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传》、贝多芬简介、贝多芬的故事

第六章朋友的交情与女友的恋情
    波恩仍旧同维也纳的贝多芬保持着关系。1797年,他的堂兄朗堡到这座奥地利的首都来拜访他,跟他住在一起,共同参加音乐会的演出,然后相互讨论。
    兰兹·冯·勃朗宁也一同到达维也纳城。兰兹和司蒂芬一直逗留了很长一段时间才离去。贝多芬对他俩的依赖颇多。1798年,兰兹的去世对贝多芬而言是一个很严重的刺激。
    朋友们发现贝多芬的自大情绪比外间传说的更厉害了,不过,还是比较容易亲近。
    贝多芬是一个重要的音乐家,在宫廷中尤其受到尊敬。他几乎从不肯安静下来,也不肯让自己的心宁静片刻。司蒂芬·冯·勃朗宁在1796年也到了维也纳,在写给家人的信中,有这样的记载:“我发现贝多芬有一股比坚强更强大的力量……这恐怕是因为他具有超人的智慧和力量吧!自从他旅行以后,他赢得了大量的朋友。”他不再像从前那样害羞了,能与各方面的人交往,而且很容易和他们成为好朋友;并周旋于维也纳的很多音乐家之间,学习一些处世之道,又用于个人的生活之中。”
    司蒂芬所说的贝多芬具有“一股比坚强更强大的力量”,并不意味着他有了敌对的对手。维也纳人士那种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文尔雅和殷勤的态度于他是有益的。他对于素质良好的优秀艺术家十分尊重。但是,若有些一般的音乐家自以为处于重要的地位,无疑就会遭到他的公开攻击。
    贝多芬和知己的朋友在一起时,会将一切礼仪都丢之脑后。大多数朋友对他这种亲热和随和的处世方式都持一种欢迎的态度。贝多芬与劳勃高维、里区诺斯基、休本柴是最要好的朋友。宫廷秘书柴姆斯加尔很热心地帮助他们。有这么一件密友间的趣事:柴姆斯加尔并不是贵族的一员,而贝多芬却别出心裁地给他冠以“光荣的男爵”、或“音乐的伯爵”之名,使他自己也感到迷糊起来。
    忠诚的柴姆斯加尔不但没有一点脾气地接受了那些潦草的乐谱而从不提出任何异议,并且很小心地将其保存下来,使其得以永久地流传下去。他有“公爵中的普通人”、“最高贵而性情最好的人”、“可爱的公爵”等好名称。
    贝多芬有时用一种高傲的举止让自己感到非常的伟大。他在给柴姆斯加尔的信中写道:“昨天听到你的喋喋不休的话语,我非常悲伤。魔鬼好像抓住了你,我不再要你的修身之道。力量就是一个人的道德,它笼罩一切,而这力量也就是我。”这种高傲的态度,就是一个艺术家凭借自己的魄力,创造出的一个全新的、独立的声望的外在表现。
    贝多芬相信自身内在的力量。他很自信地说:即使在陌生人面前,我也没有必要像普通人那样保持一种虚假的谦虚态度。
    一次,他在里区诺斯基家中对一个陌生人说:我希望找一个永久性的出版商,有一定数额的收入;那么,我就可以随心所欲地作曲了。他曾一度相信,歌德和亨德尔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就有这样的安排。
    曾有一位年老的陌生人握着贝多芬的手说:“亲爱的年轻人,你没有必要诉苦,你既不是歌德、也不是亨德尔,也不必妄想成为两者中的一位。因为如此伟大的人物是不会再出现第二个了。”
    贝多芬听了之后,变得严肃起来,以他那特有的高傲神态沉默着。过了一阵,里区诺斯基安慰他说:“我是这样看的,往往有些人只知道眼前,却无法预测远大的将来。”
    “人家说了我这么多坏话。”贝多芬说道,“他们不相信我,都是因为我还没有成名。我现在当然没有什么话可说。”他说得如此自负。这实际上是贝多芬单纯的真诚:他深信伟大的音乐离自己已经不远了。有了这种坚定、自信的直觉,他终于崛起了,成功了,与老人的预言恰好相反。
    这种力量的感觉一天天地变成了真正的事实。贝多芬能够随心所欲地调配音乐世界里的一切,但却不能像普通人一样地应付世界。他觉得人的世界要比音符的世界复杂得多。他不像一般人那样穷于应付各种小事,并对此非常的耐心,所以,他有时看上去是一付恶狠狠的样子。有钱人总是看不起艺术,他们以为没有他们艺术就难以生存下去;而普通人因为理解力的迟缓,所以看起来他们好像又忽视艺术。对别人说好话,在贝多芬看来是一种虚伪的行为,因而,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才们也就等于虚伪的流名人轶事氓;他并不指望在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才们那里得到些什么,所以那些人也就尽可能地给他以不公正的、最差的待遇。
    似乎是贝多芬在自己四周筑起来了猜疑的墙,但那些喜好环绕在“名人”周围的、无知的人们却常常干扰他的独立生活。他没有别的办法,只好用比较粗鲁的态度和言行来阻止这类干扰。他不像一般的名人那样擅长使用“小礼貌”来作为防御物;至于如何取悦于他人,如何使用缓和的语调,他也从来不会。
    贝多芬认为音乐是从这世界上的人类的感情冲动中流淌出来的。当然,作曲家应是人类情感中的善良者。他看得很明白,对巨大的成功抱有莫大的期望,甚至就如同放在了他的面前,只待他伸手去抓住它、握紧它一样。
    贝多芬赢得了朋友的热情,并从其中获得了许多安慰,从而得到一些短暂的休息。朋友们变成了他音乐激流的“出海口”。
    人们知道,在贝多芬的性情中,仇恨代替了平静,如汹涌的怒潮冲破了他感情上的控制能力;皱眉的动作流露出他内心的痛苦,同时也可以说是对侵犯者的一种挑战。他那紧握的手和下垂的嘴唇是不会流露出一丝笑容的,但他一定会突然地狂笑。这种纵名人轶事情的笑也只有当音乐这个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灵有如他的心脏般搏动时,才能使贝多芬笑出来。盲目的发怒、发疯般的狂欢、精神的沮丧——这些都是他常遇到的。他的朋友都知道,在贝多芬那奇怪的、丑陋的外表下隐藏着的是灵敏的感觉和丰富的情感。他们看到的是他坦白而毫无做作的举止。这是一种对艺术的忠诚,以及一种博大的胸怀。能看到他这些优秀品质的人都能理解他、同情他、尊重他、热爱他。当他们之中的某一位挚友被贝多芬指责时,他们知道,事后贝多芬又会为自己失礼的行为而追悔莫及。
    有几封信可以间接地证明他的发怒和懊悔常是连接在一起的。
    1799年的某一天,17岁的钢琴家赫梅尔收到贝多芬的两封信,是在同一时刻收到的。第一封信写的是:“你不会再到我这里来了。你简直是一只叛逆的狗,希望有人将叛逆的狗丢掉。”而第二封信的内容却为:
    “赫梅尔,你是一个忠诚的伙伴,现在我知道你是对的,请你于今天下午到我这里来;在这里你可以见到休本柴,我们两人将使你的心感到愉快和明亮。吻你,你的朋友贝多芬。”
    贝多芬写给韦格勒的信(大约在1795年)中说:
    最亲爱的!最可爱的!你在我的面前所发出的光彩是多么让人讨厌啊!我承认我没有好好保持我们的友谊,你是如此的高贵,如此的合乎理想,当我第一次和你作比较时,我觉得跟你差得太远了!啊,我几乎让我的朋友感到不快足足有一个星期之久!你可以想象得出我的心里是多么的失意。但我得感谢上天,幸而我不是故意做了对你不应该做的事,那是因为我缺乏必要的判断力,使我不能看清楚一件事的真实的那一面。啊,我在你的面前感到多么惭愧啊!不但是在你那一方,同时也在我这一方。在此,我恳求你,让我们重新恢复我们的友谊。啊,韦格勒,我最可信赖的靠山,你基本上从幼年时代就了解我,一直到现在你都了如指掌。哎,让我为自己辩白几句,我有很善良的一面,而且常想使我的行为正直而忠诚,否则,你怎么会爱我呢?在这个短暂的时期内,我会不会变得如此的可怕?不可能,这种善良的感觉和真实的爱好,在这一刹那间几乎让我失去自我。不,决不,韦格勒,我最亲爱的,请你再冒一次险,张开双臂来迎接我,信任你所发现的、那个有善良品质的‘他’。我可以保证神圣而纯洁的友谊之塔,犹如用你的手所建立起来的丰碑,将永久地保存下去,决不会有任何意外,暴风雨动摇不了它的基石,——坚固——永久——我们的友谊;一个枯萎了、消沉了的友谊之树又将重新鲜活起来。啊,韦格勒,请你不要拒绝我的修好要求。啊,上帝!我将重新和你拥抱,请接受我这个朋友,你的宽宏大量将使我永远不会遗忘!
    ——贝多芬
    从来没有一个人对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影响有如此之大,就连卡尔·阿蒙达也不能例外。阿蒙达于1798年到达维也纳。当时他是一个26岁的、刚毕业的神学院学生。尽管忠实于上帝,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极佳的小提琴手,也不会减弱他对音乐的爱好。他忠诚地希望能和贝多芬接触并了解其人,所以,他在筹划着如何结识贝多芬,然而,在他的个性中有着明显的害羞心理。他知道,只有音乐才能使自己和贝多芬聚集在一起。
    这一点从阿蒙达家庭所记载的事实中可以得知:有一次,阿蒙达在一位朋友家举办的四重奏音乐会中充任第一小提琴手;当一个陌生人走近他,为他翻乐谱时,他惊慌失措,因为此人就是贝多芬。次日,他们的主人就去问阿蒙达:“你到底演奏了什么?你已赢得了贝多芬的注意了!他说你和你的演奏使他感到高兴!”
    阿蒙达听了之后非常高兴,匆匆赶到贝多芬的住处,立刻请求贝多芬与自己一同演奏。过了几小时,阿蒙达回家去,贝多芬又一直陪送他回家。而在阿蒙达的家,音乐又再度响了起来。末了,贝多芬打算回家时,又对阿蒙达说:“你愿意和我一起到我那儿去吗?”阿蒙达答应了。两人一直在贝多芬住所呆到傍晚。贝多芬再次将阿蒙达送回家。他俩就时常像这样相聚,并时不时地互相访问。以至于朋友们在街上或某个场所只见到他们之中的一个人时,便会有人问:“哎呀,另一个人在哪儿呢?”
    他们相互信任对方,彼此倾吐衷心之言;对于贝多芬而言,很少有人能赢得他的这份友情。一年之后,卡尔·阿蒙达离开了维也纳,回到了他的故乡——巴尔底海岸的考尔兰特。
    魏什尔·克伦福尔兹曾一度是海顿的学生,他教给了贝多芬许多小提琴方面的学识。贝多芬很想在这种乐器的演奏上掌握更多的东西,但他却并没有精通。
    阿蒙达也讲过一些劝说贝多芬来拉小提琴的话,谈来谈去,两人一阵哈哈大笑而不了了之。
    当然不能忘记休本柴和他的老搭档里区诺斯基的四重奏。辛德勒告诉大家,音乐家法拉特罗斯基、约翰·威尔士·斯特舒、卡尔·史高尔都教过贝多芬,让他研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簧箫、铜号和笛子的结构、特色以及乐谱的书写方法。如此一来,贝多芬就将他在波恩所学到知识更进一步地完整起来。
    贝多芬与低音提琴家特拉格莱蒂也有过多次交往。特拉格莱蒂在他面前演奏了一两个曲子。听完之后,贝多芬狂喜得将演奏者和他的乐器一起拥抱了起来。从那以后,贝多芬对低音提琴的演奏部分也就谱写得更生动了。
    贝多芬在维也纳的第一年中,因为没有得到女性的崇拜而深感不满。
    “贝多芬随时准备接受任何一个女性对自己表示的崇敬,”兰兹写道:“有一次,我与他谈及征服一个漂亮女人的事,他认为可以维特一段很长的时间,而结果呢,却只有7个月。”
    他宁可没有一个听众,但却不愿意一个漂亮的女孩子只肯为他付出一半的爱。他常用缓和的慢板来表现自己的某种情绪。贝多芬的感情比他的心愿要清晰得多。他不是一个优秀的音乐导师,因为他常对自己的学生漠不关心,厌恶有人来打扰他的音乐思绪,更不愿意亲手去纠正学生们迟钝的手指和回答在他看来是愚蠢的问题。
    伯蓓拉·凯格丽维克丝是一位匈牙利公爵夫人,美丽动人。她接受了贝多芬的题赠曲——《降E大调奏鸣曲》(作品第7号)和《C大调钢琴协奏曲》(作品第15号)。对于吉丽达·瓜茜阿蒂,贝多芬总觉得她只是一个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存的女孩子,她还只有16岁,1800年第一次从里阿斯德来到了维也纳,经她堂兄冯·勃朗斯维克的介绍,贝多芬认识了她。她也是第一个引起他注意的女性。她们一家人于3个月之前才从玛东伐沙搬到维也纳来。他们住在祖先留下来的、匈牙利式的别墅里。那里是贝多芬经常去拜访的地方。
    勃朗斯维克从小就受过良好的教育,并养成了他机敏的性格和聪明的头脑,成了一个理想主义者,也是一位天赋极高的人;而他的某些怪癖也是在幼年的时候就养成了的。
    茜丽莎是奥地利皇帝最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爱的、最大的妹妹。她的个性比起兄弟姐妹来更稳定、更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顺。18岁时,她的父皇就去世了。她从父皇身上学到了对音乐、诗歌和文学的爱好,而母后又非常关心她们的上进;1799年5月,母后将她们姐妹、两兄弟送到了维也纳的一家大旅馆里居住。这一年,茜丽莎正满24岁,约瑟芬22岁,弟弟弗朗兹20岁,卡洛林17岁,都是音乐爱好者;特别是两个年长的姐姐贝比和泰茜都是钢琴家。她们的演奏才能在维也纳也得到了极好的证明。她们听到了有关贝多芬的许多轶闻。然而,他却不是那种公爵夫人一招即来的音乐大师。
    遵照公爵夫人的旨意,三姐妹召开了一个音乐会,茜丽莎、贝比、泰茜选了贝多芬作的一个曲子,边走边演奏着,进入了音乐厅。“像一个小孩刚开始学习似的,”她这样写了下来,“亲爱的,伟大的贝多芬是多么友好啊!他如此彬彬有礼地听着。过了一会儿,他将我带到钢琴前,我立刻开始弹奏,弹得非常的猛烈,由大提琴和小提琴伴奏着。”
    贝多芬并没有感到惊奇,但很高兴与这几位年轻而美丽的匈牙利小姐交往,并平静地听完了三姐妹演奏的自己创作的三重奏。
    “他用愉快的语调答应我们,每天到我们住的旅馆去一次。他履行了自己的诺言。但他时常在我们这儿逗留四五个小时……有一天,已是下午5点了,我们都觉得有些肚子饿了,我们就请他同母亲一起进膳,但旅馆里的人都发脾气了。”
    贝多芬每天都来替她们安排功课,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才好呢?她们住在维也纳的时间实在是太短促了,而且还有许多社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活动要参加——赴约、乘车、去舞会、晚上的晚宴,真是让人进退维谷。如果她们去参加那些活动的话,岂不是把贝多芬扔在旅馆里无人理睬?
    贝多芬对这种情形大为不满,狂怒地将乐谱撕成了纸片,并抛在地上。泰茜是她们姊妹中比较细心的一个。她也就不再外出,努力地练琴,以解决这一难题。
    后来的一次,却是旅馆中的住客发怒了。大家的愤怒都集中在贝多芬一人身上。这样不愉快的事引发的痛苦,简直使贝多芬无法忍受下去。
    除了贝比和泰茜两人最崇拜贝多芬之外,她们的弟弟弗朗兹也是一个热情的崇拜者。他们一家都喜欢和贝多芬接近,而贝多芬也对这个家庭充满了热爱和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情,并在冯·勃朗宁夫人家里享受着欢乐。他们之间的关系日益亲密起来,一年后,他们一齐跨进了情爱的圈子。
    但在1800年,终于出现了风波。急性子的母亲要将贝比嫁给年已50岁的冯·但姆伯爵。这下可苦了贝比。她知道自己和伯爵毫无情感可言,内心中意的是贝多芬。她的眼睛里流露出她的无可奈何和对贝多芬的渴望。
    就在年底的时候,吉丽达插入了一出小戏。她只有16岁,是一个颇令人心醉的、却训练有素的“小姑娘”:娇嫩而俊美的外表、细长而卷曲的黑发(这一点颇具有意大利姑娘俊俏)。茜丽莎的外表也很悦目动人,但有点驼背,美中不足。约瑟芬是一个美人,长得娇小玲珑,使人产生一种亲密的快慰之感,围巾很随意地系在颈上,但她还是不能与美丽的吉丽达相比。
    就在此时,贝多芬被吉丽达的美丽迷住了,虽然他新收的几个学生都深爱着他;但吉丽达的美却是贝比和泰茜所没有的。教师成了谈爱者,他向吉丽达献出了自己的心,她对他深为同情,至少贝多芬是这样认为的。
    贝多芬在1801年11月写给韦格勒的信中泄露了自己沉浸在爱河中的秘密,这是关于吉丽达的内容:
    “我的生命又显得快乐了,更为充实……因为我混入了社会,这个变化是一个可爱的、富于魅力的女孩子带给我的;她爱我,我也爱她。”
    贝多芬认为结婚“是快乐的道路”,但他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因为吉丽达不是他生命中所应得到的。
    假使吉丽达的亲人中意别的年轻男子,并以那个人来抵御这个30岁的粗野的音乐大师的话,人们也许是会认可那个人的。而女孩子碰到这种情形往往只能用垂泪来代替她所要说的话。
    贝多芬在1802年献给吉丽达《升C小调奏鸣曲》。这首奏鸣曲后被错称,即为人们所熟悉的《月光奏鸣曲》。本来,贝多芬是献给她一首G调慢板曲的,后来又收了回来,换成了这首。此曲又称《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优美的旋律有如轻舟荡漾在月夜的琉森湖上,景色迷人,令人陶醉。
    往后,吉丽达碰到了加伦堡伯爵,立刻就将贝多芬忘记了,并于1803年嫁给了伯爵。伯爵的年龄和地位都与她相称,他又自称为音乐家、作曲家。但他同贝多芬比起来又是多么渺小啊!
    在吉丽达结婚的那个晚上,贝多芬写下了如此悲伤的句子:“啊!这是生命中多么可怕的时刻!但我却不得不接受它!”
    这场婚姻是不愉快的。到1823年,贝多芬在与辛德勒的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谈中还谈及:“吉丽达非常爱我,甚至超过了对她丈夫的爱。”辛德勒写道:“他显然不是故意谈及这些的。”
    不久之后,吉丽达回到了贝多芬的身边,哭泣着,向他倾诉,但他拒绝了她。
    贝多芬去世后,人们找到了一块刻有吉丽达肖像的金牌——贝多芬一生中所保存的仅有的一幅女性像。尽管日后,贝多芬在茜丽莎·冯·勃朗斯维克的油画上也题赠着这样的句子:“此致无比的天才——伟大的艺术家——上帝的女儿——茜丽莎·冯·勃朗斯维克。”
    许多证据表明,在贝多芬的心目中,吉丽达是一位非常可爱的女人;她的美丽深深地扎根在贝多芬的脑海中,比他日后爱上茜丽莎·冯·勃朗斯维克伯爵夫人的情感更甚。

举报

第七章音乐创作上的探索
    年轻的音乐家不断地充实着自己。他健康、快乐,从朋友处得到了充分的鼓励,因而作品甚丰。贝多芬到维也纳时所带的草稿本都是一些作品的构想,如第1号作品《三首钢琴三重奏》就可能是从波恩带来的;否则,第2号作品《三首奏鸣曲》为何来得如此之快?当他对某种新学习的东西作出适当的安排后,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将其写在纸上了。他在1796年送给劳欣的一首奏鸣曲就只有两个乐章。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贝多芬那时还没有达到那种自以为是的地步,但是,必须承认,这两个乐章也还是优美而轻松的。应当看到,这个奏鸣曲一半像海顿,一半像作者自己,若将它放在第1号作品旁,它就显得夸张、轻薄而分量不足了。
    辛姆洛克在波恩从事出版事业。他接到过几首贝多芬所作的变奏曲,但直到1795年才在维也纳接到他的真正的第1号作品,以后也陆续收到了一些,到1798年,作品号数已增加到第9了。
    从1798年到1801年,贝多芬将作品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给了阿尔泰利亚,并委托更多的出版商,如玛罗、艾达、脱拉格,在莱比锡也有两家——克恩、白兰特托夫和哈代尔。贝多芬在那一年中写着:“我有6个或是7个出版商,若我愿意的话,还可以多选几个。”他的这些话无疑是真实的。
    贝多芬的乐谱出版后,获得了更大的成功。
    贝多芬在维也纳头十年(1792—1802年)的创作,处于一种起步的探索的时期,比较著名的作品有《悲怆奏鸣曲》(作品第13号,别名为《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1799年正式出版时,作曲家将其定名为《激情的大奏鸣曲》)、《月光奏鸣曲》(作品第27号,又名《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克鲁采尔奏鸣曲》(作品第47号,别名为《A大调第九小提琴奏鸣曲》)及《C小调钢琴曲协奏曲》(作品第37号)等。
    在这一时期内,贝多芬对社会与政治等诸多问题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能逐步在个人意识中寻找努力奋斗的目标。
    新的转变正在酝酿中。
    贝多芬在1796年所作的歌曲中充满了情感的表述,1797年的钢琴和管乐五重奏中出现了缓慢的乐章。《田园奏鸣曲》的抒情气氛极浓,富于田园色彩,首末两个乐章更是如此;而慢板则发展得更富于伸缩性——这些作品掀开了音乐史上新的一页。
    贝多芬那渴求创新的手指在钢琴琴键上按自己的愿望、意志,并服从他心灵的指挥,弹奏出了动人的乐章。他找到了新鲜的、引人入胜的、富于表现力的和弦,松弛了几乎断裂的弦线和曲辞过长的紧张程度,令人回肠荡气的谐谑曲替代了旧的韵律。贝多芬致力于创作,就在1799年完成了他的《第一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响曲》、第18号作品《六首四重奏》,尽管都还带有海顿的风格。
    贝多芬的谨慎是基于对莫扎特和海顿的尊重;对他俩所作的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响曲和四重奏的高度成就,这位年轻而雄心勃勃的作曲家心存敬畏。
    贝多芬不做不能实现的事,也就不可能有凌乱的思想。那时,他不过是在耐心地等候着。舒怀顿的催促并不能让他匆忙地完成一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响曲,在没有得到灵感之前,他连一首四重奏也作不出来;而灵感一至,他立刻就写成了6首。《六首四重奏》(作品第18号)问世以后,贝多芬的奇异革新被认为是一种天赋的特性,评论界认为他能立即抓到音乐的主题和宗旨,但还没有充分的自信心。
    人们都知道,莫扎特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且富于音乐创作的经验。他的《G小调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响曲》缓慢乐章是如此动人,使人深受感动。莫扎特像贝多芬一样具有极强的判断力,而敢作敢为却是海顿所缺少的。
    海顿被人们称之为“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响曲之父”,从不轻易地越出自己所熟悉的范围一步,有时如同一只驯服的绵羊;有时,他又好像去掉了这些缺点,热情高扬起来,如《惊愕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响曲》(作品第94号)和《军队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响曲》(作品第100号),作曲家的激情被极富冲击力地表现出来,既令人振奋而又妙趣横生。这也就是贝多芬日后与海顿直接联系的情感因素。海顿的出发点常常是以这种力量到达高名人轶事潮。他犹如一个宴会中的总监,经常地让人知道他的在场。当然,他的作品是美丽的,而且用纯熟的作曲手法来进行处理。贝多芬早年时也学习他的这种方式,但贝多芬却弄得很紊乱,而海顿却从不会如此。贝多芬学不到他所崇拜的大师的方法也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海顿的主题,如音乐的结尾常喜欢用少数的弦乐器,以得到直爽而动人的结尾。
    贝多芬一心一意地学习着。他从没有失去对海顿崇拜的信心,但也没有放弃主要乐章的形式,甚至日后他还以丰富的想象力,大大地拓展了范围。他那极为熟练的技巧,以及新颖的特点,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地方。而他的作曲也步入了新的道路,各种乐器已经有了它一定的任务,颤声的弹奏已不再只是作装饰之用了,它可以支持整部乐曲;愉快的音乐旋律在乐曲中也占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有了这些新特色,旧的东西就被淘汰了。除了音乐之外,贝多芬的信念是直率的。人们可以感觉到,在他的乐曲中有一种理想化的、感情上的经验比音乐更明确,因而他的比较重要的作品被人们描述为直接的、纯洁的、崇高的、诱人的、自然的、可爱的、自名人轶事由的。
    对此,贝多芬也深信不疑,他的深信不疑是以他对音乐的热爱为出发点的。人们知道,他的生活一度非常完美、良好,并且将一切不重要的和痛苦的思想压缩到了最小的程度。
    除了音乐之外,贝多芬似乎不需要其他的知识。他的哲学理念或许是属于柏拉图哲学范围的。他能理解文艺作品的意境,而这些东西正是他所需要的,也能增强他的音乐表现能力。文学稍稍震动了贝多芬,让他知道要做什么。
    韦格勒写道:“贝多芬知道要去建立什么。”他那坚强的信念是幼小时培养起来的,并吸取了别人品格上的优点;从来没有一个像他这样未受过良好的教育,却具有如此坚强的意志品格的人。许多了解他的人都说他保持了幼时的性格。威逊·巴哈写道:“在我的一生中,从未遇到像他这种个性坚强的人;他又颇为孩子气。他内心所表达出来的,既美好又善良,而其所受的教育就差多了!他的情感易冲动,有不屈不挠的精神、轻信的习惯和无能的态度(是指对妇女而言),这些也是他性格中的一部分。”
    贝多芬有一个最大的优点,使热爱他的人整整追随了他一个世纪之久——那就是富有原始的、活泼的生气。他的音乐经验是全新的,甚至连他自己也不能十分的了解它。辛德勒有一次称赞他的单纯说:“他遇到了最困难的问题后,突然会心血来潮地将其解决。”这正是贝多芬式的单纯,完全是因为他能直接从自己的园地中取用。
    大胆而不按常规发展的贝多芬使那些一生都谨小慎微而又合性狭隘的音乐家迷惑起来;他们极力反对这种“不相称”的体例、程式。白兰特托夫和哈代尔批评贝多芬的钢琴变奏曲在某些方面太粗糙了一些,说他一定要继续研究一些乐器,而慢一些动笔从事作曲。他的单簧管三重奏被认为稍微好一些,然而,要想成名则没有希望,除非他写得更为自然。他的《三首小提琴奏鸣曲》(作品第12号)被称为“过分的难于演奏”。这也许是乐曲中使用回旋曲过多的缘故。但贝多芬仍照自己的步子走。
    贝多芬不需要别人来提示好或者坏。有些人的所作所为就是要想让世人知道贝多芬是一个错误的人。1801年1月,贝多芬写信给莱比锡的地方长官说:“关于莱比锡这件事,让他们说去吧!当然他们不便凭空使每个人都不朽,同时要侵害一个阿波罗所信任的人。”
    白兰特托夫和哈代尔在两个月后回答他说:“你一定要当心你自己和你的智慧!”别人的狂妄只不过是让贝多芬暂时地黯淡下去,但他不能发怒,因为“那些人还不能了解自己所做的工作”。
    或许,这封信中最关键的一点是一个不易弄懂的“暗示”。
    贝多芬新出版的两首钢琴协奏曲并没有受到人们的赞誉。他又作了一首新的《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作品第37号)。他感受到了收入短缺的痛苦,不明白自己的危机即将来临。然而,可以肯定的是:这首钢琴协奏曲的创作技巧比之《C大调第一首钢琴协奏曲》(作品第15号)则是大大的提高了。
    贝多芬最大的仇敌莫过于保持传统名人轶事名人轶事俗的莱比锡和各个城市。那里的人们仇视任何超出他们习惯以外的改变。依格那兹·莫斯谦勒斯是一位年仅10岁的音乐爱好者。他受到韦勒的警告,不许欣赏贝多芬的作品。韦勒就是那位贝多芬在普拉格斯接受训练时的顽固的教师。当莫斯谦勒斯带了一份《悲怆奏鸣曲》的谱子到他老师那里去的时候,韦勒大发脾气,严厉地训斥他,以后不准再有此类情况出现;并告诉他,基本功的训练要从更具体的巴哈和莫扎特或克雷孟特入手。莫斯谦勒斯却暗中收藏了贝多芬的每一首奏鸣曲。每当贝多芬的作品出版之后,若没有钱买,这孩子就将它用手抄了下来。
    贝多芬的音乐就是这样获得了如此之多的听众。事实证明,即使官方人士不同意,不喜欢,但这并不影响平民百姓中的热心者;于出版商而言,他们唯利是图,这也就更证明了老百姓的需要。
    贝多芬此时已巩固了他的地位和荣誉,一个剧院请他作一首芭蕾舞曲,向玛丽亚·茜丽柴致敬。他就创作了一首《普罗米修斯》,在1801年3月里演出,反映甚佳。这证明了贝多芬有能力为剧院作曲。他想试图再进一步,与其他的作曲家竞争。
    假若贝多芬对官方授予的荣誉感到满足而止步不前、只去写一些抒情的歌剧,那么他可以生活得很轻松而惬意;若继续写一些如《悲怆奏鸣曲》第二乐章中那种凄婉动人、催人泪下的曲子的话,他可以变得很有钱并成为欧洲每个人心灵中的偶像。但是,他的使命并不是如此。在他的缓慢乐章中又流泻出新的热情来。这显然是深奥而艰难的处理,神经过敏的崇拜者对于贝多芬的固执感到失望。他那自负的精神支柱看起来对他有可能造成某些挫折。然而,这些人又怎么能知道在贝多芬的精神支柱中还有其他的内容呢?
    为了艺术的目标,贝多芬站在谦虚的立场上,很善于吸收、消化于他有益的东西。当他的感情发泄到外面时,他就会暴躁起来,并将所有的注意力也转到了那一方面去,仔细地体会心中的感受,并找到更为丰富的音调;同时,他所表现出来的技巧和展示的程度也更为一致。
    贝多芬在1801年秋季写信给韦格勒说:“日复一日,我已接近了我所了解而不能描摹的目的地。就是为了这些,所以你的贝多芬仍要继续生存下去。请不要告诉我其余的事情,我除了睡觉以外,别的什么东西也不想知道。”
    31岁的贝多芬对于音乐力量的把握更为坚定而富于弹性了,大大地增加了对未来的警觉性,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他这边来,并称赞他所走过的这条道路。他的幸福是不会再继续下去了,他在维也纳第一年平静的生活终于结束了。仇恨、奸诈、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谋、威胁破坏了他的计划,终于让他受到了攻击和中伤,并一度影响了他的名誉。

举报

第八章耳疾:征服命运的契机
    3年前,贝多芬第一次注意到耳朵中有些嗡嗡的响声。这似乎是长期侵扰他的慢性痢疾所致。他从未跟别人谈起过这些,除了在法兰克和梵令医生面前。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因冷水浴而引起的,改用热水浴之后情形有所改变,但杏仁油和甘草油这一类药物敷在他耳中也没有什么效力。偶尔,乐器较低的声音在隔一段距离时,他就听不清楚了;随后,他的听觉又可能恢复正常。可是,一阵剧烈的肠疝气痛发作后,他的耳朵里又嗡嗡响成一片。
    安静地谈话时,没有音乐的声音,贝多芬的听觉还正常,但说话人音调高低的变化也能给他带来不可言状的痛苦。
    过了一段较长的时间,朋友们都知道了贝多芬的耳疾。大家都知道他颇健康,所以也并不在意。
    贝多芬去看医生时,总是很秘密地去。当医生对他日趋严重的耳疾表示担忧,并告诉他治愈的可能性不大时,贝多芬深感烦恼,异常痛苦。
    最初,贝多芬想将一切对音乐的思念加以断绝。但他内在的音乐力量却是如此激荡和冲动。经过了很长的时间,他仍没有将病情告诉任何人。最后,他终于担当不起这个重负了。
    贝多芬最先将此事告诉了卡尔兰特的卡尔·阿蒙达——这是自然的事情。因为他对这位仁慈的牧师是如此信任。尽管如此,他还是没有完全告诉阿蒙达真实的情形。他的这封很重要的信是1801年春季写成的。这是一封很动人的信件,贝多芬还告诉阿蒙达,自己还给他写信,告诉他“最新的情况”,而不论他是否感兴趣。
    贝多芬写道:“我时常将自己的思想建筑在我所最忠诚的朋友上。是的,有两个人占有了我全部的爱,其中一个人仍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你是第三人,也是我慎重选择的。”
    占有贝多芬“全部的爱”的两个人,其中一人无疑是兰兹·冯·勃朗宁——他已在两年之前去世,另一个人是韦格勒·兰兹。
    两个月后,也就是同年的6月份,贝多芬在另一封信里倾吐了心中之言。
    6月1日,他在给阿蒙达的信中写道:
    我是多么希望常跟你在一起。因为你的贝多芬是在不快乐地生活着,终日与大自然的造物者争吵不休,尤其该诅咒的是它加在我身上的不幸。它可以折断和毁灭一朵最美丽的花朵。你知道,我最可贵的财富——我的听觉,现在已受到极大的损害。当你和我在一起的时候,我已患上严重的炎症,但我仍旧保持沉默;现在,病情日甚一日的严重,它能否医治已经成了一个问题,听说这个病与我的内脏有关,我若能恢复健康,那么,这病也就会消失的。我当然十二分地希望重新恢复我的听觉,但我又常常怀疑这病实质上是不能治好的……
    呵,假使我能够恢复我的听觉,那我将会多么快乐啊!我要告诉你的是我也许将不得不与音乐事业绝缘,我生命中最灿烂的一页将随之消逝。我再也顾不到自己的天才和力量了,我一定得忍受惨痛的遭遇,尽管我已排除了不少的障碍,但这并不够。是的,阿蒙达,如果在6个月之内,我的疾病不能治愈的话,那我就会到你那里去。你一定得放弃一切和我在一起。你一定是我的良伴,我知道幸福不会丢弃我,我还可以做些什么呢?自从你离开之后,我写了各式各样的音乐作品,除了歌剧和宗教音乐之外。你不能拒绝我,应帮助你的朋友分担一部分痛苦。我接到了你写的所有信件,虽然我给你的回信甚少,但我经常地将你放在我的心上,永久地。我恳求你保守这个秘密——关于我耳聋的事情,不论是谁,请不要告诉他!
    再会,我亲爱而忠诚的朋友,若你要我为你做些什么,请告诉我。
    你诚恳而忠实的朋友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贝多芬既有强烈的自立精神,又有无望的意念,这是很奇怪的。谁同他亲近,谁就得同他住在一起,站在他的旁边,去代替周围的人物。他只需要单纯的友情。
    幼年的生活涌到了他的回忆之中。贝多芬对韦格勒写道:“我真实的、完美而勇敢的朋友,请不要相信我已忘记了我所亲近的朋友。不会的,总有一天我会和你在一起。我的故乡,当我第一次看到了光明我就觉得其可爱。我将在生命中最愉快的一天与你一起,去欣赏这伟大的莱茵故乡。这一天的来临,我将不知怎样去迎接它。但是我可以向你说:你再看到我的时候,我将成为一个成年的男子了。”他得意地叙述着他在维也纳的成功,然后就转到了他所面临的悲剧:“魔鬼将我带上了苦难的道路,我的健康成了问题。我的意思就是说我的听觉在一年之中已渐趋恶化了。”他说出了医生关于他病情的状况。“我的身体的确是强健的、完好的,只是耳朵中常有嗡嗡之响,日以继夜;我有时觉得是在度着残破的生命,足足有两年了。我避开了社会上的一切集会,因为这种情形不可能去告诉别人——我是聋子。假若我是干别的职业,那就容易办了。在我们这个行当中,耳聋是可怕的情形;更为恼人的是因为我的仇敌不在少数,他们将说些什么?……我常常诅咒我的生存,可能的话,我要向命运挑战!虽然我的生命不是很长了——若我的情况继续下去,我将在明年春天到你那里去,你可以在乡村中美丽的地方为我租一所房子。过半年,我将变成一个农夫。这也许有助于改变一下我的身体状况。放弃职业,多么破碎的庇护所!恐怕那仅仅是对我而言。”
    韦格勒没有告诉任何一个人,甚至连劳欣·冯·勃朗宁成为他的妻子以后也没告诉她。
    11月16日,贝多芬又写信,感谢这位朋友的忠告,并通报了病情:
    “自从我降临人世,我就体会到了人生的乐趣。但你很难知道在过去的两年之中,我的生活是如何孤独和凄凉。我这变坏的听觉像一个魔鬼到处追逐着我;我从人类中逃避开来,宛如一个厌世者。”
    贝多芬现在学到了如何去接受痛苦的现实,他觉得世界上没有多少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情了,连一个愿意为他牺牲一切而成为他妻子的女孩也找不到。他以为得不到任何帮助,面对的只是一个孤独而寂静的世界。韦格勒请他到自己与劳欣的住所去。贝多芬是怎样回答的呢?“请不要相信我能与你快乐地相处在一起。再有什么事情能使我快乐呢?甚至你的关心亦会带来痛苦。我时刻都想到你对我所表示的同情,但却总也不能感到快乐。”
    贝多芬再也记不起莱茵平原的一切了,所要应付的是眼前的生活和将来的痛苦。他又说:“哎,假使我能避开这个痛苦,我将拥抱整个世界!我将觉得自己的青春正在开始,并且在猜想着:我不会再碰上困境了吧?从痛苦中,我只能希望得到一半的自名人轶事由。等我变成了一个完全成熟的人以后,我将再一次地回到你的身边去,恢复我们之间固有的友谊,你定能看到我非常快乐,不会像在此地一样郁郁寡欢。不!我再也不能忍受了,我要同命运搏斗。它不会征服我的。啊!继续生活下去是多么美妙啊!值得这样生活一千次!我觉得不应当生活得如此的平静。”
    真的,他不会,也不曾注意“告退”这个词。
    贝多芬为了治疗耳疾,改善听觉状况,也作了一些积极的努力。
    当梵令医生答应他“若不能完全治愈,至少要有所改善”都没能实现的时候,贝多芬又调换了一个医生舒密特。舒密特叫他住到比较僻静的地方,听觉也许能逐步恢复。贝多芬遵照医生的嘱咐于1802年春季住在海林根城的一所平民住宅中;然后,又转到维也纳城外杜柏林的山谷中住了下来。这是最理想、最适宜的地方:穿过静谧的森林,就踏上了宽阔的草地。
    贝多芬仍旧没有钻出音乐的圈子,他的朋友时常来看他。弗朗兹·兰兹也时常到海林根城来接受早晨的教程。大约在8点钟吃过早餐以后,兰兹便会说:“来,让我们作一次简短的散步。”
    对此,兰兹还有如下详尽的记述:“我们一同走,时常到下午三四点钟还不回家,而在别的村庄里午餐。在某一天的散步中,我第一次证实了他失去了听觉。我叫他注意一个牧童正在吹笛,吹得很动听;过了半个小时之久,可贝多芬一点也没有听见。虽然我保证他和我一样(事实上并非如此),他变得极端的生气,平时,他快乐的时候也是暴躁的,但现在却不是那样的了。”
    西法拉特·柴姆斯加尔在这一年中也常见到他,知道他失去了熟悉的音调,也常表现出静静的愠怒。当贝多芬跟不上众人的谈话时,柴姆斯加尔会假装成心不在焉的样子,但这并不起作用。众人发现要装作不知道,不在乎的样子是十分困难的。波恩的韦格勒和考尔兰特的阿蒙达就完全不知道贝多芬的这种痛苦。
    朋友们之间的谈笑加深了贝多芬的失望。因为他不能加入众人之间的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谈。他沉浸在这样一种可怕的思绪中: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虚伪的。他离开了谈笑的友人,大踏步地回到海林根城的家里去了。
    音乐的思维却比从前更丰富地在贝多芬的脑海中涌动起来了。这种具有极大冲动的力量使他能够产生战胜命运的信心,他为自己所独有的这种力量而感到荣幸。
    贝多芬写信给韦格勒和阿蒙达,说自己的音乐是从各方面聚合起来的,它给了自己以荣誉和金钱。他在给韦格勒的信中对某些失礼的言行写下了一些道歉之词,而他在音乐创作中却是另一回事了:“我是生活在乐曲之上的,当我作完一曲,另一支曲子又在脑海中出现了。我现在常同时在作三四首曲子。”
    人们在这几句话中看到的是一个创造人类精神财富的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灵在翱翔、在飞升……
    朋友们都知道,在1802年夏季,贝多芬的大部分时间是花在演奏和音乐创作上的。有时欢乐,有时暴怒,但大部分时间内精神都很好。那年夏天,贝多芬的身体状况与以前迥然相异,当秋季来临的时候,在海林根城,那可怕的、难以形容的情形就降临了。他的夏季工作计划可以说全部完成了,但维也纳的快乐时期似乎已一去不复返,将来的局面如何尚难以预料。
    经过沉思,贝多芬觉得自己的理想和誓言已不太明确了。因而,他更愤恨命运对他的残暴和不公正。
    贝多芬去世后,在他的许多书面记录中发现了一大叠文件,字写得极为紧密,上面注明——海林根城,1802年10月10日——它们是封住了的,在最后一页上写明了:
    致我的弟弟卡尔和×××(此处所删去的约翰的名字从未加以说明),在我去世以后才可折阅:你们或许都会这样想、或这样说,贝多芬是可恶的、顽固的、厌世的。你们把我估计得大错特错了。你们不知道我的观点不轻易示人的原因。从幼年时起,我的心和思想就是趋于仁慈和善良的,我极愿意做出一些伟大的事业来,但是我现在陷入了绝望的情况中。那是由于无知的医生使我的病情加剧,年复一年,他们欺骗我,说我的病情能有所改变,最后,面对着的却是一种不可医治的绝症(尽管多次治疗仍不见效果)。我出生后的性情是热烈而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顺的,当然也感受到了社会变化的反复。幼时,我被迫与人隔绝,孤独地生存着。我想冲破这种环境,但受了两次惨痛、悲伤的听觉影响而遭到惨败。但我不能向人明说:请大声些,请大声地叫喊!因为我是一个聋子啊!我怎能让某种个人感觉存有虚弱,而这感觉在我是比别人更为敏感的!我的听觉曾是十分完美的,而这完美不是生活的快乐所能比拟的——呵,我不能想它。假若我又回到家中居住的时候,请你们原谅我;而我将很快乐地跟你们生活在一起。我不幸遭遇中最使我感到加倍痛苦的,就是我走向了一条不了解世事的路;不可能有朋友和我重归于好了,没有适宜的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谈,没有思想上的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流,在社会上我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我生活得有如一个逃亡者,若我走近一个人的身边,恐怖立即占据我的整个身心——这就是我在上半年避入乡间的原因。听了“聪明的医生”的命令,我过着僻静的生活,他说我的听觉会恢复的,我也是如此希望的。虽然我是如此地热爱社会,但这是一个多大的耻辱:当一个人站在我的身边听着牧童在歌唱,而我却“听不见的”时候;不远处响着笛声,我“又听不见”的时候,这种状况带给我的痛苦是何等巨大啊!我似乎感到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只有艺术让我没有白头!呵,在我没有将我所知道的、体验到的东西表达出来之前,要离开这个世界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又继续这残破的生存——真正的残破,一颗富于灵感的心受到某种打击之后,立刻会从最佳的状态跌落到最差的状况。忍耐——我现在一定要将其选作护身符。我是这样做了,我的决定或者能使我改变一些,或者也不能——我是作了这种准备的。我在28岁的时候几乎成了哲学家,呵,这不是容易的,至少在艺术家看来是困难的。上帝,你看到了我所做的一切,你知道爱人类,会继续让我好好地生存下去。呵,人类,总有一天你们读到我写的文字时,就会知道错待了我。我能不能得到一个了解我的人来安慰我的不幸?不管世界上的一切阻碍,尽你的力量去做,你,我的弟弟卡尔和×××。等我死后,若舒密特教授仍活着的话,用我的名字去告诉他我的病症,并附去这张病症加剧的证明,此举才可以使世上的人在我死后跟我重修前好。同时,我宣布由你们两人继承我微小的财产(假使能被这样称的话),公正地将其平分开来。彼此要互助,你们从前所做的对不起我的事,从此以后都可以得到宽恕了。又致卡尔弟弟:我特别地感谢你后来为我做的事,我希望你的生活比我更好更自名人轶事由。善良地照顾你的孩子,单是他就可以给你带来快乐,而不是金钱,我讲这句话,是从经验中获得的。我的孤独也是无可奈何的。再会,请向各人表示我的谢意!我感谢我所有的朋友,特别是里区诺斯基王子和舒密特教授。我希望里区诺斯基王子赠给我的那架钢琴,随便由你们两人中的任何一位保存着,不要为了它而争执起来,请不要将它卖掉,若我在墓中仍能帮助你们的话,我将是多么的快乐啊!我即将很快地步入死亡之路,但它于我而言仍是来得太早。不管我的命运如何,我还是希望死亡到来得迟一些,虽然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但我仍然能忍耐,忍耐能否让我从不尽的痛苦中解放出来?假设痛苦要来的话,我将勇敢地抵御它们(不尽的痛苦)。再会,在我死后,不要忘记了我,我恳求你这点,因为我活着的时候,总是想使你如何的快乐。就这样吧。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海林根城1802年10月6日
    我再度地向你道别——真是非常的悲痛。是的,那可爱的希望——当我来此地,并希望能够得到相应的治疗——我一定得完全放弃它。深秋消逝,我也随之枯萎了,我的希望完全地消逝了。我怎样地来,也就怎样地去——甚至用了最大的勇气。那常常引诱我的美丽的夏天,已消失了。呵,上帝!请答应我最后一个要求,让我有一个纯粹快乐的一天,它相距我已是很长的日子了。呵,什么时候?什么时候?上帝,我能不能在人类和自然中再得到它?永不?不,呵!那是太难说了。
    海林根城1802年10月10日
    这是一份奇特的文件,彻底忏悔的文件。当时,贝多芬完全没有想到他还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这么长久,在附录里充满了抗议和愤怒的字眼,他那似诗的词句如“深秋消逝”,仍在强烈地表现出一种对生命的完全忠诚。这个年轻人的尝试已超越了平庸,信中又充满了绝望的字句,似乎想自名人轶事杀。
    尚耶推测海林根城的文件是长期沉默的结果。贝多芬诅咒医生的错处,将他送到乡间去,以为可以隔绝了喧扰的声响;结果,却使他的脑海中长久地不能平静下来!惨痛的忏悔,也没有能够解除这份痛苦。海林根城的居民是热爱贝多芬的,出版商经常印出他的作品来。他的大部分时间是花在作曲的思维之中。
    仔细地分析一下贝多芬在海林根城夏季里所做的一切,人们就会发现他所得到的收获竟是如此的丰富。他的记事册上写着:三首钢琴奏鸣曲(作品第31号)、三首小提琴奏鸣曲(作品第30号)、变奏曲,更为重要的是《第二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响曲》也是在此地完成的。
    这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响曲从头到尾都是愉快的。
    尽管贝多芬的精神生活(恋爱)、物质生活及身体状况均十分糟糕,但他仍坚强地生活着,并没有倒下;在写下遗嘱后,他还生活了25年。
    这部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响曲表现了贝多芬坚忍顽强的意志,充满了他追求幸福的人生信念,生活中的忧愁都被他不可抵挡的力量一扫而空。他在用音乐的语言告诉人们:我决不向苦难低头,只要还活着,就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希望。整部作品洋溢着优美的旋律,显示出巨大的力量,同时还富于幽默的气息。尽管在风格上还受到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但作品已明白无误地流露出贝多芬倔强的个性和大胆的创新,表达了他对生活的严肃态度和乐观精神。
    当贝多芬在海林根城表述着他的愿望时(他说:“那已是很长的时期了,自从真正的快乐从我心中回荡出来时,我又发现了音乐的新天地。”),产生的代表作便是那三首钢琴奏鸣曲(作品第31号)。其水平是以前的同类作品所不能企及的。暴风雨冲过了第一首和第二首曲子,奏鸣曲中所表现出来的悲哀远不及近几年来郁积在贝多芬胸中的所有烦闷。第二首曲子中的快板部分是非常轻快的浮了过去。而在第三首《降E大调奏鸣曲》中,他却运用了缓慢乐章,并且写下了一段谐谑曲。纵览全曲,快板是流动而欢畅的,诙谐曲活泼而轻松,小步舞曲则缓慢而优雅……总之,一切轻松、愉快。此曲一直被贝多芬视作得意的杰作之一。
    欧洲快乐的夏季似乎是颇为短暂的,秋天仿佛在一夜之间便突然降临了。
    秋风萧萧。贝多芬封紧了他所写的忏悔文件,像是要让它们远离人类的智慧,远离自己的思想。停滞着的黯淡也好像突然地离他而去。
    11月份,他回到了维也纳,周旋于朋友和音乐之间。他教授音乐课程,接受邀请,一会在这里,一会在那里。多时不见的贝多芬好像经过了一个极大的转变,从他的灵魂中、躯体内释放出新鲜的生命力量。痛苦、忧郁、沉思好像已转嫁给别人。外来的灾难带给了他内在的力量,一种崭新的、坚定的表现手法、深刻明朗的变化出现在他的作品中。《第二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响曲》所表述的坚定意志,挫败了失意和软弱。
    贝多芬对于自己内在的新生力量感到大喜过望。他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去获取人类精神中最崇高的东西。
    他谱写的是一首征服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响曲。作曲家经过数月的劳苦后宣布:已获得了一种无敌的力量,无论什么都不能击溃他,他终于学会了“如何去征服命运”。

举报

名人轶事网




名人轶事网




名人轶事网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名人轶事网  

GMT+8, 2024-5-15 17:33 , Processed in 0.234375 second(s), 24 queries .

郑重声明:本论坛资源均由会员从网上收集整理所得,版权属原作者。

如涉版权,请发邮件admin@storyren.com,将立即整改。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