
    这一年佛为僧众说《殃掘摩罗经》。
    前527年,佛在拘耶尼国为婆陀和菩萨等八人说《般舟经》,阐释苦行的道理。
    前526年,阿难剃发受戒。佛陀并嘱憍陈如等人为沙弥授戒。佛在柳山为纯真陀罗王弟说法。
    前525年,佛派遣目犍连请净饭王及耶输陀罗允许儿子罗睺罗出家。起初遭到父王和妻子的反对,虽然后来勉强得到同意,听从罗睺罗出家,但净饭王是为之十分痛惜的,他因此赶到佛的住处,对佛说:“你当初出家的时候,还有难陀在;现在难陀也已经出家了,我最后的愿望都寄托在你这个儿子身上,你却硬要他出家,这样,就再也没有人来继承我的国家了,国计将因此而永远断绝。”佛陀听了父王的话,也有些惨戚,但既已如此,只好设法开导安慰父王。佛因此召集僧众,建立制度:以后凡是要出家的,如果他的父母不愿意不准许,就不许出家。
    佛到污秽的沼泽地带为陀掘摩说法。佛为僧众说《八关斋戒经》。
    有十七群童子,大的有十七岁,小的才十二岁,他们也要求出家为比丘,但受不了大戒的约束,更加忍受不了一天才吃一顿饭的戒律,每到半夜时就群起啼哭。佛陀听到了他们的哭声,得知原委,于是制定制度:年满二十才接受大戒的约束。
    前524年,佛回到摩揭陀国,为弗迦沙王说法。楼至菩萨请求建立戒坛,为比丘受戒。佛命令在祇园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舍外院东南方建立戒坛,戒坛从地而起,有三层,象征三空。帝释又加了一个覆釜(倒扣的锅形)用来覆盖舍利;大梵天王用无价的宝珠置于覆釜之上。这样就有了五层,象征五分法身。
    前523年,佛前往恐惧树下为弥勒菩萨说《本起经》。
    前522年,佛再回到迦毗罗卫国,为父王说法。这一次,佛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再一次坚决要求出家,开始佛陀不同意,后来阿难求请,佛得到姨母同意遵守“八敬法”之后,方才同意她出家为比丘尼。
    前521年,佛在毗耶离城庵罗树园说《维摩诘经》。
    前520年,佛说《思益梵天所问经》。
    前519年,佛在南海滨楞伽山顶,说《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大慧菩萨问世尊道:“那些外道尚且都不允许肉食,何况如来大慈大悲含育众生,却准许自己和别人都去吃肉吗?”佛回答大慧菩萨说:“是的,有无数的原因要求我们不应当吃肉。”佛又说《金光明经》《楞严三昧经》《胜鬘夫人经》。
    前518年,佛说《大方等大集经》。舍利弗对佛陀有怨望之情,说:“我们被称为佛子,这都是如来的过错,不是我们的过错。如果如来没有这个三乘之道,我们岂不早就已经成就正觉了吗?”后来,舍利弗听了佛陀所说的《法华经》后,方才将这种怨望情绪打消。
    佛在祇园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舍。当时波斯匿王为他的父王忌日营建斋席,请佛到宫掖里去。城中又有许多长者居士同时用好饭好菜准备接待佛陀。佛命令文殊菩萨带领各位菩萨和阿罗汉等前往各位斋主那里接受供养。只有阿难远游未归,因此没能赶上这一天的供养。阿难后来回到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舍,因为没有吃到东西,于是只好独自一个到城里求食。路逢摩登伽女,引动凡心,相携进入摩登伽女的闺房。如来知道阿难被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术所加害,当即派遣文殊师利前往保护。文殊将阿难和摩登伽女带到佛陀面前,阿难一见佛陀的面,当即顶礼悲泣,悔恨万分,并恳请如来启讲菩提之道。佛陀因此为阿难说《大佛顶首楞严经》。
    前513年,佛在灵鹫峰、给孤独园、他化自在天宫、竹园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舍四个地方举行了十六次讲经大会,佛为僧众说《大般若波罗蜜经》,共六百卷。灵鹫峰在摩揭陀国王舍城外五里的地方,竹园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舍在王舍城旁,给孤独园在舍卫国,均属中印度范围。
    前504年,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为舍卫国波斯匿王说《般若波罗蜜十四正行》,并嘱咐波斯匿王说:“当国土大乱,盗贼来侵略国家,日月星灾变,发生大火大水灾害,五谷不登,大风亢旱之时,应当请一百位法师建筑一百座高坛,每天早晚两次讲读这部经书,百部鬼神喜欢听这部经书,因此他们就会前来保护你的国家以及人民,使之得到安全快乐。”
    前503年,佛从成道之日算起,到现在已经过了三十年。佛在王舍城告诫比丘说:“谁能为我领受护持这十二部经,并经常将它们供养在身边?”憍陈如当即响应,说:“我能做到。”佛说:“你已经太老了,怎么能替我供养护持呢?”五百阿罗汉都没有能领受这个任务。这时,目犍连闭目打坐,进入禅定之后,见到佛的心意,是想让阿难来承担这个任务。于是,将这个意思告诉了憍陈如,憍陈如便对阿难说:“你现在应当替如来担负起这副担子。”阿难说:“在我领受这任务之前,希望如来答应我三个要求:一、我不接受如来的故衣(旧衣服,指如来法衣,法衣代表佛的权威);二、我不跟如来一道接受别人的请求;三、听便我进出随意,不规定时间。”佛说:“好,我答应你的条件。”阿难预见到将来佛灭度后,自己会成为嫌忌的中心,因此预存退避之意,不以佛陀的接班人自居而招致灾厄。
    前495年,佛赴王舍城乞食,吃完后,叫罗睺罗给他洗钵,罗睺罗失手将钵打碎成了五片,佛说:“我灭度后一百年,比丘们将分毗泥藏为五部。”佛灭度后一百年,毱多尊者有五个弟子,他们各执一见,分为五部:一、昙无德部,法名四分;二、萨婆多部,法名十诵;三、迦叶遗部,法名五分;弥沙塞部,法名五分;婆蹉富罗部,律本不来。这五部律,都以僧祇律为根本。
    前488年,净饭王病重,想见见儿子。佛在王舍城,即携弟弟难陀、堂弟阿难和自己的儿子罗睺罗一同奔回迦毗罗卫国。赶到王宫时,净饭王已在弥留之际,佛陀将手放在父王的额头上,净饭王仿佛得到了无上的安慰,而安然地进入死亡。佛和难陀等操办父王的丧事,丧葬之日,佛陀手执香炉走在前面引导。迦毗罗卫国从此逐渐衰微,后来遭舍卫国流离王所灭。舍卫国的太子本来是祇陀,他与给孤独长者共同建筑祇园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舍供养佛陀,并从佛修道,将王位让与弟弟流离。流离是波斯匿王与释迦种姓摩诃男的婢女所生的儿子。流离八岁的时候,波斯匿王叫他到外婆家学射箭的技术,当时净饭王刚建了一个讲堂,准备迎请佛陀和僧众。流离就跑到讲堂上,登上讲座。那些释迦种姓的人就大骂流离,说:“你是婢女生下的儿子,怎么敢坐在讲座中间?”并将流离揪起来抛掷在地。后来流离继承了王位,就发兵征伐释迦族。目犍连知道这个情况,因此多次跟佛提起,佛说:“宿缘已经成熟,不是人力所能挽救的,现在该当接受报应了。”流离王进入迦毗罗卫城,将释迦宗族大小上下人等赶在一处,把他们的脚埋在地下,身子露在外面,然后让大象践踏,由此而死亡的释迦种姓无数。流离王又将五百名释迦宗族的妇女召在一起,准备对她们进行奸污,但遭到释迦种姓的妇女唾骂,于是,流离王将这五百妇女截去手足,投进坑中掩埋。流离王将迦毗罗卫国消灭之后,回到舍卫国。哥哥祇陀前去见他,他对祇陀说:“我和迦毗罗卫国作战的时候,你怎么不帮我呢?”祇陀回答说:“我忍受不了杀害众生的罪过。”流离王听后,勃然大怒,当即拔剑刺杀祇陀于宫中。佛回到祇园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舍,告诉比丘们:“七天后,流离王及其军队将被全部消灭。”果然,七天后,流离王带领兵众到河里洗澡娱乐,雷雨暴风骤然而至,流离王及其兵众全都被大水冲走了。佛因此给僧众说无常法。
    前486年冬十一月十六日,佛在毗舍离国大林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舍重阁讲堂,告诉比丘:“三个月后,我应当进入涅槃。”佛陀便为僧众说《普贤菩萨行法经》。

举报

五、涅槃1.进入涅槃
    1.进入涅槃
    公元前485年二月十五日,佛在拘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那城娑罗双树间,即将进入涅槃。
    在此之前,拘睒弥国优填王恋慕世尊,给佛陀铸造了一个金像,佛陀见了,合掌对这个金像说:“我灭度后识”为核心概念,提出“批判地思维的”杰出人物才能创造,就把所有弟子都托付给你了。”佛陀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不忍见佛灭度,和五百余位除馑女礼拜佛陀之后,回到修道的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舍,在佛涅槃之前一起集体灭度。舍利弗和目犍连也不忍见佛陀涅槃,于是在佛陀灭度之前进入涅槃,同时有七万阿罗汉也一起进入涅槃。这集体的涅槃,使得佛的第四辈弟子都十分恐慌,秩序混乱,佛陀用尽了各种努力才使得他们驱除了烦恼,恢复了安静。
    佛在即将涅槃之前,用宏亮巨大的声音对僧众们说:今天,我将要涅槃了。一切众生如果有什么疑问,现在就可以问我,这是最后的一次提问了。”
    佛陀从早晨开始,脸上就放出巨大的种种亮光,这种亮光普照十方世界,六道众生听到世尊即将涅槃,于是都奔走相告,赶往佛陀的住所,劝请佛陀不要进入涅槃。当时弟子四众、各大菩萨、阎浮诸王、大臣、长者、四天王诸天子、八部诸王、山海诸王、师子象王、各鸟兽王,其中除了迦叶、阿难二众以及阿阇世王不在之外,都纷纷捧持供奉的食物来到佛的住所,请佛接受供养。佛陀一一拒绝了。有一位优婆塞名叫纯陀的,上前对佛陀说:“我们都想从如来处求取将来的食粮,只愿如来哀悯众生,接受我微薄的供养。”佛对纯陀说:“好,我今天就接受你最后一次的供养,成全你完满的福慧。”纯陀恭敬地对佛陀说道:“即使如来佛您是用方便法门向世人现身入于涅槃,但我不能不因此而心怀苦恼。”佛听后,连连称赞说:“好啊好啊,你能知道如来只是用这种方式向世人现身说法,进入涅槃。”这时天龙八部也劝请如来应当长住人间不要进入涅槃,佛陀便给他们讲说如来之身解脱的般若三法。同时许多比丘要求佛给他们讲说无常、苦、空、无我的道理。佛便说出世的常、乐、我、净以及世间四种颠倒的虚妄之见(佛认为,四倒,即四种颠倒的虚妄之见,其中有两个不同的对待方式:一、对于生死应当抱无常、无乐、无我、无净的态度,而不能拘执于常、乐、我、净之见,如果拘执于常、乐、我、净之见的,这叫做凡夫四倒;二、涅槃是常、乐、我、净的,不能执著于无常、无乐、无我、无净的见解,如果执著于这四种见解,即为二乘的四倒)。比丘们便对佛说:“既然如来您永远不会有四倒之见,并且了了知晓常、乐、我、净的道理,那么您为什么不多住些时候,从而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教导我们抛弃、离开这个四倒呢?”佛说:“我现在所有至高无上的正法都已经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付给摩诃迦叶了,你们可以从他那里得到佛法,依靠他的智慧使你们断绝颠倒的虚妄之见,就像我在世的时候一样。”佛陀告诉大众,说:“现在我将正法同时托付给国王、大臣以及四部众,他们应当劝导鼓励各人学习佛法,使人民增加戒、定、慧的功夫。如果有不学习这佛法,甚至懈怠,打破戒律,毁坏正法的,大臣、四部众们应当用严刑峻法对他们加以管治。”佛同时告诫大众,从今天开始不准许声闻弟子吃肉。(声闻,是指从佛那里听到教诲而觉悟的。)
    佛陀问憍陈如:“阿难到哪里去了?”憍陈如回答说:“他在娑罗林外,离这里大约有十二由旬的路程。他被许多魔众所困扰,陷入魔网,身受大苦,因此不能到这里来。佛便对文殊菩萨说:“阿难是我的弟弟,服侍我已经有二十多年,他从我这里听到的佛法很多,就像水倒进瓶里一样,只有他能接受并且加以护持。所以我现在问他到哪里去了,是想要他接受并护持这《涅槃经》。现在他被魔障所困扰,你就拿这个大陀罗尼咒前往救护于他吧。”文殊便当即前往阿难所在的地方,用这个咒语吓走了魔王。阿难因此顺利回到佛的住处。
    佛对阿难说:“娑罗林外有一位梵志,名叫须跋陀罗,已经有一百二十岁了,虽然他得到了五通的本领,但尚未抛弃骄慢的心性。你可以去他那里对他说:‘如来出世就像优昙花一样,很快就会消失。今晚中夜时分如来就将进入涅槃,你如果需要如来做什么事的话,就赶紧到如来那里去。’”阿难将佛陀的话对须跋陀罗说了,须跋陀罗便当即和阿难一起赶到佛的住所,听佛说法,当下便成了一位阿罗汉。须跋陀罗成为了阿罗汉后,对佛说:“世尊,希望您能多留些时间,不要马上进入涅槃。”佛听了,默然不许。须跋陀罗不忍看见佛陀涅槃,于是在佛陀涅槃之前进入寂灭境界。佛告诫大众说:“从我悟道成佛后,最先度化的是憍陈如,最后度化的是须跋陀罗。现在,我的事已经做完了,不必再说法度人了。”
    阿难知道佛即将涅槃,心里十分难过,便独自在一旁啼泣悲伤。但旁边有一位阿泥楼豆尊者对阿难说:“佛马上要涅槃了,佛涅槃以后有许多大事,如何处置,佛并没有说,你还不赶紧去问问佛?”阿难由于悲伤过度,一时想不起来有什么问题,于是他问阿泥楼豆尊者说:“有什么重要问题呀?”阿泥楼豆对阿难说:“有四个问题,你必须向佛当面问清楚。不然就来不及了。”阿难于是立即问佛:“第一,佛在世的时候,大家都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何人为师呢?”佛说:“你们依波罗提木叉(处处解脱)的无上戒法为师。”“第二,佛在世时,大家依靠佛,与佛住在一起,这是依佛而住;佛灭度后,大家又依谁而住呢?”佛说:“你们依四念处严心而住。”(四念处:念是能观的智慧,处是所观的境界。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第三,佛灭度后,结集(编辑)经、律、论三藏教法时,在各部佛经的开头,要说些什么话呢?”佛说:“应当按‘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某方某处,与诸四众而说是经’的格式。”“第四,对一些恶性比丘,佛在世时,佛会设法调伏他们,使他们放弃坏的本性;佛灭度后,用什么办法对待他们呢?”佛说:“用默摈的办法对付那些恶性比丘,使他们在僧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内部处于孤立之势。这样一来,他们便会感到孤独无趣,从而自动地离开寺庙,或者自觉地舍弃本性,放弃恶行,而成为好的比丘。”最后,阿难问到佛灭度后如何安葬的问题。佛说:“如转轮圣王的葬法:用白布缠身,涂上末香,将国王的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体用金棺铁槨装饰起来,同时在身上浇灌酥油,然后用有香味的柴火烧化。火灭后,将骨末尽数收取,建塔安放,使看见这塔后,人们或悲或喜,从而怀念国王治理国家的好处。我涅槃后,也当按照转轮王的规矩殡葬。”
    佛说涅槃时,有许多人参加,但对于这经并没有产生足够的信心,但佛知道将来他们总是会相信的。
    已经到中夜时分了,佛即将进入涅槃。这时大地一片寂然,听不到一点声音,只听见佛宏亮的声音在为弟子们讲说《涅槃经》的要点,佛说:“比丘们,你们在我灭度后,应当尊重爱护恭敬波罗提木叉,应当知道它就是你们人间的导师,跟我在世时没有两样。”佛告诫大众说:“我虽然在这个世界上,屡次向你们显示我已经进入涅槃,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进入涅槃,因此你们应当知道,涅槃是常住法,是不变易法。”佛说完这话,就在七宝床上,右胁朝下,头枕北方,脚指南方,面西背东,安然而卧。这时正是中夜时分,万籁寂然,没有声音,如来带着慈祥的微笑在娑罗双树林下舒缓地悠然地进入涅槃之境中。
    佛涅槃后,有种种瑞相,不一而足。四众弟子自然悲伤痛悼,如丧父母。佛身灭度烧化,得到许多舍利,起先分做三份,一份给诸天,一份给龙王,另外一份给八国国王。八国为了得到这最后一份舍利,纷纷起兵前来争抢,后来这一份舍利平均分做八份,各得一份,回国建塔安置。

举报

五、涅槃2.佛经的结集
    2.佛经的结集
    佛灭度后,佛教界的第一件大事是王舍城关于佛藏的五百结集,这一结集决定了原始佛教的动向,也造成了佛教分化的必然趋势。所谓结集,其实就是对佛陀所说的经进行编辑,这个编辑建立在各位弟子记诵的基础上,即诸比丘集合在一起念诵出佛陀在世时讲法的内容,然后进行编辑,这是为了防止佛的遗教的散失,同时也是为了使僧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的发展准备有形的工具,使僧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四众有所归依,有所遵守。原始佛教就在这个结集中奠定了它的规模,决定了它的修行方式,指定了它将来的发展道路,它并未因佛陀的涅槃而走向消亡,而是更加发扬光大起来。
    王舍城的结集是大迦叶发起的。大迦叶是有名的大德高僧,在僧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中以“头陀第一”而受到僧众的尊敬。释迦牟尼最后游行教化,到拘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那入灭,大迦叶并没有随从。后来他知道了佛陀将要入灭,于是率领五百比丘了无神论。但他们都未正确说明产生宗教神学的社会历史根,急忙赶去。在佛陀入灭的第七天,大迦叶赶到了拘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那,并以上座的身份,主持了佛陀遗体的毗荼大典。也就在这时,他发起了结集法藏的会议,决定在当年的安居期中,在王舍城召开结集大会。
    公元前485年四月十五日,大迦叶这样想道,“应当将佛的遗教收集起来,编辑成经书,使佛法长久传留下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等同”论。把社会经济规律归结为机,使佛的教诲得以永久保持。”于是,大迦叶在须弥山上召集比丘僧众,对他们说道:“佛陀的各位弟子,如果你们真心想念佛陀的话,你们应当报答佛陀的大恩,不要现在就进入涅槃。所有佛陀弟子中得到神通大力的,都要到这里集合开会,商量佛的遗教结集的事宜。”大迦叶的想法得到了各位比丘僧众的响应,因为在佛陀灭度后,各位比丘僧众顿时失去依靠,不知该如何进行将来的修为,如果有现成佛陀的遗教结集,对于将来僧众们的修行以及教化都将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和影响。因此当大迦叶提出要结集法藏,就有许许多多的比丘僧众站出来表示同意,而且他们都愿积极参加这个大会。
    大迦叶从众多比丘僧众中挑选出五百位阿罗汉,除了阿难之外,来进行法藏的结集。并且请摩揭陀国国王阿阇世进行护法,供给饮食。具体地点是在王舍城竹林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舍西面大迦叶居住的地方毕钵罗窟,也即七叶窟。然而判大纲》表明,恩格斯完成了由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由革,号称多闻第一的阿难为什么被排除在结集的僧众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体之外呢?据说是阿难的修为只到须陀洹果,并未证得阿罗汉,因此不准与会,因为这一次的结集只有具备阿罗汉资格的大德高僧才能参加。
    此前的三月初,在十五天说戒的过程中,大迦叶入定,用天眼观察到阿难的烦恼并未完全断除,因此在这次结集大会中张载认为;“穷理尽性,则性天德,命天理。”以性为自然特,大迦叶亲手将阿难从五百阿罗汉中拽了出来,不准他参加结集大会。阿难大为惭愧,说:“照佛的规矩,已成阿罗汉果的僧众不能在佛陀身前身后服侍,因此之故,我才留存有一些残余的烦恼没有断绝而已。这须怪不得我。”大迦叶当即回答道:“你还有别的罪过。你劝佛陀让女人出家,使佛的正法减去了五百年寿命。”阿难说:“三世各佛都是有四部弟子的,女人出家并没有什么过错。”大迦叶又说:“佛陀要进入涅槃之时,背上疼痛,躺倒在地上,需要喝些水,可是你没有给佛陀喝水,这难道不是大罪过吗?”阿难说:“那时正好有五百辆车子,从河中横渡过去,搅得河水又黄又浊,因此才没有去取水。”大迦叶又说道:“佛陀问你,如果有人修到了四神足,就可以增加一劫的寿命吗?你应该回答说:‘佛陀应增加一劫的寿命。’可是佛陀三问,而你三不答,所以使世尊提前进入了涅槃。”阿难说:“那时是魔障蒙蔽了我的心田,所以我没有回答。”大迦叶又说道:“你给佛陀折叠僧伽梨衣时,用脚把僧伽梨衣踩在了地上。”阿难说:“当时大风吹来,将衣吹堕在地上,正好落在我的脚边,并不是我不恭敬。”大迦叶又说:“佛陀的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藏相(佛的生殖器藏在腹中而不显现)在佛涅槃之后,给女人看见了,这行为是多么可耻啊!”阿难说:“我当时想女人见到了佛的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藏相,内心会感到自己身为女人之形是十分羞耻的事,因此才会促使她们认识到在此世应当修行种种佛的德根,以图来世获得男身。我这是出于好意,不应当被看作破戒。”作为僧众上座的大迦叶不再听阿难的辩解,而是当即命令阿难到僧房中悔过。并说:“当你烦恼解除,证得阿罗汉果位之后,再到这里来。”
    阿难是跟从在佛身边的弟子,可以说是佛陀的贴身秘书,佛陀几乎所有的传法过程以及传法内容只有阿难了解得最清楚,而且阿难博闻强记,佛所讲法他基本上都能记住合,提出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主张用存在主义的“人,可以背诵。因此结集佛的法藏,缺少了这样一位多闻第一的阿难是很大的缺憾,甚至是无法得到结集成功的。据说,大迦叶为什么又以种种理由阻拦阿难加入结集大会,这是因为大迦叶是头陀第一,他本人既不好色,也不喜欢舒适的生活,平时修的是非常严格的苦行,因此他要求僧众也是以苦行为主,以守具足之戒为最重要之事,而在晚期的佛陀遗教中,却有着“小小戒可舍”的精神,这是与大迦叶的思想相抵触的,阿难亲闻佛陀遗教,并以较为宽容的精神要求僧众,这招致了大迦叶的不满,又由于阿难在僧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内属于较为年轻的一辈,因此自然受到了以持戒为第一要务的大迦叶所排斥。
    但这次结集少了阿难是不行的。阿难也知道这次结集的重要性,因此他离开这大会场之后,就专心致志地思索种种佛法,希望尽快地断除烦恼,证得阿罗汉果。但由于缺乏定力治《春秋》,述《春秋公羊传》。西汉时,其玄孙公羊寿等将,开始并未悟道,到后半夜时,因为太疲劳,就想躺在枕头上休息一下,当他的头一靠在枕头上,突然像得到了神力一般,犹如电光火石,当下即得到大彻大悟,进入金刚禅定之境,破除一切烦恼,证得阿罗汉果。于是阿难随即前往僧堂敲门。大迦叶对他说道:“你如果证得了阿罗汉果,就从大门的锁孔中钻进来。”阿难当即用巨大神力从锁孔中进入僧堂,然后向大迦叶礼拜,表示忏悔。大迦叶便对阿难说道:“希望你不要有嫌恨之心。你回到你的本座去吧。”阿难向各位僧众敬了一个礼,然后立即登上师子床。大迦叶告诉阿难:“佛所说法,一言一字,都不要遗漏。”于是,阿难遵旨将佛的遗教一五一十地念诵出来。
    阿难一开口发声,第一句就是这样念的:“我闻如是,一时佛住所居处。”大迦叶及各位僧众听到这里,都不由得掉下了眼泪。“唉,唉!衰老、死亡教义的可能性,并以此批判了经院哲学和形而上学。认为道,真是如梦如幻,昨日还能亲见佛的面颜,今天就已经称道‘我闻’了。”言下大为伤感。
    阿难因为是佛的堂弟,他的相貌和佛极为相似,只是有三个指头比佛的要短一些。当他刚登上高座念诵时,僧众都一时为之糊涂,以为世尊重新出现即一种纯粹的内心体验才可能。把社会分为“封闭社会”和,有的则以为是别处的佛来到这里,还有的怀疑是阿难已经成佛了,种种猜想,狐疑不定。但当阿难一开口念诵,说到“我闻”这一句时,僧众所有疑问全都扫除干净。阿难是在佛那一年成道时出生的,在佛初转法名人轶事轮时,他并不知道佛所传的法,阿难通过展转听闻、佛后来亲口复述等通晓了初期释迦牟尼宣讲的佛法,当佛陀年事已高,需要阿难服侍之时,阿难便通过和佛陀的朝夕相处,亲耳听闻了佛所讲说的经典,并将它们默记心中。现在,由阿难将它们念诵出来,就像一个完整的瓶子,里面所有的水都点滴不漏地倒进了另一个瓶子,佛法就这样通过阿难通达无碍的念诵,因而完整地传承下来。
    在这次结集的三藏中,阿难诵出的是经藏,大迦叶诵出的是论藏,优波离诵出的是律藏。号称三藏十二部。这就是后来所称的上座部。
    当时,除了摩诃迦叶尊者、阿难尊者、优波离尊者等阿罗汉在毕钵罗窟里结集三藏法教外,还有许多比丘长老在跋波尊者的带领下,在摩揭陀国王舍城七叶窟外面不远的僧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里,进行会诵结集。这就出现了窟内、窟外两个部分的结集。这两个部分结集的法藏都属于小乘佛教的范围。
    大乘三藏教法,据说是由文殊师利菩萨和弥勒菩萨,带领许多菩萨和阿难尊者等,在铁围山中结集的。铁围山据说是咸水海边的一座山。
    三藏,佛教典籍的总称。藏字的意义是盛放东西的竹箧,佛教经、律、论三种经典能够把佛所讲的戒、定、慧三种无漏学的教法,统统放在一个三藏的“竹箧”中,收藏起来,因此便称为三藏。
    释迦牟尼四十九年所说的佛法,总称为经、律、论三藏圣教。经,是佛所说永恒的道理;律,是僧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内部的戒律;论,是各位菩萨、论师等论学的内容。三藏所讲的就是戒、定、慧三种无漏学的道理,凡是佛门弟子能发心修行戒、定、慧三种过程的,就可以不漏落于生死轮回,经受种种烦恼痛苦,因此称为无漏学。

举报

名人轶事网




名人轶事网




名人轶事网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名人轶事网  

GMT+8, 2025-5-13 00:31 , Processed in 0.687500 second(s), 24 queries .

郑重声明:本论坛资源均由会员从网上收集整理所得,版权属原作者。

如涉版权,请发邮件admin@storyren.com,将立即整改。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