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传记在线阅读

第二十二章公民基辛格
    1.改不掉的嗜好
    八年来,亨利·基辛格这是第一次没有乘坐豪华的喷气式总统专机抵达纽约。这是在吉米·卡特宣誓就职日过后一星期。春风得意、意气风发的感觉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但灰溜溜地离开白宫,基辛格心有不甘,虽然没有供自己使用的空军喷气式飞机,基辛格可不愿意让人看到他在机场大楼等行李这一情景,于是,他借了纳尔逊的私人飞机。他认为对他这种身份的人来说,乘坐商业航班旅行是一种羞辱,并且太惹人议论。
    基辛格还急于保住有特工日夜保护的地位,这对一个将在曼哈顿定居的有争议的公众人物来说无可厚非,但这里面仍包含有一种自以为是。在特工簇拥下去餐馆或开商务会议,即使在曼哈顿的豪富区也是尊贵的标志,可减去被请求在吧柜等桌子的可能性。
    有好几个月,新政府继续维持基辛格的特工保护费用。但这没有持续多久,因为卡特是一个坚持自己拿行李的人,他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对基辛格郁积了20年的怨恨。布热津斯基开始嘲弄特工保护是一种代价甚高的追求个人享受,不久就取消提名人轶事供给基辛格的这种待遇。基辛格别无他法,只得自己掏腰包请私人保镖为他提名人轶事供全天候保护,每年的费用达15万美元。
    私人飞机和私人保镖使基辛格不会湮没无闻。前几任国务卿都能够过上隐居生活,并且,假装欣赏在这些已获得尊贵身份的人看来是一种奢侈的隐居生活方式,但不是基辛格。在一个新闻热点经常变更的时代,基辛格竟可以在他的继任者再度走进饭馆却不被人注意的情况下仍旧保持头上的光环。
    卡特执政两年过去了,《华盛顿市》杂志问道:“谁是华盛顿最耀眼的明星?”伊莉莎白·泰勒?吉米·卡特?它在肯尼迪中心一个欢庆仪式上找到了答案:在这个明星荟萃之地,最引起观众喊叫或发出嗬嗬赞美声的头号明星是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令人惊讶的是,15年后做同样的调查,结果还是一样。
    基辛格经久不衰的声望有一部分来自于他的个性和头脑。尽管在野,他在公开场合依然炫目,在私下里依然富有魅力。他在电视上发表有分量的见解,在晚宴上跟人建立亲密关系,给听他演讲的听众准备好脍炙人口的箴言和趣闻。
    他承认他的自尊心驱使他努力摆脱普通人的生活方式。他是如此自负,以至于他自己都拿这个特点开玩笑。有一次,他到罗马为电视台准备一个特别节目,得知教皇为两位新圣徒准备庆典仪式。“第三位是谁?”他问道。
    他对那些小小的怠慢、冷落很敏感。基辛格安装了一个直通国务卿办公室的私人电梯,但他的朋友、继任者万斯国务卿却陪他走到公用电梯旁,这叫他很沮丧。
    基辛格夫妇在曼哈顿52号街购买了一套二联式公寓套房,带4个卧室,其中两个留给前来度暑假的大卫和伊莉莎白住。他们另外花了47万美元在康涅狄格州的西北角买了一个占地50公顷带殖民地时代建筑风格的农庄。这一带都是富人和艺术家的居住区。农庄原来的主人种植了成片的蓝浆果,每年夏末,人们来这里采集果实,农庄主人向他们索要80美分一磅,并把卖果子的钱全部捐给教堂。这种别致奇特的采集活动深受当地人爱戴,但基辛格夫妇不喜欢陌生人在他们的领地上闲逛,在人们的惊愕声中,他们把蓝浆果树连根拔掉,并把一片美丽的树林砍掉,因为这片树林阻挡基辛格眺望属于他的湖和山丘。
    所有这些需求和愿望导致一种高消费的生活水平。除了掏出15万美元请私人保镖之外,还得请3位家庭律师替他应付官司,因为他参与了电话窃名人轶事听事件。莫顿·霍尔珀林、安东尼·莱克也在指控他的行列。
    这种生活方式使他不可能再去捧相对清贫的教授饭碗,他从此跟哈佛绝缘。
    他同意签合同的第一个全天性工作是当投资银行的顾问,年薪约15万美元。这份工作后来促使他成立了自己的国际咨询公司。他还跟全国广播公司,签署了一个年薪20万美元的5年合同,其他约20多万的年收入来自于每年数10次的演讲、做客座教授,或给其他银行做顾问。
    头四年,基辛格的主要工作是写回忆录,他的代理人已为他谈妥500万的版权收入。他在华盛顿一间租来的办公室写回忆录。一帮有报酬的助手帮他阅览成千上万的文件、电话记录、谈话备忘录,为每一章节提名人轶事供必要资料。这些助手中有他原来国家安全委员会的部下,包括彼得·罗德曼、威廉·海兰等。基辛格一天要写上10小时,一队打字员随时给他打印出来。
    包括从1969年到1972年这段时间的《白宫岁月》是一部卷帙浩繁的书。它不像其他回忆录那样把一些彼此无关联的事件流水账式地记下来,相反,它是一本像是被历史学家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雕细作的,很有学术价值的书。
    同时,书中不乏小说家的细腻手法和对人物性格的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彩描述。甚至基辛格的学术和政治批评者对这本书也称颂不已,它成为1979年圣诞节季节的头号畅销书。
    基辛格的第二部大部头《动乱年代》花了三年时间写成,其覆盖面只是维持了一年半的、短命的尼克松第二任期。有关福特岁月,他没有再写的打算,对进入官名人轶事场之前和退出官名人轶事场之后的日子,他也没有动笔的愿望。
    基辛格投入到另一种渠道的写作,他给《洛杉矶时报》写专栏,《华盛顿邮报》、《纽约邮报》经常转载这些文章。这些专栏比一般专栏文章要长,充满错综复杂的分析,而不是尖锐的观点和内幕披露。基辛格常在去乡间别墅的豪华轿车的后座上写这些文章,使人感到它们不像他的回忆录那样富有魅力和讽刺意味。
    1982年年初,基辛格感到肩膀剧痛,诊断结果是3根通向心脏的动脉堵塞,需要手术。手术进行得很顺利,4位总统——里根、尼克松、福特,令他吃惊的是还有卡特打电话祝他恢复健康。数星期后他回到家中。
    在去波士顿做手术的路上发生了一件事,表明基辛格为什么喜欢保镖和私人飞机。当他在南希的陪同下穿过机场时,迎面走来一个某教的狂热信徒。那女人朝基辛格不停地喊叫:“你为什么跟‘卡莱尔旅馆’的男孩睡觉?”南希一把揪住她的脖子,一边推搡着一边叫道:“你讨打呢?”这位女人控告了他们,他们不得不花一天时间在法庭上接受审判。法官判南希无罪,补充说她的行为是“本能的、人道的”。
    基辛格夫妇的社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圈里很少再看到知识分子的踪影,基辛格对这个阶层,尤其是写文章攻击他越南和柬埔寨政策的书生避之惟恐不及。他们的社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朋友常常是《妇女时装》杂志的封面人物,时装设计师等等。
    尤其吸引基辛格的是那些乘坐私人喷气式飞机旅行的人,因为他们代表令人炫目的权势和金钱。这也就是为什么基辛格要到纽约来定居。现在,他和妻子已成为这个圈子里最耀眼的明星。
    2.不管部部长
    尽管曼哈顿的新生活多姿多彩,基辛格仍念念不忘重新步入政界。
    他是在一个新民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总统当政时离开华盛顿的,令他垂头丧气的是,紧接着有两届共和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当政的政府,没有一届政府给他提名人轶事供一份工作。从80年代到90年代,他总是在权力的边缘徘徊着,不时地探头进去,但从未再涉足那个领域。
    在卡特年代,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虽然对他冷眼相看,国务卿万斯却对他礼数有加,使他在这届政府还有一点说话权。
    基辛格与卡特政府最大的冲突发生在1979年,美国拒绝接受正在流亡的、被推翻的伊朗国王,但基辛格认为美国从道义上应该给这位老盟友提名人轶事供庇护。在基辛格的奔走安排下,美国终于同意让废黜的伊朗国王来纽约治病,德黑兰愤怒之至,一群暴民冲进美国大使馆,把所有工作人员扣为人质。
    在基辛格的眼里,帮不帮助一位老盟友仍旧牵涉到美国的信用问题,但他没想到,当初就是他和尼克松无限制地把武器卖给伊朗国王,从而使后者走向灭亡。
    基辛格曾想竞选参议员,但南希·基辛格威胁他,如果他再投身政治,她就加入民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并提出离婚,他只好作罢。
    “为什么你要竞选参议员?”有人问。“我为自己的名望积累了10年的资本,每一年这些资本都在减少,不加以补充的话,我会被遗忘的。
    我需要能表现自己的讲台。”基辛格回答。
    1980年,共和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总统候选人提名大会上,里根将要获得提名,他想要四年前被卡特击败的杰拉尔德·福特作他的副总统。里根的竞选助手请求基辛格说服福特接受这个建议。
    基辛格看到这些以前常拿他作攻击对象的保守主义分子请他帮忙,激动不已。再说,福特的复出可能意味着他能东山再起,他欣然接受了这个使命。
    要他说服福特不难,但基辛格将在新政府扮演什么角色却是个棘手问题。里根根本不信任他,也不喜欢他,认为他在苏联问题上太软弱。
    里根,这位演员出身的加利福尼亚州长是位斗士和理论家,他只注意事情的真相,而基辛格注意的则是事情的微妙变化之处。
    福特很明显地表示,要他复出,必须让基辛格出任国务卿。基辛格知道这是触霉头的事,劝他不要这么做,但福特坚持自己的想法。
    果不出所料,里根坚决不同意让基辛格任国务卿,最后他选择了布什做他的副总统。
    里根提名黑格为国务卿,更加拉大了他与基辛格的距离。虽然在水门事件达到白热化之际,基辛格与黑格弥合了一部分裂痕,但双方仍旧互不信任,基辛格对这位前助理的浅薄头脑充满蔑视之情。黑格由于一个不光彩的自名人轶事杀性的举动,当了一阵短暂的、默默无闻的国务卿后,被里根赶了下来。
    代替黑格的是乔治·舒尔茨,一位基辛格真心喜欢并赞赏的人。在公开场合,基辛格说如果给他机会,他会提名舒尔茨为总统。私下里,他忍不住要向朋友诋毁舒尔茨几句,特别是舒尔茨的中东和平努力陷入僵局时。基辛格的坏话迅速在华盛顿圈子里流传开,舒尔茨有所风闻。
    他怒火中烧,但不动声色地停止给基辛格提名人轶事供有关最新动名人轶事态的消息。既了解基辛格又了解舒尔茨的詹姆斯·施莱辛格觉得奇怪,为什么基辛格至今还未意识到说人家的坏话不可避免地给自己惹麻烦。
    基辛格反对里根的对外政策,尤其对里根同意戈尔巴乔夫全部销毁两国中短程核导弹的建议而感到恐慌。他的反对是发自内心的,但也带有一定目的——讨好极右派。这些人控制着共和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的选票,但基辛格注定讨不到他们的欢心,因为他们不仅在早年是反对“缓和”的斗士,而且他们讨厌他的风格和出身背景。
    基辛格与尼克松维持着一种紧张但得体的关系。他俩从来没有私人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情,但彼此小心翼翼地互为依托。1977年,当尼克松接受系列采访时,俩人关系恶化。尼克松把基辛格描述成好耍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谋诡计的、好私下里说一些不负责任话的、渴求权力的人。是他,而不是基辛格策划了与中国和苏联的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政策。尼克松用一种尖酸刻薄的语气谈到基辛格好往名人圈里钻的嗜好,以及他遇到好坏消息都大惊小怪的脾性。
    基辛格在电视里看到有关采访尼克松的节目,气得在房里上窜下跳,倒不是尼克松对他个性的描述叫他不堪忍受,而是因为尼克松抹杀了他的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成就。
    尼克松在他第二年出的回忆录里把基辛格说得更好一些。他把自己想象成一位果敢的总统,如何领导一位才华横溢但感情用事的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天才。
    尼克松写完回忆录后,回到新泽西州,买了一栋树木环绕的牧场式的房子。他常驱车到曼哈顿一间办公室写书或做一些恢复声望的工作。
    基辛格从未将他纳入自己的社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圈,他也没有加入的意思。他们最多在一块吃吃中饭或喝杯百事可乐。私下里和公开场合,他总是敦促里根充分使用基辛格。
    里根的人总是把基辛格晾在一边。惟一派给基辛格做的事情是1983年里根任命他为美国对中美洲政策两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委员会主席。基辛格干得很卖力,大家一致认为政府应该给他一份差事,就连跟他一起工作的民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人士对他也赞不绝口,圣安东尼奥民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市长说:“虽然他当过国务卿,是世界知名人物,但他很有耐心,很公正。基辛格博士智慧过人,听他用你理解的另一种方式把问题阐述清楚是一种享受。”
    委员会旋风般的旅行到每一站均有成群的记者作报道。已有七年不担任官职的基辛格仍旧保留着一种国家领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人的气质,《华盛顿邮报》报道说:“如果不是基辛格当这个委员会的主席,委员会的工作性质就会变得模糊不清。”当这个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体抵达尼加拉瓜首都马那瓜时,基辛格一走出飞机就被记者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围住。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部官方欢迎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站在一旁惊叹地注视着基辛格跟记者们谈笑风生、娓娓道来。
    委员会的成果是一份132页的报告,由于里根政府没有遵守报告里面的主要协议,这份构思完美的基辛格委员会报告成为无人问津的故纸堆。
    当布什当上总统后,基辛格简直就像遭到现世报的厄运。布什不仅不给基辛格提名人轶事供一份工作,反而从他的咨询公司挖去两名得力干将——
    伊格尔伯格和斯考克罗夫特,分别任助理国务卿和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基辛格为他俩的任命感到高兴,因为这样一来,他能探入新政府的心脏。
    但由于布什对担任联合国大使期间基辛格不重视他耿耿于怀,基辛格偏偏又在东欧问题上得罪了国务卿贝克,当苏联对东欧的控制崩溃时,政府任何具有纪念意义的决定都没有基辛格的份儿。
    跟这些唱主角的人物中断来往的基辛格只得跟副总统套近乎。这是一种奇特的关系,因为俩人迥然不同。但俩人互有所依,副总统靠他为自己空洞的外表注入实质内容和影响力,基辛格则靠副总统给他一种谋取高就的可能性。

举报

第二十三章世界著名顾问的发家史
    1.雇佣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
    基辛格退隐后成立了基辛格联合咨询公司,尤其到了1982年,他没有再写第三部回忆录的打算,里根又不让他出任国务卿,他的公司业务开始活跃起来。
    没有受过法律训练又缺乏经济头脑的基辛格不可能像其他人惯常做的那样退回到法律公司或银行。于是,他摇身一变,成为雇佣政客,为私人公司提名人轶事供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政策专门知识并索取高额报酬。
    许多华盛顿高级官员一离开要职便开起了律师事务所或组成议院外活动集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向大公司兜售他们在政界的关系。基辛格与他们相比,做法高尚得多。他决定决不为某一个客户向美国政府游说。在步入商界之前,他等了五年,超过了一届总统任期。虽然他偶尔带客户旅行,把他们引荐给外国领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人,但他主要不是做出名人轶事售关系、铺平道路之事,相反,他卖的产品是他自己的洞察力和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事务分析。
    基辛格联合咨询公司的左膀右臂是基辛格原来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助理斯考克罗夫特和伊格尔伯格。斯考克罗夫特除在这个公司担任副董事长和经理之外,自己手里还掌握着一些秘密客户,从中牟利。他在基辛格联合咨询公司的年薪达近30万美元。
    招人喜爱的、天性善良快活的伊格尔伯格帮助基辛格把公司变成一个大企业。到1988年,他离开公司进入布什政府之前,他的工资已达到67万多美元,其他收入也达24万美元。
    基辛格联合咨询公司在电话簿上找不到。如果你的电梯正好在公司所在楼层停下来,你会发现透明塑料窗后面坐着一位接待员,门上也没有公司名称。
    公司内部的装潢风格看上去就像一个中等保险公司代理处。沿大厅有一长溜的小办公间。基辛格自己的L形办公室在拐角处,办公室墙上挂满了带签名的国家领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人的照片。
    基辛格一出现,办公室里就发出一种略带惊恐的、兴奋的嗡嗡声。
    他很少安静地坐在办公室里,而是到各个办公室去巡视,要求澄清他文件夹里的各种决议,警觉地察看他们为他定好的时间表,然后全盘否定。
    这期间,他会大发宏论,或讲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他常抱怨他要养活这么多职员,这肯定是复仇之神施加给他的残酷惩罚。然后他又突然话题一转,就某一个计划提出敏锐的建议,或恭维某人几句或开个玩笑。
    1991年1月15日是布什和联合国勒令伊拉克退出科威特的最后期限。偏偏基辛格要到大通曼哈顿银行国际顾问委员会开一天会。这叫他烦透了。他希望那些忧心忡忡的客户打电话来时,能找到他。同样重要的是,他希望有电视台前来报道他的看法。“这种事再也不许发生了。”
    基辛格在走廊里跺着脚乱发脾气。大家都一本正经地点着头——虽然他们弄不清怎样说服联合国把它的战争计划跟基辛格的公司董事会协调起来。
    相当大的一部分工作是给基辛格修改时间表。他不仅仅是旅行。他喜欢私人飞机,需要保镖,希望在每一站都有司机开着车来接他。他讨厌日程表排得过满,但他一发现空挡就想起要会见另外一个什么人。时间表经过修改之后,他抱怨也抱怨够了之后,他会在最后一刻推迟或取消这趟旅行。
    心不在焉的基辛格一会儿勃然大怒,一会儿祝贺这个、表扬那个;有时候嚷着要辞职,有时候又拿自己开玩笑。他的职员都适应了他这一套。当门在他身后关上时,大家都松了一口气,一时间都在找一些有趣的事情做做,好像他们刚刚跟一个聪明绝顶但好冲动的孩子打过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道。
    但大家对他怀有深深的敬意,这种恭敬与其说来自于惧怕,不如说来自于对他的尊重和喜爱。
    实际上基辛格联合咨询公司出名人轶事售的是名望和评议。一位执行经理如果在作出对外投资方面的困难抉择时请教过基辛格,他心里要踏实得多。“如果我们投资的国家局势恶化,”一位公司经理解释道,“我知道我们要是事先跟亨利讨论过形势,我们就不会给人一种玩忽职守的感觉。”
    基辛格竭力否认自己为他的客户叩开大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也不那么拒绝此事,因为他离任愈久,这种事就显得不是那么不得体,再说,提名人轶事供引荐之职能,或向一位处在高官地位的朋友请求帮助是一种自然产生的生意本能。
    90年代有一种生意大有前途,那就是国有企业私有化,因为许多国家开始转向市场经济。但美国银行一提到直接向第三世界政府贷款就神经紧张,这些国家只得依赖向外国投资者出名人轶事售国有资产。基辛格在这些私有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易中是缺一不可的人物,因为当今世界没有人像他一样在这么多的国家政府里有这么多私人关系。“西方信托公司”主席罗伯特·德评论基辛格道:“亨利无论到什么地方,每个人都想见他。这人已超越他生活中的形象。跟他旅行就好像仍和一位国务卿旅行一样。”
    基辛格夫妇为来访的外国领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人举办的晚宴上,基辛格的客户和朋友经常也属邀请行列。
    “美国国际集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是国际上屈指可数的国际保险公司。这家公司花了15年工夫在韩国申请出名人轶事售人寿保险的执照没有成功。基辛格去了汉城,跟政府官员会晤,这些人都把责任推到下一级官僚机构身上去。基辛格决不仅仅把这个问题提出来,然后让别人去处理就算了。他亲自过问申请执照过程的每一个细节,搞清楚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毛病,然后找出解决办法。1989年,“美国国际集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在韩国开了第一家保险公司。
    1989年11月,“美国国际集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主席格林伯格跟基辛格到亚洲跑了一趟,这趟旅行充分体现了基辛格的关系网的价值。他们的第一站是新加坡。从1959年起一直担任总理的李光耀是基辛格的老朋友,他为基辛格举办了一个私人午餐会和一个大型招待会。在大型招待会上,“美国国际集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在当地的高级经理有幸在有基辛格的陪同下会见总理——一个建立工作关系的良好方法。接着,他们去了马来西亚。马来西亚总理是基辛格在哈佛的国际研讨会的学生,而“美国国际集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是马来西亚最大的保险公司。旅行以三天对北京的访问而告终。这是“六名人轶事四”天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门事件后基辛格第一次访华。
    “六名人轶事四”事件发生后,基辛格坚决反对对中国实行经济制裁。他认为这是中国内政,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平应该作为真正的改革家而受到赞扬,“没有一个政府能忍受首都主要广场被数万名示威者占据八星期。”他说。并且,他还得出结论:“北京这出戏对美国人来说,是对我们的政治是否成熟的一种考验。”
    基辛格对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平的维护使得他最亲密的朋友、当时美国驻华大使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斯顿·洛德都跟他闹翻了,但连洛德也承认“即使他在中国没有一美分的商业利益,他也会采取同样立场”。
    基辛格和格林伯格得到了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平的接见,会晤期间,“六名人轶事四”事件被提出来。基辛格解释道:美国政策既要照顾其利益又不能违背其价值观,但他希望关系迅速得以改善。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平则大谈文化大革命,当时,他是被肃清的对象,他的儿子被激进分子从窗口扔出去,造成终生残废。
    基辛格推测,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平讲这个故事是为了表明他感到他又遇上一场刚刚开始的暴乱,他像基辛格一样,生活教会了他秩序和权威的价值。
    基辛格和格林伯格还见到了李鹏总理等其他国家领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人。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斯顿·洛德大使在美国大使馆为基辛格举办了盛大的招待会,北京的政治、文化、经济官员云集于此,“美国国际集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大发了一笔“关系财”。
    回国后,白宫邀请基辛格吃晚饭,他向布什、贝克、斯考克罗夫特作了汇报。“如果要修复关系,美国必须作个姿态。”他解释道,“中国人对外人干涉内政一向很敏感,30年前,中国人就因为同样问题中断了跟苏联的关系。”
    布什下决心做的事使基辛格更富有影响力,他派遣斯考克罗夫特和伊格尔伯格,基辛格的两位原来的商业伙伴和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同事秘密访问中国,修复裂痕。基辛格事先不知道这件事,过后发现后大吃一惊,他意识到好像他是这个决定的无形推动力。
    基辛格的时事评议、幕后影响力和商业关系形成一个良性的、错综复杂的网。1990年2月,基辛格在他的公寓举行了一个为把他的客户介绍给中国大使的晚宴。当晚宴结束后,中国大使在大厅入口拥抱了基辛格,并对国会里一场正在辩论的赞成经济制裁的决议表示忧虑。基辛格立刻掏出一本黑皮笔记本记道:“打电话给布伦特。”他的一位商业客户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
    没有迹象表明他这样做了,但他这个小小的姿态给在场的人留下很深印象,包括从中国大使到公司总经理。
    2.夕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无限好
    基辛格的咨询公司和其他诸如演讲、发表评论文章、在电视台当客座评论员等给他每年带来800万美元的收入。到90年代初期,基辛格老当益壮、声望不减,但他重新步入政界的希望愈来愈小。待他快接近70岁生日之际,他的生活充斥着旋涡般的晚宴、商业旅行、乡间周末。他的时间表依然排得满满的,从黎明到深夜的每一分钟都计算在内,预约都在数月前定下来。当他为滚滚财源来去匆匆时,依然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力过人、焦躁不安。他太积极好动,锋芒毕露,无法保持一种淡泊致远的老政治家形象。但他在商务活动、新闻明星、豪富社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生活中找到一种平衡的、他所喜爱的、热烈兴奋的生活方式。
    基辛格跟他的两个孩子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伊丽莎白读了医学院,并在波士顿地区成为一名医生。长得跟父亲很像的大卫在曼哈顿一家大公司当律师,后来跳槽当了一名娱乐杂志的记者,基辛格对此事的反应是装着吓了一大跳的样子。
    基辛格对美式橄榄球和英式足球愈来愈入迷。每个星期天他和朋友们坐在电视旁剖析每个队的战术,推算比赛结果。1990年,这位曾在家乡菲尔特城被禁止看球的男孩如今成了罗马世界杯足球赛的名人。“我在世界杯比在我喜爱的其他非足球活动中得到了更广泛的注意”,他告诉新闻界。1994年,他筹划安排美国作世界杯的东道主,并成为指导赛事委员会的荣誉主席。把足球引进美国,他说,“是一种传教事业”。
    当基辛格坐下来为自己的财政情况进行预算时,他猜测他的演讲收入会减少,毕竟他下野已达15年之久,名望和权力肯定会下降。但是,在90年代,这种事没有发生,像变戏法似的,他始终坐在名人宝座上没有跌下来,这是任何其他国家领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人无法做到的。
    他到底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呢?主要是靠朝这个方向百折不挠地努力工作。就像台柱演员离不开聚光灯、离不开摄像机。新闻制片人发现他是不可多得的瑰宝。
    90年代初期,如果说基辛格耀眼光芒中缺了什么,那就是无论在社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上还是专业上,他的世界少了几分实质,多了几分浮华。他与他的大部分朋友缺乏心灵和智力的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流,他们的轻浮与他有点格格不入。然而,那些晚会仍是那么炫目,旅行仍是那么辉煌,朋友情谊仍是那么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馨惬意。
    青年时代,基辛格征服了学术领域。然后是在华盛顿世界和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事务取得了辉煌成果,成为新闻明星和名人,然后又是开大公司、进入富人圈。在这些领域的每一个——从高档次的全球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领域到微不足道的杂志专栏——他这个人智慧和暴躁性格的混合物、自以为是和缺乏安全感的混合物、富有魅力和作风鬼祟的混合物使得他成为他的时代的首要明星之一。
    1991年,葆拉·基辛格——这位把自己家人从纳粹魔掌中挽救出来的女人,这位心满意足的母亲迎来了自己90岁生日。
    她仍旧那么步履轻捷、心直口快、头脑敏捷,同时也那么健康,她的公寓在10楼,那个月,她公寓的电梯坏了好几天,大家要她搬到一个方便一点的套房,她拒绝了。每天,她爬10层楼梯上下,对年龄所作的惟一让步是每爬三楼左右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大楼里的朋友趁她歇气的时候邀她喝一杯茶。
    她生日的那天晚上,瓦尔特·基辛格的一位当教师的儿子从加利福尼亚飞来拜访她。他把她带到他住的饭店,当她走进房间,她吃惊地发现她的儿子们——亨利和瓦尔特以及其他家庭成员均在那儿。
    吃饭期间,亨利·基辛格提到他母亲的力量。“因为她不屈不挠的天性”,他说,“这一家才从纳粹德国逃出来。也正因为她,他们到美国后能舒适地生活着,她的儿子们能上大学。在逆境中,正是她通过她的勇气、精神和奉献把全家人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结在一起。我取得的每一成就,我们一家取得的每一成就都归功于我们的母亲。”
    葆拉沉默了一会儿,深深地沉浸在这个情景之中。接着,她说:“这一辈子活得真值得。”

举报

名人轶事网




名人轶事网




名人轶事网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名人轶事网  

GMT+8, 2025-5-13 03:22 , Processed in 0.234375 second(s), 25 queries .

郑重声明:本论坛资源均由会员从网上收集整理所得,版权属原作者。

如涉版权,请发邮件admin@storyren.com,将立即整改。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