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传》、贝多芬简介、贝多芬的故事

第九章“英雄”——独领风骚的年代
    贝多芬沉溺于极度狂欢之中,创作热情相当高涨。他所作的弦乐五重奏有三家出版商争着要出版,只有他最亲密的朋友才知道他的听觉有些不完全。但是耳聋并没有使贝多芬放弃他的追求。采莱写道:“虽然他从1800年起遭受了耳疾的苦痛,但直到1812年,他仍能很完全地听到他人的谈话和音乐。”西弗拉特也这样说过。
    经历了1803年的变异,到了1804年,贝多芬向小提琴家克伦福尔兹说:“我至今不能满意于自己的作品,从今天起,我要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克伦福尔兹只感到惊奇。眼下,贝多芬对各种乐曲已能够纯熟地运用;他完成了《神乐橄榄山》。在1804年4月里的公开演出中,同时演奏了他已完成的两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响曲和他新作成的《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作品第37号)。这次音乐会使他的袋中多了许多金钱。第一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响曲在德国各城镇中演奏而博得很好的声誉。一个月之后,贝多芬又匆忙地作成了一首小提琴奏鸣曲(后来题赠给克莱逊),让从伦敦来的小提琴家勃立其塔布演奏。那缓慢的乐章完全吸引了听众的注意力。
    所谓“新的道路”,并不是继续走他那固有的光明灿烂的路、贝多芬抓住了另一种新的力量,反映在他的《英雄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响曲》(作品第55号,又称《第三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响曲》)中,则是那震撼人心的、明朗而迥异的开篇乐章,在无数的号乐中出现了基本的、成功的主题。这种将许多力量突然地集中在一起的表达方式,他已等候了许多时日。
    贝多芬日后如此写道:“我的习惯是从小就养成的。当我想到了什么,就立刻写了下来。”这就使他找到了许多不同革新的源流,偶尔灵感一至,就将主题记入了乐谱薄。有许多主题就这样不再继续下去而任其放置着,或者经过一年以后,他会再写下去。在创作热潮中,他终于得到了一次最大的成功。
    1802—1812年的十年,可以称为贝多芬的“英雄年代”,其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
    贝多芬音乐创作的成熟过程从表面状况看相当迟缓,却是稳固地发展着。他30岁时才开始创作第一部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响曲,而莫扎特在这个年龄时所创作的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响曲已达40部之多。
    当他确信耳疾无法治疗时,痛苦和失望笼罩着他。然而,他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使他度过了精神危机,苦难变成了他音乐创作的力量源泉。
    英雄,这样一个人类进步的先驱者,出现在贝多芬的脑海中;或者,他战胜苦难的过程中产生的自信心使他将自己也视为一位力量超凡的英雄。
    1802年,贝多芬开始创作这一主题的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响曲。在一定程度上,它宛如贝多芬个人经历的一部自传;而这种英雄主义则是贝多芬所特有的、历万劫而不变的坚毅精神的音乐化表现形式。此曲标志着贝多芬音乐创作中“英雄年代”的开始。
    当初,贝多芬打算将此曲奉献给他所崇拜的拿破仑。全曲完成于1804年。当年春季,兰兹看到了放在贝多芬桌上的原稿,其扉页上有“波拿巴”的字样。过了一个星期,贝多芬发现有人在那后面加上了“皇帝”两字,便愤怒地将扉页一撕为二。此时,拿破仑称帝之事已为人所共知了。
    贝多芬勃然大怒地喊道:“他也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罢了,现在他就要践踏一切人的权利,只顾自己的野心了,他就要高踞于所有人之上做个暴君了!”
    里区诺斯基目睹了这一切。
    8月12日,贝多芬将《英雄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响曲》总谱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给白兰特托夫和哈代尔出版。10月,总谱正式发行,题目已改为“《英雄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响曲》——为纪念一位伟大的人物而作”。
    这首曲子是贝多芬创作生涯中,也是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响音乐史中的伟大里程碑。它第一次展示了作曲家的英雄主义创作思想。作品的篇幅极其庞大,情绪激昂,音响如同火山爆发一般。
    1821年,当拿破仑死于圣赫勒拿荒岛时,贝多芬就说:“早在17年之前,我的音乐就预示了这个结局。”他的意思是指《英雄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响曲》的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
    《英雄(第三)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响曲》的伟大意义还在于其光辉思想比起《第一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响曲》和《第二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响曲》来,大大跨进了一步。在第一、第二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响曲中,贝多芬还只是继承了前辈海顿、莫扎特的创作传统风格和思想,而在这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响曲中,他则是用新的形式和音乐思想的概括力量,着重表现了英雄为争取人类的未来幸福而献出生命的悲剧精神。这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标志着贝多芬的创作已进入了成熟期。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揭示了英雄性格的各个侧面以及为人类美好的未来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第二乐章则是悲壮的挽歌,习惯上又称之为《葬礼进行曲》。罗曼·罗兰曾说:这是“全人类抬着英雄的棺椁”。乐曲从小调性的旋律开始,缓慢的速度配合着送葬者沉痛的步伐,以附点音符节奏为特征的悲哀曲调,表现出民众悼念烈士的心情。
    第三乐章是与前乐章形成鲜明对比的一首谐谑曲。音乐充满了活力和乐观的情绪,前后两部分是闪电般急速迅猛的音调,中间部分则是象征着光明未来的号角声,它表现了民众在英雄之后的前仆后继。
    第四乐章表现了民众庆祝胜利的场面。终曲的规模和戏剧性内容只有在20年后贝多芬所创作的《第九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响曲》的终曲,才能与之相比。《英雄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响曲》终曲的基本主题是表现整齐的民众方队在英雄纪念碑前献花致敬,以及庆祝胜利的狂欢。
    贝多芬把《英雄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响曲》称为他最心爱的产儿。当他已经写出八部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响曲之后,他仍然认为自己最喜爱的是《英雄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响曲》。
    1805年,《英雄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响曲》第一次试奏后,听众又有什么反应呢?往常,人们欣赏到的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响曲是结构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致、声音悦耳的,而这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响曲第一次演奏后立刻就遭到了诅咒。有人说:“音乐,一定要使我们得到快乐。”有的皇室贵族甚至说:“只要停下来不再演奏,我可以再多给一个铜板!”
    很少有人在第一次听到《英雄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响曲》的时候,会静心屏息地欣赏它,并进而思考它为什么会带给贝多芬如此崇高的地位、名声。
    此曲经过了数年演出,但乐师始终摸不清其真正的意图,所以总没有很好的演出成绩,甚至连贝多芬最忠实的朋友也不能了解。
    第一次公开演出后的危机似乎很严重,各方听众的意见约可分成三种。有的人以为它没有多少“艺术上的价值”,只不过是“未成熟和不成功的奇异演奏”,用一种“奇怪的音调和剧烈的转变”,得到了“超常而幻想的结果”;第二种意见虽认为此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响曲很美,但不可能长久,并为作曲家离开了C大调、D大调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响曲和降E大调七重奏所走的路而惋惜;第三种人(包括了贝多芬的知心朋友),却毫不动摇地说:“这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响曲正是大师之作,也是真实的古曲音乐,现在不受到大众欢迎的缘故,是因为他们都没有受到足够的艺术教育,以致未能吸收其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髓,许多年之后,它的价值会被证明的。”
    虽然《英雄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响曲》用去了贝多芬的主要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力,但各式各样的小作品仍时有问世,因为自己耳聋的原因,他一刻也不愿意休息。这也许是他考虑了外界批评而对自己作了一番重新调整的缘故。他继续不断地写了许多奏鸣曲和一些小作品。出版商所印刷的乐谱出现了许多处错误,但他们又不进行更改。这使贝多芬勃然大怒,因为他的手书乐谱是准确的。他写下了严肃批评这些人的话:“错误之多,宛如海洋之鱼。”
    事实很明白,出版商对他漠不关心,不像贝多芬日后成了名之后的另一种态度。贝多芬时常向他们提抗议,索回自己的乐谱以作修改;有时,他也无法如愿以偿。后来,他干脆称这些人为“狡猾的骗子”。这种掠夺式的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易,在当时是很盛行的。
    贝多芬为了表示自己的恚恨,就跟他们开展了一场无休止的辩论。他的《C大调弦乐五重奏》(作品第29号)就这样拖了两年之久。这些事使贝多芬陷入了更为困难的境地。
    这首五重奏是由白莱特托夫和哈代尔在1802年11月原版印出的。同时,阿尔泰利亚出了重印本。隔了不久,这部五重奏又被莫里兹·弗拉斯伯爵购去作为私用;根据当时的习惯,即使过了一些时日,该曲的所有权仍应归还作曲者。无赖的阿尔泰利亚用了卑劣的手段,从伯爵手中取到了拷贝,立刻就出版了。贝多芬不得不在莱比锡城发表了一个公开声明:阿尔泰利亚印的乐谱从未和自己接洽过,而且是“不正确的、对演奏者无用的”。结果却是意想不到的:阿尔泰利亚提出了合法的抗议,因为贝多芬在技术上已给乐谱作了一些改正;他在这件事上并无过失,是贝多芬诽谤了他。
    贝多芬只能收回他的声明,向对方作了道歉。
    所有遇到贝多芬的人都觉得他非常奇怪,他的个人吸引力已增加了。随着气候的变化,他常在街上和田野里走一走。他的面部宛如带了一个面罩,只有双眼喷射出生命之火,但他的心是更为活泼和有计划了。他的日常生活显得无规律起来,他常掉换住所,不论是换到什么地方,屋内总是显得乱七八糟的。西弗拉特说:“书本和乐谱撒满了房间的每一个角落,这边有残菜剩饭放着,有半空的瓶子;那边还有一首四重奏的草稿,钢琴上放着纸张和碎屑……这些材料都是一些光辉的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响曲的胚胎,朋友的和生意上的信件撒满一地。”
    兰兹也曾说起,1804年夏季的一天,当他到贝多芬的寓所去听课时,贝多芬希望和他散一次步。贝多芬带着他年轻的学生走到极远的地方,直到晚上8点钟才回家。他口中喃喃而语,又像在呜咽,忽高忽低,没有唱出任何肯定的、明确的主调,我问他那是什么?他回答我说:“那是我想象中的一首奏鸣曲最后一乐章的主题。”当我们重新踏入房间,他立刻跑到钢琴边,连帽子也不脱,写了起来;我只好拿了一把椅子坐在房间的角落里,他已完全忘记我。整整一个小时,他发狂地写着,完成了那首美丽的奏鸣曲的最后一个乐章。最后,他站了起来,看见了我,似乎是很惊奇、很遗憾地说:“我今天是不能给你上课了,我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这就是《热情奏鸣曲》的诞生。
    它和次年所作的《华尔特斯坦奏鸣曲》一样都非常成功。贝多芬的音乐创作突破了钢琴本身的限制。他的作品已使所有的钢琴不能弹奏了。那时所造的钢琴只能供弹奏轻快而华丽的乐曲用。没多久,他就从钢琴制造者安德列斯·史特利却手中得到了回声和弹性更大的钢琴。这首《热情奏鸣曲》所表现的力量太强大了,本来是不预备作公开演奏的,所以直至作曲家进入墓地后12年才见诸于世。

举报

第十章《菲岱里奥》:歌剧创作的尝试
    1801年,贝多芬在致韦格勒的信中告诉他:在音乐体裁中除了歌剧及宗教音乐之外,自己都得到了成功。他谈到过自己的愿望,一定要试作歌剧。他终于在1804年有了一个尝试的机会。
    贝多芬对于歌剧的知识是很少的。他在尚勒利那儿学了声学写作,从恰罗比尼、米罕尔那儿学习了关于舞台方面的知识,他自己在维也纳歌剧院中也直接看到了不少东西。
    歌剧的演出很受大众的欢迎。贝多芬觉得那些人的才能和自己相差得太远了:恰罗比尼在巴黎极受欢迎和尊重,那不勒斯的柏西罗和德累斯顿的比尔等人也如此;在维也纳,这样的人就更多了,如尚勒利、伏格勒、西弗拉特等演出了许多歌剧,获得了极佳的评论。
    贝多芬希望自己也能实现创作歌剧的愿望。维也纳的歌剧班管事记得,贝多芬为芭蕾舞《普罗米修斯》谱曲后演出获得成功,他们认为他的名字将引起大众的注意。
    自从歌剧成为维也纳仅有的一种音乐剧之后,它即能赚钱了。恰罗比尼在维也纳被称为极有才能的歌剧剧作家。到1803年,恰罗比尼已替巴黎和意大利写了20年歌剧了。葡萄剧院的舒卡尼达和班格剧院的勃朗男爵同时惊奇地发现有一个良好的机会放在自己的手中。
    舒卡尼达告知贝多芬,有一出歌剧,也曾是自己想写的,但可以让他来写。贝多芬很高兴地接受了下来,并搬到歌剧院里去住;他们给他一间住所供他自名人轶事由使用。不久,勃朗男爵将此剧院买了下来,舒卡尼达也被辞退了,但随后,舒卡尼达又被召回来管理这个剧院。贝多芬也重新回到了他的老住所来进行这个歌剧的创作。贝多芬又开始了艰难而持久的搏斗。他得运用丰富的思想和乐器上的特性,以击败他的对手。他已完成了不平凡的草稿,舞台的情况他已熟悉;可是为了演唱的成功,只能将他所器重的管弦乐队降到陪奏的地位,并且还要采取18世纪的歌唱方式,并要求有逼真的动作和戏剧化的气氛。这样,就要求有一个知识很丰富的人才能进行创作,至少要像莫扎特一样。贝多芬有时也能演出奇迹来,但是他的特长却不在这上面。莫扎特经常和歌剧院保持接触,一个无所谓的故事到了他的手上之后,可以从容地变成一首不朽的音乐。贝多芬在歌剧创作中,则勤奋而缓慢地接近着他的目标。
    贝多芬所作的第一个剧本是很特别而愉快的。它以法国革命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反对暴君,争取自名人轶事由的动人故事。这类题材很容易使贝多芬将其感情完全融会进去。故事说的是弗洛斯坦被他的政敌关入牢狱之后,他的妻子丽奥诺拉冒了生命的危险,假扮了一个犯人,去营救她的丈夫出狱。这本书十分畅销,共有3个版本。比尔用意大利文的剧本在其本国演出,1804年又在德累斯顿上演。贝多芬约请松立斯纳替自己翻译了此剧本,并将题目更换为《菲岱里奥》(又名《夫妇之爱》),以免与比尔的歌剧相冲突。贝多芬显然不好用女英雄的假名,他为自己两首不同时期所作的序曲题名为《丽奥诺拉序曲》。
    贝多芬所要做的并不是营造原文中富有的罗曼蒂克的气氛。他不喜欢那种气氛,而集中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力表现恶势力对这对忠实夫妇的残酷压迫:可怜的弗洛斯坦在牢狱中虚度了他的岁月,没有一丝曙光,他的面容苍白而疲倦。贝多芬也曾一度有过相同的遭遇,因而对男主角表示了极度的同情。丽奥诺拉是女人中的最可贵者,诚挚而幽静,既无犹豫,又不莽撞。
    贝多芬很有规律地创作着这部歌剧,保持了他自己的思想,将它不断地发展开来,许多页草稿簿上涂满了只有他才明白的音符。
    1805年夏天,贝多芬回到海真道夫去,完成了最后一幕的创作,然后重返维也纳的葡萄剧院里的寓所。他将剧本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给了萨伯斯金·米尔。不久,就公开演出了。
    《菲岱里奥》一剧早期的演出中有一段不幸的插曲。当首次的公演日期宣布之后,所有维也纳人的注意力,都转向了一个可怕的事件:法国的军队迅速地跨过了莱茵山谷和德国南部,奥地利已经暴露在他们的面前,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城自然是拿破仑必攻的目标。乌尔姆在10月20日陷落了,10天以后传来了法军已越过边境的新闻,萨尔斯堡被占领了,法军继续向多瑙河下游推进。
    维也纳一个世纪以来从未遭受外来势力的蹂名人轶事躏,因此在入侵者面前毫无抵抗能力。贵族们将自己的珍宝装在马车上,加入了逃难的行列,拥向勃鲁姆或贝莱斯堡。
    11月13日,正是预计公演前的一个星期,法国军队开入了维也纳,拿破仑自我介绍说,他的到来,乃奥国人众望所归,他能保护他们不受俄国野蛮主义的侵害;维也纳人将受到他的礼遇。
    市民们不知如何去迎接这位入侵者。法军进入维也纳城的情形简直是一组奇怪的镜头:市民们静静地看着,法国入侵者也保持着沉默;骑兵们炫耀着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美的服饰,为自己发亮的盔甲而骄傲。但是,他们所骑的马却显得很疲倦;步兵满身都是泥浆,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须也没有刮去,许多人手上拿着面包,槍刺上挑着一块肉,狼吞虎咽般地吃着。队伍长长的,好像没有尽头,日以继夜地向匈牙利前进。有的部队在城外驻扎了下来,长官们占领了城中的皇家宫殿。不远处的炮声隆隆作响。据报告,法国军队正在和俄军进行激烈的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战,从奥地利向南去的法军则被意大利人消灭了……但是,这些都未能被证实,因为新闻也受到了严格的检查;所不能遮掩的事实则是法军的伤兵成群结队地从前线撤了下来,但他们也不能提名人轶事供准确的消息。村庄被毁坏了,人民住在破房子里,在挨饿……
    长官处命令市民们不要管战事进行得如何,同时忘记他们所遇到的困难,而像往常一样地生活。快乐的人在公园里游玩,宫廷剧院被命令重新开演,在占领前的一个晚上还演出了《奥赛罗》,但没有一个观众。
    《菲岱里奥》演出后,接着是恰罗比尼的歌剧。
    《菲岱里奥》的演出当然并没有使人感到惊奇,更不必对它抱有期望,贝多芬的朋友差不多都离开了此地,有的也在忙着别的事情。演出的节目是不固定的,战争给维也纳带来了不幸,贝多芬可以从巴斯瓜拉蒂的房屋的窗口看到海真道夫和舒伯伦公园。不久前的炎热的天气里,贝多芬在这里构思了《菲岱里奥》;而现在,舒伯伦是被重兵守卫着,因为拿破仑在那里接见各地的代表。拿破仑不知道这出歌剧的诞生地正是在那皇宫的窗下,那儿现在却站着哨兵;他绝不会知道:一个矮小而热情的作曲家曾经在一首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响曲上题有“波拿巴”的字样,并对他充满着希望;而这位作曲家眼下却又静静地望着遭受蹂名人轶事躏的皇宫,在深深地思索着。
    这位作曲家的力量和对人类的影响,远比拿破仑大,但拿破仑对他不感兴趣。在拿破仑的眼中,音乐只不过是暂时松弛一下神经和给人快乐的东西,只有恰罗比尼比较合他的口味。他之所以对恰罗比尼产生好感,不仅只是恰罗比尼外表好看些,而且也是因为在他的四周需要一些文化艺术的点缀。
    1805年11月20日,《菲岱里奥》首次在法国军官面前演出。这是因为剧院受命重新开演,而此时又没有别的剧目可供演出。
    然而,法国军官们只愿意听一些轻松而华丽的音乐,而不愿意看到这种情绪低沉的歌剧,悲痛的故事使他们心里不舒服。
    第二天晚上,从爱丁堡来了一位年轻的医生亨利·里弗。他描述了观看《菲岱里奥》时的情形:“贝多芬管理着钢琴。他是一个矮小黝黑的青年,戴了一副眼镜。”在里弗的感觉中,该剧的剧情是沉闷和罗曼蒂克的混合物,音乐是值得称赞的。许多人误以为贝多芬写了一出愚蠢的歌剧。没有人看到,这部歌剧已铺开了不可低估的成功之路。
    到了12月份,“短暂的不幸时期”已经过去了。勃朗男爵决心让此歌剧重演一次,并估计最初花去的费用可能赚回;但他觉得第一幕太松散,需要删去。他在里区诺斯基的家中安排了一个集会,表演完这幕之后,众人就与贝多芬讨论。说来有趣,伟大的作曲家从来不允许别人对他的作品发问;对于舞台上的种种问题,他是从来不请教别人的。而这次,他却很谦虚地接受了别人的提议。
    剧院里的屈拉斯加和米尔也来到了里区诺斯基的家中,克莱蒙蒂为小提琴的首席,柯里兰奥的作者范·柯林、编剧兰加为文学指导,还有男中音洛格尔——一个只有20岁的青年人,卡尔·范·贝多芬和剧院的指挥西法拉特也是贝多芬的朋友,当然是要到场的。
    洛格尔记下了当时所见的情形“米尔替我准备了即将演出的手续,我在第一幕中要出现三次。我到维也纳也只有一个较为短暂的时期,在这里,我第一次遇到了贝多芬。当全剧演出进行的时候,我们都直接参加了工作。里区诺斯基弹着大钢琴,克莱蒙蒂坐在房间的一角,用小提琴伴奏着全剧的主题音乐,时而又独自换奏其他的乐器——他的这种特有的才能,其他人都知道,不感到惊奇,只有我一个人例外。米尔和我担任了演唱,他唱低音,我唱高音,我们尽可能唱得好些。虽然贝多芬的朋友尽力为他做着演出的准备工作,但他们却从没听过贝多芬表示感谢的话。里区诺斯基简直是贝多芬的第二个母亲,各位朋友也绝对信任他。”
    贝多芬尽了比平时加倍的努力来改正这部歌剧的失误,而修改后的效果的确很好。
    洛格尔接着作了如下描述:“经过了不断的努力,从上午7点钟起一直忙得过了下午1点钟,结果终于将其中的3段删掉,而我们已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疲力尽,又饥又渴;然后,大家又进了一顿丰盛的晚餐来恢复精神。没有人更比贝多芬那样高兴和快乐了。他的愤怒为欢乐所替代,他坐在我的对面,看着我,极诚恳地端给我一个盆子,问我吃些什么?我回答说不知道。他像狮子般地吼了起来:‘他狼吞虎咽,却不知道吃了些什么东西!嗨!嗨!嗨!’”
    司蒂芬·冯·勃朗宁将剧中的台词作了必要的缩减,而贝多芬也将舞台上不必要的场面删去了。他将三幕改成了两幕,同时被催促着去重新写作剧前的这首序曲,拟使用的是丽奥诺拉序曲第二首。他忘记了别人的忠告,对他说若能按规定做,则他所深爱的《菲岱里奥》一剧将使他成为成功的歌剧作曲家,那也正是他所期望的。但他不愿意离开他所钟爱的管弦乐队,他在那里发挥出了真正的力量,他作了一首协奏式的序曲,而且比旧作更为有力、更有生气。这首新的序曲(第三首)偏离了剧院对此剧的要求,与第二首有相冲突之处,它更加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响乐化了。之后,他没有再作第四首,因为他觉得第三首已经很满意了。
    《菲岱里奥》经过重新整理以后,预备作第二次上演,在第一天公演时(3月29日),似乎有受到欢迎的迹象,但事情的变化却不像预计的那样好。第二次公演,贝多芬就拒绝担任指挥,他说因为乐队不注意自己的指挥在演奏。
    经过这番公演之后,这部歌剧的演出活动就停止了。但《菲岱里奥》停演之时,同时也出现了不利于它的公告,说他的序曲是绝对禁忌的。
    勃朗宁将过失归咎于乐队不听作曲家的指挥。人们很容易想象得到贝多芬是如何的不快和愤怒。
    到了夏季,《菲岱里奥》又重新上演,尽管观众已有所增加,但是,贝多芬却深信没有按他自己的原意在演出。他到勃朗男爵的办公室提出了抗议,虽经男爵再三解释,也不能消除贝多芬的疑心病。
    “我的剧本”,贝多芬吼道:“立刻归还我的剧本,以后再也不准它演出!”
    男爵按了一下铃,命令将剧本立刻归还给原作者。贝多芬暂时关上了他那一度勃发的歌剧创作的雄心壮志之门。贝多芬能够很骄傲地告诉自己,他所写的东西已经能得到外界极佳的评价。他已熟知了这条道路,甚至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就知道了。贝多芬告诉男爵他不是为群众而作的,但他还不如说,他还没有能完全把握住自己的思想;他要等候思想的渐渐长大,并发展到较为成熟的地步方能为群众而写。
    《菲岱里奥》终于在六年之后为人们所普遍了解。
    贝多芬为了使这部戏能圆满地演出整整花去了10年光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自1803年末,他写成草稿,一直到1814年完成了第二次修改,从来没有一首乐曲值得他耗费这么多的时日。当他一病不起的时候,将《菲岱里奥》的手稿送给了辛德勒,上面写着:“我所有的朋友,这使我付出了最大的代价,带给了我极度的忧郁;这也是使我最怜爱它的一个原因。”

举报

第十一章为生存的授业与为事业的创作
    1804年即将来临之季,贝多芬收了一个不平凡的学生——鲁道夫·约翰·约瑟夫·雷纳,奥地利的大公爵,是皇帝的堂兄弟,只有16岁,却有着高贵的地位。贝多芬答应收纳他做学生,并让他在教堂举行了仪式。
    鲁道夫已到了法定的年龄,可以自名人轶事由地选择教师了。他离开了宫廷作曲家而到贝多芬那儿受教育,大约是缘于他在维也纳贵族中听到了有关贝多芬的赞颂之词,而且又常常在里区诺斯基、李索顿斯坦、劳勃高维兹或雷苏莫斯基家里碰到他。
    贝多芬很喜欢这个孩子,想在音乐上带他上进。但此时的鲁道夫却远不及贝多芬眼下的学生采莱和兰兹,他只能算作爱好音乐的人,还不能称为专业音乐家。有人问仁慈而宽厚的贝多芬说:“鲁道夫大公爵真实演奏水平到底有多高?”贝多芬会笑着回答:“他的感觉无疑是对的。”
    贝多芬答应教他弹奏自己的《第三钢琴协奏曲》(作品第37号)。尽管教了一年,但钢琴部分他仍弹奏得不理想。此后,贝多芬也题赠给他不少的作品,以表示对他的关怀与爱护已到了极为特殊的程度。
    在贝多芬的面前,鲁道夫还很可能试奏过如下贝多芬的作品:《第四钢琴协奏曲》(作品第58号)和《第五钢琴协奏曲》(作品第73号)、《再会》和《第二十九钢琴奏鸣曲》(作品第106号,又称《槌子键琴奏鸣曲》)、《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作品第96号)、《钢琴三重奏》(作品第97号)、《弥撒祭曲》(作品第123号)和作曲家最后一年所作的弦乐四重奏《伟大的追逸曲》(作品第133号)等,但像《皇帝协奏曲》(作品第73号,又称《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是不可能从这个大公爵的手指下流畅地弹出来的。
    而兰兹却幸运多了。因为他能够经常地、自名人轶事由地到老师家里去,从那里可以学习到比课堂里所能读到的书本更多的知识。鲁道夫大公爵却从不能到贝多芬那里去——他尊贵的地位限制了他,而鞠躬的礼节又让贝多芬大伤脑筋。
    大公爵为此而特别下达了一道命令:从今以后,这位缺少忍耐之心的教师可以不必经过任何通报而直接到音乐室里去。
    贝多芬很注意校正鲁道夫的指法,有一次甚至打了一下他学生的手。贝多芬很得意,因为他责罚了皇族;日后,他还很神气地向别人谈及此事。
    贝多芬屡次在信中说明自己的这种举动是出于好意,而不是一种冷淡的、自娱的、不理智的行为。他所讲的谁能说不对呢?鲁道夫是他的主要恩人——也是“他收入的惟一来源”。在皇宫中有贝多芬音乐作品的演奏,音乐图书馆中有贝多芬新作的每一首乐曲。贝多芬的心中是多么感激他!没有人能够想到其真正的程度。
    教学持续了一年,他们之间的感情随着时日的推移而逐渐深厚,所以,对于教程上的延误也就成了寻常之事。日后,贝多芬出了一道主题令其作曲。他的学生就写了一组变奏曲,送给他作为新年的礼物。
    贝多芬接到这组曲子后说:“这伟大的变奏曲……我这崇高而尊贵的学生,你给我带来了恩爱和惊奇,我不知怎样用语言和文字来表示我的感谢,因为我的地位与你是太不相称了。我要做的是新作一曲以报答你。我祝福殿下健康。此致崇高的殿下。深切的爱慕和尊敬来自你最谦逊的仆人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贝多芬可能在一个月内完成了一首新的《槌子键琴奏鸣曲》;同时宣布正在作一首伟大的弥撒曲以表示对鲁道夫的尊敬,这就是有名的《弥撒祭曲》。
    在《菲岱里奥》停演的那一年,勃朗男爵所管理的两座剧院转给了勃劳高维兹·舒怀珍堡和埃斯特海斯王子。剧院虽经埃斯特海斯伯爵和巴尔凡·齐希、劳特龙伯爵共同管理,但时间证明了这几个贵人并没有比勃朗男爵有多大的改进。而贝多芬在一定程度上是高兴的,因为他所憎恨的男爵被罢免掉了,而转入了富有歌剧才能的埃斯特海斯和劳勃高维兹的家属手里去了。新的指导在接手不几天后(1807年元月),就接到了贝多芬关于自己事业的一个长长的请求,他希望能够安定的生活下来,以便将整个的生命献给艺术。因为他现在受到了生活的压迫,他暗示自己即将离开维也纳,而诱导他们挽留自己。他的条件是要在剧院中有一个固定的职位,年俸为2400弗洛林;他的工作则为每年有一出伟大的歌剧,同时作一出短歌剧,一些应时的歌曲、合唱曲。这些都可以根据剧院指导的意见进行创作。
    这群管理者,刚确定了他们在剧院中的分工,当然是不会轻易答应的。贝多芬过度的允诺出了名;《菲岱里奥》的失败使这些人不能大意;同时,他们认为贝多芬不能和歌剧名人轶事名人轶事的其他人和平相处在一起。贝多芬所希望得到的是一个地位较高的工作和稳定的、安逸的生活。他的期望值并不是太高,因为贝多芬这个名字在音乐气息浓郁的维也纳的确是一种荣誉。但是这些管理者知道他不喜欢维也纳,他们又不是像劳勃高维兹这类喜欢贝多芬的人。劳勃高维兹的热心是很让人称道的,甚至在《菲岱里奥》第二次公演失败后,他都想由私人赞助来再次举行演出,但由于其他的管理者都不表示赞同而拒绝了这个想法。这些人的做法显然激怒了贝多芬。他在5月里写给弗朗兹·冯·勃朗斯维克的信中说:“我不再在这里与那班王子所管理的剧院中的暴徒们生活下去了。”
    自从这伙受到责骂的管理者拒绝了贝多芬的请求之后,他们不明白贝多芬是如何生存下去的。那是在1806年末,在最后6个月中,他贡献给世界一首伟大的乐曲。他的生活,也是一个艺术家所独有的;没有人知道他在做些什么,甚至最亲近的人也只能猜测他又有什么新的发展。司蒂芬·冯·勃朗宁以为贝多芬自《菲岱里奥》失败后,他的才思已经枯竭了。初夏之时,勃朗宁这样写道:“贝多芬已失去了他对作曲的兴趣和爱好。”当他正写着这些文字的时候,贝多芬已走在另一条新奇而无人尝试的路上了,那就是应用一首弦乐五重奏。
    引人注意的是贝多芬在夏季里没有外出避暑。显然,他在倾尽全力致力于自己的创作。他寓居在玛登伐萨的心地善良的勃朗斯维克兄妹家中。
    在这个友好的、名人轶事名人轶事馨的家庭里,贝多芬完成了一首出色的奏鸣曲。弗朗兹·茜丽莎的钢琴技巧远比她的兄长出色。她非常喜爱贝多芬的作品。兄妹俩都被允许看了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的曲谱。
    贝多芬拿了此曲回到了维也纳城,但手稿完全被淋湿了。那天晚上,他离开了西里西亚,与里区诺斯基经过了一番激烈的争论,便冒雨赶到了居劳伯。毕高特夫人——雷苏莫斯基伯爵图书馆员的妻子——更惊异于这首混合着华丽和狂暴的乐曲,宛如大风雨之后紧接着另一场暴风骤雨!
    夏季过去了,接下来的作品趋于活泼而轻松。《热情奏鸣曲》、《G大调钢琴协奏曲》(作品第58号)和献给雷苏莫斯基的第59号作品三首四重奏(开始于5月,在11—12月间完成),这些都在年底以前完成。但很难说《第四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响曲》(作品第60号)是在这时完成的,这首曲子在完成了前半部后就沉默了下来。那么,是不是1806年他的罗曼蒂克和休养的生活阻止了他完成这首更有生气和力量的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响曲?
    罗曼·罗兰称《第四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响曲》为情歌,是作曲家对茜丽萨·冯·勃朗斯维克爱情火苗滋长的反映。
    茜丽萨体会到了贝多芬的意思。在她的日记中很奇怪地写着:“他所需要的是力量,但是他只希望善良……对待女人,他总是表示特别的关心,而他对于她们的感情也如处名人轶事女般的纯洁。”这是在谈论作曲的贝多芬,她所指的需要力量的可能是他的《降B大调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响曲》《第四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响曲》的别称)。
    贝多芬的这个“夏日梦想”当然是建筑在结婚的基础之上的。丰富的音乐是他的自信力,而他正在找一个收入固定的职位,使他想到结婚是有可能的。他对有“固定收入”一事特别关注,更说明了他有结婚的念头。诸如年底的“请求”,以及次年夏季写给白兰特托夫和哈代尔的信里提议他们为贝多芬德文作品的代表,但必须有一个生活安定的条件。
    1806年夏天,玛东伐萨并没有什么大事值得一提,但很多人却在关注着贝多芬和茜丽萨·冯·勃朗斯维克的罗曼史。不幸得很,茜丽萨的日记被人观看了以后,发现茜丽萨的怜爱是任何一个人都可能有的;而她对贝多芬的感觉也只是美好而名人轶事名人轶事暖的友谊。另一方面,贝比——一个26岁的寡名人轶事妇,茜丽萨写道:她对贝多芬产生的好感则有点危险了。
    贝多芬在1806年创作的音乐作品,远远超过了前面的几个年份。三首四重奏第一首的慢板是真实的情歌,也是那个夏季最丰硕的成果。《三首弦乐四重奏》(作品第59号)的十二乐章中反复变化着的长音阶,这就是他经过了长期沉默后所获得的结果。在第三首的最后一乐章喧哗的追逸曲中,他用自己控制自如的力量,将其连成一个悠长而圆润的总结。用这一种手法而完成了三首四重奏是多么的成功啊!但是它很久没有被人称赞过;若有什么表示的话,则是些讥笑和讽刺。
    贝多芬在秋季的音乐会节目单中除了名人轶事名人轶事响曲、四重奏和钢琴乐曲之外,再加上了《三十二首C小调钢琴变奏曲》。这些变奏曲有它的特点,但是完成后贝多芬又不满意了。他有更伟大的创造力,能够有更好的杰作。他预备接受一切的要求,不论是为葡萄剧院一年一度所写的大歌剧或是一些小的舞台剧,甚或是为爱丁堡的佐治·汤姆逊所写的一些室内乐曲;他答应为苏格兰的主顾写3首三重奏,3首弦乐五重奏、3首四重奏、1首五重奏和2首二重奏奏鸣曲;同时,他还答应替他们将苏格兰的歌曲改编一下。
    12月23日,葡萄剧院的第一小提琴手弗朗兹·克雷蒙第出现于某一个音乐会中,贝多芬也在场。音乐会演奏他所作的一首小提琴协奏曲。
    听众在迷人的音乐的感染下如醉如痴,大声地欢呼“再来一曲!”这替贝多芬铺下了一条新的道路。

举报

名人轶事网




名人轶事网




名人轶事网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名人轶事网  

GMT+8, 2024-5-16 09:53 , Processed in 0.203125 second(s), 26 queries .

郑重声明:本论坛资源均由会员从网上收集整理所得,版权属原作者。

如涉版权,请发邮件admin@storyren.com,将立即整改。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