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三剑楼随笔》在线阅读

费明仪和她的歌
    清秀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雅的容貌、微微眯着的眼睛、笑嘻嘻的表情,那是费明仪给人的初步印象。
    不过我初次见到她,却是在一个悲剧的场合中。那是她父亲,电名人轶事影导演费穆先生出殡的那天。
    她从父亲那里承受了艺术的才能与气质,或许,气质的影响是更加重要的。看过费穆先生《小城之春》的人,再去听明仪的歌,一定会发现其中有些风格是相同的,文雅而明净,但并不怎么戏剧化。这是典型的苏州气息吧,如果你到过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南,会想到那些燕子,那些杨柳与杏花,那些微雨中的小船。
    我听过明仪的许多歌,音乐会中的和客厅中的朋友们,从她才能的初露光华一直听到她声音的逐渐趋于圆熟。这次在香港大学与英国赫克特·麦嘉乐(HectorMcCurrach)先生联合举行的音乐会,是她的临别演唱,因为她不久要到欧洲继续去研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声学。尽管这天香港情况有点紧张,谣言很多,但终于还是去听了她的歌,因为,总得再隔很久,才会再听到她的声音——她柔润的歌声,她风趣的谈笑声。
    这次音乐会中她唱歌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亨德尔清唱剧“犹达·马加布斯”中的两首歌,一首巴哈的曲子,以及莫札特歌剧“费加洛的结婚”中的一曲。第二部是一些抒情曲子。第三部分是法耶与蒂立布斯两首轻快的短歌,两首中国名歌,最后应听众要求,加唱了一首“陽关三叠”。抒唱比较细腻的中国民歌是她的特长。那些外国歌中,轻快的歌又比感情深沉的歌唱得好。究竟她还很年轻,一生都在花一般的岁月中过去。有一次我们谈到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她说,教她唱歌的先生曾开玩笑地责备她结婚太早,“没有失恋和痛苦的经验”,以致表现感情时不够深刻。这虽是说笑话,然而确是有点道理的。我们当然不希望她真的痛苦,但更加丰富地去生活、去感受,对于她艺术的成熟自然是必要的。
    她曾和我谈起今年春间与中英学会的乐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去广州举行音乐会的事。从来没有在这样大的场面中唱过,一上台,见到中山纪念堂里上上下下这许多人,心里紧张得很,唱出来的声音也有点发颤了,真担心听众会不喜欢她的歌。但一曲唱罢,听到了热烈的掌声,那就放心了,以后就唱得自然而安心。
    她的嗓子很甜,这非常讨好听众。当然,尽有比她唱得好的人,而像她那样一开口就会使人喜欢的天赋,我们却不常遇到。她有了一切发展艺术生活的好条件,除了一个壮健的身体。如果她能再重三四十磅,我想她的歌一定会更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采。可惜的是她有胃病。她丈夫许先生的胃也不大好,所以他们家里的米用得极省极省。从经济的观点上来看那很好,但从艺术上来说,歌唱的音量和共鸣则不免有点儿缺憾。
    你瞧她身体瘦瘦的,但很健谈,和朋友们坐在一起,常会上天下地的连续谈几个钟头。前年秋天,我偶然买到一张享德尔“弥赛亚选曲”的唱片,其中女高音艾尔茗·苏达蓓(ElsieSuddaby)唱的一段IknowthatmyRedeemerliveth,音色和表现方法和她像得不得了。我很高兴,连忙请她来听,她也很是兴奋,后来东拉西扯的谈得很久。她特别喜欢深红的颜色,遇到她时,常听她提到一张红色与金色的意大利床毯。她这次到欧洲去学唱,希望她回来时,除了声音中原来的明净与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柔之外,再加上一些像她所喜欢的颜色那样的灿烂与华丽。
    清远附言:本文网上初查,并未发现其他可供参考对照的版本。文中提到“……今年春间……”,怀疑掉了字,可你不见得瞧得出来,这得很仔细才行。而总的说来,其实还是看这篇文章的你最幸福,因为可以轻轻松松的来享受,不用象我这么的累。</p>

举报

郭子仪的故事
    正在上映的晋剧舞台纪录片《打金枝》,讲的是唐代大将郭子仪(注:公元六九七年到公元七八一年)之子郭暧与升平公主之间一场吵闹的喜剧。我想,这剧包括两个方面:夫妻间应该平等亲爱,国家军政力量的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结不可被一些偶然的小事所破坏。
    郭子仪死时,历史上评其一生道:“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殆三十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疾,穷奢极欲而不非之,年八十五而终,其将佐致大官、为名臣者甚众。”这几句评语凸出地描绘了一个善于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结各种力量的巨人的形象:皇帝不疑忌他的大功、同僚们不厌恶他做大官、一般并不反对他生活享受的过份;同时,他善于提拔与培养人才,所以他属下的干部有许多人都成为国家的重要官员。在历史上,郭子仪是许多人的理想,出将入相,即富贵亦寿考,“七子八婿,皆为朝廷显官。”据说他做寿那天,家人拜寿时把朝笏(朝见皇帝时捧在手中的那块板)放在床上,竟致堆满一床,可见家中大官之多。所以演出《打金枝》这剧目的京剧又叫做《富贵寿考》或《满床笏》。
    用现在的历史观点看来,郭子仪仍旧是一个值得赞扬、值得钦佩的人。他在中华民族受外族围攻时保卫国家,收复被侵略者占领了的京都;他使人民免于被外族劫掠之苦,得到了相对的安居乐业。他在军事上与李光弼齐名,但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结一切力量来保卫国家的光辉政绩,却是李光弼所远不及的(李光弼不是汉族人)。
    郭子仪与李光弼同为中级军官时,据说两人感情很不好,虽然同桌吃饭,但只互相对望一眼,不说一句话。后来安禄山造反,皇帝命郭子仪做朔方节度使,李光弼成为他的部下。当时的节度使大致相当于战区司令长官兼行政长官,权力极大。李光弼很怕郭借故杀他,谁知郭反向皇帝极力举荐,皇帝就任李为河东节度使。郭子仪还分了部下一万名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兵给他。这种博大的胸襟和政治风度,真是一个巨人!
    (据杜牧写的一篇文章中说,郭子仪当节度使后,李光弼想逃走,还没决定,皇帝已下旨令他领一部分郭的兵东征。他心想郭子仪这次一定放他不过了,于是对郭说:“我死是心甘情愿的,只求你饶了我的妻儿。”郭子仪忙拉住他的手上堂对坐,道:“现在国家大乱,哪里是计较私仇的时候!”当即分兵给他。两人相别时握手泣涕,相勉报国。)
    郭子仪为人宽厚,待部下与士卒极好,李光弼却军令严肃,威猛善战。这两人代表着军人的两种美德。在临阵战斗上,似乎李光弼更为能干,几场大战打得光采漂亮之极,但部下对他“畏”而对郭“感”。史书上不断登到军士怎样盼望郭子仪来统率他们,如何“如子弟之望父兄”、“如天旱之望大雨”、“咸鼓舞涕泣,喜其来而悲其晚也”等等。
    “郭子仪单骑退敌”是极有名的故事,这件事固然表现了他的勇敢,但更重要的,是他孤立敌人、争取同盟的识见。代宗永泰元年十月(公儿七六五年,升平公主就是在这一年五月嫁给郭暧的),回绝与吐蕃两大外族联军进攻径陽,兵力强大之极,唐兵远远不及。郭子仪下令严守不战,他知道回纥与吐蕃内部颇有矛盾,于是命卫队长去见回纥。回纥人不信道:“听说郭公已经死了,你骗人。要是真的在这里,我们见见可以吗?”卫队长回来报告,子仪道:“目下众寡不敌,难以力胜。从前我和回纥颇有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情,不如挺身去说服他们。”部下主张选五百名铁骑兵作卫从,子仪道:“这反而有害。”他儿子郭唏(子仪的第二子,最会打仗的一个,郭暧则是第六子,远不及哥哥本事)大惊,拉住他的马劝道:“他们是虎狼,大人是国家大元帅,怎么可以把身体送入虎口!”子仪道:“目下要是战,那么咱父子一定都得死,国家不免遭难。我以至诚的话去说服他们,如幸而见从,那是四海之福!否则,只牺性我一个人,可以保全全体。”郭唏拉住马缰不放,子仪扬起马鞭,在他手上猛击一鞭,喝道:“走开!”大开城门而出,命人高呼:“令公来啦!”回讫人名人轶事大惊,大元帅弯弓搭箭,立在阵前。子仪脱下盔甲,抛下铁槍,缓缓纵马上前。回绝诸酋长相顾道:“不错,是他!”皆下马罗拜。子仪也下马,上前握住回纥元帅的手,责备他进军侵略。两人一番谈论之后,回纥元帅终于被他说服,并答应去打吐蕃兵。这时回纥兵两翼缓缓推进,子仪部下见状也疾忙上前,两军对峙。子仪挥手令部下退开,取酒与回纥酋长共饮。回纥人请他先发誓,子仪叫道:“唐天子万岁!回纥可汗亦万岁!两国将相亦万岁!有负约者,身陨阵前,家族灭绝!”回纥元帅也照样发誓,两军大喜,齐呼万岁。吐蕃兵知道后连夜逃走。子仪与回纥合兵追逐,大胜了两仗。
    这时局势本来危险异常,代宗已下令御驾亲征,京城戒严。由于郭子仪这个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上的大胜利,大局才转危为安。
    清远附言:这是金庸三剑楼随笔栏目中按顺序制作的第三篇(前两篇都是关于“无比敌”的),在所用百万书库的原始版本中并不存在的文章。因本文至少发现五处以上的错误(小的可以自行填补,大的就真的难了),最后只能上网重新参照其他差错较少的版本,两相对照的尽量补全。
    其后如再遇到这样的情况(本栏目共有二十六篇文章,而原始版本中与之相同的篇目仅在九篇左右),仍将采用这种方式。另外,文章中如见有少量括号中有“注”字样的内容,均为本人加入的注释或旁白等内容。
    写这段文字时,已经到了二○○二年十一月十二日了,看什么时候能全部收工。要知道,这些天我基本上是全天候(有时到凌晨三、四时)工作,真正是大门(院门)不出,二门(家门)不迈的。而除此之外要做的事儿,后面可是跟了一大堆哟。∶(</p>

举报

顾梁汾赋“赎命词”
    梁羽生兄在这随笔中连谈了三次纳兰容若,提到他救吴兆骞(汉槎)的事,这个故事说起来倒也有趣,不妨比较详细的谈谈。
    吴兆骞(注:一六三一年到一六八四年)是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苏吴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人,从小就很聪明,因之也颇为狂放骄傲。据笔记小说上说,他在私塾里念书时,见桌上有同学们除下来的帽子,常拿来小便。同学们报告老师,老师自然责问他,他的理由是:“与其放在俗人头上,还不如拿来盛小便。”老师叹息说:“这孩子将来必定会因名气大而惹祸!”这话说得很不错,在封建皇朝中,名气大正是惹祸的重要原因。
    另一部笔记中还说他一件逸事:有一次他与几位朋友同出吴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县东门,路上忽对汪钝翁说:“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东无我,卿当独秀!”(本为刘宋时袁淑语)旁人为之侧目。
    吴兆骞虽然狂放,但颇有点才气,对朋友也很有热情。吴梅村把他与陈其年、彭古晋三人合称,名之为“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左三凤凰”。吴的诗风格遒劲,当时传诵的名句有“山空春雨白,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迥暮潮青”、“羌笛关山千里暮,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云鸿雁万家秋”等。他的诗集叫做《秋笳集》,袁枚《随园诗话》中说他原本七子而自出精神。
    至于他所以获罪,是为了科场事件。顺治丁酉年,他去应考举人,考中了。后来发现这一场考试大有弊端,于是皇帝命考中的举人们复试一次。他学问和才气都很好,本来不成问题,但大概因为复试时气氛十分紧张,心理上大受影响,竟然不能把文章写完,结果被判充军宁古塔。这是一件株连极广,杀人甚众的科场大案。清人入关伊始,主要是借此大杀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南人士立威。吴兆骞完全冤枉,当时名士们都很同情他,写了许多诗词给他送行,吴梅村的《季子之歌》是其中最有名的。
    他朋友无锡顾贞观(梁汾)(注:号梁汾,一六三七年到一七一四年)那时与他齐名,他被充军时曾承诺必定全力营救,然而二十多年过去了,顺治换了康熙,一切努力始终无用。顾贞观自己也是郁郁不得意,在太傅纳兰明珠(容若的父亲)家当幕客,想起好友在寒冷偏塞之地受苦,于是寄了两阕词给他,那就是有名的两阕“金缕曲”(注:寄吴汉槎〖chá〗。宁古塔,以词代书。丙辰〖康熙十五年〗冬,寓京师千佛寺,冰雪中作)。
    第一首道:“季子(注:春秋时,吴王寿梦之子季札,有贤名,因封于延陵,遂号称“延陵季子”,后来常用“季子”称呼姓吴的人)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注:这里指与己无关的路人)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注:鬼怪)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注:形容反复无常)。冰与雪,周旋久。
    泪痕莫滴牛衣(注:这里指粗劣的衣服)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彀(注:同“够”)?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注:自吴兆骞坐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南科场案至此,整整二十年)包胥承一诺(注:春秋时,伍子胥避害自楚逃吴,对申包胥说:“我必覆楚”。申包胥答:“我必存之”。后伍子胥引吴兵陷楚都郢,申包胥入秦求兵,终复楚国。这可参看《史记》,我是没看多少的),盼乌头,马角(注:乌头马角:战国末,燕太子丹为质于秦,求归。秦王说:“乌头白,马生角,乃许耳!”太子丹仰天长叹,乌头变白,马亦生角。请参看《史记》)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
    第二首道:“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宿昔齐名非忝窃,只看杜凌穷瘦,曾不减夜郎孱愁(注:形容人之潦倒困顿)。薄命长辞(注:谓妻子逝去)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为兄剖。兄生辛未吾丁丑,共些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燔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言不尽,观顿首。”
    《白雨斋词话》评这两词说:“二词纯以性情结撰而成。悲之深,慰之至,丁宁告戒,无一字不从肺腑流出,可以泣鬼神矣!”又道:“两阕只如家常说话,而痛快淋漓,两人心迹,一一如见……千秋绝调也。”(注:从第一首到此,参照版本中原为一段。本处为求清晰而分段,特告)
    纳兰容若见了这两首阕词后,不禁感动得流泪,认为古来怀念朋友的文学作品中,李凌与苏武的《河梁生别诗》,向秀怀念嵇康的《思旧赋》,与此鼎足而三。他知道这事不容易办,立誓要以十年的时间(注:原话大意为:“给我十年时间吧,我当作自己的事来办,今后你完全不用再叮嘱我。”顾贞观一听急了:“十年?他还有几年好活?五年为期,好吗?”纳兰容若擦着眼泪点了点头)营救吴兆骞归来。当时也写了一阕“金缕曲”给顾梁汾,表示目前最大的努力目标只是救吴,这词结尾说:“绝塞生还吴季子,算眼前外皆闲事。知我者,梁汾耳!”不久就在适当的时机中去求他父亲(注:其父为宰相纳兰明珠)设法。有一次相国请客,他知道顾贞观素不喝酒,就勘了满满一大碗酒对他说:“你饮干了,我就救汉槎。”顾贞观毫不踌躇的一吸而干。明珠笑道:“我跟你开玩笑的,就算你不饮,难道我就不救他了么?”明珠出一点力,朋友们大家凑钱终于把吴兆骞赎回来。当时的人把顾贞观的两阕词称为“赎命词”。一个名叫顾忠的人写诗记这事道:“金兰倘使无良友,关塞终当老健儿。”
    现在看顾梁汾这两阕词,情思深切,的确感人极深,可见必须有深厚的情感,才会有优秀的文学作品。
    清远附言:本文中由我直接在《金缕曲》中加入的注释较多。吴汉槎生于明思宗崇贞四年辛未,顾贞观生于崇贞四年丁丑。贞观作此词时四十岁,汉槎则是四十六岁。</p>

举报

名人轶事网




名人轶事网




名人轶事网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名人轶事网  

GMT+8, 2025-5-13 01:52 , Processed in 0.875000 second(s), 23 queries .

郑重声明:本论坛资源均由会员从网上收集整理所得,版权属原作者。

如涉版权,请发邮件admin@storyren.com,将立即整改。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