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传_在线阅读

四、成佛后的教化1.鹿野苑
    1.鹿野苑
    佛成道之后,智慧通达,无所罣碍,当此之时,大地有十八种瑞相显现,游霞飞尘,都澄净如镜;天鼓自然发出美妙的声音;香风缓缓而起,柔软清凉;杂色瑞云,降下甘露雨;园林花果,不等季节到来而提前开花结果;天上又落下曼陀罗花、摩诃曼陀罗花、曼殊沙花、摩诃曼殊沙花、金花、银花、琉璃花、七宝莲花,环绕菩提树,围满三十六踰阇那;诸天大起歌舞妓乐,散落鲜花,焚烧好香,梵呗齐起,赞叹之名人轶事声自然从天而至;还有天神手执宝盖以及幢旛充塞虚空之中,天龙八部也前来遮护如来法身。一切众生,顿时心里都充满慈爱,再也没有了嗔害的思想,此时此刻,个个都欢欣雀跃,高兴万端;甚至地狱、饿鬼、畜生以及一切幽冥之处都暂时获得了休息,为佛光所照,各各生出欢喜之心——佛能断绝一切烦恼诱名人轶事惑,证成一切种智,是天人间无上导师,种种奇特之处为天地之间所有众生所仅见,因此佛成道的事迹也就惊动天地之间所有的事物了。
    佛成道之后,第一个七天之中,仍一心一意在进行思考,他面对着菩提树而自言自语地说道:“我在这里破除了一切烦恼,该做的事已经做完了万物从“太一”流溢而来,首先流溢出宇宙理性;然后从理,本来心愿已经得到圆满的结果,然而我所悟得的道理却非常艰深,只有佛和佛之间才能相互懂得,才能心心相印,而一切众生,在五浊之世,为贪欲、嗔恚、愚痴、邪见、骄慢、谄曲种种无明所覆障,薄福钝根,没有智慧,怎么能了解我所获得的道法呢?我现在如果要为他们转法名人轶事轮(说法),他们一定会迷惑不解,同时也不能相信接受,甚至还要对我进行诽谤,而因此将使他们来世堕入恶道,受种种痛苦,这不有违我度脱众生的初衷吗?与其使他们受苦,那么我还是不要对他们进行说法传道,而独自悄悄地进入涅槃境界吧。”
    佛一生出这样的想法,就想付诸行动而进入涅槃。然而,这一行动为大梵天王所阻止。大梵天王知道佛已经得到了无上的智慧,功德圆满,却默然而住了危机,必须恢复天主教的道德规范,用“以神为中心的人,并不说法,因此而心生忧恼。大梵天王想道,“世尊过去为了众生受尽种种痛苦,现在所愿已经得到满足,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什么又默然而不说法呢?众生陷入漫漫长夜,沉没于生死苦海,正是亟待世尊说法开导之时,我应当前往劝请世尊为众生说法。”于是,大梵天王一想到此,就当即从天宫出发,一屈伸手臂的功夫,就来到了如来的所在。他对佛说:“世尊过去为了众生的缘故,因此而久住尘世,甚至可以舍弃身体、头、眼睛等用来布施,备受种种痛苦,以广修功德,因此到今天才成就至高无上的道。而现在成道之后,却默然而不说法,众生沉名人轶事沦于漫漫长夜,堕溺于无明的黑暗之中,仅凭他们的力量,脱离这黑暗和苦海是极难办到的,但其中还有一些众生过去世时,亲近善良的朋友,种植了各种功德的根基,是完全可以听受您的说法,得到至高无上的菩提大道的。只希望世尊为了这些人,而用大慈大悲的力量以及高妙的佛法给他们以开导,使他们因此而脱离苦海,抵达智慧彼岸。”
    佛听到大梵天王的劝请,将自己的担心向他说了。“我早就有意要为一切众生转于法名人轶事轮,但得到的道法实在是太微妙了,太深奥了,极难了解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质量互变,极难懂得,我怕他们因为不懂,反而横加诽谤,从而使他们堕入地狱,因此才默然不拟说法而已。”世尊为之思考了七天,最终才决定下来,要为全天下的众生说法,要用大慈大悲的心愿使众生脱离苦海,从而到达极乐世界的彼岸。又过了七天,释迦牟尼佛反复观照众生根基因缘,以及所有烦恼所在。满了十四天之后,便决定了应当马上前往世间说法。然而从哪里开始呢?释迦牟尼佛这样想道,“我现在要为众生说法,将至高无上的道理告诉他们,是谁应当第一个听我说法的呢?哦,阿罗逻仙人聪慧易悟,又曾发愿道成度他,应当先为他说法。”心念刚起,只听到空中有声音说:“阿罗逻仙人昨夜命终。”“那么就是迦兰仙人吧。”只听空中又发出声音说:“迦兰仙人昨夜命终。”最后,释迦牟尼想到国师、大臣所派遣的伺候看顾他的憍陈如等五人,他们都是异常聪明的有道行根基的人,现在应当先为他们说法。想到这里,释迦牟尼又思考道,“过去各佛转法名人轶事轮的地方都是在波罗奈国鹿野苑中仙人住的地方,恰好这五个人也住在那里,我正好前往鹿野苑,为他们演讲佛法。”于是,释迦牟尼当即从座位上站起来,准备前往波罗奈国。
    释迦牟尼从座上站起来时,正巧有五百商人打从山上经过,牛车和牛都因为山高路陡走不动。他们看到路边有一棵大树,于是由两人带队前往树神处求福。树神用神通力告诉他们说:“这里有一位佛陀,你们应当供养他指对不同文化系统或民族文化中的哲学的异同及其他有关问,将来必获大福。”商人们听到佛的名号,都十分欢喜,当即将蜜涂在麦面上,一起来到树下,恭恭敬敬地向佛奉献饮食。佛想到远古各位佛陀接受人家布施时,按规矩都是持钵的,不应当像别的道人那样用手抓饭吃。四位天王于是当即奉上四只铁钵。佛怕接受其中一只钵,就会冷落了其他三只钵的主人,于是将四只铁钵层叠在左手中,右手用力一按,四只铁钵应手合而为一。于是,释迦牟尼佛手拿这四合一铁钵接受商人的供养。
    释迦牟尼走到中途,遇见一位异教徒,名字叫做优波伽。优波伽看到如来佛相貌庄严,浑身上下都十分安详沉静,心里油然而生恭敬之情传》。,不禁赞叹道:“真是奇特希有啊!世间所有众生,都为三毒所缚,全身上下都轻浮急躁,为外部的诱名人轶事惑而心摇神荡。而今见到了这位仁者,浑身表现得极端沉静安详,一定是到达了解脱的境界。请问:您是以什么人为师的?又是叫什么名字?”释迦牟尼佛见他态度谦和,语意诚恳,于是以柔和的声音对他说:“我现在已经从苦海中超脱出来了,独立于一切众生之上。那种微妙深远的道法,我已经完全具备了。三毒五欲之境,我也永远脱离开了。现在我就像莲花在水中,不会沾染那些浊水和污泥。我是通过自己的体悟进入正道的,没有老师,也没有同伴。我已经降伏了大魔王,得到了清净无比的最高智慧,现在已悟道成佛,能够做天人的导师了。因此,我要到波罗奈国去,向那些沉溺在苦海中的众生宣讲佛法。”优波伽听后,欢喜赞叹,于是合掌恭敬,顶礼而退。
    鹿野苑位于恒河和波罗奈河之间,那儿有一片繁茂的森林,环境十分幽静,非常适宜于修行。憍陈如等五人就在这片森林的苦行林中修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苦行。
    释迦牟尼佛到达鹿野苑时,憍陈如等五人远远地看见了他。憍陈如等五人因此互相议论道,“这个瞿昙沙门,已抛弃苦行,回到世间,接受饮食的乐趣了,他不再有修道之心。现在他既然来到这里,我们不必站起来迎接他,也不要跟他作礼问候,不要问他有什么需要,也不要给他铺座位,如果他要坐下来,就随他的便,我们大家都不跟他说话,只当不曾看见他一般。”
    释迦牟尼走进苦行林,这五人却不知不觉地各自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向释迦牟尼纷纷殷勤地礼拜奉迎。有的替他拿着衣钵,有的取水让他洗漱,有的替他洗去脚上的泥污,等等,他们将先前发下的誓愿都抛在九天云外,还像以前那样恭恭敬敬地用侍奉太子的礼节侍奉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对憍陈如说:“你们相约见到我时不起座,现在是为了什么违背了刚才发下的誓言的呢?”憍陈如等五人听到佛这么一说,都心生惭愧,于是走向佛前,王顾左右而言他说:“太子您修道大概疲倦了吧?”释迦牟尼听了这话,便对他们说:“你们不要再这么称呼我了,我现在已经悟道成佛,我的心就像虚空一样,对于世间的毁誉,都无所分别,但你们骄傲怠慢,将来自会招致恶报,这就像儿子称呼父母的名字,在世间的礼仪看来,尚且万分不妥,何况现在我是一切众生的父母呢?”憍陈如等五人听到这话,更加惭愧异常,脸色一会红一会白,不知如何是好,“我们确实愚蠢痴昧,没有智慧、见识,不知道您现在已经成就了正确的觉悟。我们刚才之所以对您那样,是以前见到您每天只吃一麻一米,苦行六年,后来却突然接受饮食的快乐,我们便以为您没有得道,所以才相约不再理您。”
    释迦牟尼对他们说:“你们不要用你们那样的小智小慧,来轻量我有没有成道。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形体在痛苦中,心中就会懊恼烦乱;身体在快乐中,情绪就会表现快乐的样子。所以说痛苦和快乐这两者都不是道的原因。这就像钻火,在钻的途中,突然浇上一些水,就必然不会有照破黑暗的亮光产生;钻击智慧之火也是一样的道理,有痛苦、快乐的水浇淋,智慧之光就不会产生,因为智慧不能产生,就不能消灭生死海中黑暗的障碍。现在如果能舍弃痛苦和快乐,按中道(适中的方法)行事,你们的心就会寂静安定,就能修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那八正道(八正道,佛教术语,指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进;七、正念;八、正定),因而能脱离生老病死的祸患。我便是按照中道的法则行事,因此成就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憍陈如等五人听到释迦牟尼已经成就最高的觉悟,心里非常高兴,竟至雀跃欢呼起来。他们目不转睛地盯着释迦牟尼的脸,仿佛这脸上就刻有至圣先觉的印迹,他们要从这印迹中发现无穷的至高的智慧。
    释迦牟尼观察到这五个人有了较深的根基,可以承受修道的重任了,于是对他们说:“憍陈如,你们应当观察五盛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苦(五盛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苦,佛教术语,谓五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烛盛的痛苦),生的痛苦,衰老的痛苦,疾病的痛苦,死亡的痛苦,恩爱终有别离的痛苦,怨憎相聚的痛苦,所求不能得到的痛苦,失去荣誉、快乐的痛苦。憍陈如,你们要知道,世间众生中,有形体的,无形体的,没有脚的,只有一只脚的,两只脚的,四只脚的,以至多只脚的,所有生物都有这样的痛苦。像这样各种的痛苦,都是建立在有我基础上。只要谁生出一丁点我的想法,他就会再经受如此的痛苦。贪恋、欲名人轶事望、嗔怪、愤恚以及愚暗、痴昧等都是因为有我这一根本才产生的。又这三毒,是各种痛苦的原因,它们就像种名人轶事子,只要种进土里,就会生根发芽。众生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才轮回在三种有业(欲界、色界、无色界)之中。如果灭除了我的思想,以及贪恋、嗔怪、痴昧,各种痛苦也就会从此而得到断灭。人们修行也都莫不由此而进入正确的觉悟,这就像人们用大水浇在熊熊烈火之上,烈火必由此而得熄灭。一切众生不知道种种痛苦的根本,所以他们都在生死之海中遭受轮回的果报。憍陈如,你们听着,苦,你们应当知道;集(一切烦恼之因的集聚),你们应当断灭;灭(涅槃之寂灭),你们应当证得;道(觉悟之道),你们应当修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憍陈如,我现在已经知道了苦谛,已经断灭了集谛,已经证得了灭谛,已经修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了觉悟之道,所以我得到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此你们现在应当知道苦谛,断灭集谛,证得灭谛,修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道谛。如果有人不知道这四圣谛的,应当知道这人就不可得到解脱。这四圣谛,是真实无妄的,苦确实就是苦,集确实就是集,灭确实就是灭,道确实就是道。憍陈如,你们懂得了么?”憍陈如当即回答说:“世尊,我已经了解了。世尊,我已经知道了。”因为对于四谛得到了知解,所以憍陈如又取名为阿若憍陈如(阿若,有已知、无知、了本际三义)。当释迦牟尼佛三转四谛(三次讲解四谛)十二行因缘法名人轶事轮时,阿若憍陈如在诸法中,远离尘垢,获得了法眼净。在释迦牟尼佛的众多弟子中,阿若憍陈如是第一个最先觉悟的,所以他被认为是佛的第一个弟子。另外四人见憍陈如独悟道迹,心里想道,“如果世尊再为我们说法,我们也会悟道的。”释迦牟尼佛知道他们的心意,于是重新为这四个人宣讲四谛。于是,这四人在诸法中,也远离尘垢,得到法眼的清净。
    这五个人于是向佛匍匐顶礼,请求说:“世尊,我们五人已经见到道迹,也已经证得了道迹,我们现在想以佛法归依,愿意出家修道。只希望世尊能发慈心悯念我们的心愿,听许我们出家。”当时,释迦牟尼佛将这五人叫到面前,说:“好,你们就是比丘了。”说完,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须、头发自然而然落了下来,袈裟也自然而然地披在身上,于是,他们便成了比丘。这是原始佛教中有比丘的开始。
    佛问这五人:“你们这些比丘,知道色、受、想、行、识是常久不变的,还是无常的?是痛苦的,还是不痛苦的?是空的,还是不空的?是有我的,还是没有我的?”当时五位比丘听佛说到这五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法,烦恼顿时消除净尽,心意为之得到解脱,当下便成就了阿罗汉果。于是,他们当即回答释迦牟尼说:“世尊,色、受、想、行、识,确实是无常的、痛苦的、空的、无我的。”因此,原始佛教中才有了五位阿罗汉。
    佛教中有所谓三宝,是为佛、法、僧。到这时,原始佛教三宝都已经具备,佛宝即是释迦牟尼佛,法宝是四圣谛法,僧宝就是最初被剃度的五位比丘。三宝是每一位信徒所必须敬奉的。

举报

四、成佛后的教化2.最早的居士和信女
    2.最早的居士和信女
    波罗奈国有一位长者的儿子,名字叫耶舍,非常聪明,早种夙慧,家中非常富有,是这个国家最大的富翁。耶舍生活豪华奢侈,头戴璎珞制成的宝冠,脚着无价的宝屐,男仆女佣,前呼后拥,极是堂皇富贵。据佛教教义,这样的荣华富贵是他前世修来的福德所致,也即是说他前世种下了善因,因此在这一世就得这样的果报。有一天半夜时分,不知为了什么事,他突然从梦中醒过来。他揉揉眼睛,从床上坐起,披上衣服,到家园四处走了走。忽然他看见白天与他一起玩乐的歌姬舞女在各自的宿舍里,一个个都是东倒西歪地睡眠,有的仆在床上睡着,有的四脚朝天仰面躺着,头发蓬乱,涎唾从嘴角流出来,丑态百出,极是难看;还有那些乐器服饰玩具等都颠倒纵横地乱摆在各个房间里,非常杂乱。这一切在在使爱好整洁的耶舍触目惊心,他突然感觉到这种生活是如此地使人厌恶,因此当时就产生了一种要远离它的愿望。他自言自语地说道:“我这是在充满灾难怪异的世界之内,在不洁净的环境中妄生洁净的想法。”在他作着沉思的时候,突然灵光忽现,照彻了耶舍的整个心身。他随着这一道灵光的指引,离开家园,向着鹿野苑的方向奔去。
    耶舍走到恒河边上,恒河水十分宽阔,没有办法徒涉过去。见此情景,耶舍又急又气,于是口中高声喊道:“苦啊动的基础和源泉。“自我”是指理性和判断,它不仅为“本,苦啊!”正当他无所适从之时,忽然高空中传来佛陀的声音:“耶舍你就过来吧,我这里有脱离苦海的办法。”耶舍听到佛陀亲切慈和的话语,顿时整个身心充满了快乐,于是,当即决定不顾一切地渡过河去。他脱下无价的宝屐,精神奋发,勇敢地渡过了恒河,循着佛光的指引奔到佛的住处。当他看到佛有三十二种相,八十种好,相貌庄严威武,又慈祥可亲,心下便大为欢喜,竟至高兴得跳了起来。当下耶舍五体投地,顶礼佛足,一心请求佛将他度离苦海。佛答应了,并说:“善哉善哉!你是真正的好男子,现在请认真听我讲法,然后好好地用脑筋思考我讲的道理,并时时刻刻地诵念。”佛便根据耶舍的夙慧,随机说法,“耶舍,色、受、想、行、识,都是无常的、痛苦的、空的、无我的,你知道吗?”耶舍当下便领悟了佛宣讲的道理,并因此而远离尘垢,得到了法眼的清净。佛见到耶舍慧性如此迅猛,也十分高兴,为了使耶舍信道之心更加坚定,佛又为他宣讲了四谛法门,耶舍当下烦恼顿解,身心自在,大彻大悟,证得了阿罗汉果位。耶舍对佛说道:“世尊,色、受、想、行、识,确实是无常的、痛苦的、空的、无我的。”
    佛见到耶舍虽已大悟,但身上的衣服还是如旧富丽堂皇,因此,佛又对他说:“虽然你是在家里,戴着珍宝首饰奥罗宾多·高士(AurobindoGhose,1872—1950)印度,穿着华丽衣服,但如果能认真收摄各种情根,厌恶并远离那些欲念,那么,这也叫做真正的出家了。虽然你的身体在旷野中行走,吃的东西也十分粗涩,但如果思想中还贪恋五欲,这也不能叫做真正的出家。一切造作的善恶,都是从心意中生出来的,所以真正出家的人都要将心作为根本。”耶舍知道佛说的是自己,因此,他当即将身上穿的珍贵华丽的衣服脱了下来,并对佛说:“只希望世尊,让我出家。”佛说:“好,你就是比丘了。”话音刚落,耶舍的须发自然而然地落了下来,袈裟也随即披在身上,于是便成了一位真正的比丘。
    天一亮,耶舍的父亲不见了耶舍,到处找也没有找着,不知道耶舍到哪里去了。耶舍的父亲很爱自己的儿子,耶舍离家出走李觏(1009—1059)北宋思想家。字泰伯。南城(今属,这使父亲非常着急,焦虑得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他一边悲号涕泣,一边沿路推寻,到了恒河岸边,见到耶舍的鞋子,心里就想道,“我儿子应当从这条路渡过恒河去的。”耶舍的父亲当时就渡过恒河,循着踪迹,来到佛的住所。
    释迦牟尼佛知道耶舍的父亲是为了寻找儿子才来到这里的,如果让他马上知道儿子就在这里,并且已经出家,必然会引得他生出巨大的痛苦,一时想不通的理论。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是其创始人。从总体上对本文,也许就因此而命丧黄泉。因此,佛陀叫耶舍躲起来,自己前来迎接耶舍的父亲。耶舍的父亲见到佛相貌庄严端正,是一位有道高僧,心下便大为恭敬,一面向佛头面触地行起礼来。行完礼,就退在一旁,听佛说法。佛于是就为耶舍的父亲讲了诸法无常、苦、空、无我的道理,耶舍的父亲当下就得到了法眼的清净。
    佛知道耶舍的父亲已经见到了道的形迹,恩爱之情就已渐渐淡薄,于是问耶舍的父亲:“你是因为什么因缘到这里的呢?”耶舍的父亲当即答道:“我有一个儿子,名叫耶舍,昨夜突然失踪了。今天早晨反,人类的发展正在于人的精神对自然界越来越大的支配权。,我根据线索,因此一路找到了这里。”佛便叫耶舍出来见他的父亲。耶舍的父亲见了耶舍,心里十分高兴,又看到耶舍已经出家,又感到十分欣慰,于是对耶舍说:“好啊好啊,你已经出家,是真正的快乐啊!既能度脱自己,又能度脱他人。你现在在这里,是为了引我来见道迹的罢。”佛于是为他传授三归法,三归即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简称归依三宝。耶舍的父亲名叫耶输伽父,他是佛教中第一个归依三宝的优婆塞,优婆塞在汉语里意译为居士。后来,耶舍的母亲也归依在佛陀的座下,作为在家的信女,她是归依三宝的第一位优婆夷,优婆夷在汉语里意译为清净女。
    耶舍有五十位最要好的朋友,听说佛已经出世,而且耶舍已经从佛出家修道,他们当即各自心下想道:“耶舍是最值得我们崇拜的了,他又是最富有长者的儿子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一书是中国最早研究东西方比较哲学的,聪慧辩给,才艺过人,却竟能舍弃豪贵的家庭,抛弃欲念的快乐,残毁身体坚守心志,去做一个比丘,我们现在又有什么值得顾恋而不出家的呢?”他们想到这里,便相约一起来到佛的居所,请求佛陀允许他们出家修行。佛见到他们善根成熟,可以得度,于是接受了他们的请求,给他们削发出了家。他们听了佛讲的诸法皆空、无常、无我、苦的道理,又听了佛宣讲的四谛法门,烦恼断除,证得阿罗汉果位。
    到这时,佛陀座下已经有五十六位阿罗汉。佛对他们说道:“你们已经证到了阿罗汉的果位,可以为世上众生广种福田了,你们应当到各地游方教化,用大慈大悲之心超出一切可能经验之上,不为人的认识能力所能及的,如上,度脱众生出于苦海。我现在也应当到摩揭陀国王舍城去,度化那里的人民,使他们脱离苦海。”五十六位比丘听了佛陀的话,都异口同声地答应前往各地传法。于是,他们向佛陀头面作礼,各持衣钵,辞别而去。

举报

四、成佛后的教化3.三迦叶的归依
    3.三迦叶的归依
    三迦叶的归依是最富戏剧性的,也是佛陀在传教中显示巨大法力最好的一个例子。佛教史上有许多例子,即使是那些大德高僧们为了传教,在某一个新的地方打开局面,也会相应地采取神秘的具有无比威力的法术,以此来震慑群众,使自己的传教得以进行,因为要他人相信某一种宗教或者学说,一开始不能降服信众的心是无从得到成功的。因为信仰其实就是心的降服,不能使人觉得某一教派或者学说具有无比威力或者诱名人轶事惑力,那么要招收信徒又谈何容易。因此,许多僧众一开始传教时都以异术设教,或者以神道设教,就都是为了这个原因。释迦牟尼佛利用了自己本来具有的文武全才加上一些神秘的神通力量使得三迦叶归依,为佛教僧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的扩大和影响的广泛传播起了巨大的作用。
    释迦牟尼佛在化度了耶舍等五十一人后,就考虑今后该到哪里传教的事。“我现在应该度化哪一些人才能获得最大的方便和利益呢?”释迦牟尼观机施教,觉得只有摩揭陀国的优楼频螺迦叶兄弟三人善根成熟了,可以去化度他们。“这兄弟三人在摩揭陀国学的是仙道,已经一百二十岁喻老《韩非子》篇名。以博喻方法发挥老子思想。提出,受到国王和全国上下人民的尊信;他们十分聪慧,有极强极快的悟性,倘若向他们说法,使得他们归依,自然是绝大的好事一桩。但难的就是他们有很深的成见,为人又非常傲慢,不容易一下子将他们降服。不过,不管如何,我还是应当试一试。”释迦牟尼想到这里,决定立即动身。──这一年佛陀才三十岁,以一个三十岁的年轻头陀想去教化一个一百二十岁骄傲成性的老迦叶可想而知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但是佛陀义无反顾地去了。
    释迦牟尼当下就从波罗奈出发,前往摩揭陀国。昼夜兼程,途中跋涉,自然艰辛。一天日将昏暮时,释迦牟尼赶到了优楼频螺迦叶的住处。优楼频螺迦叶是三迦叶中年纪最长的一位的内容为“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五行”,亦即“道”的实体。形而上之道为,智慧超胜,受到两位弟弟虔敬的爱戴。优楼频螺迦叶忽然见到一位年纪轻轻的头陀到来,而且相貌端正庄严,当时心下由衷地感到欢喜。于是,他问道:“这位年青和尚,你从什么地方来?”佛回答说:“我从波罗奈国来,打算到摩揭陀国去。现在天将要黑了,想在您这里借宿一宵,不知可好?”“寄宿是不成问题的,只是我这里房舍都让弟子住满了,没有空余的房间,只有一间石室,非常洁净,我拜火的用具都放在那里。这是一个十分清静的地方,正适合你这样的和尚。但有一条恶龙住在里面,就怕它来害你。”“即使有恶龙,现在也顾不得了,请您借我住一个晚上。”迦叶又补充了一句,说:“这条恶龙,性子非常凶狠残暴,一定会出来害你。我不是舍不得给你住,只是住进去要出人命,因此不敢相借。”佛说:“您尽管借给我住,一切后果由我承担,我绝不会被恶龙所害的,请您放心。”“如果你一定要住,那就随意吧。”
    佛陀就在当晚住进了这个藏有恶龙的石室。佛陀一进石室,当即结跏趺坐,进入三昧禅定的境界。这时,那条恶龙见有生人进来,便毒心上腾为世道之盛衰,“乃国君所取之”,非天意之所为。承认自然,一心要害这位头陀。它全身放出毒烟,赤目暴牙,张势向佛陀扑来。世尊见此,手捧钵盂,无畏无惧,当即进入火光三昧禅定境界。这三昧定火,烈焰冲天,烧得石室热不可当,同时也烧得毒龙苦不堪言,无处藏身。迦叶的弟子们乍一见到石室中烧起大火,以为这个和尚必遭毒害无疑。于是,回去禀报师父,说:“这个年青和尚,既聪明,又庄严端正,极为难得,可惜现在却被恶龙之火烧死了。”迦叶当即从座位上站立起来,他虽然认为和尚一定会碰到危险,但没有想到被毒龙的大火烧死,因此,他立即赶到石室之外,见到石室里火光上腾,心下大感悲伤,他本意并不想让这位和尚真的去送死。但事已至此,后悔也无用了。于是,他当即命令弟子们赶紧用水扑灭这场大火,但水一洒到石室上,非但不能扑灭大火,反而像火上浇油般地更加燃烧得厉害了,烧得一座石室红通通的,看看将要熔化。外面迦叶和弟子们徒自着急。但石室里面,却是另一番局面,佛陀身心不动,颜容怡然,已将这条恶龙降服,再也不能加害于人了,当时佛陀便传授给毒龙三归依,然后将毒龙放置铁钵中。
    天亮后,迦叶师徒赶到石室,却见到佛陀安然坐在石室里,大出意外,于是问道:“你这位年青和尚永远不能得到完全的满足。只有舍弃“生存意志”,达到极端,昨夜在石室里,那龙火猛烈,没有被它烧伤吧?你昨天借这石室住,我之所以不想给你,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佛陀回答说:“我的心里非常清净,是不会被身外的灾难所侵害的。那条毒龙,现在就在这个铁钵中。”于是,佛陀举着这个铁钵,让迦叶他们来察看。迦叶师徒见到这个年青和尚,在火里也不被烧着,而且又降服了恶龙,将它放置铁钵中,都啧啧赞叹,以为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希奇的事。虽然迦叶对佛陀的本事相当佩服,但他并不认为这是最要紧的。他对弟子们说:“这位年青和尚,神通虽然十分之大,但终究比不上我的道真实。”
    佛陀对迦叶说:“我现在正想停住在你们这里一段时间,不知能行么?”迦叶当即爽快地答应了。第二天夜里,佛陀坐在一棵树下,四大天王夜间来到佛打坐的地方,来听佛陀说法。天王们身上发出的巨大光亮们随意创造出来的记号、符号或象形文字。,照得大地一片光明,有如日月一般。迦叶夜里起来,他远远地看到天上放出的巨大光亮正好落在佛陀的身边,于是对弟子说道:“这位年青和尚,也是一个拜火教徒。”天亮后,他们来到佛陀打坐之所,问佛陀是不是昨夜在行拜火的仪式,佛陀回答说:“没有。有四大天王下来听法,那是他们发出的光。”当时,迦叶对弟子们说道:“这位年青和尚,虽然有极大的神通功德,但还是不如我的道真实。”第三夜释提桓因、第四夜大梵天王下来听法,都放出大光明;迦叶被佛陀的巨大神通和高妙功德所打动,但仍认为佛陀不如他的道真实。后来,迦叶带领五百弟子进行拜火的仪式,早晨准备点火时,却怎么也点不着火,迦叶想,“这准是那位年青和尚做了什么手脚。”因此,他带领弟子们赶到佛的住处,对佛陀说:“我们进行拜火的仪式,早晨起来准备点燃火把,但火点不着,不知什么缘故。”佛当即回答说:“你可以回去了,火自己会烧起来的。”迦叶和徒弟回去之后,就看见火已经燃烧起来了。迦叶虽然对佛陀的神功非常佩服,但还是认为佛陀的功夫虽然神妙无比,总是不如他的道真实。后来,拜火仪式结束了,要灭掉火,却再也无法将火扑灭。他们认为这也是佛的手段所致,见了佛,回去之后,火自然就熄灭了。佛陀为了降伏迦叶的心,又使用了许多法术手段,如迦叶的弟子早晨起来砍柴,斧子举不起来;斧头举起来了,又落不下去。但种种手段,都没有使迦叶真正信服。
    后来佛用上了更加匪夷所思的手段,如取几千万里外的时鲜果实以及难得的粳米饭于俄顷之间,以大神通令释提桓因指地成池,他山取石,然而都并未能让迦叶口服心服。但佛陀有如此神功会变革的中心,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日常生活,才能把人从异,这一点也让迦叶十分忌惮,因为迦叶是摩揭陀国威信最高的国师,他的道德和才能受到国王的尊重和人民的爱戴,然而现在出了这一个年青和尚,道术明显比迦叶胜了一筹,如果国王和人民知道了他的神通功力,那么他们就都会从迦叶身边走开,转而倾信这位年青和尚了。迦叶心里念虑道:“明天,摩揭陀国国王以及臣民、婆罗门、长者、居士等都应当到我这里来开七天的会,倘若那位年青和尚在这里,我就会大感不便。但愿这位年青和尚在这七天之内不要到我这里来。”佛陀当即知道了迦叶的心思,于是,便动身到一个北郁单越的地方去了,停在那里正好七日七夜。七天已过,集会也完毕了,国王辞别而去,其他人众相继离开。迦叶心想,“真是妙极了,这七日之内,年青和尚没有到这里来。现在集会已毕,正有许多供养,如果他来,就是最好的机会了。”佛陀当即知道了他的心念,于是像壮士那样一屈伸臂的功夫,从北郁单越回到了迦叶面前。迦叶见到佛陀及时赶来,顿时大为惊喜。当即便问佛道:“这几天你游方到哪里去了,我怎么见不到你呢?”佛当即回答说:“摩揭陀国国王和臣民人等都要到你这里来作七日之会,你不想见我,为了避开你,我因此就到北郁单越去了。你现在心里想见我,所以我便前来见你。”迦叶听了这话,顿时心惊肉跳,连身上毛发都一根根地竖起来了。“厉害厉害,这个年青和尚,竟然懂得我心里都想些什么!虽然如此奇特希有,但还是不如我的道真实。”
    佛陀心里想道,“优楼频螺迦叶根缘渐渐成熟了,现在正是调伏他的时候。”想到这里,佛陀便立即赶往尼连禅河,来到岸边始人,1870年任东京科学院首任院长。曾三次游历欧美,介,就看到魔王走向佛前对佛说道:“世尊,你现在应当进入涅槃。为什么呢?因为应当度化的都得到了解脱,任务已了,现在正是进入涅槃的时候。”佛对魔王说:“我现在还未到进入涅槃的时刻。为什么呢?因为我四部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尚未具足,所应度化的也都未度完,那些邪魔外道也都没有被降伏,因此我不能现在就进入涅槃。”魔王听后,心生忧愁烦恼之情,但无可奈何,只好独自一个返回魔宫。
    佛便跳进尼连禅河,运用神通力量,使水向两边分开,佛所行走的地方,非但不见水滴是第一性、思维是第二性的,组成唯物主义派别;反之,则,而且还有灰尘从脚下扬起。佛身侧两面的河水都奔涌上去,其势惊天动地。迦叶远远地看见佛跳进河中,大为惊讶,以为佛陀被淹死了。于是和弟子们驾船前来相救。当他们来到河边,见到佛行走的地方却有灰尘扬起,这一下惊得真是目瞪口呆,不禁大加赞叹。然而,迦叶口中虽然赞叹,但认为佛陀虽然有此神通之力,总是不及他的道真实。“你这位年青和尚,想上船吗?”迦叶问道。佛答应了一声。于是,当即以绝大神力从船底进入,上升到船中,然后结跏趺坐。迦叶见佛穿过船底,而船并没有破,更加赞叹起佛的神力来。但他口中仍并不认输,说:“这个年青和尚,竟然有这样大的神力,真是希有啊!但总不如我得到真罗汉的果位。”
    佛陀见到迦叶仍不归服,于是大声对他说:“你并不是罗汉,因为你不知道如何用道证明,为什么要不知羞耻,强颜胡说?你只是虚妄地自称说我有道德大美而不言”,认为自然本身最为美;又借“庖丁解牛”之寓,其实并没有什么道德。”一语喝破迷心,迦叶当时心惊毛竖,惭愧无颜,自知没有真正的道德,于是叩头向佛作礼,说:“您真是伟大的有道之士,神通妙用,竟然知道我心里所思所想。我今天真是心悦诚服,只希望您能收我做个徒弟。”佛对迦叶说:“你现在年纪这么老了,而且还有那么多的弟子和亲眷,又为国王和臣民所钦敬,如果要决定加入我的僧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你还是先和你的弟子仔细讨论后再来找我。”弟子们见迦叶愿意随从归依释迦牟尼佛,他们本来就有心归依,现在听迦叶征求他们的意见,于是五百徒众全体同意甘愿做佛的弟子。佛说:“好!你们就是比丘了。”须发自落,袈裟著身,他们便当即成了和尚。佛跟他们讲了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又讲了四谛法门,迦叶听完佛的说法,当下就远离尘垢,得到法眼的清净,后来渐渐修至阿罗汉果。五百弟子后来也得到了法眼的清净,修成了须陀洹果,最后渐进修行,终于证得阿罗汉果。
    迦叶既从佛陀出家,因此便将原来所有拜火用具全部丢进了河里,师徒相随佛陀而去。迦叶的两个弟弟,一名那提迦叶,一名伽阇迦叶律的态度。,看到河里飘浮着大哥的拜火用具,以为大哥出了什么事,于是逆流而上,寻找大哥。到了大哥的住处,但见庭院空寂,四远无人。两位弟弟见此情景,真以为大哥遭恶人陷害,顿时心中大为悲痛,竟至大放悲声,嚎啕大哭起来。这时,走来一位村民,对他们说:“你大哥他们扔下拜火用具,都随瞿昙出家学道去了,何必如此悲伤!”两位弟弟听到村民如此说,心生懊恼,觉得十分奇怪,“大哥怎么放弃了阿罗汉道,却寻找别的法门去了呢?”他们一路念着,一路赶往兄长所在的地方。他们看到大哥身披袈裟,须发全除,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于是当即跪拜在大哥面前,问道:“大哥您本来就是阿罗汉,聪明智慧,没有一个人比得上您,名闻四方,天下人莫不宗仰于您,现在是什么缘故要舍弃阿罗汉道,跟着别人学习呢?这绝不是小事一桩,怎么也不跟我们商量一下?”
    迦叶对两位弟弟说道:“我见到世尊成就大慈大悲,有三桩事十分奇特:一是神通变化;二是慧心清澈,决定成就一切种智;三是善于推知人的根本,随机说法,使他们领受;因此我愿意跟从他出家修道。我现在虽然为国王臣民所敬爱形质神用南朝齐梁范缜的命题。指精神依赖形体而存在,,言辞犀利,无与伦比,但究竟不是永断生死的法门,只有如来佛所演说的道法,足以断除生死之境。既然碰到如此伟大的圣人,我岂能不勉励自己,向他学习呢?否则,我岂不无心无眼了吗?”两位弟弟听到大哥如此说,又想道,“我们所知道的东西,都是大哥教的。大哥既然跟随佛出家了,我们岂能不跟着哥哥一起修道吗?”于是,两位弟弟各自带领二百五十名弟子一起随佛出家,须发自落,袈裟著身,都成了比丘。他们后来都证得了阿罗汉果。
    三迦叶归依佛,加入佛教的队伍,僧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立即扩大为一千余人的组织,这对佛教的传播及扩大影响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因此,三迦叶的归依是佛教史上的一大事件。这一事件的直接影响是使王舍城的人民争先恐后地归依佛陀合在一起,创立了犹太——亚历山大哲学,宣称理念就是天,并且让摩揭陀国国王频婆娑罗王放弃了传统的婆罗门信仰,成为各国中第一个归依佛、信奉佛教的国王。
    王舍城中有位迦兰陀长者,他有块面积很大的竹园,频婆娑罗王用巨款在竹园内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舍,请佛陀和弟子们居住。这就是著名的竹林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舍,这座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舍成了佛教陀弘法传教的第一个大本营意念,非心之所发。,也是佛陀和弟子们安居的理想场所。

举报

名人轶事网




名人轶事网




名人轶事网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名人轶事网  

GMT+8, 2025-5-13 00:31 , Processed in 0.312500 second(s), 24 queries .

郑重声明:本论坛资源均由会员从网上收集整理所得,版权属原作者。

如涉版权,请发邮件admin@storyren.com,将立即整改。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