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三剑楼随笔》在线阅读

民歌中的讥刺
    百剑堂主曾在一篇随笔中谈到民歌的爱情题材。的确,从民歌集子中所看到的,差不多百分之九十以上是谈情说爱的作品。抗战时我曾在湘西住过两年,那地方就是沈从文《边城》这部小说中翠翠的故乡,当地汉人苗人没一个不会唱歌,几乎没一个不是出口成歌的歌手,对于他们,唱歌就是言语的一部分。冬天的晚上,我和他们一齐围着从地下挖起来的大树根烤火,一面从火堆里捡起烤热了的红薯吃,一面听他们你歌我和的唱着,我就用铅笔一首首的记录下来,一共记了厚厚的三大册,总数有一千余首。这些歌中谈情的数量固然最多,但也颇有相当数量的歌曲是诅咒当时政治的,然而在一般印行的民歌集子中,却很难看到这些东西,那当然是因为怕触犯当政者之所忌的关系,现在,我们只能在各种史书和笔记中零零碎碎地看到一些这一类的歌谣,但数量仍还不少。
    《史记·外戚世家》中记载了一首民谣:“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卫子夫是汉武帝的皇后,她一门亲戚个个声势显赫,人们瞧了很不顺眼,就做了这个歌。后来唐代白居易在《长恨歌》中“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说的是杨贵妃一家的威风,想来当时人民也有类似的冷嘲的说法。
    史书上记载的讥刺官吏无能的歌谣,每一代都有,下面举几个例子:
    “何以孝悌为?财多而光荣。何以礼义为?史书而仕宦。何以谨慎为?勇猛而临官。”这是汉武帝时的民歌。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抱朴子《审举篇》)这首歌说的是汉末选举的情形,当时被举为秀才的人,连字也不大识;所谓孝廉的人,却不能好好奉养父母;出身寒素号称清白的人,其实十分污秽,而出身高门大族的良将,竟是胆怯之至。
    “古人欲达,勤诵经。今世图官,勉治生。”这也是汉末的歌,含意颇为幽默,只要先发财,就可升官了。
    “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这是《明史》中所载,描写成化年间中央zheng府的民歌。
    到了明嘉靖年间,政治更加fu败,北京城里到处传唱“十可笑”歌。所谓“十可笑”是这十种:“光禄寺,茶汤;太医院,药方;神乐观,祈禳;武库司,刀槍;营缮司,作场;养济院,衣粮;教坊司,婆娘;都察院,宪纲;国子监,学堂;翰林院,文章。”妓名人轶事院里的妓名人轶事女很可笑倒还没什么关系,兵工总署的刀槍、教育部办的学堂都很可笑,那就大有问题了。当时朝廷听到这歌后大发脾气,下令东厂(明代著名的特务机关,东厂的遗址现在已改为科学院)严查,结果抓到传唱的席瑶等十余人。当政的张桂要将这十余人处斩,后来刑部尚书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世宁认为处罚太重,改为打一顿屁名人轶事股而充军(见《坚匏集》)。
    大家知道严嵩是明代的大奸臣,当时也有一首民歌讥刺他道:“可笑严介溪,金银如山积,刀锯信手施(说他随意杀人)。常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直到今天,我们提到螃蟹时,还常常会想到“看你横行到几时”这一句话。
    其他如“知县是扫帚,太守是畚箕(斗),布政是叉袋口,都将去京里抖(见《濯缨京笔记》,比喻大小官吏拼命搜刮,拿到京里贿赂上司)!”又如“奉使来时,惊天动地;奉使去时,乌天黑地;官吏都欢天喜地,百姓却啼天哭地(见《辍耕录》,讥刺元代奉使的为害民间)!”等等,数量极多。近代类似的民歌也很多,我想每位读者都能随口念出几首。
    这些讥刺政治的民歌一般都很沉痛,但其中总也带着几分幽默,这是一个特点。</p>

举报

看三台京戏
    自从马连良、俞振飞、张君秋等先后回内地后,在香港是很难听到好京戏了。但最近三台戏几乎集中了香港京戏界所有的活跃分子,每一台戏都有它的特色,也各有令人满意之处。
    粉菊花是著名的武旦,但现在年纪大了,已不能再靠大打出手来吸引观众。值得欣赏的不是纷菊花自己的“辛安驿”,而是她弟子陈好逑的“杨排风”与萧芳芳、陈宝珠两人的“东方夫人”。陈好逑是粤剧伶人,她在台上说的口白教我们几个既懂国语又懂粤语的外省人听得相顾茫然,但打槍使棍,身手倒颇矫捷。萧陈这对小孩的“东方夫人”尤其难能。过去两年来,常见到萧芳芳抡棍舞剑的练武,也常见到她把棍子掉在地下而打痛了脚,这次在台上,我真有点儿为她担心,但结果是出手活泼敏捷,只怕许多大人票友还远不及她。她妈妈近来常说女儿越长越高,不合适扮演电名人轶事影里的童角了(童角与少女角色之间,有一段年龄很为尴尬的距离,如当年红绝一时的玛嘉烈·奥布莲,十岁后就无戏可拍,去年才拍一部以少女身份出现的影片,一点也不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采),但从这次演出看来,如芳芳专心学京戏,我想也是极有前途的。但是像“东方夫人”这种风情角色,小孩子还是不学为是。舞台上的正式演出中由小孩饰演大人,这是我国戏剧的特殊形式,西洋戏剧中是没有的。因为西洋戏剧十分的注重真实,只有在我国的戏剧中,拿一根马鞭代表一匹马,而双手一合代表关了门的情况下,观众才能接受一对八九岁的孩子是在阵上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锋的统兵大将。陈思思十分欣赏陈宝珠所饰的王伯当,我想当时在她心里,这个舞台的孩子已成为一个英俊潇酒的青年将军了吧。汪正华剧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演出的重头戏是汪正华的《文昭关》与李元龙、叶剑秋的《霸王别姬》。前几天遇到汪正华兄,他说过几天就要回上海,决定加入上海京剧院演唱。去年秋天他曾回到上海去,遇到了上海戏剧学校的许多同学,看到他们生活得这样高兴、艺术上有了这么多进步,真是又羡慕又惭愧。和汪正华相识已好几年了,他是一个很老实的人,在这里唱戏的机会少,做其他的事又不大会,许多年始终郁郁不欢。上海京剧院有周信芳、纪玉良、言慧珠、李玉茹、童芷苓等许多著名演员,回去与他们共事,进步自速。前天他约我在丽晶饮茶,谈到将来,高兴之极,同时也谈到了他同班的同学张美娟(原名张正娟,目前全国最佳武旦,最近在苏联表演)、在上海的黄正勤等人,也谈到了在台湾十分不幸的顾正秋(台湾法院不承认她是任显群的妻子,但是又为了任的关系而没收她的财产),只谈到这里,他脸上才出现黯然的神色。
    李元龙兄学的是黄派武生,这次演霸王是用武生腔架而不用净行路子演唱。比较一下杨小楼(武生)和金少山(净)的两种唱片,我觉得杨的艺术比金实在高得太多,气魄之宏大威武,胸怀之慷慨苍凉,决非金少山所能企及(当然,这是杨金两人之别,而不是说武生的唱法一定比净好)。元龙兄在唱“力拔山兮气盖世”那几句,也微有杨的味道。马治中剧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的主戏是“坐寨盗马、连环套”和“玉堂春”。饰窦尔墩的两位唱的是裘派,那是我最喜欢的,演黄天霸的马治中与沉长龄也还不错。我曾在《中国民间艺术漫谈》的一篇文字中建议,把《盗御马与连环套》改编为出《窦尔墩》。这次演出仍照老戏,没有大动,但“河间府为寨主,坐地分脏”等句,也已照裘盛戎的腔调改为“河间府为寨主,除暴安良”了。
    “玉堂春”这出戏中四个角色在舞台上几乎完全是静止的,全靠苏三一人的唱工来吸引观众的注意,不是有真实功夫的人决不敢动。饰苏三的黄蓓蒂小姐是香港查查舞的冠军,她唱了这戏之后,一定会知道唱京戏决不是如跳查查舞那么容易,如果她不是如此自信而选择了这个难题,另外唱一个比较容易的戏,我想效果一定会好得多。
    清远附言:本文网上初查,并未发现其他可供参考对照的版本。
    关于京剧的行当,在初期是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类,后来因多为老生行领班,并兼演末行的戏,于是两行合并逐渐取消了末行。所以现在的京剧只分生、旦、净、丑四大类。
    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包括老生(中年以上的角色,分文武两种)、小生(较年轻的角色,也分文武两大类,扮相多清秀、英俊)、武生(擅长武艺的角色,分长靠武生和短打武生)、红生(指在脸上勾成红色脸谱的老生,角色很少,象关羽、赵匡胤等)、娃娃生(专扮演儿童)等几个门类。
    旦行则扮演各种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女性角色,下分青衣(也叫正旦,多扮演端庄、严肃、正派的大家闺秀,动作幅度较小,以唱工为主。年龄由青年到中年,因扮演的主角如王宝钏、罗敷等多穿青衣,又名黑褶子而得名)、花旦(多演年轻活泼灵巧的女性,多为小家碧玉。其动作轻快,重念白和身段)、花衫(由王瑶卿创立。将青衣沉稳端庄的风格,花旦活泼伶俐的表演,以及武旦的武打、工架等等各种不同行当的表演融在一个角色的身上,以表现复杂的人物个性,是唱、念、做、打并重的行当)、武旦(也称刀马旦,专表演精通武艺的女性角色,分类与武生相同。一般长靠武旦穿靠,顶盔贯甲,多为骑马的将军或统帅,亦称刀马旦;短打武旦多穿打衣打裤,如《武松打店》里的孙二娘等角色)、老旦(专演老年妇女的角色)、彩旦(俗称丑婆子。以丑角应工,表演、化妆很夸张,以滑稽、诙谐的表演为主)等类别。
    净行,俗称大花脸。有正净(也叫大面。以唱工为主,又叫铜锤花脸,如《铡美案》中的包拯等)、副净(亦称架子花脸。原以工架、念白、表演为主,自郝寿臣主张“架子花脸铜锤唱”后,形成了架子花脸的独特唱法,如《野猪林》中的鲁智深、《闹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州》的李逵等)和武净(又叫武二花,或是摔打花脸。只重武打不重唱念,但在有的戏中是武打、摔跌和唱工并重的)三大类。
    最后就是丑行了,又叫做小花脸,或三花脸,可分文武两大类。一般丑角都用水白粉在鼻梁上画一“豆腐块”,如方巾丑的蒋干呈四方形、皂衣丑的店小二呈桃形、武丑的朱光祖呈枣核形等。</p>

举报

看李克玲的画
    电名人轶事影导演程步高先生从内地畅游回港,一番长谈之后,我们一同到思豪画室去看李克玲小姐的画展。
    每一位画家都有他特别喜爱的题材,这一次,我们看到她最喜爱的是船。晨光曦微中扬帆出海的船,夕陽中回到港口来的船、白天的船、夜晚的船……她用各种尝试来研究“海、天、船”三者之间的光影变化。
    香港这地方陽光强烈,天气明朗,如果以海港与船舶作题材,那很可能像意大利中世纪威尼斯派画家们的作品,画面中充分表现着清明宁静的气息。但李小姐所画的船却不是这样,她捕捉的常常是即将破晓或暮色苍茫的那段时光。像“避风塘之夜”那幅画,主调是深赭色的,使人感到暴风雨威胁下的恐怖与紧张;像“夜航”,黑色与深黄色的群船上,闪出点点光,构成了强烈的对比;“青山绿水”那一幅画,很有厄尔·格莱哥(EIGreco)那幅“土莱杜景色”的情调,有一种森森的奇异感觉,那些只好像是幽灵那样在缓缓移动,令人想到爱伦坡的小说、布莱克的诗,表现手法中有一点诡异的意味。“深湾夜月”那深蓝色的水光,也使人有这种印象。
    她的水彩画中,我比较喜欢的是“晨曦”、“自然之美”、“日落”、“森林晓光”这几幅,那都是对光与暗的研究,笔触中颇有豪迈之气。
    程步高先生说:“这位小姐的画表现动的比静的好。”我也同意这个说法,她的“大风起兮”和“与我同行”,都有四野皆风的感觉。描写曛气的风云变幻,是她的特长,构图和笔法都有豪意。
    静物中我最喜欢那幅“剑兰”。剑兰花本身,似乎并不怎样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柔,但这幅画以粉红色为主调,却完全是女性的风格,优雅而娇美。
    展出的人物画只有三幅,其中两幅是自画像。这三幅的人物都是少女,然而色调却是深色的、暗晦的。自画像一幅是侧面的低头沉思,一幅眼睛出神。画中表现一种幽静的精神状态,色调的层次与变换非常缓和,显示了静穆和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雅。许多大画家的自画像几乎都是强调着他们敏锐的眼睛,像狄与、凡达克、吉拉德·杜的自画像,保尔·高庚那幅画在橱门上的自画像,伦勃朗五十四岁时的自画像,都是目光炯炯,使人想到他们观察物体的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确。但这次两幅自画像,作者用的是另一种方式,看画的人会想:“她在想些什么呢?”作者直截了当地引人注意着画中人的内心。
    这位小姐说:“你写文章批评一下啦!”意思是说多指出些缺点。
    谈到缺点,首先感到的,这个画展中的作品没有反映蓬勃的生活。她喜欢画船,水上人家的生活是多么丰富的题材啊,但我们见到的只有船而没有人。当然,单画船也是可以的,然而许多画的主题只是在表现天气中的光暗变化,似乎还属于“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作”与“操练”的阶段(这是她的第一个画展,而且学画时间还很短,展出的大部分是表现技巧的锻炼,那是可以理解的)。像荷兰画家小凡·德·梵尔德(VandeVelde,theyounger),他也画船,那幅“亚姆斯丹德港口”中万樯如林,众帆似织,一派繁荣影象,充分表现了荷兰在商业资本全盛时代的气派,虽无画中人而只是船,但其中的含义就深远了。我当然不是拿一个年轻的学画不久的人来与伟大的画家相比较,而是举出一个值得取法的范例。
    她画的田野也似乎表现不出一种无边无际的意象,使看画的人的想像力,不能延展到图画框子之外。如“沙田风景”,两旁都是高树,不免有局促之感;又如那幅“村晚”,中心的房屋如偏置左方,或可使人更想到田野的广阔和夜晚的寂寞。
    她是跟最近跑到广州的余本先生与陈福善先生学画的,绘画上走的是正确的道路,在这些画中,我们也已看到了才能的初光。我想,以后需要的是丰富的生活,学识与技巧的不断增长。
    清远附言:本文网上初查,并未发现其他可供参考对照的版本。</p>

举报

名人轶事网




名人轶事网




名人轶事网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名人轶事网  

GMT+8, 2025-5-13 01:53 , Processed in 0.265625 second(s), 24 queries .

郑重声明:本论坛资源均由会员从网上收集整理所得,版权属原作者。

如涉版权,请发邮件admin@storyren.com,将立即整改。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