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传记在线阅读

第九章入侵柬埔寨
    1.入侵决定
    1969年3月,美国开始对柬埔寨进行秘密轰炸,目的是要摧毁所谓的北越共产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指挥部和供名人轶事应点,西哈努克颤颤巍巍地维持了29年的平衡遭到破坏。1970年3月,西哈努克出访苏联和中国时,国内右派首相朗诺废黜西哈努克,致使后者仓皇逃往中国避难。
    当时有人怀疑美国中央情报局策划了这次政变,其实中央情报局在柬埔寨连一个情报站都未设立。尼克松为事先对这次政变毫不知情而大发雷霆。基辛格在与黎德寿的会谈中,越方谴责推翻西哈努克是美国的一个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谋,基辛格“虽然为他们对我们的情报工作能力评价如此之高而深感荣幸”,但还是想说服对方金边事件绝非美国所为。问题是美国犯了一个错误: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美国的所作所为促使北越和西哈努克都相信这的确是美国干的。尼克松和基辛格立刻宣布承认朗诺政府。
    朗诺是一个有魅力但缺乏谋略的人,他命令北越立刻离开柬埔寨,北越因此而发起一场旨在摧毁柬埔寨政府的进攻,柬埔寨军队的装备奇差,士兵们只在金边的一个高尔夫球场受过训练,他们不得不乘坐百事可乐的运货车去参加战斗。
    柬埔寨向美国呼吁紧急援助,在越南的美军司令提议地面干预,尼克松面临着他任职期间最决定命运的军事决策。
    这不是一个好日子。4月是尼克松任职期间最残酷的月份。基辛格与北越的秘密谈判破裂;苏联军事顾问大批涌入埃及;尼克松指示基辛格,看是否可以安排一个与莫斯科的最高级会晤,基辛格来到多勃雷宁处,这位苏联大使只是让他看了一场在西伯利亚猎虎的片子;参议院否决了尼克松的最高法院法官的提名;“阿波罗13号”登月旅行出现大故障,宇航员面临着死亡的危险;抗议者的威胁迫使尼克松取消了参加女儿毕业典礼的计划,他因此不得不忍受女儿的哭闹。
    尼克松不是一个沉着、冷静的人,不断积累的神经紧张把他变成了一个——在基辛格眼里——醉鬼式的人物。
    4月22日,尼克松连续发出好几个备忘录给基辛格,要求采取大胆行动支持朗诺政府。国家安全委员会全体会议随即召开,尼克松、基辛格、罗杰斯、莱尔德等均列席参加。会议产生了3种选择方案:罗杰斯和莱尔德赞成的观望和等待;基辛格赞成的南越军队在美国空军支援下进攻柬埔寨、摧毁其境内的共产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应线,或直接派遣美军。
    尼克松当场宣布赞成第二个选择方案。副总统阿格纽称第二个方案“性质暧名人轶事昧”,这下可触到了尼克松的痛处,他最不愿在副手面前显出不够强硬。
    第二天深夜,连续接到尼克松好几个充满咆哮声的电话以后,基辛格明白了,尼克松想在柬埔寨行动中动用美国地面部队。
    4月24日,尼克松白天背着国防部长起草了军事命令,晚上却与他的好友贝比·雷博佐醉倒在戴维营。
    基辛格总感到背着国防部长颁布军事命令总不是件事儿,于是,他告诉莱尔德美国入侵已是选定的方案。
    莱尔德和罗杰斯有发言权的国安会全体会议却被尼克松一再推迟。
    4月24日晚,基辛格召集他班子里的鸽派开了一个会。由于他对自己的智慧信心十足,他喜欢寻求挑战,但他在与人打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道时缺乏信心,所以又急于从他身边人那里寻求支持。
    被邀请到他办公室的有安东尼·莱克、罗杰·莫里斯、莫瑞·林和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斯顿·洛德。“这些都是我流血的心”,当他们进来时他说道。
    这些助理没有一个人同意入侵柬埔寨,有些入侵的后果就被他们不幸而言中。
    但是,基辛格反驳意见听得越多,越觉得动用美国军队全面进攻北越的供名人轶事应线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反对这种做法的人无法解释如果柬埔寨成了共产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的大面积的供名人轶事应渠道,“越南化”怎样进行下去。只动用南越部队对一条供名人轶事应线发起有限进攻是毫无意义的,这既会招致国内的不满,又打击不了北越的有生力量,实际上是所有选择方案中最不可取的。
    4月26日,星期日的国安会全体会议的召开,仅仅是因为基辛格说服了尼克松:他不可能不征求国防部长和国务卿的意见就入侵一个国家。莱尔德和罗杰斯从尼克松那儿知道的只是4天前尼克松说的,动用南越部队进攻柬埔寨。
    像过去一样,尼克松和基辛格是带着决定去参加会议而且试图操纵那些不知情的官员们。他们装作会议只是关于可能有的选择方案的军事情况介绍,作为国安会正式成员的副总统根本没被邀请,莱尔德和罗杰斯几乎什么也没说。会后,尼克松签署了军事命令,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他用的是全名而不是缩写字母。
    罗杰斯一直到第二天才明白有关入侵计划是昨天会议的议事日程。
    他警告说,虽然入侵目的是为了摧毁北越在柬埔寨的“中央办公室”,但实际上这个机构不会停留在固定地点。如果没有找到它,美国会陷入尴尬的境地。
    莱尔德坚持说美国驻越南司令不赞成入侵柬埔寨,尼克松要基辛格利用秘密途径去问问,基辛格没料到驻越司令收到这条信息后立刻就告诉了莱尔德。莱尔德对背着他搞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谋很气愤,但他已习惯了尼克松和基辛格这一套,并且对事情的进程他已无法挽回了,只得告诉驻越司令:
    “爱伯,我知道你会怎样答复,不要担心,我会理解的。”4月28日,尼克松召见罗杰斯和莱尔德,当面告诉他们,他已命令南越军队和美军一同入侵柬埔寨。基辛格不在场,总统担心他控制欲太强,抢了他的风头。
    2.进军柬埔寨
    尼克松在他4月30日的演说中撒了一个弥天大谎:“五年来,美国和南越均未对这些供名人轶事应线采取行动,因为我们不想侵犯一个中立国家的领土。”实际上,秘密轰炸这些供名人轶事应线的“菜单”计划已经进行了13个月。
    1970年5月1日的早晨,31000名美军和43000名南越士兵涌入柬埔寨境内,靠撤军换来的国内平静遭到了破坏。5月4日,在俄亥俄州肯特州立大学,国民警卫队向手无寸铁的示威游行的学生开槍,打死两名女孩、两名男孩,一位女孩跪在倒下的同伴身边啜泣的照片成为整个国家陷入恐怖的象征,举国沸腾了,当权者也差不多到了精神崩溃的边缘。基辛格因吵吵嚷嚷的示威者而无法入睡,只得躲进白宫的地下室里。
    5月8日,将近10万名示威者包围了白宫,警察用60辆警车围护住这个总统之家,同时地下室里驻满了军队。无法入睡的尼克松在林肯会客室里踱来踱去,不停地打电话,直至黎明。
    凌晨3点30分,副国务卿接到尼克松的一个电话,电话里尼克松向他抱怨50名低级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官联名反对入侵柬埔寨一事,“我是总统”,尼克松朝这个还未睡醒的职业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家咆哮道,“今天早上给我把这些狗崽子都解雇了。”
    “他一激动就发狂地打电话”,基辛格说。那天晚上,光他接到的尼克松的电话就达7次之多。有些电话只有2分钟时间,有些电话一讲就是20多分钟。
    但在尼克松看来,是基辛格给压垮了。基辛格甚至还流露出后悔之意,尼克松失望之余,拒绝再召见他,甚至有一段时间连他的电话也不接。
    就是在这段时间里,尼克松撤销了基辛格对窃名人轶事听的监控权,并命令霍尔德曼设法不让基辛格与新闻界接触。基辛格与总统副手们的关系也陡然紧张起来,他拒绝参加霍尔德曼早晨8点的例行会议。
    虽然《华盛顿邮报》对入侵柬埔寨批评尖刻,报纸的董事长格雷厄姆女士出于私人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情,邀请基辛格到电名人轶事影院去度过一个平静的夜晚。电名人轶事影看了一半,格雷厄姆才发现自己的选择很糟糕,这部电名人轶事影情节是关于导致纳粹得势的魏玛政府耽于享乐的情景。基辛格坚持把电名人轶事影看完,格雷厄姆女士问他如何能忍受这些镜头,他回答说:“在我成长过程中,我已习惯给别人让道。”
    一个月后,尼克松发表演说,用夸张的口气称侵柬行动是这场“漫长而困难重重的战争中最成功的一次行动”。基辛格也认为这次行动至少在军事上是个胜利,敌军在柬埔寨的40%的武器储备被缴获,美军死亡人数从1969年春季的每星期300人降至来年春季的每星期35人。
    不过,这些数据带有一定的误导性。实际上,美军的死亡人数由南越军队的死亡人数来代替,并且尼克松一直声称此次军事行动是为了摧毁北越的“中央办公室”,而这个主要目标早就转移到别处去了。
    那些反对者对入侵柬埔寨的后果的预见不幸一一得到验证,甚至还比他们说的要严重得多。柬埔寨终于被卷进它长期试图避开的越南冲突中。在美国入侵之前,北越军队只在柬埔寨四分之一的农村有影响力,美国入侵后,这个国家的半壁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山落入北越的势力范围。英国记者奥克洛斯尖锐地指出,美国三年的军事干预是红色高棉滋生的惟一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床。在北越的帮助下,红色高棉由小股游击队变成一股强大的势力。在美军重型炸弹的轰炸下,这个组织变得越来越野蛮,从而导致了1975年的血腥大屠名人轶事杀。
    尼克松和基辛格后来从未对入侵柬埔寨后悔过,只是认为力度不够,没有同时轰炸河内和北越工业区。他们没有意识到河内在柬埔寨事件中取得了空前胜利,并在美国人心目中成了“得道者多助”的一群。
    3.后院起火
    4月25日晚,基辛格打电话给比尔·华茨,要他准备担任国安会全体会议的助理协调人。经过一个不眠之夜后,华茨在会议召开之前1小时通知基辛格,他不打算参加会议,他辞职了。
    基辛格暴跳如雷,在办公室把书扔得到处都是。
    华茨与基辛格的关系可追溯到洛克菲勒时期,他们都是洛克菲勒的摇旗呐喊者,华茨的辞职对基辛格是个打击。
    华茨回到家中,他妻子一看便知道他已辞职。“为什么?”华茨问。
    “因为这6个月来你第一次笑了”,他妻子答道。
    华茨虽然与基辛格的关系源远流长,但他们中间没有基辛格对莱克和莫里斯所怀有的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情。莱克和莫里斯是基辛格的一对金发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儿,莱克显赫的出身和聪明的头脑一直为基辛格所赏识。所以,当他俩决定辞职时,他们没敢直接找基辛格,而是把一份联合辞职信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给了黑格。他们因对越南政策持异议,因对窃名人轶事听有所风闻,因尼克松醉酒而辞职。
    基辛格痛苦之至,命黑格去做调解工作。一向嫉妒莱克才智的黑格,把为基辛格工作描绘得十分恐怖,甚至还愿意替莱克找一份工作。
    入侵发生后,头脑冷静的分析家劳伦斯·林陷入了震惊之中,他无法工作,甚至连备忘录也写不下去。基辛格为了挽留他,特意安排尼克松接见他,但于事无补,劳伦斯·林提出辞职。
    黑格奉基辛格之命去劝说劳伦斯·林,但劳伦斯·林得到的是和莱克相同的印象。
    大部分才华横溢的年轻知识分子,也就是基辛格称为“我的流血的心”的助理们——霍尔珀林、戴维斯、华茨、莱克、莫里斯、劳伦斯·林都离开了他的班子。他们的理想和才华,一直为基辛格所赏识,而且他已喜欢上他们每一个人,尽管他和黑格给他们中的一些人安装了窃名人轶事听器。
    留下的只有黑格,一个忠于职守的实用主义者,毫无理想和才华可言。基辛格从来就不喜欢他,有一阵子待他很粗暴。基辛格从黑格那儿感受不到对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儿的智力所怀有的那种敬意和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情。
    基辛格只能越来越依赖惟一没走的“流血的心”一族的成员——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斯顿·洛德。因为他显赫的出身、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文尔雅的气质,基辛格从来不对他发脾气,并且他妻子劝他留下来,因为为“这位杰出的人”工作比离开权力中心更能发挥他的作用。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斯顿·洛德代替莱克成为基辛格的特别助理,在基辛格的不断要求重写报告的压力下坚强地挺了过来。
    4.邀名人轶事名人轶事
    在入侵柬埔寨期间,基辛格不断与学生、示威者、著名反战活动家举行小型的、非公开的会议。仅5月份,他在白宫、自己家或饭店就搞过10次这种类型的会见。1971年上半年,他与学生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体会晤过19次,与知识分子、学术界人士会晤过29次,与其他著名社会活动分子的会谈达30次之多。
    不管尼克松是不是这样看,基辛格认为政府有义务与批评者取得联系,尤其是学生。再说,凭借他的头脑,他自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说服、哄骗、取悦那些批评者,把他们争取到自己这一边来。
    基辛格这样做还因为他喜欢智力挑战。虽然对他的庇护人,他竭尽谄媚之能事,但如果别人这样对他,他嫌烦,宁可有一场出色的辩论。
    正如飞蛾扑火一般,他想改变或取悦他的批评者似乎成了一种心理强迫症,并且在他的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政绩中也反映出来。他对于敌手远比对付同盟者要顺当,在中东,他成功地博得了萨达特的欢心,但与以色列人打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道时却出现严重问题。他把注意力投向勃列日涅夫、多勃雷宁、毛泽东、周恩来、黎德寿,但他对南越总统阮文绍却怠慢有加。
    他对会见反战活动家尤其热心,这是因为他害怕过激的抗议行为会引起左倾势力的抬头,甚至会出现反犹倾向。“与我的同时代人不同的是,我清楚地知道现代社会结构的脆弱性”,他告诉他的年轻的鸽派助理。“我们在把你从右派手中拯救出来”,基辛格在入侵柬埔寨后挽留莱克时说。“你就是右派”,莱克回答道。
    但基辛格对右派的野蛮性比来自康涅狄格州的莱克有更深切的体会。他认为,一旦右派以为政府在东南亚执行的是一种逃跑政策,政府中的犹太人就会成为被谴责的对象,成为替罪羊,他害怕在美国出现魏玛的翻版。
    1970年5月8日,当警车仍把白宫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围住的时候,13名哈佛的著名教授鱼贯走进白宫,与他们引以为傲地称为“亨利”的老相识共进午餐,这是他与学术界人士会面中最痛苦的一次。会上,教授们不依不饶,一致谴责尼克松政府在国内制造混乱,在国外进行一场非道义的战争。
    无论基辛格如何解释,都未说服他们。
    “这次会面彻底完成了我从学术界脱胎换骨的过程。”基辛格说。
    但实际上并没有像他说的那么冷静,会面所造成的伤痛直到战争结束后仍未消失。
    相反,基辛格与一个叫麦克托纳尔的小伙子的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谈更成功。这位头发蓬乱的反战主义者在美国侵略柬埔寨期间,开始了为期37天的绝食抗议。为了引起更多人的注意,他天天到白宫门前静坐绝食。基辛格没有通知其他白宫人员就拜访了他。麦克托纳尔纯洁的和平主义观点、孩子气的真诚、美国式的和蔼可亲,既叫基辛格感到新鲜,同时又深深地打动了他。
    从麦克托纳尔的角度看,基辛格想要撤出越南的态度是真诚的,“只是我没法说服亨利不使用武力”,他过后用词准确地说。而基辛格并没有说服他停止绝食。
    一年后,基辛格成为一个所谓的绑架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谋的目标。这些“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谋家”都是些反战神职人员,其中包括4名天主教神父和4名修女。基辛格开玩笑说,这是“性饥渴的修女”所为。但私下里,他会见了这些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谋策划者。
    会谈进行得很成功,基辛格充分施展他的魅力和说服力,他们的反应比哈佛教授要友好得多。基辛格甚至接受了他们的礼物——一枚刻有“绑架基辛格”的徽章,并开玩笑说他准备向其他白宫人员出名人轶事售。
    基辛格还会见了民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的主要批评政府人士乔治·麦戈文。麦戈文是少数几个不为他的魅力所动的人。会后,他告诉记者:“我看不出这次会晤有什么用处。”
    基辛格甚至冒着得罪尼克松的危险想召见反战活跃分子简·方达①。因为简·方达拒绝基辛格不公开的请求而不得不取消会谈。
    ①简·方达:好莱坞六七十年代的著名女影星,社会活动家。

举报

第十章幕后途径
    1.艰难的军备控制谈判
    1968年,美国开始研制多弹头分导运载工具(简称MIRVs)。这种武器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对于美国的安全是极其有害的,因为它能在对方防御系统运转之前给予先发制人的打击。因此,此项研究遭到国会、学术界、甚至军备控制与裁军署署长杰勒德·史密斯的反对。
    尼克松对此事毫无兴趣,一切悉听基辛格的建议。基辛格为了不过分得罪五角大楼,没有把MIRVs列入军备控制计划。
    1970年4月,在维也纳开始了第一轮军备控制谈判。史密斯提出全面禁止试制、生产和部署MIRVs,遭到基辛格的拒绝。基辛格倾向于双方拥有一个反弹道导弹系统(简称ABM),用以保护首都,对于进攻性导弹实行封锁,对于MIRVs则无限制。
    就像棋手抓住了对方未受保护的王后,苏联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接受了这些建议。基辛格过后才发现自己犯了大错:美国公众决不会同意用价格昂贵的ABM去保护只有政客和官僚的华盛顿特区,而苏联却十分愿意把他们的首都置于保护之下。基辛格只得把来年的时间花在使美国摆脱这个困境的谈判上。
    接着,基辛格又犯了一个大错。苏联大使多勃雷宁通过他们往常的幕后途径问,美国喜欢一项限定性协议还是一项综合性协议。所谓限定性协议是指包括限制ABM的协议,而综合性协议则包括限制进攻性武器的一揽子计划。基辛格根本没搞清多勃雷宁的区别就贸然答应哪一种形式都合适。
    随后,多勃雷宁带回来的是反限制ABM协议的建议,基辛格说他和尼克松答应考虑。
    基辛格去征求在维也纳的军备控制与裁军署署长杰勒德·史密斯的意见,史密斯立即回话说:“任何对美国ABM的限制,必须伴随着对苏联进攻性武器的限制。ABM是我们最有力的谈判筹码。”
    基辛格意识到史密斯是对的,但苏联已认为美国接受了他们的建议,基辛格一年的时间差不多又泡在收拾自己弄成的烂摊子上。
    由于没有禁止MIRVs,造成随后15年的军备控制的不稳定状况,基辛格为此深感自责。
    这期间,华盛顿对需要什么样的ABM争论不休。国会赞成有一个保护导弹基地的ABM,政府赞成有一个保护各自首都的ABM(苏联人正求之不得)。令杰勒德·史密斯一行人感到恐惧的是,尼克松和基辛格又突然命令允许建立4个保护导弹基地的ABM。
    苏联人立刻提出反对,他们清楚地知道这套系统不仅本身价格昂贵,并且养护、维修、报废、更新是更大的资源浪费。多勃雷宁提醒基辛格,是美方提出在各自首都附近建一个ABM系统的,基辛格颇为尴尬。
    于是,基辛格建议利用幕后途径同时秘密地进行军备控制和柏林问题的谈判。苏联从1958年起就急于解决柏林问题,在这里,基辛格又一次开始实施他的“连环套”理论,苏联要想得到他们需要的ABM协议,就必须把限制进攻性武器的条款加进去。如果他们应允,就会有柏林地位谈判与之配套。以上条款又与其他协议息息相通——谷物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易、贸易额增加、科学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流——这都形成一个网络,用来限制苏联的冒险主义,迫使它在越南问题上有所帮助,最终导致永久的缓和。基辛格在1971年这一年创造的连环套比1969年尼克松在军备控制和越南问题之间构造的连环套成功得多,也周密得多。
    为了建立柏林幕后途径,基辛格邀请西德总理的国家安全顾问访问美国。为了不惊动国务院,他安排西德的国家安全顾问巴赫去观看“阿波罗14号”登月飞船上天。他俩在一架军用喷气飞机上进行秘密磋商,为了避人耳目,基辛格还邀请演员道格拉斯与他们同机旅行,而道格拉斯则在飞机后舱呼呼睡大觉来打发时间。
    1971年5月上旬,基辛格与多勃雷宁达成幕后途径协议,同意在ABM协定中重新考虑限制相关的进攻性武器。
    在维也纳的杰勒德·史密斯听到他的苏联谈判对手愿意就同时限制ABM和进攻性武器进行谈判时非常高兴,他认为这是送给他57岁生日的生日礼物。但因为史密斯对幕后途径的协议毫不知情,所以他的谈判协议在细节上不如基辛格与多勃雷宁达成的好。显然,维也纳的苏联谈判官员比史密斯占优势,因为他知道他的人在华盛顿做些什么。
    基辛格怒气冲冲地找到多勃雷宁,谴责苏联利用美方两个谈判途径的不和从中渔利,并警告最终说了算的是白宫途径。几日后,多勃雷宁带回来基辛格能够接受的条款。1971年5月20日,尼克松和勃列日涅夫联合宣布了这项协定。
    基辛格称这项协定是军备控制谈判的“突破”,其实他仅仅又回到一年前的状态。
    尼克松让霍尔德曼去向罗杰斯解释,这项协定的达成是因为突然接到勃列日涅夫的一封信的缘故。其实作为国务卿,罗杰斯有权查阅这封并不存在的信。
    武器谈判专家史密斯对基辛格的做法表示宽容,但不欣赏,而且他很快就发现了基辛格因不同专家、同僚商议而犯下的又一个错误。
    这种幕后途径可以使基辛格在处理事情时避开来自国会和公众的压力,但这种权力集中正好是美国宪法规定的三权分立制度所要阻止的。
    当然,幕后途径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柏林协定和军备控制协定虽然不是尽善尽美,但它们是国务院永远无法达成的。“这对官僚机构来说是不正当的,但管用。应当以它们的成就来衡量事情本身。”基辛格这样认为。
    就个人而言,幕后途径使基辛格不仅成为国家最高战略家,而且成为首席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家。
    2.“管子工”和停火协议
    “为亨利·基辛格干杯。”查理·科尔森举杯为基辛格达到的突破性的军备控制协议祝贺道。尼克松举起了他的威士忌,霍尔德曼和国内事务助理埃尔希曼举起了他们的姜麦酒。基辛格微笑着连声道谢。
    他们一行五人乘“红杉”号快艇沿波托马克河游览了一圈,以肃立的姿势从弗农山的国旗旁边驶过,随后靠岸吃饭。
    尼克松把领带塞进衬衫里,一边大嚼牛排和玉米,一边大谈与苏联的缓和和越南的和平前景,这是他最神采飞扬的时刻:在品尝着优质勃艮弟葡萄酒的同时就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事务高谈阔论。突然,他转向科尔森,“你能搞到一架SST飞机让我飞往中国吗?”
    基辛格脸都白了。中国问题在他眼里属于绝密。“放松点,放松点”,尼克松说,“如果你的班子里那些自名人轶事由派不停地向《纽约时代》杂志泄露消息,我哪儿也不去。”那种典型的尼克松式的神经质微笑从他脸上一闪而过,他又恢复到一个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鸷的政客。
    “哪一天我们抓到他们,我们要把他们摁倒在地,狠狠地踩上几脚,把他们揍扁。”尼克松说。
    基辛格点点头,挤出一丝微笑。
    这就是当最大的泄密事件出现时,白宫上空笼罩着的政治气候。
    1971年6月13日,《纽约时报》连载了丹尼尔·艾尔斯柏格提名人轶事供的《五角大楼文件》43卷有关肯尼迪和约翰逊时代美国入侵越南的国务院调查报告。
    基辛格得知此事后,暴怒的程度超出了已习惯于看他发火的人的想象。“如果不是亨利的煽动,”埃尔希曼说,“总统和我们都认为这些文件反映的是林顿·约翰逊的问题,而不是我们的。”
    “这会破坏我们指导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政策的能力,”基辛格来回踱着步,挥舞着胳膊吼道,“没有一个外国政府会再信任我们,我们还不如把这些文件拱手送给苏联人,然后万事不管。”
    基辛格对此事的关切有一定的道理,但叫他发火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泄密来自艾尔斯柏格——他的朋友和顾问。尼克松把基辛格跟艾尔斯柏格联系到一起,把他归入基辛格班子里霍尔珀林之流的自名人轶事由派叛徒,这使得基辛格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不由得勃然大怒。
    《五角大楼文件》的泄密实际上没有基辛格想象的具有那么大的危害性。但基辛格的大惊小怪诱发了尼克松的歇斯底里,结果一个月后,白宫出现了一个新部门——管子工,专门从事堵漏工作。
    埃尔希曼命自己的手下埃吉尔·克罗管理这个部门,然后从基辛格班子里抽调了戴维·扬。戴维·扬是位牛津大学出身的律师,基辛格的秘书,因与黑格发生龃龉而要求调离,埃尔希曼分派他做这项工作。当埃尔希曼把调离戴维·扬一事通知基辛格时,基辛格抗议道任何人都不得不经过他去挖他的人,但他只是例行公事地发发牢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根本也不再过问戴维·扬的新工作是什么。
    “管子工”专门入室搜查泄密来源。科尔森、霍尔德曼、埃尔希曼这三位在水门事件中受到指控的人一致声称,基辛格对这个部门的形成负有责任。平心而论,基辛格与他们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他从未签署过非法入室搜查的命令,也从未试图掩盖这些非法行为。
    基辛格对《五角大楼文件》的泄露如此惊惊咋咋的是因为与北越的和谈已到了关键时刻。1971年5月31日,基辛格在巴黎与春水会晤时,最终提出美国单方面从越南撤军。
    “这项建议是为了让我们摆脱令人不胜其烦的双边撤军要求,因为实际上我们已经在单方面撤军了。”基辛格回忆道。
    同时,美国方面则要求河内同意在整个印度支那实行停火,并放弃推翻阮文绍的企图。
    美国作出了明显的让步。基辛格的越南问题专家担心北越军队留在南越战争注定将会继续下去。基辛格表示理解,但坚持这项让步。“我们需要达成协议。”他说。
    以基辛格特有的风格,他无论在公开场合还是在通知南越政府时都对这项让步含糊其辞。因而到1972年10月这笔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易正式成交后,阮文绍陷入极度的震惊和愤怒之中。
    北越知道妥协的程度吗?答案是立刻。春水发疯似地记着笔记。会上充满着一种希望的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动,黎德寿也离开河内前往巴黎。
    但北越对这项建议还未做好心理准备。打了两年的仗,他们不推翻南越政府是不会同意停火协定的。

举报

第十一章辉煌的突破
    1.通向北京之路
    1971年6月,中国托人递来一个邀请基辛格去中国安排总统访问事项的秘密便条。基辛格不像尼克松那样喜欢煞有介事,但当他收到这份梦寐以求的邀请函时,竟炫耀性地出示给尼克松看,并说:“这是自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总统收到的最重要的信息。”
    虽然这有些夸大其词,但基辛格的话还是包含着几分实情。与共产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中国建立战略关系是自《马歇尔计划》出名人轶事台以及北约形成以来美国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政策中的头等大事。在基辛格眼里,它“改变了国际政治结构”,即使是像周恩来这样小心谨慎的政治家也宣称整个世界为之而震撼。
    突然之间,存在了25年的东西方两极平衡,在创造性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的微妙作用下让位于三角关系,美国人对那片占世界人口1/4的神秘土地的态度来了个大转变。整整一代美国人和他们的政策制定者把中国看成是狂热的革命王国,十分恐怖。美国政策制定者还错误地认为红色中国的扩张主义导致越南战争的发生。现在尼克松和基辛格准备利用一种微妙的连环套,以打开中国的大门来迫使北越更加孤立和脆弱。
    基辛格打开中国大门的方法是与毛泽东和周恩来的秘密接触。他打出中国牌来抵制苏联的能力,充分反映出他极富个性特征的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风格。
    他的对手对他有一种不可遏制的吸引力,他靠恭维、蒙骗、挑拨离间来取悦他们。他跟那些能与之结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的伟人打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道时,尤其应付自如。作为大屠名人轶事杀的幸存者和研究拿破仑时代治国之道的学者,他深谙个性与政策不可分割。秘密对他来说是控制他人的武器。无论从心理上还是从地缘战略的角度,他对权力之间的关系与平衡有一种本能的把握。
    因为美国和中国对来自苏联的威胁共同表示关注,这就有可能最终形成一种战略关系。尼克松虽然是个坚定的****产主义者,但他也是个不动感情的现实主义者,他同意基辛格应从地缘政治而不是理想主义的角度来看待中国,而对于中国领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人——这些来自于世界最古老的政治实体的人——来说,现实主义原则并不陌生。
    尼克松早在1969年就想利用与中国增进联系来对苏联施加压力,苏联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部长葛罗米柯访问联合国期间,尼克松秘密通知基辛格去刺激他一下。
    基辛格与尼克松看法一致,但他把中国问题看得更微妙,他认为不仅要利用中国来对苏联施加压力,并且要建立一种三角关系来创造稳定的世界平衡,也就是说,不是拿中国去和苏联嗑嗑碰碰,而是为了取得一种平衡位置来达到更富有建设性的目的,即与其中任何一个共产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权力集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都维系一种利益攸关的基本关系。
    中国与苏联于1969年春突然反目为仇——当他们的边境出现争端时——尼克松和基辛格都认为机会到了。苏联大使多勃雷宁未经请求就情绪激昂地把这件事和基辛格描述了一遍,并强调他们应共同把中国当做一种威胁势力来看待。晚上,基辛格把多勃雷宁那副义愤填膺的样子给尼克松形容了一番,尼克松立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生活》杂志就中苏冲突发表了一篇社论,敦促政府寻找一条能与中国和平共处的路子,尼克松给编辑递去了一张便条:“我完全同意。”
    国务院的专家们对突然改变政策一向谨小慎微,倒是国务卿罗杰斯支持尼克松的目标。
    最初,基辛格很难把中国问题处理权从国务院夺过来,因为两国驻华沙大使自1954年以来一直举行磋商会谈。可是,连续134次会谈没有产生一个引人注目的结果。
    1969年下半年,美国驻华沙大使在基辛格的授意下,在招待会上拦住中方代表,希望开始另一轮会谈,中方表示同意。然后,国务院的官僚按惯例忙了半天写出了一份报告,分发到各个大使馆、办公室官员以及它庞大机器的各个角落。
    基辛格对这种大刺激的方式感到恐惧,并告知尼克松。尼克松也认为这样做,“这孩子还未出生我们就会毁了他。”
    国务院的方针政策一向缺乏灵活机动性,他们反对派总统特使,因为他们无法控制。而且,他们强调一上谈判桌就得解决重要的根本问题。
    如把中国纳入军备控制谈判、要求中国承诺对台湾不使用武力等。
    问题是基辛格如何绕过国务院的渠道来展开对话,真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中国于1970年5月因美国入侵柬埔寨而取消华沙会谈,这种关系的破裂在基辛格眼里实属天意,因为它标志着国务院参与的结束。“等我们一年后重新建立联系时,那将是另一个目标明确的渠道。”
    基辛格为建立幕后途径忙得不亦乐乎。他让驻巴黎的美国武官弗农·沃尔特试试,但中国方面没有反应。也许基辛格的错误在于他想通过中国军方渠道,而当时的国防部长林彪是个强硬的反美人物。
    这期间,双方都在利用各种方式进行试探。1970年9月,尼克松在接受《时代》杂志采访时声称,有一天要访问中国,毛泽东通过埃德加给《生活》杂志递了一句话:“不管尼克松作为总统还是游客来中国,他都很愿意跟他聊聊。”
    由于华盛顿数月里频频发出友好的信号,中国最后决定选择巴基斯坦这一渠道。在通过巴基斯坦大使递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给基辛格的便条上,周恩来写道:
    “为讨论中国领土台湾问题,我们欢迎尼克松总统特使前来北京。”基辛格相信台湾问题仅仅是一个摆设,为万一会谈不成功给自己找一个台阶下。
    基辛格用一张没有政府水印的纸作了回复。在他的便条里,又设下了一条微妙的连环套:“如果越南问题得以解决,美国会从台湾尽快撤军。”
    基辛格把便条复印了一份给罗马尼亚,苏联从罗马尼亚得知了此事。一个奇特而有趣的情形出现了,中国、巴基斯坦、罗马尼亚和苏联都是知情人,只有美国国务院被蒙在鼓里。
    2.打开神秘大门
    1971年春,在日本举行的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美国运动员科恩主动与中国运动员庄则栋打招呼,还同中国乒乓球队坐一辆车玩了一趟。
    科恩送给庄则栋一件T恤衫,对方回赠了一条围巾。
    中国可能认为这是华盛顿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心设计的一个政策信号。在随后的一周内,美国队吃惊地收到了访问中国的邀请,整个世界在这种出其不意的乒乓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面前呆若木鸡。“你们已在中美人民交往的历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周恩来以私人身份在人民大会堂为运动员举行招待会时说。
    4月21日,中国通过巴基斯坦渠道再一次重申愿意接待美国总统特使的愿望。
    一个关键时刻终于来临了。
    可派谁去呢?尼克松对自己的助理基辛格第一次产生了一种竞争心理,甚至是某种嫉妒。他想自己去,但基辛格竭力奉劝他打消这个念头。
    “总统仓促出访中国是危险的。”基辛格坚持说。于是,尼克松开始考虑一连串的人名。基辛格最初提出戴维·布鲁斯,他是驻维也纳的美国与越南的谈判代表,提出布鲁斯是因为在适当的时候可以更换。
    尼克松提出洛克菲勒,这令基辛格坐卧不安了好一阵,直到尼克松认为他太引人注目,基辛格才松了口气。
    基辛格过后说:“罗杰斯的名字没有提出来过。”尼克松的回忆则相反,尼克松考虑到如果国务卿去,“中国人肯定会知道我们是认真的。”
    基辛格在一旁直翻白眼。
    最后,尼克松把基辛格折磨够了,才慢慢地说道:“亨利,我想你不得不走一趟了。”
    基辛格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他太想亲手把这件事办成。尼克松选了他,也因为他是一个鲜为人知的总统助理。到目前为止,他尚未举行过有现场记录的记者招待会,其级别也够不上能抢尼克松风头的地步。
    本来基辛格打算在巴基斯坦或中国南方会见中国领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人,因为庆贺此事时同尼克松干了一杯白兰地,或许由于酒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的作用,他大胆地叫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斯顿·洛德起草一份“直接从伊斯兰堡飞往北京”的答复。这样,尼克松注定要在美国人听完基辛格对北京绘声绘色的描述之后访问这座神秘的城市。
    按理说,基辛格的秘密中国之行也是瞒着国防部长莱尔德的,但莱尔德通过自己的秘密途径了解了此事,他恶作剧地找到基辛格说,他准备在7月初去台湾考察防务部署情况,这正是基辛格出访中国大名人轶事陆的日期,基辛格不作任何解释请他另找时间安排这趟旅行。
    1971年7月1日,基辛格如所宣布的那样出访亚洲各国,没有记者随行。当他抵达巴基斯坦时,据说因感冒不舒服,准备到巴基斯坦著名的疗养胜地去休息几天。实际上,他已坐上一架有中国导名人轶事航员的巴基斯坦波音707飞往中国。
    随他前往的还有两名特工人员,他们都是富有献身精神、认真负责的人。俩人一直因未把巴基斯坦疗养地的宾馆好好检查一遍而忧心忡忡,没想到竟糊里糊涂地登上了一架有敌方导名人轶事航员的飞机,飞往一个有8亿共产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同情者的地方,并且其中有许多人还是荷槍实弹的。
    在机场上,一位巴基斯坦的记者意外获悉基辛格乘坐的飞机将飞往中国,他气喘吁吁地把这条将会成为独家新闻的消息报告给伦敦的办事处,可伦敦的编辑却认为他肯定是喝醉了,听完后就将此事抛在脑后。
    当飞机临近中国边境时,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斯顿·洛德站起来走向座舱,他过后开玩笑说,他要成为第一个进入中国领空的美国官员。
    1971年7月9日下午,基辛格一行在北京降落。他们被带到一个用围墙围住的维多利亚风格的宾馆,里面有清澄蜿蜒的湖,优雅美丽的小桥。在那里,他见到了面容清瘦、风度翩翩的周恩来。基辛格记起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一事,连忙先伸出自己的手。“这是抛弃过去的第一步。”他回忆道。
    在给尼克松的报告中,基辛格对周恩来作了详细的描述。在他眼里,周恩来应答敏捷,很有哲学头脑,是个历史分析高手,善于搞高明的策略性试探。周恩来主宰会议气氛的能力不是来自于他的外表,而是他那收发自如的气质,这使他就像一根“卷起的弹簧”。他表情丰富,一双洞察心灵的眼睛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织着热烈、谨慎和自信。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文尔雅,从容不迫,同时也带有一种克制的激情。自从共产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控制中国22年来,他一直是毛泽东惟一的总理,看得出,他身上的担子很重。
    两天时间里,基辛格与周恩来会谈了17个小时,几乎每隔7小时举行一次会谈。周恩来身上带有一种真正伟人所具有的优雅的气质,这正是基辛格明显缺乏的。尽管周恩来统管着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他看上去从容不迫,从不受人干扰,也不给人一种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办的印象,甚至从不需要接电话。“我不知道他怎样做到这点的。”基辛格过后神往地说。
    当基辛格的两名特工警觉地注视着周恩来的时候,基辛格拿出一本厚厚的笔记本滔滔不绝地谈论着两国共有的战略兴趣。周恩来说话时面前只放着一张纸。这种既程式化又不失其轻松自在的对话,就像“两个政治哲学教授在聊天似的”。
    他们讨论的双方共同兴趣是对苏联的不信任。基辛格采取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步骤,即向中国最高情报机关出示有关苏联军事活动的情报,他甚至把截获的苏联通讯情报和苏联部署在中国边境设施的高质卫星照片送给了周恩来。
    在会谈期间,基辛格对中国菜赞不绝口,狂吃海喝。宴会是那样的极尽铺张之能事,他说一个国事访问者即使300年前饿死了,中国人也能把他补活过来。这位声称有胃病的人竟增加了5磅体重。基辛格一行还捞到了观光游览的机会,那天下午,当基辛格和助理们一起去参观这座15世纪的皇宫时,紫禁城又一次禁止向中国老百姓开放。
    等到黄华代表周恩来与基辛格商议公报一事时,基辛格那股兴高采烈的劲儿没有了。黄华宣称最高级会晤的目的是为了讨论台湾问题,基辛格说这是无法接受的。黄华不再继续讨论其他条款,而是建议双方都去告诉对方自己的基本要求,然后设法写出一份令双方满意的草案。
    这就是典型的中国谈判方式,与基辛格习惯的一小步妥协的方式截然不同。中国人喜欢先摆出双方都认为无法达成一致的原则性问题,然后一步到位,很快实现保留双方基本要求的令人愉快的目标。基辛格总是说他特别喜欢采用这种方法,实际上情况恰恰相反。
    考虑到美国的需要和愿望,中国人第二天带来了一份新的公报草案,只改了一个小小的词,但这正是基辛格最想要的。
    3.巨大反响
    带着与中国最高级会晤安排的基辛格回到华盛顿后,向尼克松递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了一份他49个小时中国之行的报告,报告共40页。“我们已做好基础工作,等着你和毛揭开历史的一页。”报告结尾写道。
    7月15日,尼克松在电视里宣布了这份公报。由于事先未就其内容打任何招呼,至少使一家电视台的时事评论员长达10秒钟时间哑口无言。尼克松的当头棒喝,把他的敌人——苏联人、北越人、新闻界、民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打得晕头转向。
    那天晚上,尼克松破例和他的助手们潇洒地玩了一回。他与基辛格、埃尔希曼、霍尔德曼等人乘直升机来到洛杉矶豪华的佩里诺饭店,煞有介事地讨论什么样的酒才能配得上这个不同寻常的庆祝场面。佩里诺先生拿来一瓶据说是窖藏10年的波尔多葡萄酒,埃尔希曼过后回忆道:“尽管我品酒不在行,我还是感到这酒有点冲人。但我们那两位‘专家’——尼克松和基辛格都一致宣称这酒出奇的好。”
    晚饭吃得很开心,但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尼克松一再强调:“不要再和新闻界讨论亨利的出访。”基辛格连忙回答道:“总统先生说得对,如果我们进一步谈论此事,中国人会认为我们态度不够严肃。”
    饭后,管后勤的海军助理把埃尔希曼拉到一边说这酒要600美元。
    埃尔希曼要他把价杀到300美元,对方接受了。他们告诉新闻界的是这酒花了40美元。
    因为基辛格力求把中国之行秘密化,结果大大地得罪了日本。日本可是得到过华盛顿郑重其事的保证,即任何与北京恢复关系的打算都必须事先征求日本的意见。基辛格这种做法使日本感到受了侮辱。
    苏联希望举行的最高级会晤被尼克松一拖再拖,待北京宣布与美国的最高级会晤日期时,苏联极为震惊。第二天是星期一,多勃雷宁大使使出浑身解数试探是否有把与苏联的最高级会晤排在前面的可能性。“两个共产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国家争相与我们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好,这只会有助于和平进程。”基辛格过后说,“这就是三角战略的原则。”
    7月15日,有关基辛格秘密出访中国的消息公布后,他一跃成为国际名人。他上了新闻杂志的封面,在电视里频频露面,在全国各地都是报纸的头版新闻。“这位48岁的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政策专家在成功地发展总统级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的同时,却给人一种错觉,他是整日厮混在鸡尾酒会上的常客。”
    尼克松感到最恐怖的事情发生了。总统这次的大胆举动却成了基辛格——这位乔治敦区社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界和新闻界的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儿——的功劳。尽管尼克松一再强调基辛格不准再宣传有关中国的新闻,但据秘密统计,这段时间基辛格与记者和专栏作家会谈过24次,整个国家都沉浸在他的丰富多彩、声情并茂的有关中国之行的描述之中了。
    基辛格10月份又去了一趟中国,这次是以公开身份:他有幸看了一场中国革命京剧。在他印象里,该剧很乏味,反面人物是邪恶的化身,穿着黑衣服,正面人物穿着红衣服。“我惟一看懂的是一个女孩爱上了一个拖拉机手。”
    第二天,他受到了公开游览长城的款待,几乎每张报纸的头版都刊登了他游览长城的照片。尼克松为此又一次气急败坏。
    第二次去的目的是起草尼克松与周恩来将于1972年2月举行的最高级会晤的谈判公报。基辛格拿出一份适合这种会晤的措词含糊的建议文本,但周恩来却谴责这是在掩饰我们之间的主要分歧。基辛格一下子呆住了。
    周恩来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这份公报应首先指出抑制苏联霸权的共同兴趣,然后留出地方给双方各自宣布他们在无法达成一致的问题上的立场。起初,基辛格为这种建立在分歧上的协议感到恐怖,但过后仔细一想,他看到了这种方法的新颖独到之处,这确实能解决他们感到为难的事。
    基辛格常为中国人的聪明和风度而叹服,这也是他在接受采访时津津乐道谈论着的一点。
    中国建议把第二次访问安排在10月中旬,基辛格满口答应。他竟未意识到这正好是联合国投票决定让中国还是让台湾得到席位的时间。中国可能把这看成是美国在这个问题上所作的微妙妥协,实际上美国驻联合国代表乔治·布什受命尽量保住台湾的席位。但因为基辛格如此迫不及待地讨好中国,局势已无法挽回,台湾以76票对35票被逐出联合国。
    布什很少待人尖刻,但基辛格这次可是大大地得罪了他,尤其是基辛格还告诉布什,他对台湾地位的选举结果感到失望。“想想看我们在纽约说的是一回事,但在华盛顿做的却是另外一回事,当然无法避免这种结果。”布什愤愤不平地说。
    基辛格在与布什的关系上缺乏远见,导致了他以后政治生涯的失利。
    与罗杰斯相比,基辛格的睿智和练达很合周恩来的口味,这一点使他成为促进中美关系的最合适人选。
    在全国陷入对越南战争的一片愤怒呼声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孤立主义中之时,尼克松和基辛格至少在短暂的时间里吸引住了美国人的想象力。戏剧性地打开一个遥远国土的大门是那样的令人兴奋、令人着迷,那样的鼓舞人心,同时,也是那样的明智。有关美国无能操作创造性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及无力成为世界上的积极势力的悲观论调顿时烟消云散。
    正如湖上的冰突然裂开,与中国关系的解冻使越南战争看上去像一个时代错误。对北京、华盛顿,同样对莫斯科来说,东南亚丛林里的冲突——不论是一场理想主义的斗争还是一场战略战争,眨眼之间已变成一个令人棘手的历史遗留问题。中国不再为与苏联结盟的北越的胜利而兴奋不已,苏联则对缓和比对延长美国在越南的痛苦更感兴趣。
    南越方面也为此感到不安,阮文绍总统觉得美国在寻找更漂亮的情名人轶事妇,他们不再需要老情名人轶事妇在身边碍事,“越南已变得又老又丑”。
    突然之间,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政策的性质转变了,不再是好人与坏人之间的冷战,而是组成了一个暧名人轶事昧、复杂、均衡的关系网,以求得国际间的稳定。但对一个不擅长势力均衡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的国家来说,要维持这样一个不简单、不清晰的角色是很不舒服的。

举报

名人轶事网




名人轶事网




名人轶事网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名人轶事网  

GMT+8, 2025-5-13 05:39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25 queries .

郑重声明:本论坛资源均由会员从网上收集整理所得,版权属原作者。

如涉版权,请发邮件admin@storyren.com,将立即整改。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