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传记在线阅读

第六章基辛格帝国
    1.暴躁的家长
    基辛格最得意的是尼克松赋予他充分的权力挑选最好的专业人员。
    他的助理中有两位野心勃勃的知识分子——莫顿·霍尔珀林和赫尔穆特·索南费尔特。
    霍尔珀林符合基辛格的学术口味,并有着露骨的野心,他迫使基辛格把他作为自己的代理人,别人需通过他向基辛格汇报。
    “霍尔珀林希望成为代理人,所以总是候在亨利门外,”赫尔穆特·索南费尔特回忆道。其实索南费尔特也是如此。基辛格开玩笑说他一脚踏出办公室没有不给索南费尔特绊倒的。
    索南费尔特总是在他的行政大楼办公室窗前注视白宫西侧入口,一旦发现苏联大使多勃雷宁或其他属于他职权范围内的人出现时,他就冲出办公室,加入基辛格举行的任何会见。
    索南费尔特最不满的是他不该仅作为基辛格的助理来对待,而应该是能单独面见总统的官员。对此,基辛格是反对的。“这是他缺乏安全感的表现。”索南费尔特说。
    基辛格与这个助理碰到一起就出现紧张气氛,其他助理巧妙地利用这点。一次,他们无法给基辛格的时间表加进一个总统午餐会,就故意说总统要索南费尔特参加,基辛格立刻宣布他重新调整时间表,由他代替索南费尔特去。
    尽管他们之间不断有摩擦,基辛格还是钦佩索南费尔特的分析才能。他在基辛格手下没有飞黄腾达,但奇怪的是,他坚持了下来,并在数年后被基辛格带进了国务院。
    基辛格的军事助理亚历山大·黑格上校的办公桌就在白宫西区地下室基辛格办公室的外面,因而黑格能接触到最敏感、最机密的事务。
    他善于平息基辛格大发雷霆而引起的众怒,使办公室正常运行。基辛格发作的时候,他忍受着——这是军事训练中得到的宝贵经验,下级以立正的姿势接受上级的责骂——等基辛格拂袖而去后,黑格便开始模拟当时的情景,先装成基辛格跺脚窜跳,又把当时的自己想象成一个僵硬、痴呆的机器人,绕着圈子走路,其他人见了都忍俊不禁。
    如果有人被基辛格的怒火弄得心惊胆颤,他总是一个同情者。黑格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在上级面前是个无所顾忌、难以驾驭的人,在同事间却是那样的善解人意,这正是基辛格在尼克松面前擅长扮演的角色。
    还有一点黑格做得很成功,基辛格认为他不是个战略思想家,并且不会越级讨好,也就不会对他与尼克松的关系构成威胁。有关黑格的头脑,基辛格的判断是对的,但他很快发现,对于黑格的野心和忠心,他是大错而特错。
    基辛格上任刚几个月,基辛格的私人助手劳伦斯·伊格尔伯格就因神经衰弱而崩溃。
    基辛格工作人员的离职率是惊人的。1969年,国家安全委员会开始创办时的28位助理,到1971年夏天,只有7位留了下来。
    部分原因是基辛格把他们当做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仆而不是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政策专家,他不许他们与白宫人员接触,不许单独与新闻界打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道,不许独自面见总统。
    因为基辛格缺乏管理意识而又不愿放权,也就无法合理安排时间。
    头一年,他的办公室成了瓶颈。“第一年这儿就像摩洛哥妓名人轶事院,大家在他门外数小时地等待。”索南费尔特说。基辛格总比规定时间晚来10分钟,白宫高级官员会议也不例外。
    有时候,像武器控制谈判这一类会议还会屡次被取消,不到最后期限是召开不了的。等到好不容易把基辛格请来了,常常会议刚开几分钟,就会被他的电话打断,他抽身离去,往往半个小时之后才露面。
    基辛格的管理风格充满诡秘,而不是开放、民名人轶事主,他不喜欢大型会议,因为他害怕其他人会拉帮结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合伙整他。“哪怕一点点小事他都弄得鬼鬼祟祟的”,他的私人助理说。
    私下里,基辛格与助理们和同事保持着亲密的关系。他总是设法让每个人相信他们是少数几位他能够信任的。
    “他不仅动人、睿智,而且使我感到我是惟一他愿意采纳建议、寻求帮助的人。”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海军上将爱尔默·祖维特说。
    基辛格是想要祖维特背着国防部长替他工作。“你是参谋长联席会议中最知识分子化的一位,是惟一具有开阔眼界的人。”基辛格对他说。
    等祖维特一离开,基辛格对他的助理们嘀咕道:“如果还有什么叫我无法忍受的,那就是一位知识分子上将。”
    可是,基辛格的魅力也产生了不良的效果。他迎合恭维的人太多,不可避免地得了个两面派的名声,因为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换意见是国会山权力斗争游戏的一部分。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流基辛格奸诈的传说,很快成了华盛顿晚宴的主要内容。
    基辛格本能地根据周围环境的微妙变化来改变自己的色彩,与保守派在一起,他坚毅果敢;跟民名人轶事主派在一起,他说着同样的话,但绞着手,做出一副痛苦抉择的样子,特别是越南问题,在椭圆形办公室里,他是“鹰派之鹰”;到了晚上宴会时,和他的民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朋友一块端起酒杯,他又突然变成了鸽派,尼克松及其追随者曾为此异常恼怒。
    基辛格最喜欢拿人杀气。“怎么让我给碰上一个这样的笨蛋”,他吼叫着,抓起助理写的备忘录摔在地上,跳起来,踩上去。
    “如果他生气地踩上一脚,你还有救”,一位助理说,“如果他两脚离地,你的麻烦就来了。”
    基辛格对女人的态度比较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和,如果时间安排出现了问题,助理们总是请一位最漂亮的秘书去跟基辛格说。
    他的助理们终于也学会了对他的发作置若罔闻。一次,他站在办公室外面怒吼,没有一个人抬头看看,最后他忍不住了,“我很气,难道就没人注意到这点吗?”他的秘书转向他说:“我们知道你生气了,但只有你安静下来,用正常语调说话,我们才会注意你。”
    有时候,基辛格也会拿自己的脾气逗乐。搬进大办公室后,基辛格曾抱怨道他在生气的时候,要走很长一段路才能穿越房间摔门而去,以至于有时到了门口,他已忘了为什么发怒了。
    然而,在基辛格的怒气和独名人轶事裁中挺过来的助理感到,基辛格是华盛顿为数不多的几个赏识独立思考、讨厌谄媚的官员。他欢迎挑战,欣赏分析透彻的争辩,当作出重大决定时,他不像尼克松那样把自己封闭起来,而是广泛地征求助理们的意见,使他们至少在那一时刻感到为他工作是有价值的。
    总之,基辛格才华横溢的超凡魅力和他形成的敢于在智力上应对一切勇于挑战的氛围,也为他赢得了一批忠实的助理。
    2.同僚对手
    威廉·罗杰斯和尼克松是老朋友,但不亲密。1952年,尼克松竞选副总统时,罗杰斯出过力,他还把尼克松从竞选经费丑闻中解救出来。
    尼克松竞选加利福尼亚州州长一败涂地后,来到曼哈顿当律师,被共和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权贵拒之门外,又是罗杰斯把他接纳到自己的名人圈里。
    罗杰斯相貌堂堂,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和中带有几分傲慢,对尼克松总是一副降格相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的味道,这叫尼克松充满了妒忌和怨忿。
    有人说尼克松内心深处是为了羞辱罗杰斯,才请他担任自己的下属——国务卿。
    基辛格成了尼克松为达到此目的必不可少的工具。
    “我为自己有高超的学问而过于骄傲自信,罗杰斯则过于强调他的官僚特权,因而两人都不能做到豁达大度。”基辛格曾这样说过。
    他俩之间很快爆发了一场权力之争。罗杰斯作为一名出色的律师,对具体案例有着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辟的分析能力,但他对全局缺乏战略意识,并且在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事务上是个生手,这正中尼克松的下怀,因为他想把对外政策制定权从国务院夺到白宫手里。因此,基辛格对罗杰斯的蔑视可谓与日俱增。
    在戴维营,基辛格像着了魔似的逢人就说罗杰斯如何懒惰、无能,不配当国务卿,尼克松对此不置可否,他喜欢下属之间勾心斗角。
    但很快,基辛格对罗杰斯的那股子疯狂劲儿叫尼克松也受不了,他命令办公厅主任霍尔德曼、国内事务助理约翰·埃尔希曼、司法部长约翰·米切尔组成了一个“亨利协调委员会”。
    这个“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在米切尔租来的小名人轶事平房里举行。尼克松希望一个轻松、非正式的环境能帮基辛格平静下来,他也能借此摆脱基辛格在罗杰斯问题上的纠缠。
    基辛格带着一份打印好的宣言来参加会议,宣称罗杰斯不经过白宫(基辛格本人)不得发表演说,基辛格有权不经过罗杰斯直接与其下属会晤等等,然后开始数落罗杰斯的不是。米切尔点头答应找罗杰斯谈谈,但实际上什么也没做。
    此类协调会以后还在继续,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只是为了让总统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听基辛格对罗杰斯的抱怨。
    基辛格就罗杰斯一事甚至以辞职相威胁,“如果你不干了,你再也接不到漂亮女人的电话,你魅力的秘密就在于你的权势。”有人说。
    “你说得对,这可是巨大的牺牲。”盛怒中的基辛格仍不忘幽默
    基辛格同国防部长梅尔文·莱尔德的对垒更有趣。莱尔德在政界混了多年,在国会有许多熟人,并且不像罗杰斯,他深谙国防业务。基辛格发现他与莱尔德之间的纠葛更富有挑战性,而不是令人更疯狂。
    莱尔德的地位是宪法授权予他制定国防政策,他没有必要听从一位总统助理的命令。罗杰斯在对外政策上同他想法一致,但莱尔德知道怎样将政策付诸实施,并且他在国会的势力帮他巩固了地位。有时候,他去参加白宫和参谋长联席会议时,当场表态同意他们的观点,私下又说赞同基辛格的保留意见,等他到他的国会朋友面前才真正表明自己的立场。在狡诈和玩弄权术方面,莱尔德与基辛格势均力敌。
    1971年,基辛格想用国家安全委员会中的国防计划检查委员会来调控国防部的预算。莱尔德表面同意,但把会议时间不断推迟,并呈上一份混乱不堪的报告,迫使基辛格命令自己的助理重写,导致时间一再拖延,3月份决定的事到8月份还未召开会议。在此期间,莱尔德拟定了三份不同的预算计划,一份给国家安全委员会,一份给参谋长联席会议,一份给了自己的国会朋友。到这个份儿上,基辛格只得放弃原来的打算。
    “这是政府里最狡诈的人。”尼克松眨着眼说。尼克松和基辛格对泄密一事最神经质,可莱尔德就是一位泄密能手。他反对1970年的入侵柬埔寨,便向《纽约时报》泄密,他曾命令参谋长联席会议不得在未征得国防部同意的情况下为基辛格提名人轶事供军事方案。为了防止莱尔德的泄密,基辛格对莱尔德实行消息封锁,但他没料到,国家安全委员会内部就有莱尔德的密探,莱尔德用四星上将的允诺,换得了那人的合作。
    基辛格的一切活动都未逃过莱尔德的耳目,包括基辛格的秘密之最:与北越的巴黎和谈与中国之行。基辛格的幕后途径瞒不过莱尔德,中央情报局对基辛格了解的情况,莱尔德心里有数;中央情报局不知道的,莱尔德都知道,连替白宫建立电话系统的美国军事通讯局也为莱尔德提名人轶事供情报。莱尔德了解尼克松和基辛格的直接对话,对此,基辛格一直蒙在鼓里。
    3.权力的擢升
    对尼克松来说,国家安全委员会全体会议很快令人厌倦了,因为每讨论一个问题,他就要亲自面对罗杰斯和莱尔德的反对,更不用说他们这两个部门在考虑问题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拖沓的官僚作风和泄密的可能性。1968年7月上旬的一个早晨,尼克松私下会见霍尔德曼时正式决定加强基辛格的重要性,大部分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政策问题不再拿到国家安全委员会全体会议上讨论,而是由尼克松、基辛格私下决定。
    “谁对此有异议,谁就辞职!”尼克松一再强调。
    这正中基辛格的下怀,打从一开始,他就在寻求与尼克松私下制定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政策的可能性。
    新闻界起初还以为真像尼克松所说的,他要把权力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给他的内阁,但很快他们嗅到了这个权力转移。基辛格任职三星期后就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纽约时报》报道说基辛格接管了本属国务院的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政策制定权。
    国家安全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安会)会议变成了一个过场。尼克松开个头,便让基辛格把问题呈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上来。有关各部门对问题的不同意见,虽然也放在国安会头头脑脑的桌上,但只有尼克松和基辛格有概要和建议方案。秘书们甚至在国安会召开之前就可以起草总统决定了。
    尼克松还有基辛格班子为他准备的谈话纪要,这些纪要预见到罗杰斯或莱尔德会说些什么,并为总统提名人轶事供了驳回他们看法的论点。
    华盛顿的权力渠道是直接掌握资料,基辛格不信任中央情报局局长,他命令中央情报局提名人轶事供更多的原始数据而不仅仅是评估和结论。
    基辛格还直接和军队打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道,莱尔德为此很不高兴,但基辛格坚持己见,要求海军上将祖维特为他提名人轶事供咨询。
    靠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基辛格驱散了多年笼罩在国防部和国务院的陈腐气息。他要求助理们对这两个部门呈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总统的混乱不堪的报告进行修改,使其包含的选择方案一目了然,尼克松非常欣赏这种新颖、出色的修改过程。
    第一年夏天,基辛格和尼克松就已不再用备忘录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换意见,而是数小时地泡在一起讨论。连霍尔德曼都开始怨恨基辛格独霸的时间,但他知道他的主子就喜欢这种诡秘的方式。
    美国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的基本原则是所有与外国政府的官方交往必须通过国务院这条渠道,即使是总统特使也不例外。
    显然,基辛格和尼克松不喜欢这种方式。刚上任不久,基辛格开始建立与苏联的幕后途径。在一个苏联大使馆举办的招待会上,一名官员找到基辛格,说大使多勃雷宁因患感冒正在楼上休息,希望能见到基辛格。他上楼后,多勃雷宁热情而又圆滑地接待了他,并请基辛格为其安排一次与尼克松的会晤,他要转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一封他们领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人的信。
    基辛格过后说是尼克松要求不让罗杰斯参加这次会晤,但尼克松却说是基辛格的主意。不管是谁的主意,这次会晤没有罗杰斯。会晤时,尼克松听从了基辛格的建议,同意由基辛格与多勃雷宁建立一条正式的秘密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渠道,凡是敏感的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问题都由基辛格出面谈判。
    此后,多勃雷宁每星期来一次白宫,从白宫东侧的一个不为人知的小门进去,到富兰克林·罗斯福谋划战略的地图室与基辛格见面。国务卿罗杰斯对此毫无所知。
    这种幕后途径很符合尼克松和基辛格的个性,他们都不信任别人,都好秘密行事,并且秘密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还给他俩树立了一种颇富浪漫色彩的独行侠的形象,基辛格自己也承认这种方式满足了他,也许还有多勃雷宁的虚荣心。

举报

第七章窃听
    1.国家安全窃名人轶事听计划
    在基辛格上任4个月后的一个5月的早晨,基辛格和助理们坐在圣克莱门蒂的游泳池旁吃早饭看报,突然,基辛格一跃而起,摇着《纽约时报》叫道:“岂有此理!”
    在报纸头版的角落里有一条关于轰炸北越在柬埔寨供名人轶事应线的新闻,这是条不引人注目的新闻,没有报纸转载,没有来自参议员的抗议,也没有人示威游行。
    只有尼克松和基辛格两人气得脸发青,尼克松吃惊地发现基辛格特别地感情用事。基辛格要追究国务院或国防部泄密的责任,他甚至打电话把莱尔德从高尔夫球场上唤出来,“你这狗娘养的,我知道你泄露了此事,你必须向总统解释清楚。”莱尔德气得挂断了基辛格的电话。
    但尼克松的想法却不同,他怀疑基辛格的助理班子有问题。基辛格吓坏了,如果他的部门成了泄密渠道,他与总统刚建立的脆弱的关系肯定会遭到破坏。他立即打电话给联邦调查局局长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佛,要求严查此事。
    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佛一向对哈佛出身的人嗤之以鼻,对莫顿·霍尔珀林的提名曾表示过反对,基辛格因自己也是哈佛毕业的,所以没有理睬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佛。
    尼克松曾给基辛格以充分的权力挑选自己的班子,不管他们在政治上是否对尼克松忠诚。但现在尼克松开始怀疑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他以后也一直觉得让基辛格把鸽派和民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人纳入自己的部门,导致了许多问题如窃名人轶事听、“管子工事件”、白宫的偏执狂倾向等等。
    尼克松同意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佛的判断:可能泄密来自莫顿·霍尔珀林。在基辛格约霍尔珀林出来谈论此事时,联邦调查局在他家装上了窃名人轶事听器。8月,霍尔珀林提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了辞呈,但窃名人轶事听没有停止,一直持续了21个月。
    在基辛格的授意下,除了霍尔珀林,黑格还要求对基辛格班子的赫尔穆特·索南费尔特、丹尼尔·戴维逊以及国防部长莱尔德的军事助理罗伯特·玻斯里进行窃名人轶事听。当然,黑格还是表达了基辛格的希望:窃名人轶事听只能持续几天,不要有书面记录,但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佛对此置若罔闻。
    罗伯特·玻斯里的窃名人轶事听,表面上似乎有些道理:他的上司莱尔德是泄密能手,实际上就是他把轰炸柬埔寨一事告知报社。玻斯里一天要与莱尔德通二三次电话。
    白宫以国家安全的名义命令联邦调查局对17人进行了窃名人轶事听,这17人中有13名政府工作人员和4名新闻记者。窃名人轶事听计划持续了21个月,到1971年2月才告结束。窃名人轶事听概要一开始是送到基辛格办公室,由黑格整理后给基辛格过目。
    这些被窃名人轶事听的人中间,有些因为对尼克松缺乏敬意,有些因为与民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或鸽派有瓜葛,有些因为是基辛格对手部门的人——国防部或国务院,有的可能因为对基辛格和黑格来说太具有竞争性。总之,窃名人轶事听计划本身充分反映了尼克松和基辛格缺乏安全感的个性。
    基辛格的助理莱克因入侵柬埔寨而愤然辞职,但仍没有躲避开被窃名人轶事听;另一位助理洛德虽想辞职,可还是留了下来,他家也被安上了窃名人轶事听器。自从对他们进行窃名人轶事听开始,尼克松断然撤去了基辛格对窃名人轶事听的管理权,改由霍尔德曼审阅窃名人轶事听报告。
    这样做有几重原因,一是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佛认为泄密来自于基辛格和他的班子;二是霍尔德曼害怕曾担任基辛格特别助理的洛德会看到窃名人轶事听报告;更重要的是,入侵柬埔寨事件发生后,尼克松开始对基辛格的忠诚产生了怀疑,对他驾驭不了罗杰斯和莱尔德感到恼火。再者,黑格背着基辛格找到尼克松,说他对基辛格博士就柬埔寨行动而产生的狂乱情绪表示巨大的关切。
    霍尔德曼增设了一个出于个人目的窃名人轶事听:詹姆斯·麦克兰——国内事务助理埃尔希曼班子里的人。但在霍尔德曼的监管下,窃名人轶事听的政治作用仍在继续,民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国家委员会的水门官员被窃名人轶事听就是一例。
    基辛格曾为窃名人轶事听一事辩护过。他认为军事泄密会危及美国人和南越人的生命,有必要采取措施堵住漏洞。但实际上,有关入侵柬埔寨消息的披露以及其他叫尼克松、基辛格大惊小怪的泄密都不属于这一类型,它们均是敌人知道,美国人民却蒙在鼓里的消息。
    私下里,基辛格把窃名人轶事听责任推给黑格,说许多应基辛格要求安装的窃名人轶事听实际上是黑格为了满足自己的目的,这有些道理,但也因为基辛格急于要在尼克松、霍尔德曼、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佛面前标榜自己的清白才对黑格听之任之。
    基辛格还以别人也干过来为自己开脱。的确,在富兰克林·罗斯福时期就有过窃名人轶事听,但给自己的下属——白宫家庭成员装窃名人轶事听器,这是史无前例的。为此,基辛格振振有词地说,给下属们安装了窃名人轶事听器,一旦消息泄露出去,窃名人轶事听的结果可以表明责任不在他们身上。
    但他忘了,洛德和莱克等人有着和他同等的、不容侵犯的隐私权。
    窃名人轶事听计划的一个秘密是基辛格不知道的。在某些情况下,他是间接的窃名人轶事听对象。尼克松和霍尔德曼认为基辛格是最糟糕的泄密者。他们的看法不无道理。
    “不要让基辛格和新闻界混在一起,他说得太多。”尼克松在取消基辛格的窃名人轶事听监控权时对霍尔德曼说。
    1969年9月,CBS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通讯记者卡尔布的家中被安上了窃名人轶事听器,理由是“总统认为卡尔布可能得到许多消息”。窃名人轶事听记录直接送到国内事务助理埃尔希曼手里,而不是基辛格的办公室。
    一年后,浑然不知的基辛格接受了卡尔布的多次采访。
    另一个窃名人轶事听器安放在基辛格的朋友《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约瑟夫·克拉夫特家中,这也是总统的旨意,由埃尔希曼安排的。这个窃名人轶事听没有让联邦调查局插手,而且不属于基辛格、黑格监控的“国家安全窃名人轶事听”的一部分。
    克拉夫特相信这个窃名人轶事听计划是冲着基辛格来的。有趣的是,尼克松害怕基辛格向克拉夫特泄密,有时却故意让基辛格告诉克拉夫特一些内幕。
    2.自我监听
    基辛格觉得有必要监听自己。他一上任就命令秘书听他的电话,做记录,准备谈话备忘录,这套体系逐步完善,电话分机上都安上了死键,秘书、助理们拿起电话监听时,对方听不出来。基辛格还和黑格安装了电话录音设备,组织了一批记录员。根据录音,连夜赶出高质量的几乎一字不差的电话记录。
    在国安会成员班子里,分机上的死键并不是秘密。尼克松在电话里大发雷霆或语无伦次时,基辛格总挥手示意助手们拿起电话,罗杰斯和莱尔德以及其他官僚对手来的电话都属于监听范围。基辛格喜欢翻白眼、做鬼脸来取悦正在监听的助手。
    基辛格用电话记录来表明自己的忠心。如果罗杰斯和莱尔德说了叫总统不高兴的话,他会拿去给霍尔德曼和总统本人看。
    基辛格授权黑格监听他的谈话。很快,黑格对基辛格的一切秘密了如指掌。但在有些助理们看来,黑格有时纯粹出于好奇去听基辛格的谈话。后来,当他的野心开始膨胀起来的时候,他把这些谈话记录拿给霍尔德曼和埃尔希曼看,以此来讨好白宫。
    基辛格是个缺乏条理性的人,请别人监听可以帮助他整理思绪,并且也可以为他和尼克松做出决定留下一份记录。
    基辛格心里明白,监听和记录别人的谈话是不合法的,所以他一直秘密行事。1971年,《华盛顿邮报》得到一些电话记录片断时问他,他会不会把这些记录用于他的回忆录,他回答说:“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些都是总统文件,我无意写书。”结果是他写的两本有关尼克松岁月的书大量地引用了这些记录作背景材料。
    1973年,他打算引退时,曾偷偷把包括电话记录在内的30箱文件运到洛克菲勒宅地的防空洞去收藏。后来,当他决定继续任职时,他又把这些文件运回来,因为私自储藏政府文件是非法的。1976年,他正式离职后,还打算把电话记录占为己有,后遭到记者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要对他起诉的威胁,只得宣布把这些记录赠给国会图书馆,但要求必须在他死后5年方能启封。
    监听和电话记录是尼克松白宫政治模式的一部分,总统在1971年曾命令给自己安装秘密监听系统。
    基辛格由于自己的脾气,导致了1969年联邦调查局国家安全窃名人轶事听计划的产生,现在他整天担心自己的电话被窃名人轶事听。他老是问霍尔德曼:“霍尔德曼,今天你的窃名人轶事听器又说了我什么?”
    1973年,当黑格接替霍尔德曼的工作时,他告诉了基辛格白宫的秘密录音系统。基辛格意识到这简直是灭顶之灾,录音记录了他如何迎合总统怪诞的心血来潮和偏见。他因觉得受到了侵犯而怒不可遏,但也不知他考虑过被他监听和录音的那些人的心情没有。

举报

第八章没有出路
    1.越南化
    让美国陷入越南的困境的理由很简单:南越军队不能靠自己的力量去抵御共产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的进攻,美军的撤离就意味着南越政府的倒台。而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规律则是你军事上无法取胜的事,在谈判桌上也无法取胜。惟一解决办法是武装南越军队,让他们接管那里的50万美军。
    新政府意识到要抢在反战呼声爆发之前,用定期撤军来安抚民众,赢得时间,于是就产生了一个体面但实际上很冷酷的计划——“越南化”。这是一项莱尔德倡导,尼克松接受,基辛格嗤之以鼻的政策。
    尽管莱尔德支持这项计划,美国军方对此却不以为然,他们认为这等于慢性投降,尼克松不顾军方反对,决定与南越总统于1969年7月在中途岛会晤。
    阮文绍,这个排长出身的总统,竭力要求美国人平等相待——把他当做同盟国领袖而不是傀儡或下属。作为尼克松随员的基辛格请阮文绍先到场,以免尼克松等候,但阮文绍坚持说美国总统是东道主,应先到中途岛迎接他。
    阮文绍要求单独会见尼克松,尼克松通过基辛格转达,坚持要基辛格也参加会晤。阮文绍就也带了一个随员。
    阮文绍到达美国海军司令住宅的会议室时,发现里面放了一把大椅子,显然是给尼克松坐的,三把小椅子摆在大椅子两侧。阮文绍转身溜进饭厅,找到一把跟尼克松同样大的椅子,搬到会议室,放在尼克松椅子的对面。
    阮文绍事先已得到情报,知道撤军规模为25000人。为了维护一个习惯于外国人背信弃义的民族的尊严,阮文绍坚持这项撤军计划应称为“重新部署”。于是,两位领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人宣布他们一致同意25000名美军将回国重新部署。
    尼克松和阮文绍心里都明白,撤军一旦开了头,就一发而不可收拾了。
    尼克松以他惯常的欺骗性向新闻界宜称,这项撤军计划是在阮文绍总统的建议下,依照美方战地司令官的评估实施的。实际上,这两人都不同意撤军。
    基辛格则更实事求是一些,也许因为他并不欣赏这项政策,去中途岛途中,他和记者们进行背景讨论时说,如果“越南化”给河内造成将有一个强大对手的错觉,那么还能发挥一些作用,“如果我们的撤军速度让河内感到我们是为退出战争而寻找借口,这将阻挠谈判的成功,因为他们只需坐等其变。”
    结果是,撤军的确是以令人痛苦的速度进行,其速度之慢,又把美国在越南战争中拖了3年,从而导致了国内反战情绪日益高涨;其速度之快,的确又鼓励了河内坐等其变。
    对于基辛格来说,“越南化”违背了他的现实原则:军事力量和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手段应紧密配合。在谈判桌上谈双边撤军的同时已在战场上单方面撤军是不现实的。“我们的撤军越显得机械化,就越不能作为谈判武器。”
    莱尔德竭力提倡“越南化”。“我们这是浪费时间,因为公众不再支持这场战争”,他过后说,“亨利不懂这一点,因为他不是政客,他只害怕‘越南化’会阻挠他的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
    每当要宣布一项撤军计划,莱尔德就召来一批记者和赞同撤军的国会议员大肆鼓噪一番,“我感到我要对基辛格施加压力,叫他无法劝说尼克松改变主意。”
    从中途岛回来后不久,莱尔德命令在越南的美军从与敌人正面冲突的状态改为协助南越军队并采取守势。
    莱尔德先斩后奏,命令下达后再通知总统。基辛格想说服尼克松否决这项决定,但因命令已下达无法收回而作罢。
    基辛格向尼克松递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了一份冗长、悲观的备忘录,促使尼克松决定撤军必须建立在三项原则的基础之上:敌人减少了军事行动;谈判有了进展;南越军事力量有所加强。这也算基辛格在与莱尔德勾心斗角中取得的一个小小胜利。基辛格告诉记者,三项原则的确立和运用是为了让河内意识到:撤军不是一个机械过程。
    但很快,没人再把这三项原则当回事。撤军果真成了一种机械行动。
    2.秘密和谈
    1969年8月,陪同尼克松周游世界即将抵达最后一站时,基辛格和他的助理安东尼·莱克悄悄搭上一架美国小型军用喷气式飞机飞往巴黎。到达后不久,以春水为首的两名北越代表也来了,他们带着一副尴尬的笑容,握了握基辛格向他们伸出的手。
    基辛格和北越为期3年的秘密谈判序幕拉开了。在此之前,基辛格只为尼克松扮演了两种角色:私人顾问和国安会的操纵者。但现在,他可以扮演第三种,而且是最令人兴奋的角色——谈判代表。他不再生活在总统的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影中,而是开始了他天马行空式的超级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先是巴黎,然后是北京、莫斯科、中东——充分展现出他天才的创造性操纵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的能力,并使他一跃成为当代最著名的政治家之一。
    8月上旬,尼克松曾请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传话给中国,说美国有兴趣开辟一条沟通渠道。尼克松还向齐奥塞斯库透露:如果11月1日越南方面没有进展,美国将采取严厉措施。
    尼克松就是打算罗马尼亚把这些信息转达给苏联,为巴黎和谈做些铺垫工作。
    在这次谈判中,基辛格奉尼克松的旨意放弃了约翰逊政府的立场,不再要求北越在美国撤军的6个月之前撤军。基辛格以缓和姿态表明,如果河内同意双边撤军,美方答应不在南越保留常驻部队。
    为了说明美方的新立场,基辛格要莱克制订一个全面的双边撤军时间表。基辛格深怕别人知道他参加了巴黎和谈,甚至连自己班子里的越南问题专家都蒙在鼓里,以至于不熟悉情况的安东尼·莱克把时间表上的人员分配弄错了。
    幸亏这个漏子捅得不大,因为北越人对这份双边撤军的时间表既不注意也无兴趣。春水滔滔不绝地讲了45分钟,历数越南人数世纪抵御外来侵略者的丰功伟绩——所有的侵略者都通通被赶出国门。所以,美国也不例外,只能无条件地、单方面撤军。越南人决不会改变这个立场。
    叫基辛格恼火的是,北越人在私下的秘密和谈所说的与他们在公开场合说的一样,他们固执地奉行表里一致的原则。
    把谈判秘密化只起到一个作用,那就是把美国公众和国务院等官僚机构排斥在外,事实上河内是大占便宜。美国的真正谈判建议不为人所知,而他们则可以就自己的立场大肆进行公开宣传。假如基辛格把巴黎和谈公开化,恐怕更符合美国利益,至少能把反战情绪平息下去。
    这次和谈春水惟一能提名人轶事供的是河内考虑与基辛格进行更多的秘密谈判的可能性。
    1970年,新的一年开始后,基辛格感到开展新一轮谈判的条件成熟了。这时的美国处于一个强有力的位置。尼克松“沉默的大多数”演说暂时赢得了公众支持,随着撤军的继续,反战热情开始减退,《新闻周报》报道说:“理查德·尼克松使战争不再成为头版新闻。”“越南化”
    也出人意料地进行得不错,南越军队从85万人增加到100万人,并全面控制了55%的农村。
    这一切都是暂时现象,所以基辛格急于回到谈判桌上。尼克松对河内是否作出让步表示怀疑,但基辛格还是说服尼克松同意发出和谈邀请。
    基辛格急于恢复和谈还因为北越将派遣一名特殊顾问来,他就是黎德寿。基辛格和其属下都知道,按春水的标准,谈判是进行不下去的。
    黎德寿一头灰白头发,一成不变地穿着一件毛式中山装,他的一双见多识广的眼睛总是那么不动声色。他虽然大谈和平,但和平对一位15岁参加共产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游击队、有10年是在监狱中度过的人来说,仅仅是一个抽象概念。基辛格认为他蛮横无礼,这是一种针对比自己低下的人的看法。
    基辛格开玩笑,说奉承话,嘲弄自己,想借这一套和他建立私人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情。黎德寿有礼貌地听着,甚至还会开怀大笑,但基辛格清楚地知道,一个在监狱里受了10年罪、战斗了20年的人是不会轻易被一个资产阶级的所谓魅力打动的。
    基辛格常说他的谈判策略是迈大步而不是零敲碎打地让步,因为在他看来,一小步一小步地后退,会使对方待价而沽。但实际上,基辛格仍在微妙地一点一滴地软化美国的立场。
    令基辛格痛苦的是黎德寿和他的看法一致,都认为“越南化”撤军削弱了美国的谈判地位。“美国50万军队打不赢的战争,让其傀儡去打,又怎么可能打赢呢?”黎德寿微笑着问。
    基辛格与黎德寿3月16日的第二轮谈判让人最难忘的不是谈判本身,而是这次旅行。基辛格乘坐的波音707因油料问题不得不降落在西德的法兰克福。安排巴黎秘密和谈的美国武官沃尔特将军别无他法,只得径直去爱丽舍宫向法国总统蓬皮杜求救。蓬皮杜把自己的私人飞机借给了他,他乘坐这架飞机到法兰克福,把基辛格接回巴黎。在返回途中,西德地面指挥向这架来路不明、事先没有降落计划的飞机提出询问,并要求知道美国波音707飞机上为什么少了一个人。蓬皮杜的驾驶员征求沃尔特的意见,沃尔特想了想说:“告诉他们,离开的是一个女人。”
    “如果蓬皮杜夫人知道了怎么办?”驾驶员问。
    “如果蓬皮杜夫人知道了,我以美国军人的名义担保,我会告诉她真相的。”沃尔特回答道。
    沃尔特的救援行动给基辛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他觉得德国地面指挥对乘客的性别不会那样轻易地被蒙混过去。
    等平安地来到谈判桌旁,基辛格向黎德寿出示了一份准确的美军撤出时间表,但黎德寿拒绝任何双边撤军计划,坚持美国单方面撤军。在4月4日的谈判中,他提出如果美国不改变立场,会谈就不必再进行下去了,基辛格只得中断谈判。
    基辛格为秘密谈判付出了代价。有一段时间,美国国内风闻河内提出了一系列合理的和平建议,而尼克松政府却顽固不化,这无疑给国内的反战运动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基辛格在与春水8月份的会谈中曾发出威胁。如果到11月仍没有进展,美国要考虑采取会产生严重后果的措施。11月1日,是约翰逊停止轰炸纪念日,尼克松周游世界时到处散布这种威胁,特别是对罗马尼亚的齐奥塞斯库。“这任政府的政策是只警告一次”,尼克松不止一次地说道。
    9月,基辛格召见苏联大使多勃雷宁时说,如果苏联在越南问题上不合作的话,美国将不考虑武器控制谈判。谈话期间,尼克松根据事先安排好的打来了电话。“总统刚才在电话里告知我”,基辛格对多勃雷宁说,“就越南问题来说,火车已经离开了车站。”
    “我希望是飞机”,多勃雷宁不为所动地说,“飞机飞行时能改变航线。”
    “总统用词很慎重,他说是火车。”基辛格说。
    基辛格赞同在越南策略中加入军事威胁,不然的话,他认为谈判不可能成功。9月,他召集了一群助理讨论如何把尼克松有关11月1日的威胁变为现实,而不仅仅是句空话。这些人中间有黑格、索南费尔特、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斯顿·洛德、劳伦斯·林、莫里斯、华茨。他们的任务是制定一项代号为“鸭钩”的野蛮的报复计划,但华茨、安东尼·莱克、罗杰·莫里斯及劳伦斯·林都反对“鸭钩”计划。一天晚上,华茨在写他的反对意见时,走到白宫草坪上想换换脑筋,他看见他的妻子和孩子们与其他反战抗议者一起拿着蜡烛站在白宫的大门外。
    劳伦斯·林是个头脑冷静的分析专家,他写出了一份非常重要的反对战争升级的备忘录。基辛格虽然命令对“鸭钩”计划进行研究,但他鼓励劳伦斯·林尽其所能地写出有说服力的反对意见。“我有一个印象,基辛格不赞成‘鸭钩’计划,他的目的是要让尼克松知道这个计划行不通”。劳伦斯·林说道。
    但莱克得到的却是相反的印象,他感到基辛格赞成军事打击,并且因为尼克松不像洛克菲勒那样强硬而感到失望。
    基辛格综合了大家的看法,最后写出了一份不搞军事升级的建议备忘录,尼克松同意了。
    许多年以后,当回顾这段历史时,尼克松称这项决定是他一生中的大错。基辛格后来也有后悔之意,他认为:“我们一上任就该炸他个天翻地覆。”
    令人吃惊的是,尼克松同意不实施“鸭钩”计划之后却仍对多勃雷宁发出这种威胁。多勃雷宁只当尼克松是吹牛,答复说他的领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人在越南问题上帮不上什么忙,但他们已为尽快开始军备控制谈判做好准备。
    尼克松接受了他的请求。
    会谈结束后,基辛格把尼克松大肆奉承了一番,但他知道这次美国是栽定了,多勃雷宁不再会把尼克松的威胁当回事。

举报

名人轶事网




名人轶事网




名人轶事网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名人轶事网  

GMT+8, 2025-5-13 03:18 , Processed in 0.171875 second(s), 24 queries .

郑重声明:本论坛资源均由会员从网上收集整理所得,版权属原作者。

如涉版权,请发邮件admin@storyren.com,将立即整改。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