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三剑楼随笔》在线阅读

从《小梅的梦》谈起
    我国与苏联的有些卡通片与木偶片,常常令人觉得教育意义是很强的,意思是很好的,可是总感到想象力不够丰富,在看的时候,不大有奇趣横生之感。但这部木偶片《小梅的梦》(注:这是由靳夕于一九三七年写出,在一九五四年导演拍摄出的,我国第一部木偶与真名人轶事人合拍的童话片剧,无缘目睹),剧作者的想象力却很强,常常有令人意料不到的神来之笔。例如小木头人的脚坏了,就用两块三角板做撑脚的拐杖;它用一块布做降落伞而跳在水缸里;用撑杆跳高法跳上相架等等,都是很新奇有趣的想法。童话片如果拍得平平板板,尽管意思很好,我想总不能说是上乘之作。这部木偶片中间的一大段我以为是很成功的,尤其是飞入画中的一段,更是充分发挥了民族风格的想象。
    匈牙利著名作家贝拉·巴拉兹(BelaBalazs)写过一部《电名人轶事影理论——一种新艺术的性质与成长》的书,这书有英文译本,其中有许多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辟的独得之见。他在谈到观众与电名人轶事影中事件相结合的时候曾说,从古希腊一直到现代,欧美人总是认为艺术品与观众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距离,但中国人却常常不是这样。他举了两个故事:一个中国画家画了一幅山水画,对画中景物越来越着迷,最后终于走进画中而消失了;又有一个中国读书人看一幅画,爱上了画中的一个美丽少女,后来就走入画中和那少女结了婚,等他走出画后,画中少女的手臂里多了一个婴儿。
    我国这种传说多得很,所谓“画里真真”(注:据说,唐朝进士赵颜有一幅美名人轶事女图。他依照画工的指示,一百天之内日夜不停的叫着那美名人轶事女的名字“真真”,又采集了一百家灰酒灌她,真真就从画里出来跟他成亲了),已成为一句成语。不但人可以走进画里,画里的人物还可以走到现实世界上来,如壁上画的龙点上眼睛就会破壁飞去,又如画上的钟馗能仗剑捉鬼,再如门上画的神荼、郁垒能驱赶邪魔等等。《小梅的梦》中那个小木头人儿坐了飞机飞进画中,确是很美的中国式想法。
    相形之下,影片头上那一部分真名人轶事人的演戏,反而似乎不如木偶那么真实自然。例如小梅问卖玩名人轶事偶的老人道:“老伯伯,我可以买这个么?”我想小孩子是不会这样问的,或者是拿住了玩名人轶事偶不忍释手,或者说:“妈,我要这个!”我另外还有一个意见,就是觉得影片的结束并不是最理想的。这部影片的主题是“爱护玩具”,那是一个极好的主题。要是童话大王安徒生来写这个主题,他会怎样写呢?我想他大概不会要玩具们排成“爱护玩具”四个大字,也不会要玩具们合唱一曲来教训小梅。或许,他会描写玩具们被虐待的痛苦,来强烈地激起小梅的忏悔;或许,他会描写玩具们在困境中勇敢的挣扎,使小梅感到有必须帮助它们的同情心。当然这只是我的瞎猜,但安徒生描写小锡兵的苦恼,描写玩名人轶事偶们的内心世界,是如何的感动人啊!我一直以为,任何优美的艺术作品,主要的总是在感动人而不是在说服人!同样的,在同时放映的《新局长到来之前》那部影片里,小苏为了水泥要受雨水淋湿而难过得要哭,这使人强烈地憎恨那个吹牛拍马的牛科长,而最后张局长指着人教训一番(从镜头的角度和语气看来,显然就是在教训观众,使人颇不舒服),反而没有这个效果。
    前几天看到消息,说“上影”又拍了几部有趣的木偶片,其中《胖嫂回娘家》、《金耳环与铁锄头》是彩色的,我们很希望能早些看到。一本电名人轶事影杂志中特别提到一部木偶片《三个邻居》在拍摄时所遭遇到的困难。困难在于要拍一股浓烟的袅袅上升。要知道,拍木偶片是拍一格停一停的,把木偶的身体拨动一下,再拍一格,而袅袅上升的黑烟,谁也没法一格一格的控制它。工作人员感到极大的困难,试用了许多办法,一共拍了四次,结果总是不成。最后他们去请教老技名人轶事师万古蟾先生,万先生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妙法,使这段“冒烟”拍得十分成功。
    万氏四兄弟(籁鸣、古蟾、超尘、涤寰)是中国卡通片的创始人。籁鸣、古蟾两位是孪生兄弟,相貌一模一样,以前同在香港长城电名人轶事影公司主持美术工作。有一次我和大万先生讨论《绝代佳人》影片的布景,谈了几个钟头,到下午又谈,他竟完全不接头,后来才弄清楚原来他是二万先生。凡是认识他两兄弟的,大概没一个不曾有过这种经验。
    清远附言:本文网上初查,并未发现其他可供参考对照的版本</p>

举报

从一位女明星谈起
    前几天一位电名人轶事影界的朋友约我吃饭,谈到吴楚帆先生被选为全国最受欢迎的五位演员之一,我们要怎样替他庆贺,后来谈到了另外一位香港著名女演员到美国去的故事
    电名人轶事影界流传的故事是这样的:美国一位专以拍摄大场面取胜的电名人轶事影导演,听人说起香港有这么一位颇有点号召力的中国女明星,就同意请她到美国去试试镜头。这位小姐走了许多门路,才以难民的身份到了美国,但不幸得很,那位导演认为她不大像中国人,洋气太重,请她用几个月的时间来专门“学做中国人”。学了些许时日之后再试镜头,仍旧不像中国人,在美国做电名人轶事影演员的恐怕就要这样吹了。
    她明明是中国人,然而这位导演仍要她学做中国人,而且学了之后仍旧认为学得不好,这岂不是笑话么?但仔细想来,这中间确是有很多道理的。
    外国人希望在银幕上看到的中国人,是具有东方美、中国特征的人物。洋气的女人,难道美国还不多么?这个美国导演大概是嫌我们这位女明星的风格没有民族形式吧?(当然,这位美国导演所想像的中国人,也未必是真正的中国人。)
    由英国人而入日本籍的文学批评家小迫八云,曾在一篇演讲中说,在世界文学史上,几乎没有哪一位作家曾用别国的文字写过一部伟大的作品。英文与法文十分接近,许多英国人从小就说法文,但没有一位英国作家曾用法文写过一部文学杰作。当然,写写普通文章是并不难的,困难之点是在于文字中许多微妙的地方,许多只能意会而不言传的区别,那是外国的作家所不能掌握的。据我写《书剑恩仇录》的经验,因为这是一部以清代为背景的小说,所有现代的语汇和观念我是以绝大的努力来避免的,比如我设法用“转念头”、“寻思”、“暗自琢磨”等等来代替“思想”、“考虑”;用“留神”、“小心”等等(注:此处定有遗漏,无法补全。因为观下文,可用“留神”代替“注意”)。这部小说只是一部娱乐性的通俗读物,但我想,法国德国那些汉学家们,尽管他们对《尚书》、《楚辞》、《诗经》极有研究,而我许多古书读也读不大懂,然而他们未必能分別“留神”与“注意”之间细微的不同。无所谓的通俗小说已是如此,谈到真正的文学著作,那更是重大的事了。
    刘伯承将军有一篇谈文艺问题的演讲,我在几年之前读到,一直印象很深。他说他在苏联时,常常想吃回锅肉。苏联没有肉么?当然有,也很好,然而总不及家乡的回锅肉。他认为这就是民族形式的问题。
    去年除夕,电名人轶事影界的朋友们有一个联欢晚会,大家在舞池中跳舞跳得很高兴时,苏秦忽然大声问我:“你跳的是‘百花错舞’么?”附近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因为他们知道,《书剑》中的陈家洛会使一套“百花错拳”,他每一拳打出来都是错的。再早十几天,中联公司的总经理刘芳兄与一些朋友在一起吃饭。他告诉我一个故事:他与李晨风他们有一次在茶楼上谈《书剑》,谈到如果拍电名人轶事影,应该怎样拍,后来忽然想不起书中某英雄的绰号来,茶楼的女招待和邻座的茶客都插口进来告诉了他。
    我并不认为《书剑》有多大意义,然而谈起就这部书写信给我的人中,有银行经理、律师、大学的讲师,也有拉手车的工人;有七八十岁的老婆婆,也有八九岁的小弟弟小妹妹。在南洋许多地方,它被作为电台广播与街头说书的题材。如果它有什么价值,我想只有一点——“民族形式”。武侠小说是我国文化中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从唐代的《虬髯客传》、《聂隐娘》一直流传到现代。我们写《三剑楼随笔》的人模仿了古来作品的形式来写,因而符合了中国读者的心理,惟一的理由只是如此。
    当代许多文学家的作品就思想内容和文学价值来说,当然与《七侠五义》、《说唐》等等不可同日而语,但为极大多数人一遍遍读之不厌的,主要的似乎还是一些旧小说。戏曲、建筑、舞蹈、音乐等等都在提倡民族形式,而当代一般小说,它们的主要形式却是外来的。这种形式当然很好,然而旧小说的形式似乎也大可利用。我们的武侠小说尽管文字粗疏、内容荒诞,但竟然许多文化水平极高的人也很喜欢,除了它是民族形式之外,恐无别种解释。我大胆提出这个意见来,谨请先进与前辈们指正。
    清远附言:本文网上初查,并未发现其他可供参考对照的版本。很明显的掉字现象有几处,我只能要么加字要么删字,以求全文流利。倒是很想与原文保持一致,但两手空空的怎么弄?</p>

举报

代宗·沈后·升平公主
    《打金枝》中的皇帝是唐代宗,他名李俶(注:又名李豫),是肃宗的儿子、唐明皇(玄宗)的孙子。在戏里,他是一个忠厚长者、好好先生。历史记载中的代宗大致上也就这个样子,一般对他的批评是很好的。他待臣子宽厚,极少杀人,主要的缺点似乎是生活享受过份奢侈,以致老百姓的负担相当沉重。
    对于唐室的中兴,代宗很有功劳。安禄山造反,玄宗仓惶逃到四川去避难,四川与中原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通阻隔,皇帝一入蜀,中原之地就算送了外夷,所以一般老百姓竭力恳求玄宗不要逃入四川。玄宗胆小得很,杨贵妃在马嵬坡被绞死后,入蜀之心更切,无论如何不答应,最后终于把太子留了下来。太子后来即位灵武,那就是肃宗。太子逃到灵武时情况可怜得很,只不过几个人跟着他,途中又与败兵误打误杀的混战一番,直到郭子仪带兵来帮忙,肃宗才有实力,而郭子仪的大功也从这时开始。
    肃宗后来任命大儿子广平王李俶为天下兵马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统兵收复失陷了的土地。李俶所以做到了元帅,只是由于他是皇帝的儿子,一切当然全仗郭子仪,但水涨船高,许多勋绩不免归功于他。所以当时杜甫的长诗《洗兵马》(王安石认为这是杜甫诗集中最重要之作)中说:“成王功大心转小,郭相谋深古来少”,成王就是李俶,而郭相则是郭子仪了。
    肃宗比玄宗好不了多少。他逃难时有一个妃子张良娣对他很体贴,所以他极听这女人的话。李俶有一个弟弟——建宁王李倓,他比哥哥能干得多,两兄弟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情也极好。张良娣见了这样一位二少爷很害怕,就瞎造谣言,说他半夜里偷偷去摸哥哥的身体,想害死哥哥而自做太子。肃宗稀里糊涂就把建宁王杀死了,代宗后来想到兄弟的冤死,常常哭泣。这一点他倒有祖父之风,因为唐玄宗也是以笃于手足之情而出名的。
    《打金枝》里升平公主的母亲是沈后,那不错,但公主和郭暧吵闹时,沈后早已在大动乱中失踪了。这对小夫妻争吵,大约发生于代宗大历二年(公元七六七年)二月,这是他们婚后两年的事。历史上这样说:郭暧有一次与升平公主吵嘴,郭暧道:“你以为你爸爸是天子,那就神气了么?我爸爸不爱做天子才不做的,那有什么稀奇?”公主大怒,驾车奔入宫中告诉父亲。代宗道:“这个你就不知道了。事实的确是这样的,要是他真的要做天子,难道天下还是你家的么?”安慰了女儿一场,要她回家。郭子仪知道之后,忙把儿子绑起,上朝请罪。代宗道:“俗语说:‘不痴不聋,不作窥翁’。孩子们闺房里的事,你理他们干什么呀!”子仪回家之后,还是拿棍子把儿子打了一顿屁名人轶事股。
    在皇权大于一切的时代里,能发生这件趣事,那确是要一位十分开明的皇帝才能够做得出来。史记所载与戏剧微有不同,但基本骨干却是一致的。
    那位沈后事实上却不如戏中那样幸福。安禄山第一次进攻东都(洛陽)时,沈后(那时是广平王妃)来不及逃出来,及致收复东都,夫妻才得以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圆。过了几年,史思明又攻陷洛陽,沈后仍旧没能逃出,从此这位王后就不知下落。后来代宗的儿子德宗接位,寻访母亲的事更加进行得紧急。当时高力士有一个养女住在洛陽,很熟悉宫里的事,被人逼名人轶事着冒充沈太后。假冒的事情揭穿之后,德宗也不怪罪谁,他怕一责罚之后,没有人敢再提太后的事。他说:“只要能找到真的,我宁可受一百次欺骗。”但这位沈后始终没找到。德宗死后,找寻的工作继续下去,直到顺宗永贞元年(公元八○五年),才推定她已经逝世而停止找寻。
    连王后都闹得不知下落,天下大乱可知。戏里描写当时国泰民安、一派升平气象,这是最与事实不符的一点。我以为,这个喜剧很风趣,也有不少意义,但时代背景应当描写为外族入侵、国家十分危急的时候,那时代宗正是极度的需要郭子仪,当然不会因这件儿女之事而得罪他。回纥吐蕃联军入侵,郭子仪单骑退敌的事刚发生在两年之前。在这时候强调君臣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结,意义更为重大。至于沈后虽已失踪,而戏中仍有沈后,那倒是可以的。
    升平公主在历史上似乎是个还听话而没有见识的女人。郭暧比她死得早。德宗做皇帝时,下令贵族们不得经营水力磨坊,以免影响农田灌溉。升平公主有两个大磨坊,她想破例不拆,皇帝不准,她也就拆了。她的女儿嫁给宪宗,那就是出名贤慧的郭后;郭后的哥哥郭钊,后来做到大司农(财政部长),也很安分守己。升平公主与郭暧生的儿女,倒是挺不错的。
    郭后的儿子穆宗死时,宦官们曾要求郭后(那时已是郭太后)临朝听政。郭太后说:“从前武则天这么办,闯出大祸。我世守忠义,与武氏大不相同,这万万不可。”此事终于没有成为事实,从前的历史很称赞她能识大体。但由于她不肯主持朝政,接位的敬宗却是一个马球迷、摔角迷,每天与臣子们打球摔角,半夜里出去捉狐狸,弄得政治一塌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涂。
    郭子仪一家的人,不论做大将、做王后、做大官,始终小心谨慎,不敢多要权力,所以能善始善终。郭暧和升平公主的这次争吵,大概是他们家族传统中一次破例之举吧。
    清远附言:本文网上初查,并未发现其他可供参考对照的版本。</p>

举报

名人轶事网




名人轶事网




名人轶事网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名人轶事网  

GMT+8, 2024-5-18 14:26 , Processed in 0.234375 second(s), 23 queries .

郑重声明:本论坛资源均由会员从网上收集整理所得,版权属原作者。

如涉版权,请发邮件admin@storyren.com,将立即整改。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